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馆文化及饮茶习俗
成都茶馆文化

课程小结
成都茶馆表面看来没有什么茶文化,但它却深入到川人的生活里,和 他们的文化、血液融合在了一起。成都茶馆虽然少了一份儒雅,但茶的文 化社会功能却得到充分体现。川人喝茶不是一种艺术、也不是一种需求, 而是一种生活,窃以为这是一种境界。本次课我们学习了成都茶馆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了解成都茶馆的特色以及社会功能,通过学 习我们要做到学以致用。
成都茶馆的另一大特色是幺师,也就是茶博 士。他们各个身怀绝技,待一桌茶客落座后, 只见幺师右手提着锃亮的紫铜壶走过来,左手 五指分开,夹着七八个茶碗、茶盖、茶船,一 挥手,丁当连声,茶具各自就位,一米长的壶 嘴靠拢茶碗,一股滚水直泻而下冲到茶碗里, 动作一气呵成,桌上不撒一滴,充分体现了茶 道“精华均匀”的精神,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茶馆最初源于巴蜀,这与四川人“乐群” 的性格有关,也与四川的天气有关:四川盆地 光照少,养成了人们爱聚拢在茶室活动的习惯, 最根本的当然还是茶乡的人民爱喝茶。茶馆文 化很能体现成都的文化特征:稳定、悠闲、享 受、生活化。茶馆文化已经成为成都文化的一 部分。
成都茶馆大多以竹、藤为桌椅,一般是矮桌、 竹靠椅,那竹椅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结晶,符合人 体工程学原理,坐上去舒舒服服,还不打瞌睡。 茶具是盖碗,由茶盖、茶碗、茶船三部分组成, 各有其独特的功能。茶船既防烫坏桌面,又便于 端茶。茶盖则有利于泡出茶香及刮去浮沫,若将 其置于竹椅之上,则表示茶杯已空,示意茶博士 过来续水;倘若有茶客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 表示暂时离去,少待即归。盖碗茶是成都茶馆的 一大特色。
二是休闲娱乐功能。茶馆又是娱乐中心,人们在 茶馆听评书,观赏川剧、四川清音、说唱、相声, 还有木偶戏。事实上,早期的剧场即产生于茶馆。 三是社交活动场地。茶馆也是一种“社会俱乐 部”,相同爱好或相类似情景的人们会聚集在某 个特定茶馆,满足人们社交的需求。即使到了社 会交往场所越来越多的今天,茶馆作为民间传统 社交活动场地的功能始终没变。 四是经济活动场所。商人在茶馆谈生意,手工艺 人在茶馆讨生计,小贩在茶馆兜售商品,雇工在 茶馆等候被雇佣。到了今天,装修高档的茶馆和 茶艺馆仍是商人们谈生意的主要场所之一。
成都茶馆与茶文化

(四)茶与酒的不同性
(1)茶以重德,酒以乱性 茶以重德,
酒不比茶,多饮则醉,醉则性迷,迷则乱来一气,更有甚者,招至杀身 亡国之祸。《日知录》殷纣之所以亡条:“纣王之不仁而亡,吾谓其不 尽然。纣之为君沉湎酒色.”《泰誓》:“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 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侈服,以残害于尔百姓,焚 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于威。”《酒诰》“庶群 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予殷。”又“惟荒腆于酒,不能自逸乃 息。”顾亭林《日知录》:“酒为天之降命,亦为天之降灭。纣殷之酗 酒而亡,文王以不腆于酒而兴,兴亡之几,其原在于酒。则所以保天命 而畏天灭者,后人不可不仅矣。”所以周公灭商后,特颁《酒诰》一篇 来告戒殷遗民,严厉警告他们:“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拘归于周, 予其杀之!”我们不妨说殷商是饮酒的民族,殷商之丧亡于醉酒,在中 国历史上是很美丽的一页。酒给人们带来浓浓春意的同时,也给人演绎 了一幕幕深秋的悲剧。
(2)茶酒与祭祀 中国传统文化是尊祖敬宗的文化,讲究“数典不忘祖”,尤 其是儒家注重孝道,祭祀活动十分流行,茶与酒作为历史上 最基本的两种饮品,自然被一同端上了供桌,沾上了神灵鬼 气。酒最初功能除药用外,还用于祭祖奉神。“百祀之会, 非酒不行。”《尚书·酒诰》;“把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 惟元祀。”后来,宫廷宴会、庆功喜寿、婚丧嫁娶,无不用 酒。古代职官中有酒正、国子祭酒,古代皇帝祭祖的酒叫酎 (ZHOU,醇酒),是一种经过多道工序酿成的高级酒。 茶与酒一样,也常与死人、神、佛打交道。南朝齐武帝临终 时说,不要忘记在他的灵前“设饼、茶饮、干饭、酒脯”, 可见,茶与酒一起摆上了祭桌。《红楼梦》中也有“奠过晚 茶”的话,用茶来祭奠死者。
(5)茶酒与绘画艺术 唐人阎立本《兰亭图》是中国最早的茶画,画中两僧一儒, 一边谈佛论经,一边烹茗待饮 松年《撵茶图》、《茗园赌市图》、《卢仝烹茶图》等,或 描绘宫廷、士大夫大型茶宴,或描绘士人书斋饮茶,或表现 民间斗茶饮茶,景致闲达优雅。 元明清茶画,如赵孟頫《斗茶图》、文征明《陆羽烹茶图》、 《品茶图》、《惠山茶会记》、唐寅《琴士图》、《品茶图》 等,画面开朗壮阔,变幻飘逸。此后专门以茶诗、茶字为题 材的茶书法便成为书画界一种特殊的好尚。 唐寅、文征明、郑板桥等都是集茶趣与诗、书、画为一体的 艺术家。也有许多书法家特意写“茶贴”,供人观赏。
茶馆文化 四川

四川茶馆文化谈到四川的特色文化,那么四川的茶馆文化则是我们避无可避的一个话题。
俗话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馆在四川,可谓是遍布大小巷,尤在成都。
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茶文化在成都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
当然,特色的四川茶馆文化必然是少不了特色的川茶。
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
