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思想述评
中国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简述终稿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观点及其现实启迪意义摘要: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因此人性即成为教育家进行教育研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性论观点,现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加以梳理,以清晰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揭示其对我国现阶段人性论研究的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启迪意义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时候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人到底该如何去教育或者说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碰撞讨论之中,形成的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庞杂而各异。
而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深入挖掘其合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的述评本文在将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对人性论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时期。
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论观点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人性论的观点。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儒家开派立宗的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对人性论作以具体的论述,但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春秋时代,奴隶主提倡他们天生比奴隶们要优越,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为实现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提出来人性平等,为每一个人争取了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孔子也开创了教育家们对人性论探讨的先河,并对后世的人性论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翟的素丝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其创始人墨子对于人性的论述则可以概括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
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思想述评.doc

于不忍人之心。
孟子从这件事上就引出了他的性善论,并进而导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四端)如同四肢一样,是人生而应有的,而不是外力加给每个人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有善恶的不同呢?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端”与生俱来,人人相同。
有的人能为善人是由于他努力培养与扩充这些“善端”.他认为圣人就是把这“四端”发展到完全程度的人。
人都有“四端”,如果都能括充之,就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有的人不去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所以不能成为善人。
孟子一方面把仁、义、礼、智说成人的本性,同时也承认人的感官欲望也属于人的本性。
但孟子认为感官欲望是“小性”,仁、义、礼、智是“大性”,小性要服从大性。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先天具有的本性,将仁义从人的心中扩充开来,推广到全社会,就会形成“仁政”的政治原则。
先王正是把这种仁义之心,由己及人推广到全社会,才会形成仁政的。
孟子讲的仁政,就是把仁义等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他说:“亲亲是仁,敬长是义,人人亲其亲,敬其长,而天下平。
”每个社会成员都亲亲敬长,自觉遵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就会和谐一致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理论。
这是因为: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天道德论,把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说成先天就有的。
而且其推论方法也是错误的。
如果说见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自救本能的话,而亲亲、敬长、忠君等道德观念则完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绝不是生而有之的。
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出仁、义、礼、智人皆有之,这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孟子把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观念说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2荀子的“性恶说”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性恶论”的人性论思想的哲学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的“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其最终的结论。
试论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理论贡献

试论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理论贡献王夫之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性论体系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王夫之的人性观出发,探讨其理论贡献。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道家学说中的根本概念,人性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神圣性质。
他主张人性具有积极的天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因此应该通过道的实践和修炼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同时,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与自然相通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在人性的发展方面,王夫之提出了“积蕴”和“转化”两个概念。
他认为,人性的发展需要通过积累经验和修炼,不断积蕴生命力和智慧,以求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人性还需要通过转化来适应环境和变化,从而发挥出其最大的应用价值。
此外,王夫之在人性发展的实践中还提出了“内圣外王”理念,认为人应该内心修身,外在治国;内圣是对自身的修炼和完善,外王则是指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贡献。
