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在英语名词汉译中的运用_以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为例
转译法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文学研究转译法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欧阳智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翻译方法中的转译法(TranslalionConversion )也称转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 惯表达上的差异,无法直接用汉语将英语的原意体现出来,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将原文做相应的改变。
转 译法可以将英语词汇的词性转译成不同的汉语词性,还可以将英语原句转译成不同类型的汉语句子。
因此,转译法在英译汉 的过程中既可以是词性的转译,又可以是语态或句型的转译。
关键词:转译法英汉翻译翻译方法汉英翻译方法中的转译法(TranslalionConversion )也 称转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 规则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无法直接用汉语将英语的原意 体现出来,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文做相应 的改变以符合译文表达形式的翻译方法。
转译法的目的是 将英语原文中的词类、语态或句子类型进行相应的转换, 使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能符合译语的表达 方式。
一、词性的转译转译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词性的转译,包括由名词 转换成动词、形容词;由动词转换成名词;由形容词转换成 动词曰由副词转换成动词等。
(一)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动词名词化(nominalizalion )在央语使用中非常普遍,形 成了英语的一种静态的语言特征。
而汉语则是一种逻辑性 语言,没有动词形态的变化,汉语句子中使用较多的动词, 有着明显的动态语言特征。
将英语名词翻译成汉语动词的 目的是在译文中强化原文的动态形式。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 种情况院1.由动词派生的英语名词转译成汉语动词。
由动词派生的英语名词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具有动词的特性,因此,在 翻译过程中通常将这类名词转译成汉语的动词。
这种情况 在公文文体中出现比较多。
如院Mailers concerning the employment , discharge , re - muneralion , benefits,labor protection , labor insurance , etc . of the workers and staff ofajoint venture shall be stip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rough the conclusion of a contract .合营企业职工的录用、辞退、报酬、福利、劳动保护、劳动保险 等事项,应当依法通过订立合同加以规定。
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探究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吕雯【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一直在呈直线发展,也正是因为经济上的发展迅速,所以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中英汉翻译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通过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文化和翻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英汉翻译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具体影响和分析,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英汉翻译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 探究前言提高翻译质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和翻译活动研究状况,通过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与翻译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进而帮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更好把握自己的翻译方向和风格,使中国人对翻译活动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优化和传播,服务国家的文化建设需要,从而为我国翻译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
一、翻译转换理论的概念及意义Halliday认为语言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层次,这四种四种层次就是语法、语音、词汇以及词形,而由于任何一个层次比如语音和另外一个层次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翻译的,所以Halliday认为层次的转换仅仅限于同层次之间。
而Catford却认为翻译完全可以分为等级限制的翻译和不限制等级的翻译,所以Catford将这种不受限制的翻译统称为翻译转换理论。
译者的翻译活动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翻译、交流和理解的困难所在,但是翻译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必然通道,所以只有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使译者的翻译活动整体水平的得到有效提升。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但是语言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其中存在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的存在就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译者的翻译活动属于“权力话语”的一种表现形式,译者要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很准确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两种语言,还要对两个国家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忠于原文”。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译汉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英译汉作者:李筱筱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0期摘要:英译汉的最大障碍在于中英文的句法表层结构的差异,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指导英语结构向汉语结构的转换。
即从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微观层面着手,完成形合向意合转换,被动向主动转换,静态向动态转换和主语突出向主题转换。
关键词:翻译转换;差异;英译汉一、翻译转换理论介绍翻译的过程就是指把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清楚它们之间的句式转换的规则。
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最大障碍在于中英文的句法表层结构的差异,即翻译时,原文的意思翻译正确,却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阅读时不通顺自然。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指导英语向汉语的转换。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
他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将语言分为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对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进行了阐述(穆雷,1991,PEl52—153)。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交际性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不同的层次和级阶实现的,有必要在进行翻译实践时进行翻译转换。
翻译转换可分为层次转换(1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两种(Catford,1965,PP.141.147)。
层次转换发生在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上,两种语言在时态、语态、语义等方面进行翻译转换。
范畴是指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性、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据此,范畴转换又被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shifts),类别转换(class.shifts),单位转换(unit.shifts),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浅析英汉翻译中词类转换法的运用

浅谈英译汉中的英汉词性的转换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翻译。
一方面,汉语词大部分是一词一类,而英语常用词有许多都是一词多类,有的甚至多达五类。
另一方面,汉语一个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多,一般无须转换词类;而英语一个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少,充当不同成分需要转换词类。
翻译时,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可以把一些英语词性作适当调整,如英文的名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英文的动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名词及副词等。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翻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以“挖个坑填个萝卜”方法来逐词对译。
翻译时原文的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即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可以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将原文中有些词的词性转换为汉语的其他词性。
现将英语中的四类主要词性和汉语词性之间的转换介绍如下:一、英语名词的转换(一)英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的比较多一些,在英语句中只用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句中可以几个动词连用,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把英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况:作为习语主体的名词往往可以转化为动词。
如:to have a rest中的rest,make no mention of中的mention,pay attention to中的attention,又如take care of中的care这几个词都是短语中的中心词,这些词虽然是名词,但几个短语表达的都是一种动作,再者,rest,mention和care本身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此这样有动作意味的名词可以翻译成汉语的动词。
因此这几个英语短语中的名词可以翻译成汉语动词休息、提及、注意和照顾。
英语翻译中的“转换”思维

