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合集下载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一、母语负迁移心理学认为,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

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Robert,1977)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把母语的规则搬到英语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级,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二、汉英主语的差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

”(王力,1984)在汉译英时并非所有原文句子中的主语都能被转换成译文中句子的主语,因此弄清楚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零位主语与形式主语。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表现之一就是在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而英语句子中主语不可缺少,当译者无法找到合适的词作主语时,应想到“it” 形式主语和“there + 动词+ 主语”结构。

如: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

Without efforts, therewould be no success原句的汉语句子是个无主句,在译成英语的时候,需要用“there be”句型结构。

(二)话题显著与主语显著。

赵元任先生和美国语言类型学家Charles N Li &Sandra AThompson都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

(赵元任,1979;CN Li&SAThompson,1976)所以在汉译英中,有些汉语句子的主语不显著或省略,但译成英语时必须将主语确定并补译。

英汉翻译中词汇内涵意义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英汉翻译中词汇内涵意义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英汉翻译中词汇内涵意义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受母语思维和习惯的影响,翻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极易发生母语负迁移现象。

本文以母语负迁移理论为指导,通过实例分析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能为词汇内涵意义的英汉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标签:英汉翻译词汇内涵意义母语负迁移一、引言词汇是所有语言的核心,Wllace(1982)曾指出:“习得一个词汇应像本族人那样认知一个目的语单词,包括识别其书面和口头形式,随时回忆起来,与适当的物体和概念联系起来,以适当的语法形式和正式程度使用它,意识到它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

可见,词汇的内涵意义对词汇的掌握而言极为重要。

英汉翻译离不开对词汇的翻译。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英汉词汇所蕴含的内涵意义的理解成为翻译的关键。

词汇的内涵意义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其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Leech,1981)。

然而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译者往往会因对词汇内涵意义的理解不透彻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发生母语迁移现象。

“迁移”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研究中,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母语迁移则是指母语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而产生的影响,这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范仲英(1994)提出:“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由此可见,翻译的实质就是信息转换与再现。

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需充分考虑不同语言背后内涵意义的异同。

然而,受母语思维和习惯的影响,译者往往会在不了解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及其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将母语规则运用到对目标语的翻译中,从而产生一些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导致母语迁移现象,对翻译造成混淆和误解。

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分析

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分析

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分析作者:李爱华杨超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09期迁移(transfer)一般指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先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语素或句法等方面类似或一样,对后者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也称作干扰(interference)。

研究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影响,试图找出解决这种负迁移带来的负面干扰。

迁移负迁移翻译一、在词汇方面由于所属的语系不同,也注定了汉英翻译中两种语言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还有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语中的词汇和汉语中的词汇也不能完全对照。

所以这种在词汇上的差异往往给我们的汉英翻译带来一些困难。

而且在汉英词汇上,有词义相同,词义相异,还有词义缺失。

词汇相同说的是有的词在英语中有,在汉语中也有,比如说,fish这个词,在英语中有鱼的意思,在汉语中也有鱼的意思。

词义相异是有的时候我们汉语中的词的词义和英语中的词的词义不同。

如jade一词,在汉语中它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高贵或者是富有,而在英语当中,它的意思则是用来形容放荡不羁的女性。

词义的缺失,比如说,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是英语中没有的,以上这些造成了翻译上的障碍,尤其是词义相异,和词义缺失部分。

二、语法迁移母语的负迁移也体现在汉英语法上的差异上。

汉语是一门语法比较简单的语言,很多时态上的明显标志不如英语中的那么复杂,比如说,英语中的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方式是:be+v.ing 形式,例如:SheiswatchingTVonthesofa,now.而汉语中多用一个“着”就可以表示现在进行,上句在汉语中的体现则为:现在,她正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

而且在英语当中的现在进行时,有时也可以表示一般将来时,这在汉语中表现就不如英语中明显。

又如,过去时的表达:在英语中为动词的过去式,又有其相应的变化。

语间负迁移对中国学生汉译英的影响-最新教育资料

语间负迁移对中国学生汉译英的影响-最新教育资料

语间负迁移对中国学生汉译英的影响一、引言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当这种影响表现为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影响是消极的则为负迁移或干扰(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

在本文语境下,这种语间迁移的过程即是英语专业学生激发其已有的汉语知识去学习英语的过程。

汉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而且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生的汉英互译过程具有双语特征。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FL)的学生在将中文文本转化成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母语的参与,同时也要受到母语的干扰。

二、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

”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作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词语使用方面的体现。

汉语民族的形象思维使得汉语偏重用直观、动态的动词,而英美民族的抽象思维则使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名词和代词而少用动词,即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

(二)思维方式差异在句子上的表现1.“形合”与“意合”。

英语重形合指句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较强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指汉语句子主要是通过语义的搭配和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以达意为主,而不滞于形。

