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1. 海顿的生平及其晚期钢琴奏鸣曲1.1 生平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东部,小镇罗劳。

海顿生长在一个音乐氛围良好的环境,父母都热爱音乐,当地的民间歌舞也在他心里扎根,因此他的创作得以与多民族的奥利地民间音乐保持紧密联系。

海顿8岁起就在教堂里的童声合唱队唱歌,通过这些演唱曲目,熟悉并了解了许多复调风格的作品,并获得了大量的音乐实践。

18岁时因为倒嗓而离开合唱队,只能靠打零工和教学勉强糊口。

1761年是海顿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来到艾斯特哈齐亲王的宫廷担任乐长的职位。

从这一年起,海顿在官邸中工作近三十年,根据主人的意愿与想法,创作各种各样的音乐。

海顿偶尔也去维也纳,因此能够跟上音乐界发展的脚步。

1790年亲王去世,海顿离开官邸。

曾经两度旅居于英国,参加了伦敦的各种演出,在那里指挥各种音乐会,创作了大量新作品。

他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摆脱了宫廷对他的约束后创作的。

海顿的钢琴作品虽然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不占主体地位,但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海顿的钢琴音乐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与推崇。

海顿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富有幽默感、充满活力、明朗乐观、民间气息浓厚。

这与他生活的时代与时代潮流时代意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海顿的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所以他的音乐总以表现光明欢乐为主,悲剧性因素较少或者说没有真正的悲剧性,强烈矛盾也反映得较少。

作品中流露的多半是朴实开朗的情感,所描绘的大都是世态的风俗性的画面。

不过当海顿晚年离开宫廷,作为自由音乐家旅居伦敦时,他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在1791年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当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受人制约的佣人时,这种意识足以补偿和恢复一切疲劳。

”因此他晚期的作品相比之下更富深刻性和戏剧性。

1.2海顿的晚期钢琴奏鸣曲海顿的一生年代长久,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

《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海顿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海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一。

下面从旋律、节奏和表达三个方面来进行《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鉴赏。

从旋律方面来看,《海顿钢琴奏鸣曲》旋律清新、流畅,简洁而不失精致。

整个曲子的旋律线条简单明了,却又不失优美,起伏自如,铿锵有力,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从和声方面来看,曲子的和声虽然简单,但却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声技巧,如对位、装饰音、和声节奏等,使得曲子更具层次感和变化性。

从节奏方面来看,《海顿钢琴奏鸣曲》的节奏明快、清晰、整齐。

曲子采用了典型的四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形式,但是却通过巧妙的速度变化和重音设置,增加了曲子的动感和张力,使得曲子更加富有活力。

从表达方面来看,《海顿钢琴奏鸣曲》表达了海顿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

这首曲子富有激情,富有动感,表现了海顿对生命的强烈感受和对音乐的深深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技巧的完美追求和掌控。

《海顿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充满活力、精致而又简单的古典音乐代表作品,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都充满着魅力和艺术气息。

这首曲子的表现力强,富有内涵,对于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欣赏和学习价值。

第一乐章的曲式为古典时期的标准奏鸣曲曲式,由两个主题构成,且主题之间存在对比。

第一个主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旋律,充满了感性和激情,第二个主题则更为沉稳。

这两个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是奏鸣曲的主要发展部分。

第二乐章是一个悠扬的慢板,有一些古老的风格,它的旋律简单而动听。

这个乐章的旋律性格和第一乐章非常不同,它更加静谧,缓慢,是一种对比。

第三乐章则是快板,它由一个主题和两个变奏构成,是对第一乐章主题的再现和发展。

变奏部分富有想象力,富有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首奏鸣曲的音乐语言简明清晰,富有透明感和流畅感。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简述海顿的钢琴奏鸣曲

