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全生产事故中人的因素
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三大因素

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三大因素
生产安全事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其中最常见的三个因素包括:
1. 人的因素:人为失误或疏忽是生产安全事故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例如,工人操作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使用不合格的设备或工具、忽视安全警示和警告等。
此外,个人的意识和态度也会影响安全行为,如漠视安全、敷衍了事、麻痹大意等。
2. 环境因素:生产环境的不安全性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设备设施老化、缺乏维修保养、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或化学品、缺乏适当的防护设施、缺乏安全培训等。
环境因素的存在会增加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
3. 管理因素:管理系统的不完善或不合理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例如,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安全培训和教育、安全意识淡薄、对事故隐患的忽视等。
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预防事故的发生。
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会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需要综合考虑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安全生产中的人的因素全解

安全生产中的人的因素构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要素大体有人、机和物三类。
下面浅析安全生产事故中“人”的因素。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表明,在生产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占了极大的比重。
人为因素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员工的管理“管理”简而言之就是“管”人“理”事。
“管”涉及范围很广:建立安全监察机构,制定各种法规;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如安全月、夏季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定期下发安全指导文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确定一段时期内安全工作的重点等等。
从公司安全管理角度来讲,设立公司安全机构,在分场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员分级管理;明确各级领导直至每个员工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每天巡回检查,消除隐患;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等等,是“管”不可缺少的部分。
就“理”而言,理事需要“精明”地“理”:精打细算、精益求精、明明白白。
“精打细算”要从生产的统筹安排上着手,分清轻重缓急,确定阶段性的理事重点和难点,扎实有序推进;“精益求精”要从生产中的“老问题、小地方”上着手,从生产中耗费物力、精力和财力多的设备或操作着手,从生产中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地方着手,向技改要安全,向技改要效益;“明明白白”要从员工理事的“质”和“量”上进行公开、公平和公正地监督,赏罚分明,敢于担当,想方设法实行工作量化考核,把当班纪律好的和差的区分开来,把工作积极主动的和马虎懒散的区分开来,把业务技能高的和低的区分开来,把工作量大的和工作量小的区分开来,弘扬正气,变“要员工做事”为“员工要做事”,变“做好做坏一个样”为“做好做坏大不一样”。
“管”和“理”是相辅相成的,“管好人”能够促进“理好事”,“理好事”同样有利于“管好人”,而“管好了人、理好了事”就能确保生产安全。
反之,如果“管人”时管得不到位或“理事”时理得不仔细、不公正,那么在生产中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出安全事故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
■1999年6月28日,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室外电缆沟发生电缆着火,将电缆沟内部分电缆烧损,造成220kV失灵保护电缆芯线短路,保护出口动作将220kV甲、乙母线上的全部元件及运行中的3台机组全部跳闸,致使发电厂与系统解列,1l0kV系统失去外来电源,最终导致全厂停电事故。
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人为因素有哪些在安全生产管理的领域中,人为因素一直是影响生产安全的关键要素。
了解并有效应对这些人为因素,对于预防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正常运营至关重要。
首先,安全意识淡薄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人为因素。
部分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潜在危险的警觉性。
他们可能认为事故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心存侥幸,在工作中不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例如,在操作机器时不佩戴必要的防护设备,或者为了省事而忽略安全操作流程。
这种对安全的漠视态度,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其次,员工的疲劳和压力也会对安全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的劳动以及不合理的工作安排,都可能导致员工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
在疲劳状态下,人的反应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同时,工作中的压力,如生产任务紧迫、工作环境恶劣等,也会使员工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其判断力和操作的准确性。
再者,员工的技能不足和缺乏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些新员工在入职时没有接受充分的安全培训和技能指导,对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不熟悉。
老员工可能因长期的工作习惯而忽视了新的安全要求和技术更新。
例如,在使用新的生产设备时,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可能因误操作而引发事故。
另外,违规操作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人为因素。
