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_张浩

合集下载

颈动脉狭窄及药物治疗

颈动脉狭窄及药物治疗

颈动脉狭窄及药物治疗一、疾病简介颈动脉狭窄(carotid atery stenosis,CAS)是一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颅外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疾病。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1%。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约为13.4/10万人。

药物治疗及外科干预的目的是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颈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其他病因还包括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外伤、颈动脉迁曲、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夹层、动脉炎、放疗后纤维化等。

受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主要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位。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或斑块破裂形成栓塞或血栓形成,二是严重的狭窄或闭塞造成的直接脑灌注减少。

因为颅内外存在广泛的代偿机制,因此由低灌注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少见。

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大小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的性质有关。

通常认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较稳定斑块更容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颈动脉狭窄可以是无症状的,患者只有在做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

也有部分颈动脉狭窄是症状性的,主要症状包括局灶性脑缺血表现、全脑缺血、腔隙性脑梗死或者认知功能障碍。

局灶性脑缺血表现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和脑卒中。

患者可以出现单眼失明或黑蒙、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构音障碍、语言障碍、偏盲、霍纳综合征等表现。

TIA被认为是一次小的缺血事件,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

TIA的患者在后续5年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约为30%。

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局灶梗死,其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面积相关。

NIHSS评分常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第1篇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血管内径缩小,造成脑部供血不足的病理现象。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降低脑卒中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方案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法合规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2)抗高血压药物:如ACEI类、ARB类等,用于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风险。

(3)调节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4)改善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曲美他嗪等,用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2.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狭窄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

(1)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导管将支架送入狭窄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管通畅。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颈动脉表面做切口,剥除狭窄部位的内膜,恢复血管通畅。

3.外科治疗对于合并其他疾病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1)颈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在颈动脉狭窄部位附近建立旁路,绕过狭窄部位,恢复脑部供血。

(2)颈动脉结扎术:在颈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结扎,使血流转向其他血管,改善脑部供血。

三、治疗监测与评估1.药物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2.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后,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

3.定期评估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脑卒中风险,调整治疗方案。

四、康复与护理1.药物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

3.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五、结论本方案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多种手段,旨在为患者提供合法合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加强康复与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因患者情况而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防止血栓和血管狭窄。

使用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2. 血管内治疗:经导管插入颈动脉内进行治疗,可以使用扩张血管的支架(stent)或球囊导管,在狭窄部位扩大血管。

3. 手术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采用颈动脉内膜剥离术、颈动脉旁路术等方法,将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切除或套管,恢复血流通畅。

4. 生活方式调整: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等,对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有积极作用。

总之,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病史、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年3月·第18卷·第3期·临床研究·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张浩1a,2,傅晓凤1a,2,杨梦雨1a,2,黎敏1b ,王雪贞1a作者单位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a.神经内科b.超声医学科山东滨州2566032.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滨州256603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Z R2021MH206)收稿日期2022-06-09通讯作者王雪贞xuezhen_wang@摘要目的:回顾3例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PPFG )患者的临床资料。

方法:总结并分析3例首诊考虑帕金森病(PD ),应用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拟诊PPFG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3例患者符合PPFG 诊断,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应用司来吉兰疗效较好。

PPFG 的起病,存在多种途径。

结论:PPFG 是一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单胺氧化酶B 抑制剂与多巴胺类药物相比,有更显著、持续的疗效。

PPFG 与PD 发病机制存在明显区别。

关键词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临床特点;帕金森病;病例报道中图分类号R741;R741.041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20511本文引用格式:张浩,傅晓凤,杨梦雨,黎敏,王雪贞.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3):173-175.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Primary Progressive Freezing Gait ,PPFG )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步态的冻结,最终可发展为姿势不稳定,通常不伴有肢体的运动障碍。

步态冻结表现在步伐始动的困难,但一旦起步即可正常或接近正常行走[1]。

冻结步态现象一般多发生在PD 晚期,但在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包括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eranuclear palsy ,PSP )、多系统萎缩、肾上腺皮质神经节变性、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脑后帕金森综合征以及PPFG 中通常早期就可出现[2,3]。

