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方药-理气补益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中药方剂之理气方剂类

中药方剂之理气方剂类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论》组方:厚朴15克半夏15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干姜10克适应症:用于治胃下垂,胃扩张,腹胀、腹膜炎等症的腹部积气,以反呕吐、反酸、心下痞满等症。
方解:本方由半夏厚朴汤去茯苓和紫苏叶,加人参和甘草组成,厚朴散气;人参、甘草补心虚;半夏利痰顺气;生姜镇呕,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散气补虚而治腹胁胀满和呕逆。
药物功效:厚朴为理气药,半夏为化痰药,人参为补气药,有壮身健脑作用。
2.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20克茯苓20克厚朴15克苏叶15克干姜10克适应症:顺气方剂,用于妇女虚症和表现为神经质的综合症。
如胃、肠功能低下,食道痉挛,妊娠呕吐,神经衰弱,百日咳,手足虚性浮肿。
方解:半夏去心下或胃内停水,理气、厚朴邦助半夏理气;茯苓去心下部停水;干姜去气滞;苏叶理气;可治鱼中毒、蟹中毒。
诸药协同,可治消化道症状、神经症状和浮肿。
3.四逆散《伤寒论》组方:柴胡20克芍药 15克枳实10克甘草10克适应症:此用于大柴胡汤症与小柴胡症之间的病症。
主要是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溃疡、以及肺结核,急慢性支气管炎,心悸、直肠溃疡、过敏、神经质等。
方解:柴胡治气血凝滞于胸胁和血热而影响水气流通;枳实顺气破结,疏能水道;芍药缓解血滞而引起的四肢肌肉疼挛;甘草补胃虚,通过诸药的协同作用,治疗肝病、胃病、肌肉紧张和神经系统一些疾病,腹痛加附子。
药物功效:柴胡为清热药,芍药为活血药,枳实健胃利湿药。
4.延年半夏汤《外台秘要方》组方:半夏15克桂枝10克前胡10克鳖甲10克槟榔10 人参10 干姜10 桔梗10克吴萸10克(茶辣仔)将前胡换为柴胡亦可。
适应症:治疗慢性胃功能碍障,左季肋部和左乳房区疼痛,胃、12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肋问神经痛,心绞痛、慢性胰腺炎、胃酸过多,神经性食欲低下症和部分贫血症。
方解:本方药物大部分为去痞、化痰、顺气药、枳实前胡、鳖甲、槟榔、具有顺气、化痰、解痞作用;半夏祛胃内停痰;桔梗去胸中痰;吴萸去寒解痛。
中医书籍中的方药

中医书籍中的方药
中医书籍中的方药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方药:
1. 四逆散:由炙甘草、生姜、生干姜、附子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寒证。
2. 桂枝加附汤:由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寒证。
3. 人参麝香丸:由人参、羚羊角酒炙、麝香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
4. 逍遥丸:由当归、白花蛇舌草、天南星、地龙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
5. 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川芎、全瓜蒌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瘀血证。
6. 温经汤:由当归、川芎、肉桂、砂仁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
7. 草陈清瘟胶囊:由连翘、黄芩、板蓝根、绿豆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
8. 和解承气汤:由厚朴、陈皮、茯苓、柴胡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胃气逆乱证。
以上仅为部分方药的例子,实际中医书籍中的方药种类繁多,具体的方药选择需根据病情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来确定。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方名: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总结:升阳补中组成:白朮、黄耆、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外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减:(1)如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朮。
(17)阴火,加黄蘗、知母。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朮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4)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5)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6)生姜辛温,大枣甘寒,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本方除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本方加苍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蘗,名升阳顺气汤,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补脾胃气血的中药方剂

补脾胃气血的中药方剂补脾胃气血是很多人都需要的,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脾胃虚弱,体内气血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中药中有许多补益脾胃的方剂,以下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方剂,同时也分享一些适合补脾胃的食谱和偏方供大家参考。
一、中药方剂1. 枸杞陈皮汤枸杞陈皮汤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药方剂,主要是以枸杞子和陈皮为主要原料,再加入一些姜、大枣之类的辅助药材。
枸杞子是补肝肾、滋补肝肾精气的良药,而陈皮则是有助于消化、开胃的好东西。
将两者搭配在一起,就能够补脾胃,增强体内气血。
制作方法:材料:枸杞子、陈皮、生姜、红枣制作步骤:1、枸杞子、陈皮用水泡30分钟。
2、生姜去皮切片,红枣洗净去核。
3、将泡好的枸杞子和陈皮加入大约两碗水中,加入生姜片和红枣,煮开后转小火煮45分钟。
用量:一般每日可以饮用一次,每次饮用200-300毫升,煮一大锅可以分装到2-3天饮用。
注意事项:1、枸杞子具有一定的滑润作用,对于体质偏寒的人可以适当减少用量或者使用黄芪和党参一起煮。
2、枸杞子与陈皮的搭配并非完全适合所有人,如果是胸闷、气短等症状,可能不宜饮用。
二、食谱1. 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粥是一种很好的补脾胃,调节肠胃的养生食品。
薏米味甘性微寒,有利尿消肿、补脾养胃等作用;而红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水、养心安神的功效。