这一理念不仅在其时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思想上,王夫之的人性观融汇了伦理、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的思想,他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人性的发展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他的人性论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也是世界哲学中至今仍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在现实意义上,王夫之的人性观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人性的正面作用,如何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直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王夫之的人性观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夫之的人性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贡献不仅在其时代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古代儒家的思想和实践中的人性论

古代儒家的思想和实践中的人性论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
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关于人性的论述。
在古代儒家的思想和实践中,人性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儒家的人性论,探讨它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一、人性的本质儒家将人性看作是人的本质。
对于人性的本质,儒家有着自己的理解。
儒家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的。
这种看法由孟子所提出,被称为“性善论”,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能够辨别善恶,区分是非。
这种天赋的能力,被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所在。
因此,儒家认为人是“道德的动物”,人的本能是追求善,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儒家的人性观与佛家、道家等不同,他们都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不好的,不可信赖。
相比之下,儒家传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只有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内在小我盲目追求的原因,才会失去善良本性。
二、经由教育而成长儒家认为,尽管人性本善,但是每个人都需要受到教育培养才能真正成长。
人性本善,但人不仅仅是基于本性发展,因为人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历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正是因为有这些因素的干扰,人才会出现偏差和不良的行为。
因此,儒家认为,在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艺术等多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人性才能得以更完善地表现出来。
只有经过教育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性的本真面目。
儒家认为,“有教无类,有跡可求”,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说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还包括道德、品德的锻炼和习惯的培养。
三、天下为公儒家思想的另一核心概念是天下为公,“天下”指的是社会大众、公众利益、公共事务,在儒家看来,社会是一个整体:天下共有,人人有份。
儒家通过提倡“仁爱”、“诚信”、“忠恕”等人类普遍道德品质,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力图营造出满足每个人需求的平等社会环境。
荀子中的人性论述原文与解析

荀子中的人性论述原文与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论述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荀子在人性方面的原文和解析,探讨他对人性的观点及其意义。
一、荀子人性论述的原文荀子在《荀子·性恶》一文中具体阐述了他对人性的看法,以下为相关原文摘录:“性者,人之所以为人也;性之善者,道之所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故君子戒之,慎其所由生也。
”荀子认为,人的性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而善良的性格是道德的根源。
人性本质上是相近的,但通过习俗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性格差异逐渐远离。
因此,荀子主张君子应当警惕习俗和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慎重选择与其相处的环境。
二、荀子人性论述的解析1. 人性本善与性本恶的争论荀子与孟子都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但在性善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分歧。
荀子认为人性本善指的是人具有善良的潜质,但这种善良并非天生即刻实现,而是需要通过艰苦的修炼才能达到。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道德的引导和自律的训练,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2. 人性的相近与习俗的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相近的,但通过习俗和环境的塑造,人们的性格逐渐形成差异。
他认为人性及其差异的形成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习俗则是主要的塑造因素之一。
荀子警示人们注意习俗和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倡导君子慎重选择与其相处的环境,以避免负面影响对善性的玷污。
3. 修养与自律的重要性为了使人性中的善良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荀子强调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严格的修养和自我约束,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君子应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秉持正义、诚信和爱心等美德,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和道德水平。
只有通过修养和自律,人性中的善良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荀子人性论述的意义1. 引发后世的思考荀子的人性论述对于后世思想家和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修养和培养个人品德的要求,对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论述

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论述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主要围绕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品级层次、人性种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代表性的人性善恶理论、人性品级理论、两种人性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牢固基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
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汉唐宋明有许多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的学说,纷纭错综、争论不休,他们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探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探求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对人性的理解和探求一直是一项重要课题。