有些员工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或者出于个人习惯,故意违反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这种行为不仅危及自身安全,还可能对周围的同事造成威胁。
比如,在禁止烟火的区域吸烟,或者在未停机的情况下进行设备维修。
人为疏忽同样不容忽视。
在工作中,员工可能因为一时的分心或者注意力不集中,而忘记执行某项安全措施或者忽略了某个安全隐患。
比如,在搬运重物时没有注意周围的环境,导致碰撞到其他物品或人员。
不良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也是安全生产中的隐患。
在一些需要多人协作的工作环节,如果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不畅、配合不默契,就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者安全漏洞。
例如,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下方的监护人员没有及时与上方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安全生产中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安全生产中的人为因素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人为操作失误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未能按照正确的流程、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导致事故发生。
示例:未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设备、违规操作机械设备等。
2、安全意识淡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示例:忽视安全警示标识、对潜在危险不敏感。
3、疲劳作业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身体和精神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和判断力。
示例:超时加班、连续高强度作业。
4、违规冒险行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明知存在安全风险,仍故意违反规定进行冒险操作。
示例:未经许可进入危险区域、强行启动故障设备。
5、培训不足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员工未接受充分的安全生产培训,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示例:新员工入职培训不到位、岗位技能培训缺失。
6、心理因素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如工作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状态影响工作表现和安全判断。
示例: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11 人为操作失误在安全生产中,人为操作失误是一个常见且关键的因素。
操作失误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首先,操作人员对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熟悉程度不够,可能没有经过充分的岗前培训或者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忽视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其次,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可能导致操作人员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出现错误判断和操作。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由于紧张和慌乱,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此外,人为操作失误还可能与个人的习惯和态度有关。
一些员工可能存在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的工作习惯,对待安全生产不够严谨,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安全生产中的人的因素全解

安全生产中的人的因素全解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事故发生后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形象,更会危及到员工的生命安全。
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因其复杂性、主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成为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工作环境、人员素质以及管理等方面分析人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以期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工作环境对人的因素的影响工作环境是指员工所处的劳动条件,包括劳动设备、工作场所等。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减少劳动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1)设备配置企业应该为员工配备符合要求的劳动设备,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对于老旧设备,也要定期检测维护,更新改进,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2)场所安全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如通风、照明和防火等,避免因场所不当而引起的意外伤害。
同时,对于危险环境或操作,企业应该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和警示标识,确保员工的安全。
人员素质对人的因素的影响人员素质是指员工的技能水平、安全意识、行为规范等。
员工的素质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息息相关,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事故的发生率。
(1)员工培训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
通过培训与学习,使员工形成安全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2)安全意识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
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积极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引导员工正确处理事故、意外事故,使员工更好地应对各类安全事件。