茶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氏族时期,到了先秦时期,川茶由东部的巴族扩展到了西部的蜀地。
此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十分重要的了。
两汉时期,川茶产区和产量都进一步的增加,茶叶市场开始出现。
唐及五代,四川已经成为全国茶叶的主产区,分布于成都平原周围和川南、川东的长江流域。
数十种川茶已经蜚声全国。
两宋时期,四川产茶占了全国的一半。
北宋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并在成都设成都府路茶场,负责在四川产茶州县设买茶场,四川与藏区交接设卖茶场和买马场,进行茶马贸易。
至此今天,川茶仍在全国的茶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此间,就有闻名全国的蒙顶甘露茶和峨眉竹叶青。
由川茶的源流看来,四川人爱饮茶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茶馆文化在四川的流行的原因了。
四川的茶馆布置较为简单,但意在舒适。
小方桌、竹靠椅、骨瓷茶碗、紫铜茶壶。
这些可都是茶馆子的标配。
在成都茶馆喝茶喝的是盖碗茶,话说这盖碗茶还有所来历。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
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传闻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发明的。
由于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端茶时常常会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
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
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
流传至今,就是所谓的盖碗茶了。
成都茶俗

成都茶俗饮茶习俗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茶馆、茶肆在蜀中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素来为人们所称道。
蜀中饮茶的独特方式,独特的盖碗茶具,引起了多少中外游客的兴趣。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桓定不迁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
蜀人饮茶渊源自古。
早在西汉,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
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当时喝茶是茶叶与水一块煮开以后再饮的,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
西晋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曾写诗赞叹成都茶的高贵:“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所谓“六清”是指古代人所用的包括水、浆、醴、醇、医、酏等六种饮料,就是《周礼·天官·膳夫》说的“引用六清”。
张载说成都的芳茶冠于六清,这说明早在西晋时,成都的茶就已超过了“六清”,居于各种饮料的首位。
可见饮茶品茗在成都地区很早就已成为受人们欢迎的重视的习俗。
“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
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奇,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
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
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茶花色白清香,沁人心脾,在“肉食者鄙”的时代,茶的清香便成为一种圣洁高雅的象征。
中国乃是世界茶文化的诞生地,西蜀是其中之一。
这是蜀人对祖国民族文化作出的值得骄傲的奉献。
四川茶文化知识

四川茶文化知识四川茶文化知识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讲四川茶文化知识,快来看看吧!四川茶文化四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
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
俗话说,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四川,而成都茶馆素有“茶馆冠天下”之说;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已成为成都一大景观。
清末民初时,李劼人先生对成都茶馆的描述是“茶铺……“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3部分。
因而也称“三件头”,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
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
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嗫茶,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