追风透骨丸合西比灵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眩晕352例

追风透骨丸合西比灵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眩晕352例

追风透骨丸合西比灵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眩晕352例孙安兵【摘要】目的:观察追风透骨丸合西比灵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眩晕的疗效.方法:筛选352例典型颈动脉狭窄性眩晕患者为治疗组,给予追风透骨丸合西比灵口服.同时另筛选352例颈动脉狭窄性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西比灵合洛伐他汀口服.2组均于治疗6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追风透骨丸合西比灵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0(023)001【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眩晕;追风透骨丸;西比灵【作者】孙安兵【作者单位】敦煌市中医医院,甘肃,敦煌,73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1.2工作节奏的加快及高热量饮食异常摄入,对人体内环境代谢发生了日趋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脂酯代谢和体内氧化物质的释放产生着明显的干扰作用,引起了血液脂酯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升高,这些综合因素是血管内斑块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对中老年患者造成了严重的血管性疾患,如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眩晕就是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笔者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应用追风透骨丸合西比灵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观察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52例,其中男231例,女121例;年龄45~80岁;病程最长20余年,最短1年。

对照组352例,其中男262例,女90例;年龄45~78岁;病程最长20余年,最短1年余。

2组病例性别、病程、年龄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①病史,患者既往有代谢综合征。

②患者反复出现顽固性眩晕,重者经常晕厥,常伴随有头痛、心慌、单眼失明或黑朦,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偏盲等多症,甚至全部。

颈椎动脉血管狭窄,三大疗法可摆脱困扰!

颈椎动脉血管狭窄,三大疗法可摆脱困扰!

颈椎动脉血管狭窄,三大疗法可摆脱困扰!
颈部的动脉可以让来自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大脑等部位,所以它属于脑部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非常重要。

但是如今一种被称为颈动脉狭窄的疾病给人体脑部血液供应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对此,临床上有哪些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呢?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则主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
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为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
格雷。

除此以外,药物治疗尚包括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尽量减少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目的,从而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斑块,或是达到恢复脑组织血流的目的。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
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许多中心开始对CEA进行系统研究,多项多中
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EA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和症状性
中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现在,北美每年CEA可达到17万,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

是颈段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

★介入治疗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设备和器械的进步,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rotid Stenting Angioplasty,
CAS)逐渐开展和普及,并有取代CEA的趋势。

颈动脉支架主要是以血管内介入技术为基础,采用球囊或是支架扩张颈动脉的狭窄部位,从而达到重建颈动脉血流的目的。

颈椎血管狭窄的治疗方法

颈椎血管狭窄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颈椎血管狭窄的治疗方法
导语:现如今,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颈椎问题吧,颈椎问题可以说是困扰我们很多人的一个大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发生在我们中
现如今,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颈椎问题吧,颈椎问题可以说是困扰我们很多人的一个大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发生在我们中老年人的身上,老年人由于上了年纪,体质变差,加之多年的疲劳奔波就会造成身体颈椎出现问题,还有一部分人出现了颈椎血管狭窄的情况,可能大家对此还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颈椎血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吧!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则主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为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

除此以外,药物治疗尚包括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尽量减少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目的,从而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斑块,或是达到恢复脑组织血流的目的。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许多中心开始对CEA进行系统研究,多项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EA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和症状性中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现在,北美每年CEA可达到17万,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

是颈段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治早期颈动脉狭窄首选阿托伐他汀

治早期颈动脉狭窄首选阿托伐他汀

治早期颈动脉狭窄首选阿托伐他汀张阿姨今年56岁。

两年前,她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血脂异常和颈动脉狭窄,其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达到了50%。

负责体检的医生告诉张阿姨,她的颈动脉狭窄还处于早期,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只需要服用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即可。

