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吸入给药的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 (1)(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 (1)(二)抗菌药物PK/PD研究意义及分类 (1)(三)依据PK/PD研究确定给药方案的基本原则 (3)(四)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特点 (4)(五)抗菌药物PK/PD研究策略 (4)(六)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5)二、非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6)(一)体外研究 (6)(二)体内研究 (10)(三)感染动物PK/PD研究 (12)三、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13)(一)PK研究 (13)(二)PD研究 (17)(三)临床PK/PD关系建立 (17)四、PK/PD研究的应用 (22)(一)PK/PD研究应用于研发决策 (22)(二)PK/PD研究应用于I期临床试验 (22)(三)PK/PD研究应用于探索性临床试验 (23)(四)PK/PD研究应用于确证性临床试验 (24)(五)上市后研究 (27)(六)PK/PD在制定细菌敏感性折点中的应用 (27)(七)PK/PD在制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28)五、PK/PD研究注意事项 (30)(一)PK/PD研究局限性 (30)(二)PK/PD研究报告格式及要求 (34)六、名词解释 (36)附件:抗菌药物PK/PD研究流程 (40)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抗菌药物作用特点是杀灭或抑制入侵到机体内的外来病原菌而发挥药理效应,其疗效取决于抗菌药物、病原菌和机体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原菌种类复杂,致病力不同并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是致病关键因素;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可防御病原菌入侵,其功能正常或缺陷与否可影响抗菌治疗的效果。
有效抗菌治疗方案需能够保证抗菌药物在机体的感染灶中达到足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的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能够清除感染灶内的病原菌以实现治愈感染的目的,能够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能够同时尽可能降低抗菌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

综 述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肖永红(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100083)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棘白菌素类 中图分类号:R 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7Ο0110Ο03 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显著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是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性霉素B 脂制剂、三唑类药物、棘白霉素类新药的不断推出,为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情况复杂、临床诊断困难等原因,临床抗真菌治疗存在许多空白与疑问,也给真菌感染研究提供了机会。
本文就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 K/PD )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突出各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1 抗真菌药物药效学(PD)1.1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能够应用于临床,必须具备较高的选择性毒性。
所谓选择性毒性,就是药物作用于真菌特有的成分,如真菌细胞壁、几丁质、麦角固醇、真菌特有的DNA 或蛋白质等,只对真菌有毒性或抑制作用,而对人体细胞没有损伤或毒性。
抗真菌药物选择性越高,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毒性,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对人体细胞膜胆固醇合成没有影响,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杀灭真菌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也较好。
两性霉素B 没有明确的细胞内靶位,通过在真菌细胞膜形成多分子聚合体孔道,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真菌细胞内重要代谢物质、电解质等漏出而杀灭真菌,其抗菌谱最为广泛,且不容易出现耐药;但是也正因为其选择性不高,抗真菌的同时,药物毒性比较大。
氟胞嘧啶作用靶位为真菌核酸,阿莫罗芬在于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成。
棘白菌素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新型抗真菌药物,可供临床应用的产品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
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使用探讨

抗菌药物雾化吸入给药的 现状
Hallal等在对比研究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妥布霉素治疗(300mg,q12h) 铜绿假 单胞菌引起的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的研究表明,雾化吸入在危重VAP患者体 内的药物使用效果与静脉给药相当。
抗菌药物雾化吸入给药的 现状
Don 等在肺移植术后雾化吸入万古霉素( 250 mg,qd)的MRSA感染治疗中,通过 14d的雾化吸入治疗,84.3%的患者(n=51)痰液中MRSA消失,药物痰液浓度最大 值为 μg/g。
Maria 等在鼠类模型中研究全身给药和吸入万古霉素在肺部组织的浓度对比中 发现,吸入给药可在 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以及肺组织中达到高浓度,而 全身给药几乎检测不到BALF中的药物浓度(<0.1μg/mL) ,肺组织药物浓度也 很低[( 0.10 ±0.04)、( 0.11 ± 0.05)μg/g]。