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
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
四川茶叶四川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
四川也是中国产茶大省,茶业与茶文化,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又改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但进入新世纪后,与全国比较,四川茶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川茶知名度偏低、业界话语权不强,与四川茶业大省、茶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为振兴川茶,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茶叶强省,到2020年建成千亿茶产业的战略部署。
下载全文。
成都茶馆与茶文化

(2)茶館的功能
一是政治方面的功能。它是一个公共评判场所,无论民间大 小纠纷,往往约集茶铺,双方相互评理,然后再由大众公裁。 结果双方都很满意,有时很严重的问题,常常大事化小,小 事化了,所以它在政治上有排难解纷的功能。民国十初年有 一位评书高手钟晓帆,差不多民间什么纠纷不得解断时,只 要有人说这件事情钟老师在某处茶馆说评书是如何说的,于 是大家便以此为准来解决大小事情。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茶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也结下了不解 之缘,茶有茶诗、釆茶戏、茶联、釆茶歌、茶舞、茶道、茶 图画等艺术形式。 晋代诗人杜育,文学家左思分别写了咏茶诗赋多篇。 唐代大诗人们不仅嗜酒如命,而且也嗜茶成癖。大诗人李白、 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人的咏茶诗更是灿烂辉煌。 李白不仅是一个大酒仙,也是一个品茶高手,一生曾作五十 余首茶诗。 白居易则把茶引为终身“知己”。 宋代苏轼既既是诗人,也是茶痴,他的千古名句“独携天上 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正是他对自然山水、对茶艺美 的独特而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从来佳茗似佳人”,把好茶 比作美女,自然欲不痴也不可能了。 此外,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等人也都爱茶、咏茶。 陆游生于茶乡,与茶终生为伴,一生创作茶诗多达三百二十 余首,冠绝当时诗坛。
六是私人招待所的功能。 七是社区服务的功能。 居民用开水,茶馆用河水。卖出堂开水,代为煮、炖,成为成 都居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茶馆的名称
成都茶馆取名颇为雅致。 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锦春,锦江春。 “诗清都为饮茶多”——诗清阁,清心阁。 纪念陆羽、卢同——陆卢茶楼(卢同七碗:“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 吃不得,两腋习习清风生”。) “竹林七贤”——竹园。 群贤毕至——群贤茶社。 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茶馆,吟啸楼茶馆。
成都茶馆文化

除了烧水,还用来煮饭、烤红薯。
街头艺人在茶馆演唱金钱板。(左)
茶馆的内堂称为“堂口” 茶客们每天在这里 说古论今,打发时光。
穷。
一边喝茶,一边吞云吐雾,茶馆的“枪客们”其乐无
掏耳朵,四川茶馆一景。
遛鸟、看报、打瞌睡, 乃是茶馆里最常见的景观。
听说刚解放时,从解放区来的部队和南下干部 没有见过成都的茶馆文化,把那都视为腐朽的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把干部和学生坐茶馆看成 是堕落,要受到警告和处分的。但临解放前风 靡一时的《茶馆小调》今天仍被肯定为一首革 命歌曲,因为它讽刺解放前的时政和没有言论 自由 。
成都的茶馆热闹,卖瓜子,卖花生,掏耳朵, 擦皮鞋,舒筋骨,搓麻将,打长牌,谈生意,
闷瞌睡,写文章,百业千行都对茶铺情有独钟。 四川人偏要挤到一起到茶馆里找感觉,所谓 “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
“茶博士”其实是煎茶、煮 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古 人人称陆羽为茶博士,因为 陆羽有《茶经》一书传世, 被唐德宗皇帝当面尊称为 “茶博士”。后来对卖茶的 伙计就称为茶博士。宋代的 茶坊大多实行雇工制,人们 将那些茶肆主招雇来的熟悉 烹茶技艺的人尊称为“茶博 士”。
现在,一般取得茶学博士学位的人也被成为 “茶博士”。
“茶博士”是一种独特的职业称呼,在中国一 千多年的茶馆经营历史上,“茶博士”的名称 一直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兴衰起伏。在唐代以至 宋代,茶博士热情、乖巧、乐于助人、精通历 史人文的基本特征,把附近居民百姓的生活安 康与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谐的联系在一起,是中 国传统文化中值得尊重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茶艺表演分为嗅茶、温壶、装茶、润茶、冲泡、 浇壶、温杯、运壶、倒茶、敬茶、品茶等程序.