(3)行为规范企业要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引导员工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遵守管理条例和安全规范,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员工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管理对人的因素的影响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可以降低员工不当操作,提高员工安全生产风险分析的能力,有效避免和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重视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

重视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生产安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事故和灾难,这表明了在安全管理方面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在中国,安全生产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与之相关的人的因素,以确保我们的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安全。
关于安全生产中人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合适的安全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必须制定一套安全规章制度,适合自己企业的情况,合理有效的规定劳动者在工作中该如何进行,包括仪容仪表、避免伤害、防火防爆等方面的规定。
只有通过制定合适的安全规章制度,企业在发展安全生产方面才能稳步地前进。
2. 安全知识普及在日常生产中,劳动者必须经常进行安全培训,了解安全知识,学习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采取的行动。
这不仅包括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也包括如何遵守工作规定和安全条例,确保整个企业的安全。
3. 加强消防和救援能力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及时的救援措施能够防止事态的恶化,人与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因此,必须贯穿于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地加强消防和救援能力,为工人,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4. 注重职业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职业健康也成为了话题,特别是工业生产中,一些作业会产生噪声和尘埃等有害物质,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人员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因此,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比如提供特殊的防护设备。
在讨论人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时,特别需要考虑的是领导干部的作用。
他们应该发挥本身的作用,认真关注安全生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工人和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即使企业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没有可靠的督查手段,那么工人也无从相信企业所说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真正得到了有效执行。
因此,领导干部应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解决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总之,安全生产是大家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劳动者应尽的职责,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监督,帮助管理层组织工作,规定制度,为了自己的和他人的安全生产,共同努力。
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人为因素有哪些1、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人为因素11 安全意识淡薄111 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性。
112 未将安全视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忽视安全规章制度。
12 违规操作121 不遵守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为了省事或赶进度而采取冒险的操作方法。
122 未经授权擅自操作设备或进行危险作业。
13 疲劳作业131 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身体和精神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和判断力。
132 加班过度,休息不足,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14 培训不足141 新员工入职时未接受充分的安全培训,对工作中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不了解。
142 在职员工未定期接受安全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无法适应新的安全要求。
15 心理因素151 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疏忽和错误。
152 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效果,进而影响安全生产。
16 不良习惯161 在工作场所吸烟、饮酒或使用违禁物品。
162 随意摆放工具和物品,造成工作环境混乱。
17 沟通不畅171 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在安全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
172 对安全指令和要求传达不清晰,导致执行偏差。
18 责任心缺失181 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履行安全职责。
182 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报告和处理。
19 经验主义191 过分依赖以往的经验,忽视新的安全风险和变化。
192 拒绝接受新的安全理念和方法。
110 侥幸心理1101 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冒险违规。
1102 对小的安全隐患不重视,认为不会引发大的事故。
2、应对措施21 加强安全教育211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课程,包括法律法规、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12 通过安全宣传活动、海报、视频等形式,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2 完善规章制度22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操作规范和安全责任。
