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1

合集下载

2但愿人长久 教案

2但愿人长久 教案

主备人:游府西街小学李晶晶【群文阅读】1.《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翻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解读: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2.《把酒问月》唐李白诗句翻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自古有之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来的?我停下酒杯发问。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们想到月亮上去不能实现,月亮却始终伴随着一代一代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浓重的去雾渐渐散去,皎洁的月亮像悬挂在天上的明镜,散射着清澄的光辉,照着朱红色的宫门。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每晚也从这云间消失?)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阅读《春酒》附答案

阅读《春酒》附答案

阅读《春酒》(附答案)阅读《春酒》(附答案)阅读《春酒》一文,完成17-22题(14分)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

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

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母亲听了很高兴。

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2、但愿人长久1

2、但愿人长久1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四、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二次备课
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三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便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课文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精练,意蕴深远。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原文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学三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三、教学过程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2但愿人长久第1课时

2但愿人长久第1课时

2、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

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8、齐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2但愿人长久1

2但愿人长久1
mán zhé
zhēnɡ
观赏

悲欢离合 眼睁睁 埋怨 苏辙 苏轼
心绪不宁 阴晴圆缺
mán
埋怨
mái
埋藏
bèn
各奔东西
bēn
奔跑
皓:A 白,洁白
B明亮
皓月 B明亮
皓齿 A白,洁白
皓月当空:明亮的月亮 挂在空中。
屈指 弯曲手指 埋怨 抱怨 一年一度 一年一次 转念 再一想,改变了主意 但愿 只愿,只希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 节。中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 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 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习俗: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阴晴圆缺:描述月亮各种 状态的词语,常用来比喻 人生无常。
阴、晴:月亮在夜晚阴天的 时候昏暗、晴天的时候明亮。 圆、缺:阴历每月十五左右 月圆,月初是月牙,所以说 是缺。
悲欢离合
人生中经常遇到的悲伤、 欢乐、离别、团聚四种 境遇。
十全十美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在文中指:世上只有欢、 合,月儿只有现、圆。
形影不离
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 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经常在一起。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手足情深
手足——兄弟,在文中指 苏轼和苏辙。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心情不安宁。 宁:安宁。
婵娟
美好的月色。
宽慰
宽畅欣慰。
手足——兄弟 桃李 学生 高足 好学生 眉目 线索 须眉 男子 巾帼 女子

2、 但愿人长久第1课时

2、 但愿人长久第1课时

南京市天景山小学“景慧活动导学”教学设计课题 2 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苏轼的思念之情,初步感知苏轼的情感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生字,初步感知苏轼的情感变化;难点:感悟苏轼的思念之情。

活动方案导学策略个性调整活动一:走进苏轼1.将自己在课前查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苏轼,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3.读《水调歌头》,这首词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活动二:触摸情感1.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

2.在小组内交流,并自由读读词语所在句子。

3.小组交流汇报。

一、导入1. 同学们,中秋节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圆圆的月亮下,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却总有人漂泊在外地,难以与亲人团聚,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2.有许多写月亮的诗词也表达了这种情感,你能想到吗?(《静夜思》)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活动一:走进苏轼二、赏其诗,知其人1.小组交流,介绍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2.出示全词内容,了解创作背景。

(亲人都不在;有远大抱负,却不得志)三、整体把握文章脉络1.让我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篇课文,体会苏轼的情感。

2.检查生字词。

埋:mán(多音字)缺:注意写法3.齐读生字词。

活动二:触摸情感四、初步体会苏轼情感变化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板书三个词语,并做词语所在句子的朗读指导。

活动三:对比感悟活动三:对比感悟1.说到中秋节,你想到了哪些场景?2.文中是如何描述中秋节的?3.当人们欢欢喜喜时,苏轼呢?4.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兄弟俩的感情?5.先在小组内读一读第2、3两小节,注意情感。

6.汇报交流。

活动四:妙笔生花1.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感情,真是羡煞旁人啊,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吧!2.将被容补充完整,写好后在组内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但愿人长久》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但愿人长久》课件

2.但愿人长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 3.初步感怨 睡觉 吟诵 观赏 但愿 宽慰 隐藏 做官 虽然 眼睁睁 心绪不宁 悲欢离合 车辙 埋怨 屈指算来 形影不离 十全十美
比读课文:
• 开火车读课文,读的同学声音 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 真倾听,及时纠错。
水 调 歌 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 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 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 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亮, 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 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 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这么亮呢? ……
月亮( )( )西沉, 透过窗子把( )( )洒到 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 也( )( )( )。他( ) ( )( )地望着那圆圆的 月亮,心里不禁( )( ) 起来:( )( )的月亮啊, 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 ) ( )的时候变得这么( )、 这么( )呢?……
精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朗读第4、5自然段,思考 讨论: 1.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2.找出文中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意思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4分钟后以标准的站姿大声回答问题)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 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 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 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亮, 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 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 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这么亮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