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病
平山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

平山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平山病,又称肌阵挛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不自主收缩与肌肉痉挛。
本文将从临床表现以及肌电图分析两个方面,对平山病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临床表现平山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肌肉痉挛:患者在静止或运动时出现明显的肌肉不自主收缩或痉挛,常常表现为肢体肌肉的快速、无规律性抽动,可涉及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2. 运动障碍:平山病患者在进行各种动作时会受到肌肉痉挛的干扰,导致运动障碍。
例如,患者在走路时可能会出现腿部抽动,影响正常行走的能力。
3. 动作抑制异常:患者在进行某些特定动作时,肌肉痉挛会暂时减轻或消失。
例如,当患者做出咬牙动作时,颌肌肉的抽动会暂时停止。
4. 情绪诱发因素: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可能会对平山病的症状产生影响,患者在情绪激动或焦虑时肌肉痉挛可能会加剧。
二、肌电图分析肌电图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用于对平山病进行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
1. 静息状态下的肌电图在静息状态下,平山病患者的肌电图特点是:基础肌电活动异常增强,表现为高频率的不规律肌电放电波形。
典型情况下,这种异常肌电活动会在肌肉痉挛发作时进一步增强。
2. 动作状态下的肌电图在进行特定动作时,平山病患者的肌电图变化包括以下几点:动作抑制现象。
特定动作能够暂时抑制肌肉的痉挛,从而导致肌电图上的肌电放电减少或消失。
然而,当停止特定动作后,肌电放电会重新出现。
此外,平山病的肌电图还可以通过运动落后现象和重复运动激发测试来进一步评估。
运动落后现象指的是患者在重复运动时,肌电放电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这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参考指标。
三、治疗与展望平山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和控制。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肌肉松弛剂等药物以减轻肌肉痉挛和抽动。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改善肌肉痉挛的症状。
对于平山病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目前有关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

平山发病机制
动力学因素:颈部屈曲时, 88%可见硬脊膜的位 置和前后径(在C6椎体上缘水平测量)出现动力学的 异常改变,即在C6及其附近椎体水平,可见硬脊膜向 前方移动,硬脊膜腔的前后径缩短,而在颈部处于直 位时没有这些动力学改变.屈颈时低位颈段脊髓的 动力学变化均支持平山病为某种颈段脊髓病变. Hirayama等作者推测患者反复的屈颈运动或者长 期维持屈颈的姿势均可导致已前置易位的硬脊膜从 后方推压低颈段脊髓,从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长时 间如此就引起了脆弱的脊髓前角发生缺血性坏死.
进行性,85% 1-5年停止进展)
平山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依据
平山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依据
平山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电生理
常规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萎缩肌均有纤颤电 位或正锐波, 少数可见束颤电位, 多相电位增多( 47%89%);轻微收缩时动作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 呈巨 大电位;用力收缩时峰值电压增高, 动作电位数量减少, 募集分离。萎缩肌的对侧同名肌也可表现为神经源性 异常。
临床上患者颈椎均存在过度活动,部分患者颈 椎局部后凸畸形,故限制颈椎过度活动,防止经常 行颈前屈位动作,防止脊髓动态性的刺激损伤,是 治疗平山病的基础。对临床症状进展迅速、难以坚 持长期佩戴颈托、医从性差的患者,我们行非融合 内固定手术
平山病的治疗:
Conclusions. Hirayama disease is so rare that it is easily misdiagnosed. Diagnosis is achieved via clinical resentation,neu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neuroradiological maging studies (dynamic MR imaging). The anterior decompressive approach may be better for patients showing anterior effacement and severe cervical kyphosis during neck flexion in MR imaging.
平山病治疗最佳方案

平山病治疗最佳方案
目录
1. 病症简介
1.1 病因
1.2 症状
1.3 诊断方法
2. 传统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2.2 手术治疗
3. 替代疗法
3.1 中医治疗
3.2 针灸疗法
4. 综合疗法
4.1 运动疗法
4.2 营养治疗
---
病症简介
平山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平山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长期饮食不携带氧气或氧气供应不足。
由于某些原因,人体的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症状。
病因
平山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惯有关,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饮食不携带氧气等都是导致平山病的原因。
症状
患有平山病的人会出现气短、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心悸、失眠等问题。
诊断方法
平山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临床症状观察和必要的实验室
检查来确定,确诊后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
平山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可以解除病变。
替代疗法
除了传统治疗方法外,中医治疗和针灸疗法也被一些患者选择。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
综合疗法
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平山病的主流方法,包括运动疗法和营养治疗。
通过适当的运动和均衡营养,可以提高患者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减轻症状和加速康复。
平山病

