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确的慢性胃炎(K29.5)详解
【疾病名】老年人慢性胃炎【英文名】senilechronicgastritis【缩写...

【疾病名】老年人慢性胃炎【英文名】senile chronic gastritis【缩写】【别名】老年慢性胃炎【ICD号】K29.5【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的特异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正从宏观结构功能的认识,提高到分子水平的认识。
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对已往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的诊断。
使得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到大分子内部。
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已深入到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许多未知的客观规律必然不断地被揭示出来。
这样的科技进步发展到了对生命基本结构的分子设计,或重新设计。
预示着基因诊断、基因治疗,逐步的进入临床实践,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现已完成的基因组研究的有幽门螺杆菌,它的意义在于查明HP DNA序列和基因结构的特点以及该基因的功能与基因调控关系。
对于研究HP的致病机理,致癌机理,以及研制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又一伟大成就。
使胃癌的防治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证明,每一种脊椎动物都携带有癌基因,但它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引起细胞癌变,而只有在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或病毒的作用下,才被激活,从而导致细胞癌变。
进一步发现基因的点突变。
染色体易位。
癌基因的扩增,癌基因中甲基基团的丢失,都是导致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
反转录病毒的插接及整合活化作用,也是导致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技术不久将用于肿瘤的预防及治疗。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慢性胃炎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占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
因慢性胃炎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据统计检出率20~29岁45.7%,30~39岁63.6%,70岁以上检出率>78.9%。
慢性胃炎精品PPT课件

鉴别诊断
㈣慢性肝炎、肝癌、慢性胰腺 疾病 可因食欲不振、消化 不良症状为主述,但通过详 细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 及相关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 查可与慢性胃炎鉴别。
51
鉴别诊断
㈤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FD是指一组病因未明的、 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包 括溃疡样、 反流样、 动力障碍样或混合型消化不 良征候群, 其病程持续 4周以上。 胃排空测定、 腔内压测定、胃电图等检查, 如发现胃排空延缓 或胃电节律紊乱等,有助于FD诊断。
57
治疗
三、其他治疗 1、动力促进剂 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 为主者; 2、抗抑郁药或镇静药 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 神症状者;
58
治疗
四、异型增生的对策 *胃癌的癌前病变 *轻、中度异型增生是可逆的,除给予上述 积极治疗外,关键在于定期随访; *对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则宜予以预防性手 术,现多采用内镜下胃粘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52
治疗
一、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 1、根除H. pylori *成功根除H. pylori 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上慢性 活动性炎症会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理论上有可能 预防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发展及胃癌的发生;
53
治疗
2、抑酸或抗酸治疗 适用于有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
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 选用抗酸剂、 H2RA或PPI。
6
概念及分类
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分为: 多灶萎缩性(multifocal atrophic) 胃炎 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胃炎
7
8
概念及分类
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 *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 *由自身免疫引起。
ICD-10死因编码填写100例讲解

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填写举例一、所谓衰老1所谓老死(一)(a)、心力衰竭I50.9(b)、高血压性心脏病I11(c)、高血压I11.0根本死因:高血压I11.02、所谓老死(二)(a)、坠积性肺炎J18.2 3月(b)、偏瘫(G81)3年(c)、脑内出血(I61) 3年根本死因:脑出血后遗症3、所谓老死(三)(a)、坠积性肺炎J18.2 3月(b)、偏瘫(G81)3年(c)、脑梗I63.1 3年根本死因:脑梗死4、所谓老死(四)(a)、股骨骨折 3 年S72.9(b)、在同一平面上滑倒、绊倒和摔倒(家)3 年W01.0根本死因:其他事故的后遗症Y865、所谓老死(五)(a) 和坠积性肺炎(J18.2)(b)衰老(R54)(c) 类风湿性关节炎(M06.9)根本死因:类风湿性关节炎(M06.9)6、所谓老死(六)(a) 坠积性肺炎J18.2(c) 中风后遗症,未特指为出血或梗死(10年)根本死因:中风后遗症,未特指为出血或梗死(I69.4)二、循环系统及脑部例7、某女:71岁。
病史:糖尿病30年,高血压20-30年,一直服用降糖药,冠心病20余年,本次脑梗塞入院。