茶馆小调
晚风吹来,天气凉哦!东街的茶馆真热闹!楼上楼下客满座,茶 房、开水叫声高。茶碗茶船儿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响 啊!瓜子壳儿劈哩啪啦,噼里啪啦满地抛。有的谈天,有的笑, 有的苦恼,有的吵。有的谈国事,有的就发牢骚。只有那茶馆的 老板胆子小,走上前来,细声细语说得妙,细声细语说得妙: ‘诸位先生,生意承关照。国事的意见千万少发表。提起国事容 易发牢骚,惹上了麻烦你我都糟糕。说不定一个命令你那差事就 撤掉,我这小小的茶馆贴上大封条。撤了你差来不要紧,还要请 你坐监牢,请你坐监牢。最好还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哈!喝完了 茶就回去睡个闷头觉,睡个闷头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满 座大笑,老板说话太蹊跷,闷头觉睡够了,越睡越糊涂,越睡越 苦恼。倒不如干脆大家痛痛快快地说清楚,把那些压迫我们,剥 削我们,不让我们自由说话的混蛋,从根铲掉!
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四川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
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
此外成都茶馆儿还有着不容小觑的社会功用,它起着"会客室"、"俱乐部"和"民事纠纷调解处"的作用。
旧时成都至般市民的住处不宽敞,有客来时,谈话不方便,于是主人手一挥:"走,吃茶去" 人们也习以为常。
欣然前往。
至于"俱乐部",中山街茶馆的"鸽市","百老汇"的"雀雀儿市"自不必说了,它们本身就含有"信鸽"、"雀雀儿市"俱乐部的性质,其他的比方说专门下各种棋的、唱"围鼓"的等形成的俱乐部茶馆也很常见。
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
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
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
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
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
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茶馆文化及饮茶习俗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就跟西方人爱喝咖啡一样,这成了我们标志性的习俗。
对于巴蜀人来说,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产好茶,而且人们爱茶、饮茶的风气更是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有身份的高官,还是有钱富商,乃至为生计四处奔波的下层贫民,都离不开茶;在各种场合也都可以找到茶的身影,比如接待外宾的政府会议室里,接待客人的普通家庭,休憩时的大树下等等。
当然也有专门饮茶的地方,茶馆。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巴蜀地区独特的茶馆文化,与川人懒散闲适的生活状态相映成趣。
首先,先来谈一谈颇具特色的川茶。
四川能形成独特的茶文化,这当然跟茶叶的好坏后直接的关系。
茶叶好了,人们喝着顺口,自然也就成了习惯,慢慢地也就形成了文化,并一直流传至今。
四川饮茶的历史就要回溯到秦汉以前了。
公元前59年,东汉的王褒在《僮约》中写到:“武阳买茶,杨氏荷担。
”这就说明在东汉的时候,喝茶不但受到巴蜀人民的喜爱,同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不仅如此,也形成了专门的茶叶市场——“武阳”,可见茶叶在此时已经商业化了。
唐代时,四川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茶园,并因此闻名全国。
可见川茶已经走出了四川,并影响全国。
宋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唐代五十多种名茶,这当中,就有十几种出自四川。
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茶”——蒙顶甘露茶,这也出自四川。
蒙顶甘露茶,顾名思义,产自四川名山蒙顶,所以也叫蒙顶茶。
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二说是茶汤似甘露。
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
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颂蒙顶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唐代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诗人间地一茶。
”宋代文人《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醒醐。
”明代钱椿年《茶谱》中记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剑南油能顶石花,湖州油顾渚紫笋,峡州油时涧明月……其名皆著。
