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论语选读特殊句式复习

1、为政以德 用道德治理国政 2、道之以政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3、道之以德 用道德来教导百姓 4、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的志向)和其他三个人说的不一样
三、宾语前置
1、吾道一以贯之
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概念贯穿着
2、曾是以为孝乎?
竟然把这作为孝吗?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责备你们吧?(过尔,责备你们)
四、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
六、省略句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天下有道,丘与不易也。
子路行,以告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七、被动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1、不吾知也
没有人了解我们。(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
那打算做点什么呢。(宾语前置)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自令放为?
让自己被流放呢?
怎么能让清洁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定后)
1、甚矣吾衰也! 2、八佾舞于庭。
八佾在庭上跳舞。(状语后置)
我衰弱的真是太厉害了!(主谓倒装)
3、问政于孔子。
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状语后置)
4、久矣吾不复梦周公也!
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主谓倒装)
1、子将奚先?
先生将做什么。(宾语前置)
2、子路行,以告。 3、未之有也。
从未有过这种人。(宾语前置)
以告,以(之)告(之)。(省略句)
1、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置)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
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主谓倒装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三、宾语前置 四、定语后置 五、判断句 六、省略句 七、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

《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二、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2)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3)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4)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中相当常见,它们为语言增添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状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鸿门宴》:“将*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5-
学习变简单
教育更公平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8-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 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 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 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 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 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嘞!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不就很直白地告诉你陈胜是阳城人嘛!这多清晰呀!
2. 哎呀呀,还有宾语前置句呢!像“何陋之有”,不就是把“何陋”提到前面了嘛,是不是很特别呀!
3.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那也是很奇妙的呀!比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把地点放后面,感觉很不一样吧!
4. 主谓倒置句,你们知道吗?“甚矣,汝之不惠”,把“甚矣”放前面,强调意味一下子就出来啦!
5.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也很值得研究呀!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不就是说被贤能的人利用嘛!
6. 还有固定句式呢!“如……何”“奈……何”,就像“如太行、王屋何”,多有意思呀!
7. 定语后置句也超有特点的哟!“马之千里者”,把“千里”放后面来修饰马,是不是很独特呀!
8.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那可是常常出现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呀!
9.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这就像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不是说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哟!
10. 哎呀呀,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真是丰富多彩呀!就像一个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我的观点结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真的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