• 4、多数病人有“寒冷麻痹”,即暴露在寒冷环境 中无力症状明显加重;手指伸展时常发生束颤;
• 5、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发病,少数表现为不对 称双侧发病,极少数双侧对称发病
• 6、血常规、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 7、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的典 型的改变为神经源性改变,与运动神经源性病的 不同点为受累的肌肉节段局限。
鉴别诊断
•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 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 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 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 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 运动神经元病与癌症、艾滋病齐名。只要 患了这种病,先是肌肉萎缩,最后在病人 有意识的情况下因无力呼吸而死。所以这 种病人也叫“渐冻人”。
图2 自然体位的颈椎T2图像,颈椎曲度变直。 图3 屈颈位,低位颈髓较自然位明显变扁,硬膜囊后壁拉紧, 背侧硬膜外间隙增宽,呈“新月”形长T2信号,内见流空信 号(箭头) 图6 T1增强扫描,流空信号明显强化(箭头)
• 对比分析两种体位颈髓的受压情况
有文献报道,平山病以C6颈髓萎缩为著。 因此,有研究者选择在自然位及前屈位正 中矢状位上测量C6椎体上缘水平颈髓前后 径的变化,观察两者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 义。
平山病的治疗
• 非手术治疗方法 由于颈部过屈可能是平山病的致 病因素,因此,Tokumaru等采用颈托治疗,使下 领与胸壁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治疗后发现患者病 程进展时间显著延长,肌力有所恢复,萎缩得到 一定改善,尤其对病程短、轻型脊髓萎缩者效果 显著。但治疗时间相对较长。
• 手术治疗方法旱在1996年Konno等尝试用硬脊膜成 形术十脊髓松解术来治疗此病,并比较5例患者手 术前后动力学、影像学、超声学、脊髓诱发电位 的变化及临床症状是否改善来验证手术的治疗价 值。结果显示手术有效。随访证实手术能改善患 者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但目前,多数专家的观 点还是倾向于非手术治疗。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2)

主要症状包括上 3 肢远端肌肉无力、
萎缩、疼痛等。
发病原因
01
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导 致
02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 重金属环境 中
03
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导 致肌肉萎缩
04
免疫系统异 常:自身免 疫反应导致 肌肉损伤
临床表现
1
2
3
4
肌肉萎缩:上肢远 端肌肉萎缩,以手
部肌肉为主
肌力下降:上肢肌 肉力量减弱,影响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平 山病]的治疗及护理
演讲人
目录
01. 平山病的概述 02. 平山病的治疗方法 03. 平山病的护理措施 04. 平山病的预防
平山病的概述
1
疾病定义
平山病是一种罕见的 神经肌肉疾病,主要 1 影响上肢远端肌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康复治疗、 4
手术治疗等。
病因不明,可能 2 与遗传、环境因
01
02
03
04
手术治疗
2019
手术方式:神经 根切断术、椎间
盘切除术等感染,定期复查
01
02
手术目的:缓 解症状,改善
生活质量
2020
03
04
手术时机:根 据病情和患者 身体状况决定
2022
平山病的护理措施
3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 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 充足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医患 关系,给予患者 充分的尊重和理 解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应对生 活中的困难和挑 战
平山病治疗最佳方案