简述海顿的钢琴奏鸣曲

简述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海顿是著名的晚期古典音乐作曲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在欧洲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海顿出生于1732年,他8岁开始学习音乐,11岁开始在音乐学校学习,13岁被一个贵族收养,在他17岁时,他进入了安斯特拉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凤凰”,“小狗”,“圣母颂”等。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有其独特的特点,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强烈的情感,把浪漫主义的影响显示出来,音乐语言也犹如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来,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具有稳定的旋律结构,层次分明,富于变化,协调有序,抒情优美。

其中圣母颂是海顿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它把古典浪漫主义的美德完美体现出来,在古典时期的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神的音乐”。

凤凰是海顿所创作的著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它充满了优美的旋律线条,戏剧性地加强了情绪,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变奏和进行技巧,以展示海顿对钢琴技法的深厚功力,将浪漫主义音乐和充满激情的抒情思想完美地表现出来,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小狗是海顿的另一部钢琴奏鸣曲,它既抒情又古典,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用简单的旋律语言,表现出对一只小狗的情思,把浪漫主义的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充满了暖心和感动,被誉为“新古典浪漫主义的音乐”。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代表着海顿的精神,象征着晚期古典音乐时代的完美写照,其中凤凰、小狗以及圣母颂都是海顿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充满着西方精神,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完美结合,形成海顿独特的音乐气息。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已经成为影响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欧洲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是对古典音乐史上伟大历史进程的雄心壮志,是欧洲文化发展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提供了古典乐器演奏家以及乐况观众一种高贵和沉思的感受,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中抒情优美的旋律,在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中,人们能够体会到浪漫主义精神的强大魅力,学习他的作品,感受其抒情的气息,这也是海顿钢琴奏鸣曲留存下来的原因。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分析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分析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分析作者:周韵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海顿属于西方古典音乐领域著名的音乐家,因其在音域领域开创性的贡献,使得其被誉为“世界交响乐之父”。

以往学术领域针对海顿音乐的研究,大多把研究的焦点关注在其管弦乐作品上,而缺乏对其钢琴曲作品的关注,尤其在其钢琴奏鸣曲方面,音乐领域对其的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认为,这是目前音乐领域在海顿音乐研究方面有待加强的地方,所以,笔者以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创作生涯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性,就其各个时期的风格与演奏分析进行了解析,对于演奏分析,主要通过演奏技巧方面进行解析,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音乐领域海顿音乐研究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而提供有益的推动。

关键词: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演奏分析海顿以管弦乐创作著称于世,不过在海顿的一生中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其音乐作品饱含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对世界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世研究钢琴奏鸣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拟以海顿在不同创作时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对其演奏进行分析,从而希望探讨海顿在这一领域的音乐创作所产生的艺术价值及其对现代音乐发展造成的影响。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弗兰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奥地利,其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之一,对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推动和影响,其属于音乐创作方面的全能人物,在音乐创作上其广泛涉猎各种体裁形式,并开创性地发展了交响乐和四重奏,其属于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莫扎特、贝多芬都深受海顿的影响,称其为音乐巨人也毫不为过。

海顿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其父是一名马车工匠,不过因其父母都热爱音乐,从小海顿就被送入教堂唱诗班,学习各类宗教音乐的演唱和乐器演奏,其最初在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学习,因其出色的演唱水平和全能的音乐表现,使得其在唱诗班中担任童声歌手、钢琴伴奏、小提琴伴奏等多种角色,这使得海顿从幼年开始,就广泛接触了多种类型音乐的表演,为其后来音乐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献给约瑟夫.海顿)f小调 Op.2 No.1《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