222 加强对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3 合理安排工作231 避免员工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安全生产法中人的因素

安全生产法中人的因素安全生产法是为了保护和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中,关于人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员工安全意识、行为规范、培训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来论述安全生产法中人的因素。
首先,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
安全意识是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认知,是人们在工作中对潜在危险的预判和防范能力。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员工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如了解和遵守生产安全规章制度、自觉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等。
只有员工具备了正确的安全意识,才能够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性。
其次,行为规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员工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不擅自调整和更改设备运转状态、不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规定等。
这些行为规范的遵循不仅是对员工自身的责任担当,更是对整个生产环境和相关设备的保护,为生产活动提供了稳定、安全的保障。
此外,安全培训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应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包括对各类岗位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和教育,对新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等。
通过安全培训教育,员工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增强安全意识和紧急处理能力,提高工作中的风险防范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最后,安全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应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和安全目标。
通过安全管理,企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对生产设备、工作环境、从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保障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
总的来说,安全生产法中的人的因素在保障和维护生产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安全培训教育和安全管理,都是保障和促进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各方面的因素相互结合,才能够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公司××年××季度安全宣传资料浅析安全生产事故中人的因素构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要素大体有人、机和物三类。
下面浅析安全生产事故中“人”的因素。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表明,在生产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占了极大的比重。
人为因素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员工的管理“管理”简而言之就是“管”人“理”事。
“管”涉及范围很广:建立安全监察机构,制定各种法规;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如安全月、夏季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定期下发安全指导文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确定一段时期内安全工作的重点等等。
从公司安全管理角度来讲,设立公司安全机构,在分场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安全员分级管理;明确各级领导直至每个员工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每天巡回检查,消除隐患;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等等,是“管”不可缺少的部分。
就“理”而言,理事需要“精明”地“理”:精打细算、精益求精、明明白白。
“精打细算”要从生产的统筹安排上着手,分清轻重缓急,确定阶段性的理事重点和难点,扎实有序推进;“精益求精”要从生产中的“老问题、小地方”上着手,从生产中耗费物力、精力和财力多的设备或操作着手,从生产中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地方着手,向技改要安全,向技改要效益;“明明白白”要从员工理事的“质”和“量”上进行公开、公平和公正地监督,赏罚分明,敢于担当,想方设法实行工作量化考核,把当班纪律好的和差的区分开来,把工作积极主动的和马虎懒散的区分开来,把业务技能高的和低的区分开来,把工作量大的和工作量小的区分开来,弘扬正气,变“要员工做事”为“员工要做事”,变“做好做坏一个样”为“做好做坏大不一样”。
“管”和“理”是相辅相成的,“管好人”能够促进“理好事”,“理好事”同样有利于“管好人”,而“管好了人、理好了事”就能确保生产安全。
反之,如果“管人”时管得不到位或“理事”时理得不仔细、不公正,那么在生产中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出安全事故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
■1999年6月28日,牡丹江第二发电厂室外电缆沟发生电缆着火,将电缆沟内部分电缆烧损,造成220kV失灵保护电缆芯线短路,保护出口动作将220kV甲、乙母线上的全部元件及运行中的3台机组全部跳闸,致使发电厂与系统解列,1l0kV系统失去外来电源,最终导致全厂停电事故。
事故分析认为该厂电缆沟内一条220kV动力直流电缆存在着机械损伤或质量缺陷,运行中发生绝缘击穿,短路拉弧引起着火是起因,而事故扩大的直接原因是管理不到位:一是该厂电缆布置混乱,没有分层布置,且没有采取分段阻燃或涂刷防火涂料,导致电缆着火事故的扩大,烧损控制电缆,保护动作使全厂停电;二是该厂5号机组厂用VB段的电缆沟与室外电缆沟交界处封堵不严,室外电缆沟电缆着火的烟气在风的吹动下窜人VB段母线室,造成室内开关柜内元件严重污染,绝缘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大部分需要更换或清洗,造成了对电气设备的二次危害。
人们常说,一个企业一两年不出安全事故应该得益于侥幸,三五年不出安全事故应该得益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常年不出安全事故应该得益于企业的安全文化。