自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的哲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着人类本质和个体所应扮演的角色。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探求。
一、儒家的人性观儒家一直强调人性的善良,并强调教育对于发掘人性的美善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旨在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温暖和同情。
在儒家看来,人性本来是好的。
因此,他们强调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美善和道德素质。
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很强的感召力。
许多儒家思想家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来支持这一观点。
比如,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必以其善者得之矣”,即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内心有着美好的品质。
再如,朱熹认为人性「善」而「一」,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后来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产生了不道德的行为。
这些思想家都坚信,人性本来就是好的,只有在生活过程中才会受到影响。
二、道家和墨家的人性观相比儒家的“人性本善”,道家和墨家的人性观却略微有些不同。
他们认为,人性是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呈现出来的。
在道家看来,人性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而墨家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道德和规则的约束的。
比如,在道家思想中,道德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基本原则,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墨家比起儒家更加强调了道德规范和社会大众的责任。
他们认为,要通过硬性规律和法定准则来约束和控制人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三、法家的人性观法家强调了权利、权力和的这些概念。
在法家看来,人的行为是受到权力和制度的约束的,而这些权力和制度要伴随着社会的规范和政策才能实现。
张载对法家的人性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法家过于强调了司法的重要性,导致社会缺少了相应的文化和理念。
而这些文化和理念才是构成社会最根本的因素。
四、兵家的人性观兵家的人性观则更为极端,其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如何训练出完美的士兵。
先秦诸子哲学中的人性观念比较分析

先秦诸子哲学中的人性观念比较分析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人性观念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各家学派进行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先秦诸子哲学中,不同的学派对人性的理解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等几个主要先秦诸子哲学学派对人性的看法进行比较分析。
儒家人性观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具有本质的良知,这种良知是天赋的本能,包含了一系列价值观和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本质属性。
儒家称之为“仁”,即人的悌、义、礼、智等优秀品质,体现了人的高尚品格和价值意义。
在儒家看来,人性中的仁是一种正义和道义上的准则,是人们进行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
儒家还认为,由于人性具有良知,因而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人。
在儒家思想中,人性的本能特质及其统摄下的“仁”与外在的环境、社会制度和行为习惯等因素都有一定的联系和作用。
正因为这种联系,儒家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过程来推进人类道德的发展。
在儒家社会中,个人的修身自律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价值的最终实现。
道家人性观相比于儒家思想的“仁”,道家强调人性的原始状态,认为人性具有本质的自然属性、生命力和道德本能。
道家认为人类天性具有天然的纯真和善良,人性的本能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达到人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完满。
因此,道家的人性观认为,只有在内在平静、无私无欲、静心默想的状态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生命和自然的真谛。
与儒家强调个人良知及其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同,道家人性观认为,外在社会和制度是困扰人性本质的障碍。
道家所提倡的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是为了让人性自由展现、自我实现的最佳状态,一旦人性能够恢复到这个状态,就能够完成自身的升华,达到“道”的境界。
墨家人性观墨家人性观则强调普遍平等的人性和公正,即人人平等、公正无私的一种人性观。
在墨家看来,人性不仅是一个个体的现实或内在的实体,它更是一个超个体的、普遍的、世界性的道德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等理论。
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最具代表性,这两种学说
均对后期儒家哲学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人性论;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
古今中外的哲学史上,在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上的争论,充分显示出人类对自身本质的高度关注。
“人性论”是旧哲学探索人的共同本质属性的一种学说。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
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最具代表性,这两种学说均对后期儒家哲学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这两种中国古代的
哲学思想做一个评述。
1 孟子的“性善说
在战国时期,孟子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性善论是孟子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主要表现是人性和禽兽之性不同,人的生活高于禽兽的生活,因为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
他指出,人的本性和禽兽本来是不同的,但由于有的人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本心、本性,而把本心放了,人性丢了,结果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了。
因此,孟子十分强调“立心”、“养
心”、“养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善人。
那么心、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孟子指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
”也就是说人要不断地膨胀自己的心,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人的本心、本性都是上天赋予的,人能够认识这些东西是上天给予的。
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孟子是从人见小孩落井产生不忍人之心而推出他的性善论的。