药物剂量:很多研究雾化吸入剂量只是参考静脉剂量,但局部用药不等同于静 脉用药,血药浓度不能作为评价该药物剂量大小的标准。目前雾化抗菌药到底 有多少能够到达病灶并发挥作用还没有统一认识,雾化抗菌药的使用剂量、雾 化周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评价标准:针对雾化吸人抗菌药的评价标准,有静脉使用抗菌药的周期、病原 菌清除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临床治愈率等,标准不一。如 何优化对该治疗方式的评估,以及该疗法的安全性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科学评价, 并形成规范体系。
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大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能够充分证明庆大霉素注射液雾 化吸入的治疗效果,因此也一直未得到官方认可,属于超说明书用药(法庭采 信的另一主要依据)。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目录 (2)一、概述 (3)(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 (3)(二)抗菌药物PK/PD研究意义及分类 (3)(三)依据PK/PD研究确定给药方案的基本原则 (5)(四)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特点 (6)(五)抗菌药物PK/PD研究策略 (6)(六)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8)二、非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8)(一)体外研究 (8)(二)体内研究 (12)(三)感染动物PK/PD研究 (14)三、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15)(一)PK研究 (15)(二)PD研究 (19)(三)临床PK/PD关系建立 (19)四、PK/PD研究的应用 (24)(一)PK/PD研究应用于研发决策 (24)(二)PK/PD研究应用于I期临床试验 (25)(三)PK/PD研究应用于探索性临床试验 (25)(四)PK/PD研究应用于确证性临床试验 (26)(五)上市后研究 (29)(六)PK/PD在制定细菌敏感性折点中的应用 (29)(七)PK/PD在制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31)五、PK/PD研究注意事项 (33)(一)PK/PD研究局限性 (33)(二)PK/PD研究报告格式及要求 (37)六、名词解释 (39)七、参考文献 (42)附....................................................................................................... - 47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抗菌药物作用特点是杀灭或抑制入侵到机体内的外来病原菌而发挥药理效应,其疗效取决于抗菌药物、病原菌和机体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原菌种类复杂,致病力不同并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是致病关键因素;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可防御病原菌入侵,其功能正常或缺陷与否可影响抗菌治疗的效果。
氟苯尼考药理学研究进展

氟苯尼考药理学研究进展氟苯尼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电图监测和麻醉诱导的静脉麻醉药。
它属于苯二氮䓬类化合物中的一员,可减缓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等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氟苯尼考的药理学机制也逐渐明确,并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氟苯尼考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一、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环节的过程。
氟苯尼考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表现为:①快速吸收,经静脉给药后迅速穿过血脑屏障,作用时间短;②分布范围广,易被组织蛋白结合;③肝脏是氟苯尼考的主要代谢器官,其中CYP3A4是其主要代谢酶;④肾脏是氟苯尼考主要的排泄途径,经过肾脏后呈现出即时排出,在体内累积不明显的特点。
二、药物相互作用氟苯尼考常用于麻醉过程中,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已知的与氟苯尼考相互作用的药物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肌肉松弛剂、中枢神经兴奋剂和孕妇用药等。
其中最常见的相互作用是与丙泊酚、芬太尼等其他常用麻醉药物的结合效应。
三、药理学作用1. 镇静催眠作用:氟苯尼考可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意识状态,从而起到镇静和催眠作用。
2. 抗惊厥作用:氟苯尼考的抗惊厥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丙泊酚的镇痛作用,从而起到抗惊厥的作用。
3. 肌肉松弛作用:氟苯尼考可加强GABA的抑制作用,抑制脊髓的突触传递,阻止肌肉的主宰神经被兴奋,使肌肉松弛。
4. 心血管效应:氟苯尼考在非常低的剂量下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的缓慢,并可减轻心肌氧耗。
四、不良反应及药中毒氟苯尼考有许多潜在的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不齐、恶心和呕吐等。
在过量使用导致中毒的情况下,会出现烦躁、恶心、呕吐、颤抖、肌肉僵硬和呼吸抑制等症状。
此时需要立即停用麻醉药和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以便进行呼吸支持。
综上所述,氟苯尼考药理学研究进展多样,虽然进展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已经很好地展示出了该药物的诸多优秀优点,其临床应用前景仍然是非常广阔的。
抗生素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点分析解析

at
the
26
浓度(mg/kg或mg/l)
50 20 10
感染组织
β内酰胺类
希舒美
扁桃体、鼻窦组织 0.24~0.16
>100
肺
0.31
中耳渗液
0.15
皮肤
>100 >300
35
Foulds G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3;31(suppl):39-50.
2021/3/10
Omnicef [package insert]. North Chicago, Ill: Abbott Laboratories; 2000.
0.16
肺组织
0.31
中耳液
0.15
由于传统的抗生素特征性地不 在细胞中蓄积,因此组织浓度一般 都要比血清浓度低。以ß- 内酰胺类 为例,组织/血清浓度比率低于1.1。
2021/3/10 Omnicef [package insert]. North Chicago, Ill: Abbott Laboratories; 2000.