回到家后,张阿姨就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

一年后,张阿姨去医院复诊。

医生为张阿姨进行检查后发现,张阿姨的颈动脉狭窄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增加到60%,而且其血脂异常的症状也未得到明显缓解。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张阿姨就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无奈之下,张阿姨找到了笔者。

笔者在了解了张阿姨的情况后,建议她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张阿姨按照我的要求连续服用阿托伐他汀6个月,其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就下降到25%了,而且其血脂水平也恢复了正常。

颈动脉狭窄又叫颈动脉硬化斑块症,是指由于颈动脉的内壁上形成了硬化斑块,使颈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少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此病多是由于血脂异常引起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和肥胖症患者。

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出现头昏目眩、一侧眼睛暂时性发黑、一侧胳膊或大腿发麻无力、说话不清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但一般在24小时内会完全消失。

此病患者若未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可发生脑梗死。

临床上根据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将此病分为早期颈动脉狭窄和晚期颈动脉狭窄两种。

其中,早期颈动脉狭窄是指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不足70%,而晚期颈动脉狭窄是指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达到70%以上。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晚期颈动脉狭窄时,主要采用手术疗法。

在治疗早期颈动脉狭窄时,多采用药物疗法。

过去,临床上用于治疗早期颈动脉狭窄的药物主要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第一代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等溶栓类药物,而且多主张患者联合使用这两类药物进行治疗。

这是因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几乎都伴有血脂异常。

此类患者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溶栓类药物进行治疗,既能控制其血脂的水平、抑制其颈动脉狭窄病情的进展,又可以逐渐溶解其颈动脉上的硬化斑块,使病情发生逆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V ol.37 No.4·综 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颈动脉和颈动脉分支的起始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年龄>65岁的人群较常见。

既往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对于有症状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血运重建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减少患者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1-2]。

但根据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 )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二级轻度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张 浩1,许志祥2,王晓平2*(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25;2.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85)摘要:颈动脉狭窄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近年越来越受到重视。

临床依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划分轻度(<50%)、中度(50%~70%)及重度(>70%),血管介入或手术干预为中度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轻度颈动脉狭窄以药物治疗为主。

本文主要讨论轻度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轻度;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9;R9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188(2016)04-S7-04DOI :10.13683/j.wph.2016.04.017收稿日期:2016-01-04;修回日期:2016-02-14作者简介:张 浩,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及其介入治疗。

通信作者:王晓平,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各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对肝豆状核变性,在临床实践中有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脑血管病、肝硬化核变性,帕金森病、记忆障碍等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Pharmacotherapy of mil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ZHANG Hao 1, XU Zhi-xiang 2, WANG Xiao-ping 2*(1.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2.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85, China )Abstract :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a risk factor of ischemic stroke. Now,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mild(≤50%), moderate(50%~70%), and severe(>70%) depended on the degree of stenosis. The moderate and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re usually treated by vascular intervention therapy or surgery. However, in terms of mild artery stenosis, the better treatment is pharmcotherapy. This review mainly describes the pharmacotherapy of mil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Key words : mil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chemic stroke; medical treatment预防指南[2],颈动脉狭窄程度≤50%时,不推荐CEA 和CAS (Ⅲ类,A 级证据)。

故对轻度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讨论轻度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因目前,颈内动脉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约有10%~20%的脑卒中病例与此有关[3]。

导致颈动脉狭窄病因有很多,不同的病因导致的颈内动脉狭窄表现也各不相同。

首先,颈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这也是导致中老年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4]。

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和吸烟等血管危险因素。

脂质物质在血管壁堆积,血管壁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应用评价】2016 V ol.37 No.4S8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构成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

斑块逐渐增大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溃,斑块内脂质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内,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脱落。

以上情况均可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最常位于颈动脉分叉处。

其次,颈动脉夹层形成也是颈动脉狭窄的重要病因之一,同时也是45岁以下青年脑卒中的重要病因[5]。

数项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颈动脉夹层好发年龄为 35~70 岁,平均为44.5岁[6-7]。