因此,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英语句子则以形表意连意。

汉语的意合特征还表现在句子的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在词的形式、顺序上均无固定要求。

与汉语的“意合”相对照,英语的“形合”要求句子的各个成分要由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注意各成分的连接和规则的制约。

2.主语主、客观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为宇宙主体”,采取主体思维方式,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为主语。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译写能力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译写能力的影响

学习的一个主要障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广泛地依赖 自
中。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母语与外语的相同之处有助于 该语言的学习, 是正迁移(ote r sr ; psi a f )而母语与该语言的差 i tn e v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二、 母语负迁移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 : 二语 习得 ; 母语 负迁 移 ; 英翻 译 汉
中 图 分 类 号 : 35 9 H 1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56 ( 09)3—0 9 0 17 3 5 20 O 09— 4


母语负迁移
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 而且, 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
这四个句子结构并不复杂, 关键在于句中的“ 问题” 如何翻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学生词汇量不足造成 译。句() 1中的“ 问题” 应译成 qei ; 2 中的“ uso 句() tn 问题” 应译 的, 而究其原因还是母语产生的干扰。 成 p b m 句( ) 的“ rl ; 3 r 有点 问题” oe e 应译成 s e i r g句 o tn wo ; m hg n
吴潜龙对中山大学外语系5 名学生进行的英语词汇多项选 0 择测试结果表明, 中国学生在处理英语词汇时, 首先从词义考虑,
英汉语言由于各属不同语系, 二者的差别甚大。汉语在英语 先将目标词汇译成母语, 再把 目 标词汇和所对应的母语一起输 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带来干扰。有研究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 人大脑加以储存和记忆 , 也就是说, 在学生个人词库里, 汉语单词 在学习英语中所犯的错误 5 %来 自母语干扰。2∞比起 自由的 和英语单词在意义上基本上都是一一对应关系。8这种学习的 l 【 " 【 表达, 翻译更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一 直接后果, l 2 就是在翻译过程中, 要么出现词义错误、 要么造成不必

学习研究: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学习研究: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

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

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

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负迁移也叫干扰。

本文主要从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论述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干扰。

一、语言特征方面的负迁移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地理、习俗、语言逻辑思维、语言结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在英语里找到绝对的对等词。

例如:“红”对应的英文是“red”,但以下这些词得根据汉语中的不同意思做相应的处理: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红榜 (Honor roll),红包(Red paper bag of reward),红尘(The world of mortals)。

在句法层面,英语是形合语言,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等多种形态变化,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时态、人称、数等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实词来表达含义,句子结构松散、不严谨。

“我吃了晚饭后,出去散步”应该译成“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

如果忽略时间的先后顺序直译成,“After I had my dinner, I went out for a walk。

”就会造成句序的负迁移。

译者调整了句子结构,实现了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连贯。

在语篇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大体相同,都是由段落组成。

段落的结构相对完整,具备一个中心意义,段落中的句子或句群都是为表达中心意义服务的。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对段落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实现的手段却不尽相同。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探析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探析

“ 迁移 ” ( t r a n s f e r ) , 指 的是学 习过 程 中学 习者 已有 的知 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 能 的获得 产生 影响 这一现 象。语
言 迁 移 一 般 有 两 种 :即 正 迁 移 ( p o s i t i v e t r a n s f e r ) 和 负 迁 移
2 0 1 4年 1月 第3 3卷 第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J a n . 2 0 1 4
Vo 1 . 3 3 No . 1
在共 性但 差异 还是很大 的。根据 萨丕尔的观点 , 语言决定 思 维 J , 因此 以汉语 为母语 的译 者在 翻译 过程 中 , 总 是很难 摆
脱表 达英
语所 想表达 的意思 。因此在 汉英 翻译 中, 常出现不符合英 语 表达习惯 和语法结 构的句式。概 括而言 , 母语 负迁移对 汉英
来 掌握某一单词 , 将英 汉两种 词义机 械对立 , 结果 造成 望文 生 义 j , 由此造成 的误译时有发生 。常见 问题有负迁移对一 词 多义处理上 的影 响、 负迁移对近义词处理上 的影 响及负迁 移对词语 的褒贬 色彩 处理 上的影响。
1 . 一词多义处理 上的影 响
由于汉英 两种 语言分别属于不 同的语 系 , 它们 问虽然存
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三方面 , 即对 词语 翻译 的影 响 、 对 句 子翻译的影响及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

汉英两种语 言都存 在一词多义现象 , 但汉英 中的词语并
不存在 一一对应 的关系 。汉语 中的一个词 可能会 对应英 语 中的几个词 , 但在某一语 境下 , 该词 语 只和英语 中的一个 词 对 应。以 “ 意见” 为例 , 其 基本 意义与英语 的 o p i n i o n ,v i e w,