死亡诊断(同入院):1)猝死;2)脑梗塞(双侧复);3)高血压III期;4)II型糖尿病;5)冠心病:a不稳定型心绞痛,b心律失常;6)肺部感染;7)泌尿感染;8)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猝死R96(b)脑梗塞I63(c)高血压20-30余年I10根本死因:脑梗I63例8、(a)、尿毒症(N19.1)(b)、高血压(I10)根本死因:高血压性肾脏病伴有肾衰竭(I12.0)例9、(a)、循环衰竭(I50)(b)、颅内出血(I61)(c)、高血压3期(I10)根本死因:颅内出血(I61.9)例10、(a)、心脏肥大I51.7(b)、高血压I10(c)、高血压心脏病(I11.9)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病(I11.9)例11、(a)、肾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b)、高血压(I10.2)根本死因:高血压性肾脏病不伴有肾衰竭(I12.9)例12、(a)、心源性休克(R57)(b)、急性心梗(I21.9)(c)、冠心病(I25.1)根本死因:冠心病(I25.1)例13、(a)、心源性休克(R57)(b)、脑血栓(I66.9)(c)、脑梗死(I63.9)根本死因:脑梗死(I63.9)例14、a)动脉粥样硬化b)高血压性心脏病I11.9c)高血压I10例15、a)心力衰竭I50.9b)高血压性心脏病I11.9c)高血压I10例16、a)心力衰竭3月I50.9b)高血压性心脏病I11.9c)高血压I10高血压性心脏病伴有心力衰竭I11.0例17.(a)、心源性休克(R57)(b)、脑梗死(I63.9)根本死因:脑梗死(I63.9)a)昏迷3天R40.2b)小脑出血术后18天I61.4c)高血压病I10例19.a)尿毒症N19b)动脉硬化性肾病I12.9c)高心病I11.9例20.a)急性前壁心梗15天I21.0b)冠心病I25.1c)高血压Ⅲ期I10例21、a)急性前壁心梗15天I21.0b)冠心病I25.1c)高血压Ⅲ期I10例22a)急性前壁心梗15天I21.0b)冠心病I25.1c)高血压Ⅲ期I10例23、a)瘫痪,衰竭G83.9b)脑血栓,偏瘫1年I66.9c)高血压10年I10例24:(a).心力衰竭I50.9(b). 高血压性心脏病I11(c). 特发性(原发性)高血压I10根本死亡原因:高血压性心脏病ICD编码:I11(a). 心源性休克R57.0(b). 急性心肌梗死I21.9(c). 冠心病I25根本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未特指ICD编码:I21.9例26:(a). 脑出血I61(b). 高血压性心脏病 I11(c). 高血压I13.9根本死亡原因:脑内出血,未特指ICD编码:I61.9调查记录范例:死者生前有高血压病史15年,经常出现头晕,心慌,耳鸣,失眠等症状,近日因饮酒过多,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2016 年版)一、慢性胃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疾病编码ICD-10 :K29.502 ;K29.501 ;K29.40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 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 版)。
1.具备反酸、嗳气、上腹饱胀和疼痛等临床症状。
2 .胃镜检查提示存在胃炎或X 线钡餐检查提示胃炎征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 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 版)。
1. 质子泵抑制剂。
2. H2 受体拮抗剂。
3. HP 检测阳性者行HP 根除治疗。
4. 胃黏膜保护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9 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高度怀疑慢性胃炎(疾病编ICD-10 :K29.502 ;K29.501 ;K29.401 )。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同级别医院近期内已查项目可自行决定是否取用)(1)血常规、便常规和潜血、尿常规;(2)肝功、肾功、血离子、血糖;(3 )Hp 感染相关检测;( 4 )胃镜或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前做乙肝、丙肝等感染性疾病筛查);(5 )心电图;(6)胸片;(7)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淀粉酶;(2 )血型;(3)血脂;(4)胃泌素G17 ;(5)胃蛋白酶原;( 6 )肿瘤标记物筛查;(7)凝血功能;(8 )血清铁、铁蛋白、叶酸、B12 、促红素水平、网织红细胞;(9 )上消化道动力学检测;(10 )上腹部CT 或MRI ;(11 )内镜下活体病理学检查。
(七)治疗方案的选择。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滞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必需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3)腹部彩超、心电图(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脾胃湿热证:清热除湿,理气和中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肝胃郁热证:舒肝清热瘀血停滞证:活血化瘀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慢性胃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胃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慢性胃炎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临床常见。
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为常见。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缺乏、泛酸、恶心等。
目前,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英文名称:chronic gastr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慢性胃炎波及黏膜全层或呈活动性,出现癌前情况甚至胃癌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
发病部位:胃,腹部。
常见症状: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缺乏、泛酸、恶心。
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和毒物、自身免疫。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潜血试验、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慢性胃炎有向胃癌发展的可能性,需要关注癌前病变情况及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1、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1)自身免疫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临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底胃体黏膜萎缩以及血清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
(2)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萎缩病变是多部位发生的,通常以胃窦部为中心。