Foulds G: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1;10:868-871
希舒美® 药代动力学
❖ 对希舒美®组织浓度和组织半减期的分析为每日给药1次、疗程 5天的方案(第1天500mg,第2~5天250mg)治疗常见感染提供 了药物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 采用这种方案在最后1次给药后5天或更长的时间内,预期许多 组织中药物浓度将大于2mg/kg,明显高于常见致病菌的MIC90 。
抗生素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点
2021/3/10
1
药代动力学:
血清、组织和体液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500mg 44
1
7~14d
44
2~4
11~22
750mg 103
1
103
2~4 25.6~51.5
5d
赵旭,吴菊芳,任振义,等.左氧氟沙星750 mg注射液5日短程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0(4):248—257.
23
抗菌药
左氧氟沙 星
左氧氟沙 星
思考?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液小剂量持续静脉泵入给药方案 的可行性?
10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确定给药方案、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用药
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11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T>MIC)
100
80
60
40
PSSP
PISP-PRSP
20
H. influenzae
Cmax 剂量规程 (mg/L)
CS肺炎球菌
CR肺炎球菌
MIC (ug/ml) Cmax/MIC MIC(ug/ml) Cmax/MIC
500mg
5.7
1
5.7
2~4 1.4~2.8
7~14d
750mg
12.4
1
12.4
2~4 3.1~6.2
5d
结论:左氧氟沙星750mg每日一次给药方案对部 分耐药菌有效,并可预防细菌耐药性产生。
赵旭,吴菊芳,任振义,等.左氧氟沙星750 mg注射液5日短程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0(4):248—257.
24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小结
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阿莫西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疾病。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手段,对于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对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吸收阿莫西林是一种口服给药的抗生素,其在胃肠道内的吸收过程较为迅速。
研究表明,阿莫西林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达80%以上,即使在进食情况下,其吸收速度和程度也不受明显影响。
此外,阿莫西林的吸收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即剂量越高,吸收速度越快,吸收量越多。
二、分布阿莫西林在体内的分布广泛,能够迅速进入全身组织和体液。
研究发现,阿莫西林在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较低,约为20%左右,这意味着大部分的阿莫西林以游离态存在于血液中,从而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
阿莫西林在肺、肝、肾、胆汁、皮肤等组织中的浓度较高,这也是其在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疾病中有效的原因之一。
三、代谢阿莫西林在体内经过代谢生成无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代谢。
研究表明,阿莫西林的主要代谢途径是通过氧化反应,生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其中,肝脏中的CYP3A4和CYP2C19是阿莫西林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此外,阿莫西林的代谢速度较快,其半衰期约为1-1.5小时,因此需要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浓度。
四、排泄阿莫西林主要通过肾脏进行排泄,约有70-80%的剂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研究发现,阿莫西林的排泄速度与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以避免药物积聚。
此外,阿莫西林也可通过胆汁排泄,但其在胆汁中的浓度较低,对排泄过程的影响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对阿莫西林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药效和安全性。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阿莫西林在不同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差异、药物相互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经吸入给药的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病原体的Et益增多, 肺部感染的治疗变得极为棘手,尤其是合并机械通气、囊纤 维化及支气管扩张等的重症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为 静脉给予敏感的抗菌药物,但多黏菌素和氨基糖苷类等药物 往往由于治疗窗窄,肺穿透能力差,难以达到有效的肺组织 浓度,疗效较差。近年来采用的吸入给药方式不仅可提高抗 菌药物的肺组织浓度,还可降低抗菌药物的系统暴露水 平…,从而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但 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吸人给药抗菌药物的疗效评价,对 其机制的研究尚不足。