母语负迁移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教学对策母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也是人们必须学习的语言,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被广泛的使用在各个领域,因此成为越来越多人学习的语言。

由于母语和英语存在着许多差异,学习者在学习英文时,容易出现母语负迁移的现象。

母语负迁移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英汉翻译,并会引起英汉翻译出现翻译错误,不仅会降低学习者的翻译水平,也会影响学习者对英语语言文字的理解。

母语负迁移是一种言语行为现象,当一个人把母语中的概念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时,往往会受母语习惯的影响而采用母语表达模式,这就是母语负迁移。

一般来讲,母语负迁移会出现在词汇层面,词组层面,句法层面,语意层面以及文体层面上。

以英汉翻译为例,母语负迁移会出现在词组搭配上,例如,汉语里的“打赌”一词可以被翻译为英语的“make a bet”,但是有的学生会将其翻译为“take a bet”,这种做法就是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会影响学习者对英语语言文字的理解,会造成学习者对语言文字的翻译失误,会影响到学习效果,给英汉翻译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减少母语负迁移变成一个重要的任务。

学习者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母语负迁移的概念,了解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并学会辨别出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其次,应该注重母语和目标语言(英语)的不同点,了解有利于母语负迁移减少的基本原则,如识别词性,探究语素和归纳词汇等,以此来加强对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差异的理解。

另外,语言教学者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对策,来帮助学习者减少母语负迁移。

首先,语言教学者应该尽量减少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讲解词汇时,尽量采用英语来讲解,而不是用母语来讲解,这样可以有效的削弱被动学习者母语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的教授学生有关翻译技巧的知识,如词义对比,结构对比,语境推理等,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语言,同时也可以利用相关课本,布置翻译作业,练习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母语负迁移在英汉翻译中会出现,其影响会使学习者在翻译中出现错误,影响翻译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来源:考试吧()2010-9-15 9:50: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模拟考

中国社区医师网上投稿绿色通道国家级学术期刊免费修稿免费审稿网上直
接投稿或发邮件zgsqys999@16..出人必备翻译机-贴身译为出国量身定制,全
屏手写整句翻译真人发音出国贴身必备-贴身译M866百度推广关闭关闭. [摘要]翻译不仅是两
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容易受到母语语言规则和文化特点的影响。


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异干扰翻译时,便产生了负迁移。

本文从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
三个方面浅析了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汉英翻译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

如果这
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

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是指在外语的
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
确的。

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迁移也叫干扰。

本文主要从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论述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干扰。

一、语言特征方面的负迁移
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地理、习俗、语言逻辑思维、语言结
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在英语里找到绝对的对等词。


如:“红”对应的英文是“red”,但以下这些词得根据汉语中的不同意思做相应的处理: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红榜 (Honor roll),红包(Red paper bag of reward),红尘(The world of mortals)。

在句法层面,英语是形合语言,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等多种形态变化,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和逻辑性;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时态、人称、数等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实词来表达含义,句
子结构松散、不严谨。

“我吃了晚饭后,出去散步”应该译成“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

如果忽略时间的先后顺序直译成,“After I had my dinner, I went out for a walk。


就会造成句序的负迁移。

译者调整了句子结构,实现了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连贯。

在语篇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大体相同,都是由段落组成。

段落的结构相对完整,具备一个中心意义,段落中的句子或句群都是为表达中心意义服务的。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对段落的要求是一
致的,但实现的手段却不尽相同。

英语文章主要通过各种衔接手段使之有序、清晰。

汉语虽然也使用
关联词语、过渡句或过渡段等使文章前后衔接,但是不像英语有那么多衔接手段。

二、思维方式方面的负迁移
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有必要对比源语与目的语的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其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对思维模式的转换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词汇上,汉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是概括的抽象的。


语较少使用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又如“八个人吃一桌”;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如“桃李满天下”,正确的英语表达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而很多学生错误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不是按字面逐一表达。

在句法上,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

如:
a.我肚子很饿了。

My stomach clamors for food.
b.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him.
而中国学生写作时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没有考虑英汉思维上的差异,往往首先会想到这样的英
语表达。

如:
c.I’m very hungry。

d.He suddenly thought of a good idea。

三、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
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由于英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对词汇赋予的文化伴随
意义往往不一样。

在英汉词汇中关于“牛”、“马”的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因此,汉民族赋予“牛”许多文化伴随意义。

健壮、力大、任劳任怨等。

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类似于汉语中“牛”的文化伴随意义,产生了“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 a willing horse(老黄牛)”等一系列的表达。

可是中国学生对类似如“牛”、“马”的词语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在进行翻译时仍套用汉语的文化规约,写出“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

”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