制作方法:材料:薏米、红豆、糯米、冰糖制作步骤:1、将薏米和红豆泡洗干净,糯米用清水浸泡2小时左右。
2、将泡好的薏米、红豆和糯米放入汤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3、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焖煮1个半小时左右,期间要不断搅拌,防止糊底。
4、等到米粒和豆子均煮烂,加入冰糖,搅匀即可。
用量:每日饮用1-2次,每次大约150~200毫升。
注意事项:1、薏米虽然味甘但性寒,因此不能过量食用。
2、红豆和糯米的含淀粉量较高,不宜过量,以免引起脾胃负担。
三、偏方1. 当归山药粥当归山药粥是补血调理脾胃的良品,当归和山药都被视为具有很好的滋养作用的食材。
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

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气虚的人容易疲劳乏力,气老是不够用。
不爱动也不爱说话,就是说话,声音也很小。
没精神,爱出汗,舌边有齿痕,不爱冒险。
”中年人不要以为是肾虚早衰,而吃六味地黄丸,药不对症。
那么气虚到底该怎么补呢?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说起补气来,我还真有一妙方,健脾补气非它莫属。
这个方子由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组成这个被称为健脾补气第一名方的“四君子汤”虽然只有四味药,却是配比绝妙,君臣佐使搭配令人叫绝。
以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又养胃;配以白术,健脾、燥湿,还能加强人参的补气健脾之力;再加上有健脾、渗湿效果的茯苓,补脾的作用更加明显;配上炙甘草,能协调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这个方子补起气来,温补而不燥热,补益却不峻猛,有君子之德,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
“四君子”加大米熬成粥,最适合补气健脾每到立夏时节,我都会用“四君子”加上大米熬成粥给家人喝,以减少即将到来的炎热给身体带来的消耗。
这个方子也可以经常喝一喝作为日常的保养,不过把人参换成党参最好。
男人多气虚,气一虚,就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因此,气虚的男性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
这个粥最适合补气,可以作为男性抗疲劳的首选。
气补足了,则龙精虎猛、精力十足。
女人易脾虚,脾一虚就乏力犯懒,什么事都不爱干,脸色还泛黄。
而老人家脾、气都容易虚,虚了就显老,免疫力下降,动不动就生病。
有了这个粥,女人喝了能气色红润、体力充沛。
老人家喝了能补气健脾、安享晚年。
但凡是补药,多偏于滋腻厚重,喝了容易壅气。
而体质较差的人,脾胃虚弱,体内还湿气盛,难以运化补品的粘滞、滋腻之气。
因此,这类人吃进去的补品非但没有补到身上,反而给脾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味的补下去,最终会导致脾胃不能承受压力而“罢工”,这种行为无异于对自己的身体施暴,非君子所为。
“四君子汤”补中有泻,平和中正,不偏不倚,这才是中庸之道、君子之德。
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善待自己的真谛。
20种理气的中药偏方

20种理气的中药偏方中医中的“理气”指的是调理身体气机、畅通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舒缓情绪、减轻压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中药理气的偏方主要有:1.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壳、人参、甘草、生姜。
2.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3.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4. 橘红丸:当归、川芎、黄芩、柴胡、甘草、麻黄、杏仁、枳实、陈皮。
5.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肉桂。
6. 苏子术安丸:苏子、白术、茯苓。
7. 随身丸:柴胡、青皮、金银花、菊花、薄荷、当归、枳实、半夏、生姜、甘草、白芷。
8. 广卓清胃颗粒:枳实、厚朴、泽泻、神曲、豆蔻、木香、丁香、草果、白扁豆。
9. 厚朴三物汤:厚朴、陈皮、枳实。
10. 龙胆泻肝汤:龙胆、黄芩、栀子、木通、大黄。
11. 舒肝理气汤:柴胡、白芍、柿子、枳实、茯苓、川芎、炙甘草、半夏、生姜。
12. 阳和汤:桂枝、黄芩、当归、牡丹皮、苍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
13. 逍遥散:当归、川芎、白术、茯苓、炙甘草、香附、枳壳、青皮、防风、姜黄、菊花、山楂、夏枯草。
14. 清热解毒汤:黄芩、黄连、栀子、赤芍、生地、丹参、甘草、白茅根、荆芥。
15.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炙甘草。
16. 陈皮柿蒂汤:陈皮、黄芩、栀子、柿蒂。
17. 木香消食汤:陈皮、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炙甘草、生姜、桂枝。
18. 桂枝汤:桂枝、炙甘草、白芍、生姜、大枣。
19. 调胃承气汤:茯苓、白术、半夏、黄芩、炙甘草、生姜、大枣。
20 青皮汤:青皮、枳壳、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总之,这些偏方都有调理身体气血的作用,但各人身体状况不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如果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人,还需咨询医生后再行使用。
补气药材配方大全

补气药材配方大全补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通过饮食、药物等方式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补气药材配方,旨在帮助人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气方法。
1. 人参: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大补元气、益肺生津的功效。
适用于气虚体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2. 黄芪: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的作用。
常用于气虚引起的自汗、浮肿等。
3. 党参:党参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生津止渴。
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
4. 白术: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适用于脾虚湿盛、食少便溏等症状。
5.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心悸气短等。
6. 山药:山药能补脾益肺、固肾涩精。