2、基于病因分类可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分类可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特点三、慢性胃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慢性胃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实用】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疾病编码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1、口腔、涎腺和颌疾病 (K00-K14)K02龋(牙)K04牙髓和根尖周组织疾病K04.0牙髓炎牙髓的脓肿、息肉、牙髓炎:.急性.慢性(增生性)(溃疡性).化脓性K04.1 牙髓坏死K04.2 牙髓变性K04.4 急性牙髓源性根尖牙周炎急性根尖牙周炎K04.5 慢性根尖牙周炎根尖或根尖周肉K04.6根尖周脓肿伴有窦道K04.7 根尖周脓肿不伴有窦道K04.8 牙根囊肿 K05.0 急性龈炎K05.1 慢性龈炎K05.2 急性牙周炎牙周脓肿K05.3 慢性牙周炎K05.4 牙周变性2、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K20食管炎.化学性.消化性食管脓肿K21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K21. 0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伴有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K21.9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伴有食管炎食管反流K22.0 贲门弛缓不能K22.1 食管溃疡食管糜烂溃疡性食管炎K25 胃溃疡包括:胃(急性〕糜烂溃疡(消化性)K26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糜烂(急性〉溃疡(消化性)K29.0 急性出血性胃炎K29.1 其他急性胃炎K29.2 酒精性胃炎K29.3 慢性浅表性胃炎K29.4 慢性萎缩性胃炎K29.5 未特指的慢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窦.胃底K30 消化不良K31.4 胃憩室K31.7 胃和十二指肠息肉3、阑尾炎(K35-K38)K35 急性阑尾炎K35.0 急性阑尾炎伴有弥漫性腹膜炎阑尾炎(急性〕伴有:.穿孔.破裂或穿孔后的腹膜炎(弥漫性)(局限性).破裂K35.1急性阑尾炎伴有腹膜脓肿阑尾脓肿 9 未特指的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伴有局限性或NOS的腹膜炎急性阑尾炎不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穿孔.腹膜脓肿破裂K36 慢性阑尾炎4、疝(K40-K46)K40 腹股沟疝K40.0 双侧腹股沟疝,伴有梗阻,不伴有坏疽K40.1 双侧腹股沟疝,伴有坏疽K40.2 双侧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K40.3 单侧或未特指的腹股沟疝,伴有坏疽K40.4 单侧或未特指的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K41 股疝K41.0 双侧股疝,伴有梗阻,不伴有坏疽K41.1 双侧股疝,伴有坏疽K41.2 双侧股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K41.3 单侧或未特指的股疝,伴有梗阻,不伴有坏疽,K41.4 单侧或未特指的股疝,伴有坏疽K42 脐疝K42.0 脐疝,伴有梗阻,不伴有坏疽K42.1 脐疝,伴有坏疽K42.9 脐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5、肠的其他疾病(K55-K63)K56.0 麻痹性肠梗阻K56.2 肠扭转K56.3 胆石性肠梗阻K56.5 肠粘连伴有梗阻K56.7 未特指的肠梗阻K61.0 肛门脓肿肛周脓肿K61.1 直肠脓肿直肠周围脓肿K61.2 肛门直肠脓肿K61.3 坐骨直肠窝脓肿K61.4 括约肌内脓肿K65.0 急性腹膜炎K66.1 腹腔积血不包括:创伤性腹腔积血(S36.8)6、肝病(K70-K77)K70 酒精性肝病K70.0 酒精性脂肪肝K70.1 酒精性肝炎K70.2 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K70.4 酒精性肝衰竭K74.0 肝纤维化K74.1 肝硬化K74.3 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K75.0肝脓肿K76.0脂肪肝K76.7肝肾综合症7、胆囊、胆道和胰腺疾病(K80-K87)K80胆石症K80.0胆囊结石伴有急性胆囊炎K80.2胆囊结石不伴有胆囊炎K80.3胆囊结石伴有胆管炎K80.4胆管结石伴有胆囊炎K80.5胆囊结石不伴有胆管炎或胆囊炎K81胆囊炎K81.0急性胆囊炎胆囊脓肿胆囊胆管炎K81.1慢性胆囊炎K82.2胆囊穿孔K83.0胆管炎K85急性胰腺炎胰腺脓肿胰腺坏死K85.0特发性急性胰腺炎K85.1胆汁型急性胰腺炎K85.2酒精性急性胰腺炎K86.2胰腺囊肿。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2)抑酸治疗
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150mg,口服, 每日2次;或法莫替丁20mg,口服,每日2 次。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口服, 每日1次。
(3)胃黏膜保护
可用硫糖铝★lg每日3次,或枸橼酸铋钾 ★0.11g,口服,1日4次。
(4)对症治疗
促胃动力:多潘立酮★10mg,口服,1日3 次;或甲氧氯普安★5-10mg,口服,1日3 次。 解痉:山莨菪碱片剂★5-10mg,口服,1日 3次,针剂★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1日 1-2次。 助消化:乳酶生★0.3-0.9g,口服,1日3次。 常见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表。
硫糖铝★
枸橼酸铋钾★ 胃肠解挛和促动力药 多潘立酮★
1.0g,口服,1日3次
0.11g口服, 1日4次,或0.22g,1日2次
可引起便秘,疗程一般在4周之内,
抗酸剂可影响其疗效,两者不宜同时服用
10mg,口服,1日3次
与抑酸药合用时,不宜两药同时服用,可在饭 后服用
甲氧氯普胺★
山莨菪碱★ 助消化药 乳酶生★ 抗菌药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 克拉霉素★
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K29.502)患者姓名: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4-7天
性别: 出院日
慢性胃炎常用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名称 抑酸剂 用法及用量 注意事项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胃粘膜保护剂
20mg,口服,1日1次
0.15g,口服,1日2次 20mg,口服,1日2次
为肠溶剂型,服用时不要嚼碎,不宜同时服用 其它抑酸剂,妊娠期妇女一般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归属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 (K20-K31) K29 胃炎和十二指肠炎中K29.5 未明确的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胃炎: 胃窦、胃底。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