品地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清朝赵恒叶留油“色淡香长自仙”的佳句。
从这些文辞优美的词句中,我们不难体会道历代文人对蒙顶茶的酷爱程度之深。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品种的茶,比如峨蕊、观音仙茶、九顶雪眉等,多种价位满足了不同层面人民的需求,这也是保证全民饮茶的一个基础。
四川泡茶的艺术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正宗的川茶要用铜茶壶、锡茶杯托和盖碗泡茶、品茶,这也就是四川有名的“盖碗茶”。
“盖碗茶”有三件头不能少,茶碗、茶盖、茶船,设计这三件套并不是仅仅讲求好看而已,它们各有各的用处:茶碗上大下小,体积适中,便于冲茶;茶盖保温透气,搅水隔叶,便于饮茶;值得一说的是这个茶船,据说,茶船是在四川发明的。
唐代后期,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在饮茶时,怕茶烫手,就用碟子托着,但她又怕茶杯倒了,便用蜡把杯子固定在碟子中间。
不久后,崔宁命令工匠用漆环代替蜡,做成茶碟,招待宾客时用其盛茶,宾客都觉得很方便。
慢慢地,茶船就传播开来了,有的又称其为茶托或茶盘。
主要用途还是端茶时能隔热免烫。
此外,倒水冲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沸的开水,头道谁只盛半盏,又叫“养叶子”。
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道,这时滚烫的开水冲击着舒展开来的茶叶在茶碗里上下翻腾,最后才慢慢地在展底静下来。
这样茶才算泡好了,这才可以引用。
特别是成都茶馆里有专门泡茶的“堂倌”,泡茶艺术更是一绝。
堂倌是成都茶馆的灵魂,这里暂不详述,在下面谈茶馆的一节中会有详细论述。
既然人人都爱喝茶,当然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喝茶聚居地——茶馆。
四川有一句谚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的确,在四川,茶馆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陋的乡村。
市中心有高档茶座,乡里有茶摊,公园有茶坊,大学有茶园。
这与四川人喜欢休闲的生活态度和缓慢的生活节奏是相适应的。
教育家舒新城写到,三十年代成都:“在茶馆里,无论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
”薛少铭也说:“住在成都的人家,有许多是终日不举火,他们的饮食问题,是靠饭馆、茶馆来解决。
在饭馆吃罢饭,必再到茶馆去喝茶,这是成都每一个人的生活程序。
饭吃得还快一点,喝茶时一坐三四个终点。
这里我们就来讲讲四川的茶馆文化。
俗话说:“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
”可见成都的茶馆在全国来说都是很有影响的,同时它也颇具特色。
第一,成都茶馆的家具就很有特色,茶馆里都是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杯、老虎灶、紫铜壶。
第二,上文我们提到的堂倌也是一绝,这里详述如下。
成都茶馆里的堂倌个个身怀绝技,茶馆生意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堂倌掺茶的技艺是否娴熟老到。
成都的茶馆,只要茶客一进门,堂倌便会先声夺人,在高声迎客的同时,又是端椅子又是擦桌子,极为热情周到地为客人安排座位。
即使是来了七八个茶客,但只要待客人一坐稳,点出茶名之后,不大一会儿,堂倌便会用右手提来一个锃亮的紫铜壶,左手臂夹一摞茶具,只见挥手之间茶船子满桌子滚动绽出花来,霎时又一个个有条不紊、恰到好处地摇晃到每个客人面前定位。
堂倌又会随之将已经装了茶叶的茶碗放在茶船之上,左手扣住茶盖贴住茶碗,右手提着茶壶,只见水壶凌空一收一放之间,热水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光,随之滴水不洒全部准确无误地注入茶碗之中。
堂倌沏茶的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可谓独具一格妙趣横生,简直可以称之为一种艺术,这种掺茶技艺透着一股股浓浓的川味儿,令客人尚未饮茶便茶兴已浓。
成都一位老茶博士(在四川茶馆里,人们把专门泡茶和续水的人叫做“博士”)深受更加超凡,他双手连碗带盖能摞15副,同时还能提壶续水。
客人走后,她手端茶碗,拇指扣住碗盖,能把剩下的茶水倒得一点不留。
掺茶这项活路,在堂倌们精益求精的努力和茶客们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四川茶馆里的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也使掺茶成为四川茶馆里特有的茶艺表演。
第三,四川的茶馆的社会角色非常复杂,并不仅仅是个喝茶的地方,它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它的字面含义。
四川的茶馆不仅仅是供人休闲和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个娱乐中心,还经常成为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的中心,是各种人物的活动舞台,大家在这里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或者无所事事、随处打望。
先说,它的休闲功能吧。