平山病治疗最佳方案引言平山病,又称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低于平原地区,导致人体缺氧,引发一系列症状。
治疗平山病的最佳方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方法:高压氧疗法、中药治疗、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及预防措施。
高压氧疗法高压氧疗法是一种通过给予高浓度纯氧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平山病的症状。
该方法通过增加人体的氧气供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从而改善病情。
高压氧疗法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并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监护和操作。
该疗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将患者置于高压氧室中,并通过呼吸纯氧来进行治疗。
经过一定的治疗时间后,患者可以感觉到症状的明显缓解。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另一种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
中药中常用的草药有香附、川芎、制何首乌、姜黄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和胃止痛等功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药治疗通常需要在中医药专科医院进行,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处方。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除了医疗方法,患者还应该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首先,患者应该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以帮助机体修复受损组织。
同时,要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炸食品等,以防止加重症状。
其次,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和避免熬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预防措施除了治疗平山病,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在前往高原地区时,可以做一些预防措施来减少病发的可能性。
首先,可以提前进行体力训练,增强体质,提高耐缺氧能力。
其次,慢慢适应高原环境,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减少身体对缺氧的反应。
此外,保持充分的休息和水分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帮助机体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结论综上所述,治疗平山病的最佳方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0岁。
因“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1年余”于2009年8月24日来北门诊。
现病史:患者于2008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手用筷子不灵活,逐渐出现右手中指上抬困难,写字慢,未就诊。
2009年6月,患者右手用力后出现震颤,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
发病以来无其他肢体无力,无肢体麻木疼痛,无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
病前无发热、无外伤史。
既往史:无特殊。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
脑神经未见异常,未见舌肌萎缩。
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右腕部背伸轻度力弱,无明显的肌肉萎缩,右上肢近端肌力正常,左上肢和双下肢肌力正常,右侧肱三头肌反射低于左侧,其余腱反射对称,病理反射(?)。
右手背桡侧痛觉稍减退,深感觉正常。
辅助检查:血生化、血常规未见异常。
颈椎MRI(外院)矢状位示:颈椎曲度较直,脊髓在C3~5水平明显变细,轴位示:脊髓变扁,髓内有异常信号。
【门诊诊断】平山病可能?【蒋景文教授初次会诊】(2009年8月24日)病史特点:①青年男性,隐袭起病,病情缓慢进展;②病前无外伤史,无家族史;③主要症状局限在右上肢远端,表现为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无力,查体还发现右腕部背伸轻度力弱,右侧肱三头肌反射低,右手背桡侧痛觉稍减退;④颈椎MRI:颈椎曲度变直,颈段脊髓萎缩、变细,髓内有异常信号。
定位诊断:颈段脊髓,以前角损害为主。
定性诊断:平山病(单肢肌萎缩)可能。
病情分析:目前平山病的诊断主要依据MRI,特别是过屈位颈椎MRI。
此患者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以及病情演变等方面都符合平山病的特点,颈段脊髓萎缩、变细,髓内有异常信号都提示有平山病的可能,因此需要进一步做过屈过伸位颈椎MRI来肯定诊断,同时行肌电图检查以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如桡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
【进一步检查】过屈过伸位颈椎MRI:颈椎顺列规则,生理曲度存在,各椎间隙无变窄,椎间盘无突出,C4~7脊髓内见斑片状及条状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影;过屈位显示C4~7水平硬脊膜后壁前移,硬脊膜后壁与椎管后壁间隙增宽,其内有迂曲走行血管影;轴位显示颈髓变扁。
平山病_精品文档