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分类慢性胃炎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近年来还参照免疫学的改变,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拟订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炎症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
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炎症已累粘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hyperplasia)。
肥厚性胃炎(hypertrophic gastritis)又称Menetrier病。
以胃粘膜皱襞显著肥厚如脑回状为特征,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局灶性或弥漫性。
常伴原因未明的低蛋白血症。
镜下见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达粘膜肌层。
慢性胃炎还可根据胃粘膜病变以下四个面的特征,作更详细的分类,包括,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体、胃窦、贲门等。
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分为浅表性及萎缩性,后者又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
胃炎活动的程度,根据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可定出活动期或静止期,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有无化生及其类型,化生分为肠腺化生(肠化)及假幽门腺化生,前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偶可见于浅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后者仅见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体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弯向上移行,称胃窦潜移。
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抗壁细胞抗体(PCA)常阳性,以胃体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发生恶性贫血。
B型,PCA常阴性,以胃窦病变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
但据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两型病变难以截然分开,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较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以胃体为主的两类。
病因及发病机理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急性胃炎的遗患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二、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所致。
三、十二指肠液的反流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引起胆汁反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胰液中的磷脂与胆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粘液,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粘膜,进一步引起损伤。
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在胃窦部。
胃一空肠吻合术患者因胆汁返流而致胃炎者十分常见。
消化性溃疡患者几乎均伴有慢性胃窦炎,可能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
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助长胆汁反流而造成胃窦炎。
四、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上已普遍受到重视,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内可找到壁细胞抗体;胃萎缩伴恶性贫血患者血液中发现有内因子抗体,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但胃炎的发病过程中是否有免疫因素参与,尚无定论。
此外,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有弥漫的淋巴细胞浸润,体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可能有重要意义。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减退或亢进、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提示本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五、感染因素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粘液层接近上皮细胞表面有大量幽门螺旋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存在,其阳性率高达50-80%,有报道此菌并不见于正常胃粘膜。
凡该菌定居之处均见胃粘膜炎细胞浸润,且炎症程度与细菌数量成正相关。
电镜也见与细菌相连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突数减少或变钝。
病人血中和胃粘膜中也可找到抗螺旋杆菌抗体。
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可改善甚或消失,因此认为,此菌可能参与慢性胃炎之发病。
但目前尚难肯定。
慢性胃炎诱因精神因素。
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以及其它精神因素反复作用于大脑皮质,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导致胃壁血管的痉挛性收缩,胃粘膜发生炎症或溃疡。
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
由于鼻、口腔、咽喉等部位感染病灶的细菌或毒素不断地被吞入胃内;或胃内缺乏胃酸,细菌易在胃内繁殖,长期作用而引起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食物及进食粗糙食物或吸烟等。
这些因素反复作用于胃粘膜,使其充血水肿。
胃粘膜长期淤血缺氧。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症的病人,胃粘膜长期处于淤血、缺氧,引起营养障碍导致胃炎。
急性胃炎如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可转变为慢性胃炎。
胃酸缺乏,细菌容易在胃内繁殖,也可造成慢性胃炎。
营养缺乏,内分泌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可引起慢性胃炎。