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

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

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

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

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

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

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

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

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

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

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

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48)(1—8)主要主题 (f)(9—16)连接(16—20)动机重复(21—41)副主题 (bA)(42—48)结尾2.展开部(49—100)(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95—100)模进3.再现部(101—147)(101—108)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109—119)连接(120—140)副主题 (在主音调上)(141—147)结束主题4.尾声(147—152)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F大调 3/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1.呈示部(1—31)(1—16)主要主题 (F)(17—22)连接(23—27)副主题 (c)(28—31)重复结束2.再现部(32—58)(32—47)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48—58)副主题 (在主音调上)3.尾声(58—61)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小步舞曲 [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 3/4拍子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1.主歌谣曲式(1—40)(1—14)小步舞曲主题 (f一 A)(15—28)转调展开(29—40)主题 (原调一主音调)2.三声中部(41—73)(41—50)三声中部主题 (F—c)(51—65)中间部分(66—73)再现部 (主调一主音调)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4.没有尾声。

探究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要点

探究海顿钢琴奏鸣曲风格及演奏要点
简言之,作为18世纪下半叶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3]海顿钢 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作品演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丰富多彩 的以乐元素、特点鲜明的设计都对广大钢琴学习者了解奏鸣曲的特 点深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杨斌媛.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分析—以《降E大调奏鸣曲》 (Hob.XVI/52)第一乐章为例[J].当代音乐,2017,08. [2] 刘瓅元.海顿g小调第五十九弦乐四重奏“骑士”Op.74 No.3作品解 析[J].当代音乐,2017,07. [3] 王贺.解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创作手法与整 体结构[J].当代音乐,2017,11.
分析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在了解创 作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的同时,还得对演奏要点与技能技巧充分把 握,以此才能体现作品内涵与情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究 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
第一,了解海顿钢琴奏鸣曲情感表现特征。海顿的钢琴奏鸣曲 常给人一种高雅脱俗之感,节奏清新明快,旋律深入人心,和其他 音乐作品相较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弹奏海顿钢琴奏鸣曲时,演 奏者需站在作曲家的角度探索作品的真实想法与意图,然后基于此 了解触键要求,对连奏、经过音、跳音等要处理的恰到好处,体现 不同弹奏法的特点;最后,需对作品内涵深度剖析,在弹奏中注入 饱满的感情,以此打动听众。另,演奏时切忌肢体僵硬,肩、颈、 手臂、手腕都要处于适度放松状态,在正确的力量传输下,通过指 尖表现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与配合才能赋予演 奏无穷的魅力,也只有在放松状态下,触键才能更加灵活自然,以 此保障弹出来的音响效果连绵饱满。
第三,节奏与速度。海顿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钢琴音乐的代表, 旋律的歌唱性较强,表现时与民歌相似,自然流畅的展现音乐魅 力。在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时,要注意演奏的节奏,对于演奏力 度合理把握,同时,跳音、装饰音常常表现弹奏特点,装饰音常通 过倚音、回音等体现。除此之外,海顿钢琴奏鸣曲没有标注节拍速 度,演奏时需分析作品风格与表现方式,并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以及实际弹奏能力科学安排。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特点
海顿c大调奏鸣曲是海顿经典的钢琴作品之一,由三个乐章组成。

其中第一乐章是整个曲子的引子,给人一个听觉的惊喜和美好的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经典钢琴作品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

首先,这首乐章的音乐特点是清晰明快的旋律,表达了积极向上、欢快、深情、清新的感觉。

相比于其他音乐作品,这首乐章的特点在
于它快速跳跃的旋律,既有展现音乐技能的实力感,又有深深的感情
理解和表现力。

其次,这首乐章的节奏感非常明显,这也是它给人的最大感受之一。

从一开始的节奏感非常强烈的主旋律出发,配上清晰明快的琴音,可感受到音乐在你的心中激荡回荡,有一种轻盈快速的感觉。

其次,这首乐章的演奏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演奏者掌握一定的技巧。

演奏者需要对乐曲进行逐一演练,对于复杂的音符,还需多加练习。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根据乐曲特点,注重音符和速度的准确性,
让音乐更加动人。

最后,这首乐章的演奏需要大师级的表演能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
自己的表演让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表演者还需要考虑音乐所
表达的情感,以及要呈现出的奇妙感受,从而带领听众进入一个灵动
的世界中。