由此可见,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二)员工的违章违章按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过错、有章不循和胡作乱为三类。
1、过错——按错了电钮,拉错了闸刀;用错了焊条,上错了垫片;阀装反,线接错;供热压力高时该关减温减压电动门却误关了旁边的排汽电动门;停机时该操作#4机电位器却错误操作旁边盘上的#3机电位器;断煤时该按振荡器按钮却误按了旁边的主汽电动门关闭按钮等等都属于“错”的范畴。
■1986年4月,佳木斯发电厂7号机组起动并网后,在投入1号冷油器时由于运行人员误操作,即误将冷油器油侧出口门关死,造成了机组轴承烧损事故的发生。
这就是“错”的实例。
导致出错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1)主观上:或麻痹大意,或急躁慌张,或判断失误等等。
(2)客观上:易出错误的地方,一般都有某种相似处。
一组并排相同的按钮,一排几何形状相同的阀门,一排颜色形状相同的开关柜,外观相近的材料、药品等等,在标记、符号、颜色不辨清的情况下,操作时往往容易出错。
一般电厂发生过的典型的误操作事例大体上符合这种情况。
(3)人们在相互联系时,使用语言不准确容易出错:比如在电话里讲地方话的员工和讲普通话的员工进行工作联系时要注意,地方话和普通话有时候音近字不同,一“音”相近,语意或许正好相反,又比如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工作联系时也应特别注意;在使用手势联系时,手势错误或者不清,也是出错的一个原因。
■某单位进行吊装作业时,负责传递信号的两个人,忽然争吵起来,吵着吵着其中一个人作了一个类似向上的手势,远处开卷扬机的人看见了,误认为是启动信号,于是就立即开动了卷扬机,结果把一个正在处理故障的员工的手指压断了。
2、有章不循——■1989年6月1日19: 35,抚顺电厂23号锅炉粉仓粉位到零,在锅炉点火时,锅炉分场主任违章指挥作业,在煤粉仓温度83t和火源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决定强行向煤粉仓送粉,并在送粉前开吸潮管通风,促成了爆炸条件的成立,导致煤粉仓发生爆炸事故。
同时,在爆炸时防爆门未破,人孔门鼓开,煤粉火焰喷出并充满44号段输煤间,气浪将南北隔墙冲倒、西墙移位,并将正在进行送粉操作的2人烧成重伤。
这是典型的“违”的实例。
下面主要分析一下违章的原因:(1)图省事、怕麻烦。
设备停电时不按程序进行,该开票的不开票,该主动联系的不主动联系,该上绝缘隔板的地方不上绝缘隔板,人为留下许多隐患。
开机前不作周密细致的检查,准备工作不扎实,升温、升压、升速,不按规定步骤进行。
另外,在正常生产中,不进行巡回检查,甚至在岗位上睡觉,或者“串岗”、“脱岗”,以至于生产中的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检修登高作业时,为了省事,不搭脚手架,随便在高空的管道上爬来爬去;在高处清理物品时,随手往下扔等等。
■1995年6月,沈海热电厂发生2号200MW机组高压转子弯曲事故。
其事故原因一是高压内缸上、下壁温度测点损坏,起动中无法监视高压内缸上、下壁温度变化;二是冲转前,机侧主蒸汽温度只有200/220℃,暖管时间短,而在主蒸汽压力1.6MPa下对应的饱和温度为204℃,过热度只有16℃,导致汽轮机进水,高压内缸上、下缸温差增大,从而造成了高压转子弯曲事故。
(2)抢修作业、检修临近下班时间、操作临近就餐时间等等忙着赶时间。
设备还未停电,就开始检修工作;明知容器内部温度尚高、压力尚存,明知设备内尚存可燃易爆气体,不采取严密的措施,就开始冒险作业;或者是对周围情况心中无数,就盲目抢修;启停、隔离操作时简化手续抢时间。
(3)把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带到工作上。
很多工厂一个平时吸烟的问题,一个在生产场所戴安全帽问题,都成了老大难。
再如长辫不盘在工作帽内、穿背心、高跟鞋上班等等。
殊不知,安全帽可挡住飞来横祸,安全带牵挂着你的平安,而长辫子被转动的机器绞住拉脱头皮,不治丧命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4)遗忘和大意。
■1991年上海高桥电厂一台50MW机组在正常停机的过程中,忘记先关闭工业抽汽热网电动隔离门,逆止门联锁保护也未投入,而机组打闸后逆止门又未能关闭,致使热网蒸汽倒流进入汽轮机,引起机组严重超速,造成了轴系断裂事故。
3、胡作乱为——(1)自以为是。
对单位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新设备自己还未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就乱操作;或因未认真进行交接班,对上个班的系统、设备运行情况不甚了解,且不进行细致检查就自以为是地进行操作;或对自己曾经熟悉的设备不分析其目前状况就想当然地操作,或是设备某些重要缺陷未消除而强行启停等等。
■1999年阜新电厂发生200MW机组轴系断裂事故。
运行人员在主油泵轴与汽轮机主轴间齿型联轴器失效、机组转速失去控制,并在无任何转速监视手段的情况下再次起动,从而引发了轴系断裂事故。
(2)不遵循规程。
■通辽发电厂发生1号汽轮机严重损坏事故。
1987年9月,通辽发电厂1号200MW 机组在运行时出现轴向位移突然增大,保护动作使机组跳闸。
在未查明原因的情况下,人为地解除了轴向位移保护,又两次强行起动,结果导致设备严重损坏和事故扩大。
■1981年清河发电厂发生7号机组(200MW)除氧器爆炸事故。
1981年1月11日,7号机组正常运行负荷200MW,在除氧器水位低的情况下,补充大量低温水,运行人员违反规程采用2.4MPa压力的二段抽汽加热(要求负荷大于150MW采用三段抽汽),当停止大量补水后,未关闭汽源,造成了除氧器超压,安全门虽然动作,但排汽量小于进汽量,压力继续升高,致使除氧器爆炸。
事故造成设备和厂房严重损坏,并造成9人死亡,5人受伤。
(三)员工的知识和技能1、对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物质组成、性质缺乏认识。
■1993年9月,浑江发电厂发生5号200MW汽轮发电机组漏氢着火事故。
其事故原因是检修工人对石棉垫和胶皮垫的差异性能认识不足。
在机组大修时,将密封油冷油器滤网端盖的石棉垫更换为胶皮垫,机组投入运行后,胶皮垫在压力、温度和腐蚀介质的作用下损坏,致使密封油系统发生泄漏,密封油压下降,虽然直流油泵联起也不能满足发电机氢压的要求,最终导致氢气从发电机端盖外漏,被励磁机自冷风扇吸进滑环处,引起氢气着火,2、对生产时必须掌握的安全常识、专业知识缺少了解。
如高空作业安全带不扣牢、安全帽不佩戴等等。
大家都知道,企业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操作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生产的稳定,影响对事故的分析判断和处理。
■1996年石景山热电厂发生4号670t/h锅炉超温、超压事故。
1996年3月13日00:29,4号机组由于直流控制电源总熔丝熔断,造成直流操作电源消失,4号机组跳闸,汽轮机主汽门关闭。
因“机跳炉”联锁未投入运行,机组甩负荷后燃料没有联动切断。
运行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尤其当手动开启脉冲安全门锅炉压力不降时(四个主蒸汽系统的安全门拒动),没有按规程果断切断制粉系统,致使锅炉承压部件严重超温、超压(最高主蒸汽压力达21.3MPa、主蒸汽温度达576℃,而额定过热器出口压力为13.7MPa、汽包压力为15.88MPa、主蒸汽温度为540℃)。
因此,公司各专业扎实进行技术问答、运行分析和事故预想将有助于各岗位专业知识、生产技能的巩固和提高。
3、对生产现场的周围环境缺乏了解。
比如检修时你工作范围内有没有缺盖板的井、坑、孔、洞、沟?你的头顶上有无敞开的“升降口、大小孔洞”等有可能掉落意外物件的“天窗”?你所依靠的“楼梯和平台”的架杆牢固不牢固?合不合规范?你要启动的那台电机上确定已联系好无人在工作?你要开关的这个阀门,确定对生产或检修工作没什么影响……,如果对诸如此类的情况不甚了解,那就千万别急着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