英语翻译中的“转换”思维英语翻译中的“转换”思维在英译汉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
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词类转换和结构转换,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
一、词类转换转译成动词1.名词转换成动词经典例题: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s arisen,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分析:interest在原文中是名词,而在译文中为了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将它改成动词。
参考译文: 人们之所以关注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因为史学家们内部分歧过大,其次才是因为外界并不认为历史是一门学科。
(1999年真题)经典例题: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information from the other end of the globe will be transported to your computer screen at the dizzying speed of seven_and_a_half times around the earth per second.参考译文: 只要一点鼠标,来自世界另一端的信息便会以每秒绕地球七周半的惊人速度传输到你的电脑屏幕上。
2.形容词转换成动词经典例题: Additional social stresses may also occur because of the population explosion problems arising from mass migration movements-themselves made relatively easy nowadays by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参考译文: 由于人口的猛增或大量人口流动(现代交通工具使大量人口流动变得相对容易)所造成的种种问题也会增加社会压力。
浅析英汉翻译中转换法类型及运用

浅析英汉翻译中转换法类型及运用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英汉翻译中必然存在不对等的问题,这给英汉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基于这一思考,本文从转换角度出发,运用大量例证来分析在英译汉中存在的词类及句子成分转换的可能性,从而解决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词类、句子成分的不对等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转换法类型运用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把英语句子中的词性、句式一一对应照搬过来,则汉语译文会变成英式汉语,读者不易理解或无法理解,译文不通顺不流畅且带有明显的欧化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应用词性转换和句子成分转换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指词性的改变,而且包括词性作用的改变和句子词序的改变。
如原文中的名词可以转换成译文中的动词,原文中的介词可以转换成译文中的动词等,反之亦然。
例如:1)The growing awareness by millions of Africans of their extremely poor and backward,living conditions has prompted them to take resolute measures and create new ones.如果不改变词性,这句话可能会译得很拗口,不堪阅读,如: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对于他们非常贫穷落后的生活条件的日益觉醒促使他们采取坚决的措施,创造新的生活条件。
如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将名词awareness 译为动词“意识到”。
同时将形容词growing 转换为相应的副词,其它部分也作相应的变化。
改译为: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已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异常贫穷落后,这就促使他们奋起采取坚决措施去创造新的生活条件。
2)Joseph beheld my style of cooking with growing indignation. (Wuthering Heights)我的这种做饭方式叫约瑟夫越看越冒火了。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作者:何漂飘徐飞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模式为基础,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为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围绕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转换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一、引言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的翻译活动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各种翻译理论研究也逐渐兴起。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兴起,西方翻译界开始对“翻译转换”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此背景下,Catford(1965)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为其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首次在他的翻译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该书以微观语言学为基础,提出了“翻译等值”这一中心概念,并就翻译的其他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虽然本书出版于几十年前,但是Catford 将语言学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从新的视角来探讨翻译研究,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
本文将基于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详细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结合具体例子,说明翻译转换理论的可操作性,探索英汉翻译的规律。
二、翻译转换理论基于Halliday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Catford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他把“转换”定义为“源语进入译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翻译转换,即“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Catford,1965)。
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Catford,1965)。
基于Halliday的理论,Catford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
由于词形和语音这两个层次之间,或两者中任何一个层次与词汇或语法层次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因而,Catford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翻译转换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莫言《红高粱》英译本为例

翻译转换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莫言《红高粱》英译本为例毛菁菁【摘要】翻译转换理论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首次提出。
此理论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卡式的转换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细致地描述了翻译的转换过程,促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是机器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文从莫言《红高粱》英译本中撷取典型译例,分述这两大类转换的各个层面,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145-146,164)【关键词】翻译转换;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作者】毛菁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1965年,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根据英国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将语言学中的层次和范畴概念应用于翻译过程研究,强调并深入研究了成分分析和翻译对等,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翻译理论模式。
卡特福德强调语言之间的共性,认为任何两种语言,不论有什么样的时空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社会关系差异等,一种语言都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其对等的成分,都可进行翻译。
该理论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卡特福德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源语)组织成文的材料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成文材料”[1],并指出翻译实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定等值成分,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力求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两种文本内容的等值。
为了达到文本内容等值的目的,译者很难顾全到两种文本形式的对等,尤其是结构差异极大的两种语言,翻译时为了达到内容等值,背离原文形式在所难免,“翻译转换”由此而生。
卡特福德认为,转换(shifts)是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应。
他从词、词组以及句子的层面上分析了原文和译文可能出现的差异,并把转换划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单位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