老茶客们喝茶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
正宗的老茶客往往在早晨刚睡醒的时候就起床直奔茶馆。
及至茶馆才从梦中醒过来,点好茶,先得呷一小口漱漱口,再把滚烫而又清香的茶汤喝下去,这才觉得神清气爽,才真正从梦里清醒过来。
茶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个毫无拘束的地方。
如果他感觉燥热,可以剥掉衣服赤裸上身;如果他需理发,理发匠可就在他座位上服务,而不管剪下的头发经常飞入自己和他人茶碗之中;脱下鞋让修脚师修趾甲在茶馆也无伤大雅;如果感到寂寞,可以听别人闲侃,或加入其中,即使互不认识;在茶馆里从不受时间限制,如果有急事去办,只需把茶碗推到桌中央并告诉堂倌“留着”,数小时后,还可以回来继续品那杯茶。
在茶馆里,茶客们获得了休闲和放松。
除此之外,茶馆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大摆龙门阵。
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相聚,人聚集得多了,呆的时间长了,自然要互相交谈,谈得口干舌燥了,正好就这茶水润润嗓子,同时茶水还能健脑提神,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正所谓人多嘴杂,他们可以把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添油加醋地摆得十分复杂,这样一方面让话题更加精彩,另一方面也能发泄平时的情绪,一举两得。
这样龙门阵才有了生命力,才能流传至今。
龙门阵的内容本来就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什么都可以谈,有古代的秘闻轶事、眼前发生的事、乡间旧事、光怪陆离的故事、正经深沉的社会话题、嬉皮笑脸的荤段子等等。
另一方面,茶馆也是个十分热闹的娱乐中心。
许多艺人在那里卖艺为生,茶馆也借精彩的演出吸引顾客。
实际上成都早期的剧场即产生于茶馆。
每当夜晚,穷街陋巷一片漆黑,下层人民则聚集在明亮拥挤的茶馆听评书。
评书先生的精湛技艺吸引听众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到同一地方听书。
说书先生不仅提供了娱乐,而且普及中国历史知识。
他们不自觉地散布着正统的价值观,把诸如忠、孝、礼、智、信等灌输到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的头脑中,他们也可被视为大众的教育者。
各种民间艺人使茶馆文化更为丰富,他们大多是当地人,但也有的来自外省,如唱大鼓书的多来自华北。
以至于茶馆成了唱戏听书的固定场所。
你还没走入茶馆,就能听得见咿咿呀呀的唱戏声。
通常,茶馆里男女老少都有,茶桌上没人一杯盖碗茶。
茶馆前面搭着小小的戏台,这是吸引品茶人眼光的一个地方。
虽说这里是唱戏的固定场所,但这毕竟是茶馆,与戏院里唱戏的打扮还是有些区别的,在这里唱戏,通常都是平常打扮,只有部分地方才穿正规的戏装。
唱戏的时候,一般都是你唱罢之后我登场,闲下来的演员还会走到台旁,与旁边的茶客聊天。
当台上的演员快要唱完时,下面的演员就会上台接着唱。
茶客们不在乎演员的外在服饰,欣赏的是演员的神态和唱腔,边欣赏边时不时地把碗盏送到嘴边品茶,享受至极。
茶馆里可以看戏、听评书,这也就说明茶馆同时也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场所。
除此之外,成都的茶馆里还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同时也被茶客们接受和喜爱。
比如说,掏耳匠、理发匠、修脚师、买零食的小贩等等。
在旧社会,茶馆还有调节社会纠纷的职能。
亲朋、邻里间若是出现纠纷,双方便会约定到某茶馆去评理,上茶馆调节纠纷的人都是双份当事人出面青睐的。
双方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有调解人进行仲裁,如果双方都存在过失,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果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全部茶钱,这就是“吃讲茶”。
生活无着的人走投无路了,到茶馆去求救,往往会得到资助。
这些求助事件的解决过程也有特定的暗语、手法。
据说去茶馆求救的人,若是“犯了事”,求救就带一定的隐秘性:求救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去茶馆喝茶。
堂倌掺第二次水时找不到茶盖(掺了茶要帮茶客盖茶盖)。
求救者揭起桌上的帽子露出茶盖,堂倌见此即会邀客人后堂说话。
茶铺老板问清事由,一般会助以盘缠,指以前程。
所以说,老茶馆是旧时的“民间法庭”和“江湖救急处”的这个说法也还是有道理的。
在现代社会,成都茶馆儿在当地还有着不容小觑的社会功用,不管是哪个社会层面的人都离不开茶馆,成都茶馆发展开始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茶馆里,往往附设棋牌、足浴、住宿等诸多项目,也为它增添了新的活力。
所以,在四川,茶馆的地点、风格、档次、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以至于现在的茶馆也有很多种名字,人们一般不称茶馆,而叫“茶铺”、“茶园”“茶厅”、“茶楼”、“茶亭”、以及“茶坊”等等。
这里略举现代茶馆功能几例如下。
茶馆有的发张成为商务休闲娱乐永的高级茶座,及相当于工作上的会客室。
成都人谈生意、谈工作,最爱去的就是商务休闲娱乐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