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看见别人痛苦的心或“恻隐之心”。
一个小孩行将落井,一个人看见必然前去搭救。
这个人去救小孩一不是为了讨好小孩的父母,二不是为了使自己的好名声传扬乡里,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啼哭声,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
孟子从这件事上就引出了他的性善论,并进而导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四端)如同四肢一样,是人生而应有的,而不是外力加给每个人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有善恶的不同呢?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端”与生俱来,人人相同。
有的人能为善人是由于他努力培养与扩充这些“善端”。
他认为圣人就是把这“四端”发展到完全程度的人。
人都有“四端”,如果都能括充之,就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有的人不去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所以不能成为善人。
孟子一方面把仁、义、礼、智说成人的本性,同时也承认人的感官欲望也属于人的本性。
但孟子认为感官欲望是“小性”,仁、义、礼、智是“大性”,小性要服从大性。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先天具有的本
性,将仁义从人的心中扩充开来,推广到全社会,就会形成“仁政”的政治原则。
先王正是把这种仁义之心,由己及人推广到全社会,才会形成仁政的。
孟子讲的仁政,就是把仁义等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他说:“亲亲是仁,敬长是义,人人亲其亲,敬其长,而天下平。
”每个社会成员都亲亲敬长,自觉遵守封建社会的
道德规范,社会就会和谐一致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理论。
这是因为: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天道德论,把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说成先天就有的。
而且其推论方法也是错误的。
如果说见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自救本能的话,而亲亲、敬长、忠君等道德观念则完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绝不是生而有之的。
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出仁、义、礼、智人皆有之,这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孟子把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观念说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2 荀子的“性恶说
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性恶论”的人性论思想的哲学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的“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其最终的结论。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凡是人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之也。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欲望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而使人由恶变善,这就是“化性起伪”。
为了论证“人性恶”,荀子自设问答展开了论证。
首先,人生而好利,有疾恶,好生色。
如果顺从人的这种性情发展,就必然发
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最终造成暴乱,证明人性恶的观点。
其次,人之行善,师法教化而成,如果人性善,人就会自然行善,用不着师法教化而治,用不着圣王制礼义而理正。
事实上,人们都要有圣王法师和礼义教化。
再次,礼义不在人性之中,不出自人性,性是不学而能,不事而成。
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性同样都是恶的,君子所以为君子,在于积伪礼义,小人则不知道积伪,礼义之善是人为之伪,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能不能积习礼义,而其性是一样的。
最后,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禹一样的圣人,然而在事实上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是自己努力修养的结果。
因此,只要努力积习,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说,是不知性伪之分,是不知人之性。
荀子认为,性为恶,通过人为之伪可以为善,这如同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器具一样。
“性”和“伪”是不同的,性是天性的禀赋,不待教化而有的;伪是待后天教化而成的。
但是“伪”能化“性”。
礼义之伪,可以矫正人性之恶,引导人性向善,这种矫正人性之恶而化为善,如同木材不直,经过外力矫枉为
直一样。
而且礼义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综上所述,荀子的性恶论的宗旨是后天的人为之伪,强调社会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主心,荀子主伪。
荀子的性恶论及其礼义理论比孟子的
性善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有着严重错误。
这是因为:
荀子批评了孟子的先天道德论,从人的欲望要求出发研究人性,这是一种进步。
荀子不承认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认为礼义辞让等道德原则,不是人的本性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改造的结果,这就否定了孟子的先天道德论。
并且荀子关于社会环境决定人的道德观念的思想,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
荀子人性论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要求。
这比根本否定人的欲望而只谈仁义道德的虚伪说教,要真实一些,比较符合人类的实际情况。
人生而有欲望要求,人类正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才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
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产生了道德观念。
因此只有探索人的欲望要求,探索人的需要,才有可能认识人的本性。
荀子从人的欲望和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本性,这一点是可取的。
同时,荀子从人的群体生存的需要出发来阐述礼义的来源,比孟子把礼义归结为人的本性,也是一种进步。
在荀子看来,人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来确定自己的社会等级,防止人们相争,避免引起混乱。
而这一点的规矩就是礼义法度。
礼义法度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而是圣人制造出来的,加于个人身上的,这种说法比孟子的说法更符合历史事实一些。
尽管如此,荀子的人性论的基本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荀子把人的本性说成是先天就是恶的,也是错误的。
人生而有欲望要求,这些欲望要求是天然的、合理的,它根本不是什么恶,它是人类能生存下来发展下
去的最根本的、最原始的动力。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样,归根到底是为君主专制主义论证的。
荀子在对待人性的看法上与孟子的截然相反,然而其归宿却完全相同。
孟子的性善论实质是主张人天生就是君主专制主义的顺民;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要人们通过对人性的控制和改造来适应君主专制主义。
因此,他们都是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