总结来说,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钢琴作品,表达了积极向上、欢快、深情、清新的感觉。

而且,这首乐章需
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注重速度和音符准确性,通过自己的表演
和理解,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奇妙的感受呈现给听众。

正是这些
特点,使得这首乐章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 以(作品号Hob. XVI/20)为例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中包罗万象的微型世界,是巴洛克与古典风格演变的桥梁。

现在从曲式、调式、节奏、装饰音四个方面分析海顿早期奏鸣曲作品号Hob.XVI/20的风格特点,并阐述其钢琴演奏的意义。

从海顿最早的钢琴作品到1766年的作品是海顿早期的钢琴作品。

因为1766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海顿供职的艾斯特哈兹家族(Esterhazy)在纽锡德尔湖教区新建了艾斯特哈兹行宫。

海顿随同艾斯特哈兹亲王住进了艾斯特哈兹,并在此走过了长达30年的音乐生涯。

海顿已出版的所有奏鸣曲中有18首是完整的早期作品,另外7首仅仅是主题部分。

海顿本人对他自己的早期作品并不很欣赏。

在给莱比锡出版商的书信中,他写到:“那些我年轻时的作品,不值得保存。

”海顿所谓“年轻时的作品”,其实是写给人们的习作,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学细节内容。

海顿没有想到这些早期作品中遗留的点点滴滴,已成为当今人们学习古典作品的最佳教材,并成为后人了解当时欧洲音乐风格不可缺少的宝贵钥匙。

幸好出版商们仍保留了少量的早期奏鸣曲供后人欣赏和研究。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正是难度适中,连接于巴洛克与古典风格之间的最佳桥梁性作品。

一、多乐章的奏鸣曲
作品号Hob. XVI/20三个乐章的篇幅较长,内容简洁明了,自然就成为人们学习完整地演奏奏鸣曲,掌握对这一重要古典音乐曲式总体结构的最佳选曲,为今后完整地演奏大型奏鸣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式的特殊性
作品号Hob. XVI/20是被作曲家本人首次称为“奏鸣曲”的乐曲,也是他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唯一采用c小调的一首作品。

三、人物化的节奏型
海顿的音乐风格以幽默而著称,他的幽默首先就表现在节奏特点方面,即便是最短小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节奏变化。

作品号Hob. XVI/20中出现较多、较难掌握的节奏型有三种:
附点节奏、连音节奏
和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
海顿巧妙地运用这三种节奏型,并赋予它们生动的人物个性化特点,从而展现其幽默风格,
虽然音乐的理解与表达并不能用语言也不是用具体的词汇所能完全表述的,但为了使人们能顺利地进入音乐的理解领域,阶段性地适当地借助于语言形象化描述,有助于人们对音乐这一抽象化艺术的理解。

以上举例中所谈到的节奏类型就其识谱来说,对于人们有一定的难度,但从音乐形象处理上却是很贴近人们的情趣,是容易被理解和表达的。

四、变化多端的装饰音
装饰音看似不起眼,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它是巴洛克、洛可可以及早期古典时期对旋律美化的具体体现。

让人们意识到装饰音的存在并感受每种装饰音的不同韵味将是海顿早期奏鸣曲中可挖掘的另一大意义所在。

学习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消除了对装饰音的心理惧怕和疑惑,更加强了对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了解。

海顿的作品善用装饰音,其早期的奏鸣曲不但装饰音用得频繁且种类甚多,带有浓厚的巴洛克色彩,其中作品号Hob. XVI/20以回音(turn)[∽]
和颤音(trill)[ tr ]
最为常见。

结语
以上归纳了海顿作品号Hob. XVI/20的四方面风格特点及其意义,但在这里更要强调的是这些作品的真正音乐价值远超乎其意义的范畴,是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与演奏的珍贵音乐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