适用于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肾虚遗精等。
7. 黄精:黄精具有补脾益肺、滋阴润燥的功效。
适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等。
8. 枸杞子:枸杞子能补肝肾、明目强身。
适用于肝肾阴虚、视力减退等。
9. 茯苓:茯苓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作用。
适用于脾虚湿困、心悸失眠等。
10. 灵芝:灵芝具有益气补虚、安神健脑的功效。
适用于气血两虚、失眠多梦等。
11. 红枣: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适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等。
12. 桂圆:桂圆具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的作用。
适用于心脾两虚、失眠健忘等。
13. 当归:当归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等。
14. 白芍: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肝血不足、筋脉拘挛等。
15. 熟地黄:熟地黄能滋阴补血、润燥通便。
适用于阴虚血燥、大便干结等。
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用人群,使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症状选择。
同时,补气药材的使用也应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补益效果。
在使用任何药材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以确保安全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贝:苦,寒。 皆入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散结消肿。
贝母
主治: 川贝:长于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阴虚燥咳, 或痨咳咯血。 浙贝:清火散结力强,多用于外感风热、 痰火郁结之肺热咳嗽。 2、痈疽初起,瘰疬痰核,乳痈。 浙贝清热散结力优,多用。 用量:3 –10 克。川贝研末冲服,每次1——2克。 注意:反乌头,附子。
半夏
主治:
1.湿痰,寒痰证。要药。
症见:咳喘痰多清稀,色白,或寒饮哮喘。 2.
多种呕吐: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 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 。 尤以湿痰,寒饮犯胃所致者尤宜。 胃火呕吐,须配黄连,竹茹; 胃虚呕吐,配人参; 妊娠呕吐,配砂仁。
半夏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
活血止痛药 红
花
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 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2.胸痹心痛,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 血脉闭塞紫肿疼痛等。 3.斑疹色暗,热郁血瘀者。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一) 活血止痛药 川芎
川芎
性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
主治: 1、血瘀气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
或跌打损伤肿痛等。 2、感冒头痛,或偏头痛。 前人称:“头痛必用川芎”。 用量:3——10克。 注意: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 月经过多者忌用,因其温燥。
七. 化 痰 止 咳 平 喘 药
[含义]
化痰药:能消除痰涎,治疗“痰证”的药物; 止咳平喘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
气喘的药物。 [适应症] 痰证,咳证,喘证以及与痰有关 的癫痫,瘿瘤,瘰疬,中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分类]
1.温化寒痰药:寒痰,湿痰。 2.清化热痰药:热痰,燥痰。 3.止咳平喘药:咳嗽、气喘。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应用]
1.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 尿频遗尿,遗精滑精等。 2,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
肉桂
3.寒痹腰痛,胸痹,闭经,痛经,阴疽等。
4.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
心悸,失眠等。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 适加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或火局服, 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 畏赤石脂。
1.
亡阳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 脉微欲绝。首选药。
2.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
泄泻,水肿等证。
3.风寒湿痹证。
附子
3-10g,回阳救逆用10—12克。 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 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 及。因本品有毒,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 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八. 温里药
[含义] 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适应症] 里寒证
寒邪内侵,脾阳被困之脏寒证。 肾阳衰微,阴寒内盛,甚或亡阳证。
附子
附子
性味:辛、大热。有毒。
入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
功效:
附子
主治:
前
胡
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化痰,降气平喘,疏散风热。 [应用] 1.咳喘痰多色黄者 2.外感风热咳嗽有痰者。 [用法用量] 6~l0g。
桔
梗
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 宣肺化痰,利咽,排脓。 [应用] 1.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2.咽喉肿痛,失音。 3.肺痈咳吐脓痰。 此外,又可以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 便秘。 另桔梗能载药上行。 [用法用量] 3~6g。用于排脓可用l0g。
杏仁
用量:3——10克。
注意: 2.