因此,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吸人给 药方案多根据经验给药,尚缺乏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支持,本 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抗菌药物吸入给药 后的体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为临床制 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可经吸入给药的常用抗菌药物 部分抗菌药物无法达到吸入制剂的粒度分布要求,或在 气体状态下失去抗菌活性,或吸人后对气管、支气管平滑肌 有较大刺激,故并非所有的抗菌药物均可采用吸人给药方 式,目前国际上建议可吸入的抗菌药物包括多黏菌素类、氨 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类等。现将几种临床常用的可吸人给 药的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介绍如下。 1.妥布霉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呈浓度 依赖性,蛋白结合率低,水溶性高,难以穿过细胞膜,因此在 肺部感染时,静脉或口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疗效有限, 为克服上述缺点,诞生了可吸入妥布霉素溶液(TSI), 1998年美国批准该制剂用于患者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 治疗:2j。 妥布霉素经雾化吸入后,进入血液循环的部分经肾小球 滤过排出,未被吸收的部分经痰排出。在囊性纤维化患者 中,经吸人给药的最大缺点为痰拮抗作用,即痰中的黏蛋白 与药物结合从而影响其抗菌活性,在此情况下,需给予超过 20倍MIC的剂量方可显效‘…。 在两项Ⅲ期临床试验中。44。,258例囊性纤维化患者接 受TSI治疗,同时使用双房室模型模拟妥布霉素的群体药代 动力学特点,其中全身清除率为5.79 L/h,表观清除率为
L/h,生物利用度为11.7%。亚组分析显示,年龄、性
别、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痰或血清中妥布霉素浓度均无明 显影响。磷霉素和妥布霉素联合吸人的I期临床试验中采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6.02.Oll
卡星吸入给药的剂量增加到60 mg/kg,其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仍低于15 me,/kg的静脉给药剂量,且血浆中的阿米卡星可
10.5
h,痰中可检测到高浓度的环丙沙星,痰中的铜绿假单
胞菌密度降低,患者的肺功能在第14天改善了7%”1。与 环丙沙星干粉剂相似,目前已开展环丙沙星脂质体应用于非 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的研究,评价该制剂对42例
123・
室模型,吸收过程采用威布尔模型拟合数据,其峰浓度较高, 可能是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的预先混合使其水解导致溶液 中多黏菌素E的浓度增加。2007年美国FDA对此发出警 告,1例囊性纤维化患者接受预先混合的多黏菌素E甲磺酸 钠治疗后,发生了肺毒性,最终导致死亡‘”J。为了补偿这种 异常的高峰浓度,作者在残差模型中引人了“系统偏倚”,校 正给药后4 h内测量的所有浓度。校正后,模型拟合得到改 善且得出的药动学参数与之前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及 囊性纤维化患者的非房室模型分析的结果一致。非房室模 型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单剂量80 mg多黏菌素甲磺酸钠对 治疗机械通气患者的多药耐药G一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 不够的,而对囊性纤维化患者,160 mg多黏菌素甲磺酸钠可 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参数,并有较高的血浆峰浓度。 5.环丙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很 强的组织渗透性,是吸人给药的理想药物。”。。环丙沙星吸 入剂中研究最透彻的是其干粉制剂,该制剂以乳剂为基础, 经喷雾干燥而成,所得颗粒均一,且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径 (MMAD)<5“m_3…。在该制剂的I期临床试验中¨1。纳入 了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雾化给予50
作者单位:222000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
万方数据
主堡结璧塑壁咝苤查!!!!生!旦箜!!鲞箜!塑g!i!』!!!!堡垦!!P堕望也£!!型!型!!!!:Y!!:!!:盟!:! 通过血液透析有效清除。对于G一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 炎患者,采取400 mg,2次/d吸入给药,治疗第1天即有 50%的患者达到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层面的有效性:LAI还 可穿透带电荷的痰液,进入痰液深部,并释放活性药物…o, 延长药物在肺部的滞留时间‘”。,这些特点使得LAI可采用 更长间隔的给药方案(给药28 d,停药56 d,如此循环),从 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并节约治疗成本。”J。 3.氨曲南:氨曲南是一种合成的单环B一内酰胺类抗菌 药物,通过抑制需氧G一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氨曲南精氨酸制剂因可导致广泛的支气管炎,仅可用于静脉 给药,不可用于吸人给药。2…,而氨曲南赖氨酸制剂用于吸入 给药是安全的,且已报道其在治疗囊性纤维化患者因铜绿假 单胞菌感染导致肺炎急性加重方面的疗效及在其他G一菌 引起的细菌性肺炎方面的疗效。21。”。。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批准氨曲南吸人剂Cayston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 染导致的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这是继TBI之后又 一种获FDA批准的治疗囊性纤维化的可经吸入给药的抗菌 药物。 