颈动脉由内膜、平滑肌层及外膜层构成,正常情况下各层之间相互连接为统一整体,血液在血管壁围成的腔中流动。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颈动脉夹层可在颈动脉内形成真假腔,从而导致颈动脉有效血流量下降。

最后因发育、血管炎症及自身免疫等原因,也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所占比例极小。

如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烟雾病等。

在这部分患者中,年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8]。

2 轻度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2.1 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轻度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性的颈动脉狭窄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均提示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CEA 及CAS 是有效的手段,且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发作的风险,目前已成为重度颈动脉狭窄及伴有同侧半球神经症状或视网膜缺血症状的中度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然而,对于无症状的轻度颈动脉狭窄是否需要外科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仍存在争议。

目前最佳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预防措施,如控制血脂和血压、治疗糖尿病、戒烟、运动和饮食控制,另外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等治疗尤为重要。

内科综合治疗对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获益明确。

江显萍等[9]针对138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内动脉斑块狭窄患者的研究,治疗组予奥扎格雷钠80 mg 静脉滴注联合阿司匹林100 mg +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阿司匹林一日100 mg 口服,以2周为一个疗程,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查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的Crouse 积分及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s-CRP 、FIB 、粥样硬化斑块的Crouse 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提示,抗血小板药物能通过降低hs-CRP 、FIB 水平,抑制血管炎症,稳定颈动脉斑块。

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可加强抑制炎症效果,但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狭窄方面并无进一步改善作用。

蒲明军等[10]纳入138例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均提示颈动脉狭窄程度≤50%],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分别接受拜阿司匹林和氯匹格雷联合治疗(联用组)以及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匹格雷(单药组),记录入院时患者改良Rankin 量表(mRS )评分、NIHSS 评分并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内mRS 评分情况、脑卒中复发及不良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在改善颈动脉中膜厚度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减少脑血管不良事件方面联用组明显优于单用组。

多项研究表明,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他汀类药物除可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和促进凋亡,从而有助于稳定甚至逆转粥样硬化斑块。

胡勉等[11]针对66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致狭窄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每半年复查一次颈内动脉狭窄情况,随访1.5~4年,结果显示,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缩小甚至消失。

高丽君等[12]针对40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研究,一组予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一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2个月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厚度及性质的变化,结果发现,尽管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由软斑转化为硬斑块的患者更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李强等[13]针对136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随机研究,分别给予低剂量(一日10 mg )或高剂量(一日40 mg )2016 V ol.37 No.4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结果发现,高剂量组血清hs-CRP 、白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均低于低剂量组,且下降幅度大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同时高剂量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较低剂量组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更强大的抗炎作用,更有利于稳定及逆转颈动脉斑块。

King 等[14]进行的一项研究共纳入 477例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随访为期2年,每次随访改变危险因素,并了解脑卒中预防治疗方案。

应用时间依赖Cox 回归分析现有治疗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心血管死亡终点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和低平均血压是单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降低的独立预测因素。

2.2 颈动脉夹层导致的轻度颈动脉狭窄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导致的颈动脉狭窄主要目的是减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2014年美国AHA/ASA 均认为颅外段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应优先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效、有缺血症状反复发作者方考虑血管内治疗[2]。

国外多项研究均指出,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有效减少颅外段颈动脉夹层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发作,然而两者的选择存在争议。

Engelter 等[15]以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颈动脉夹层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M eta 分析,其中涉及27项研究及327例患者,然而在疗效、死亡率和致残率等方面并未发现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yrer 等[16]组成的Cochrane 协作组对抗栓治疗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研究也并未发现两者间存在差异。

长久以来,抗凝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近年来发现其存在较大的出血风险,由于颅外段颈动脉夹层被认为是由于动脉壁内出血导致,而抗凝治疗理论上存在使假腔内血肿增大致使管腔狭窄加重的可能性,故而抗血小板治疗也逐渐获得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