1、南杏仁无毒,偏于滋润,可用于肺虚久咳。
苦杏仁中毒,按氢氰酸中毒处理。
紫 菀
辛、甘、苦,温。归肺经。 [功效] 润肺化痰止咳。 [应用] 用于咳嗽有痰。本品长于润肺下气, 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凡咳嗽无论新久, 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 肺虚久咳蜜炙用。
十. 理血药
血 分 病
血热——凉血:常用生地、丹皮。 血虚——补血:常用熟地、当归。
血瘀——活血:血化瘀药和方。 出血——止血:止血药和方。
活血祛瘀药
凡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 或化瘀药。 按其作用特点和主治之不同,分为活血止痛、 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症四类。
比较:天南星 半夏与天南星皆辛,温。有毒。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 天南星:长于祛风定惊止痉 ,治疗风痰眩晕, 中风口眼歪斜等。 胆南星:苦,微辛,凉。 长于治疗中风痰迷,惊 清化热痰药
川贝
浙贝
贝母
贝母有两种:川贝与浙贝。
活血调经丹参
丹参
丹参
性味:苦,微寒。入心,心包,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消痈 主治: 1、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宁心安神。
产后恶露不尽。 近代用丹参治疗心绞痛,缺血性中风,脉管炎等。 2、痈肿疮毒。 3.热伤营阴,心烦不寐,心悸。 用量:9——15克。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注意:反藜芦。
枳
实
枳
实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应用] 1. 食积证、胃肠热结气滞证。 2.痰滞胸脘痞满,胸痹结胸。 现代用以治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3.胸胁疼痛。 4.产后瘀滞腹痛。
[用法用量] 3—l0g,大量可用至30g。 炒后性较平和。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附药:枳壳 为接近成熟的果实。性味,功用与枳实同,
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宽中除胀。 用法用量同枳实。
木
香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 行气止痛。 [应用] 1.脾胃气滞,脘腹胀痛。 2.泻痢里急后重。 3.肝郁气滞腹痛胁痛,黄疸。 4. 胸痹心痛。 [用法用量] 3~l0g。 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多用于止泻。
活血止痛药 桃
仁
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应用] 1.多种瘀血证,如经闭、痛经、 产后瘀滞腹 痛,症积及跌打损伤等。 2. 肺痈、肠痈。 3.肠燥便秘。
桃
仁
[用法用量] 5~l0g,宜捣碎入煎。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便溏者慎用。 有毒,不可过量。过量可出现头痛、目眩、 心悸,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川 楝 子
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应用] 1.肝郁化火所致胸腹诸痛证。 2.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5~l0g。外用适量。炒用寒减低。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薤
白
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行气导滞,通阳散结。 [应用] 1.胸痹心痛证。 善散阴寒之凝滞,行胸阳之壅结, 为治胸痹之要药。 2.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 5~10g。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
生半夏外敷治疗痈疽。
半夏
[用法用量]
,3~l0g,一般宜制过用,制半 夏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姜半夏长于降逆止 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 有化痰消食之功。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反乌头。
天南星
(二) 止血药
本类药适用于各种出血证。但中医强调 辨证施治及配伍用药。所以: 血热妄行者:配伍清热凉血药。 血瘀阻滞者:配伍化瘀药。 气 虚 者 : 配伍补气药。 另外,根据不同脏腑,经络选择针对性强 的止血药。如:血淋、血尿者选小蓟。
九. 理气药
[含义]
凡有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适应症]
气滞证及气逆证。
主要是脾胃,肺,肝的气滞或气逆。 脾胃气滞:腹胀,嗳气,呕吐等。 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陈皮
橘皮 (陈 皮)
性味:辛、苦,温。入脾,肺经。 功效:理气和中, 燥湿化痰。 主治: 1、脾胃气滞证。腹胀,嗳气,; 或脾气虚弱者。 2、呕吐,呃逆等。 3. 痰多咳喘,胸膈满闷。 4.胸痹。 用量:3——10克。
化痰止咳平喘药
[注意]
1.注意表里寒热之辨证。如外感咳嗽等宜宣
肺解表加止咳化痰药,不宜单用本类药。 2.中医的“痰”,涵义广泛,除肺贮之痰外, 还与惊痫癫狂,瘰疬结核等有关。 故前人有称:“百病皆生于痰”。
(一)温化寒痰药 半夏
半夏
性味: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款 冬 花
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 润肺止咳化痰。 [应用] 用于多种咳嗽。本品为治咳常用药, 药性功效与紫菀相似,彼则长于化痰,此则 长于止咳,二者常相须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l0g。 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桑 白 皮
甘,寒。归肺经。
[功效]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肺热咳喘等。 2.水肿,如风水、皮水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 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