目前已有临床试验在观察氨曲南赖氨酸盐吸人治疗囊 性纤维化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I b期剂量递增的临 床试验23I、Ⅱ期临床试验和2项Ⅲ期临床试验”’2”。到目 前为止,这些临床试验显示了较高的个体变异性。在I b期 临床试验中单次吸入剂量75 mg氨曲南赖氨酸盐,其痰浓度 为31~217肛∥g。此外,在所有的剂量组中,青少年受试者 痰中氨曲南浓度均低于成年受试者。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成 年受试者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低于青少年受试者有关,其中 央气道的沉积少,且肺清除率高。该试验仅报道了成年受试 者服用75 mg剂量后的血浆药物浓度,结果显示氨曲南赖氨 酸盐的血浆浓度低,若无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毒性反应的 可能性低。基于此研究结果,吸入75 mg氨曲南赖氨酸盐的 给药方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95例囊性纤维化 患者吸入75 mg氨曲南赖氨酸盐,3次/d,共28 d,药物并未 在患者的痰及血浆中蓄积。虽然有推测,未经肺吸收的氨曲 南赖氨酸盐可能经痰排出体外,但目前尚无学者对其清除进 行深入的研究。”。。若采用静脉给药,氨曲南主要经肾脏清 除,且约有68%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然而,由于吸入给 药的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仅有约10%的药物经尿液-H}出 体外。 4.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E是带正电荷的多肽,20世纪 50年代美国已应用于临床。多黏菌素E是由其前体药物多 黏菌素E甲磺酸盐水解生成的活性成分,属浓度依赖性抗菌 药物,抗生素后效应(PAE)作用超过1 h。多黏菌素E对多 种G一需氧菌有效,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菌 和大肠埃希菌。多黏菌素E甲磺酸盐静脉给药可产生肾毒 性,为了克服此缺点,诞生了可降低血浆浓度的吸人制剂。 Kechagia等。”1的群体药动学研究评价了20例机械通 气患者感染多黏菌素敏感的G一菌后使用80 mg多黏菌素E 甲磺酸钠雾化制剂的疗效。该研究的药动学模型采用了一
32.50 d,48.75
mg剂量组系统暴露稍高于
mg剂量组,而两组间痰中药物Cmax及AUC值无统计
学差异。基于此结果,研究者建议接下来的研究可采用较低 剂量给药。对非囊性纤维化的支气管扩张患者吸人环丙沙 星干粉剂治疗的药动学研究亦在进行中日”“,但目前获得 的药动学数据有限,且尚未公布。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吸入 环丙沙星干粉剂32.5 mg,2次/d,28 d,患者耐受性良好,且 与安慰剂组相比,能减少痰中的细菌负荷。近期,对该类患 者的Ⅲ期试验正在招募受试者(临床试验编号为
150
mg和(或)300 mg(表1),此剂量达到的峰浓度低于中毒
浓度2斗∥rnl,患者能够很好地耐受。虽然妥布霉素吸入给 药的全身浓度基本不会达到中毒水平,但病例报道显示‘“, 对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仍需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和(或)调整 给药剂量。另外,有报道称,使用妥布霉素喷雾剂可使其气 溶胶颗粒在皮肤表面浓集并导致指端血样中浓度升高旧J。 2.阿米卡星:阿米卡星的纳米脂质体吸入制剂(LAI)用 于囊性纤维化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Ⅲ期临床试验已通 过,应用脂质体技术可使药物有效地渗透顽固的假单胞菌生 物膜,具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可达到较高的肺组织浓度并具 有良好的安全性。9’。两项平行、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 床试验评价了吸人阿米卡星脂质体1次/d治疗患者铜绿假 单胞菌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在体内的药动学特点¨…,纳 入的患者均≥6岁,结果显示最高剂量组(560 mg)患者 第1天和第28天的平均峰浓度分别为(1.3±0.8)斗g/m1和 (2.4±1.6)“g/ml,药效学分析显示,在第7、14、21和28天, 给药剂量与肺功能参数之间呈中度相关。 近期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CLEAR一108) 结果显示。…,在改善FEV。和主要临床终点方面,阿米卡星 脂质体吸人给药1次/d与妥布霉素吸入溶液给药2次/d的 疗效无明显差别。临床前期研究结果显示。1…,LAI可在肺 泡巨噬细胞中浓集并非巨噬细胞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或病 原体杀伤功能方面存在缺陷,故LAI治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 (如非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好前景(临床试验编号为 NCT01315236)¨“。阿米卡星吸人脂质体用于非结核分枝 杆菌感染治疗的Ⅱ期临床试验‘14 o的中期结果很有前景,因 此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建议继续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 照试验。阿米卡星吸人制剂用于G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的治疗也在研究中。。“。近来,阿米卡星/磷霉素复合吸 入制剂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一对照的I期临床试验的结 果已公布。…1。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可通过气道 迅速清除,且雾化给药的血浆药物峰浓度(1.4 tLg/m1)明显 低于静脉给药(0.8斗∥m1)。此外,其他几项阿米卡星吸人 制剂的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表1),在健康人群中即使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