消化道弯曲杆菌感染等都可能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患慢性胃炎?(1)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而出现牙列缺损,食物咀嚼不充分或者未咀嚼吞下入胃。
老年人味觉下降,食道、胃粘膜逐渐萎缩,蠕动力差,喜吃刺激性食物或长期饮浓茶、酒、咖啡、过度吸烟等引起炎症。
(2)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病,服多种药物也能产生药物性胃炎,甚至产生胃糜烂及胃出血。
(3)免疫因素。
随年龄增长,身体免疫力下降,胃粘膜退化萎缩,胃分泌功能减少,所以有人说萎缩性胃炎是老化现象之一。
病理一、浅表性胃炎: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层的表层。
肉眼见粘膜充血,水肿,或伴有渗出物,主要见于胃窦,也可见于胃体,有时见少量糜烂及出血。
镜下见膜浅层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深层的腺体保持完整。
此外,某些患者在胃窦部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有数目较多的疣关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二、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时影响胃腺体,使之萎缩,称萎缩性胃炎。
胃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或消失,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
镜下见胃腺体部份消失,个别者可完全消失,粘膜层、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有时粘膜萎缩可并发胃小凹上皮细胞增生,致使局部粘膜层反而变厚,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
如炎症蔓延广泛,破坏大量腺体,使整个胃体粘膜萎缩变薄,称胃萎缩。
萎缩性胃炎可发生肠腺上皮化生和假性幽门腺化生,在增生的胃小凹和肠化上皮的基础上可发生异型增生(dysplasia)。
异型增生是一种不正常粘膜,具有不典型细胞、分化不良和粘膜结构紊乱的特点,认为极可能是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
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体征不明显。
各型胃炎其表现不尽相同。
一、浅表性胃炎: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及疣状胃炎居多。
二、萎缩性胃炎: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其症状亦不相。
胃体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
可伴有贫血,在我国发生恶性贫血者罕见。
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显,特别有胆汁反流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于进食后即出,可伴有含胆汁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出现呕血,此系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坏而发生急性胃粘膜糜烂所致。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有关并发症一、胃出血:慢性胃炎出血并不少见:粘膜萎缩变薄、血管显露、粗糟食物磨搓、粘膜糜烂出血,以黑便为主要表现,若出血量大时,可突然吐血,重者头晕、心慌、眠黑、大汗、甚至休克等二、贫血:慢性胃炎大量失血后伴有两种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即恶性贫血。
患者具有贫血表现: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缺铁性贫血。
一是慢性失血所致;二是慢性胃炎患者吃饭少,营养不足引起;三是胃酸缺乏三、胃溃疡:胃溃疡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同在,存在明显的炎症刺激,胃粘膜萎缩变薄,并发糜烂、溃疡,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四、胃癌前期:据国际卫生组织统计,在胃癌高发区,经10-20年随访,平均胃癌发生率为10%,他们的发展脉络为: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胃癌。
慢性胃炎的癌变与胃炎性增生密切有关。
有两种情况的慢性胃炎易癌变:慢性胃炎伴有恶性贫血者,癌变发生率比其它胃肠病要高出20倍以上,要引起胃肠病患者重视萎缩性炎伴肠化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胃液分析: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BAO)及增大组织胺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断胃泌酸功能,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
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萎缩胃炎胃酸降低,尤以胃体胃炎更为明显,胃窦炎一般正常或有轻度障碍。
浅表性如疣状胃炎也可有胃酸增高。
二、血清学检测:慢性萎缩性胃体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之故。
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慢性胃窦胃炎时血清胃泌素下降,下降程度随G细胞破坏程度而定;血清PCA也有一定的阳性率(约30-40%)。
三、胃肠X线钡餐检查: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粘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粘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
胃窦胃炎X线征表现为胃窦粘膜呈钝锯齿状及胃窦部痉挛,或幽门前段持续性向心性狭窄,粘膜粗乱等。
疣状胃炎X线餐特征改变为胃窦部有结节状粗大皱襞,某些皱襞结节的中央有钡斑。
四、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粘膜表面粘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粘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
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粘膜变薄可透见呈紫兰色粘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粘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活检标本应时作病理学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可先置一标本于含酚红的尿素液中作尿素酶试验阳性者于30-60分钟内试液变成粉红色,另一标本置特殊的培养液中,在微氧环境下培养,再一标本制作成切片,以HE或Warthin-Starry或Gieemsa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