平山病引言:平山病是一种神秘而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患者会在登山时突然感到头晕、呕吐、头痛和视力模糊等症状。
尽管这个病症在医学界尚属较为新奇和未知,但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声称自己患上了平山病。
本文将深入探讨平山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一、病因:平山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和分析,平山病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高原反应:在登山活动中,登山者往往会进入较高海拔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空气含氧量较低。
这种高原环境可能导致登山者的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发平山病的症状。
2. 心理压力:登山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和极具挑战性的运动,登山者可能面临高度的心理压力。
这种紧张情绪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诱发平山病。
3. 气候变化:登山者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能遭遇严寒、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
这些极端气候可能对身体产生压力,导致平山病的发生。
二、症状:平山病的症状在不同患者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头晕和头痛:登山者在登顶或高海拔地区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突然感到头晕和头痛。
这种头痛通常是持续性的,并且可能会加剧。
2. 呕吐和恶心:登山者可能会出现呕吐和恶心的症状,通常与头晕和头痛同时出现。
这种恶心感可能会导致食欲下降。
3. 视力模糊:某些患者在登山时会发现自己的视力变得模糊,难以清晰地看清周围的事物。
这可能是平山病的另一个常见症状。
4. 疲劳和虚弱:登山者在登山过程中会经历剧烈的身体活动和高度的心肺负荷。
因此,他们可能会感到疲劳和虚弱,并且难以继续登山。
三、诊断:平山病的诊断往往是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的。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的登山经历、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等,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诊断。
此外,医生可能会进行身体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
这可能包括血压测量、耳鼻喉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并确认是否患上了平山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脊髓萎缩症:尤其是脊髓萎缩症Ⅲ
型即青少年型,表现为下运动神经 元损伤,肌萎缩无力,但多从四肢 近端开始,病程呈进展性,为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基因检测可以鉴别。
鉴别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后运动障碍
是先下肢后上肢,表现为不太笨拙、 摇摆不稳、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和 出现病理反射,早期可出现动态 Hoffmann征(即患者在头颈部后伸状 态下引出该反射),并多数有颈肩部 麻痹酸痛等症状,可以与本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进行性脊肌萎缩
症、多灶运动神经病、脊 髓萎缩症、脊髓型颈椎病 鉴别。
鉴别诊断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起病年龄多在
30岁以后,病程呈进展性,至少有 两个部位受损,可波及延髓,磁共 振成像显示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 小,但平山病无此表现。
鉴别诊断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为非对称性的肢
体远端的肌无力伴有肌萎缩,以上肢 为主,无感觉及括约肌障碍,无锥体 束征,与平山病相似,但多灶性运动 神经病多40岁以上发病,病程呈缓慢 进行性,肌电图特点是运动神经出现 特征性多灶性传导阻滞。
临床表现
(1)青春期(10~20岁)隐袭起病,男性多
见,男女比例20:1。(2)以局限于前臂远端 为主的肌无力伴肌萎缩为特点。(3)寒冷 麻痹和手指伸展时有束颤。(4)症状多为 一侧,部分患者为双侧症状,但以一侧为主。 (5)无明显感觉异常、无括约肌和脑神经 损害。(6)病后症状可进行性发展,但绝大 多数在5年内停止发展(85%在1~5年停止)。
预后与治疗
平山病的自然预后较好,病程呈自限性。目
前有以下的治疗方法:(1)颈托治疗:早期 诊断早期带颈托治疗,能缩短病程,缓解临床 表现。建议必须尽可能长时间带颈托治疗。 (2)手术治疗:研究表明做硬脊膜成形术加 脊髓松解术,能改善近期和远期效果。日本 对平山病研究较罕见、原因不明的自限性神经 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前臂尺侧肌萎 缩。1959年日本学者平山惠造首次报 道,国内外呈散发报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平山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
清楚,普遍认为的发病机制有以下 几种: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脊髓动力学学说 平山病的病变部位仅局限于下段颈髓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近年 来一系列的研究把平山病考虑为屈性 脊髓病,考虑是颈部呈前屈位后硬脊 膜前移导致对脊髓的压迫从而前角受 损导致上肢远端的萎缩无力。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影像学评价:Hirayama等对73 名确诊平山病的患者影像学进行 研究,发现在充分前屈位时影像 学有异常改变(硬膜囊后壁前移), 而在中心位时却没有发现异常。
病因与发病机制
2.治疗评价:佩带颈托防止前 屈位后发现患者病情进展时间 显著缩短,肌力有所恢复,且 肌萎缩得以改善。提示颈部的 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平山病 的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2.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双上肢肌力减低,肌张力降低,腱反 射消失,肌肉萎缩。 3.MRI提示C5-7病变。
定性诊断:
压迫性 依据:颈椎MRI提示 C5-7颈髓硬膜囊
后壁拉紧,硬脊膜外腔增宽,椎管变 窄。
诊断:平山病 治疗:改善循环,营养神 经及针灸理疗。
平山病
平山病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辅助检查: 颈椎MR: 自然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颈 髓稍变窄。屈颈位:C5-7颈髓变窄明显,硬膜 囊后壁拉紧,硬脊膜外腔增宽。诊断意见: C5-7颈髓改变,符合平山病改变。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双上肢有神经源性损害肌 电图。考虑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
定位诊断:
低位颈髓(颈膨大) 依据:1.双側上肢受累。
辅助检查
①肌电图:萎缩肌肉呈神经元性损害为主,但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对侧同名的无萎缩 的肌肉也出现神经元性改变。 ②影像学:自然状态下MRI可见脊髓非对称性 前角萎缩和硬膜外静脉丛扩张;曲颈状态下 MRI检查可见颈髓的硬脊膜后壁向前推移使 下颈髓受压,脊膜后有月牙形异常信号影。
辅助检查
MR表现(自 然位):1、 低位颈髓髓 内异常信号
项。 可能:缺少“临床表现”中除第六项以外的 一项,但具备“辅助检查”各项。 可疑:缺少“临床表现”中除第六项以外的 两项以上,但具备“辅助检查”各项,并排 除其他可能相关疾病。
诊断标准
平山惠造认为本病诊断的主要
依据为临床特征,病程为自限 性尤为重要,肌电图检查及MRI 发现椎管后壁前移压迫脊髓对 诊断有重要意义。
查体:BP:101/61mmHg,心、肺、腹无异常。 神情,言语清,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 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充分,无眼震,鼻唇沟, 构音清,伸舌居中,饮水无呛咳,咽反射存在。双 上肢前臂中段以下肌肉萎缩明显,以右侧明显,双 上肢肌张力降低,双上肢近端肌力正常,远端肌力 减低,右侧4-级,左侧5-级,双下肢肌力、肌张力 正常。双上肢腱反射消失。共济运动准确,感觉无 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征阴性。
许石隆
病例
患者林X,男性, 19岁。 主诉:进行性双手无力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无力,以右
手无力为主,右手持物力弱,持筷子、执笔姿势异常。 无肢体疼痛、麻木,无肌肉跳动感及肌痛,无大小便 异常,双下肢无乏力症状。曾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 行肌电图及颈椎MRI检查,诊断为“平山病”,予“弥 可保、辅酶Q10”等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双手无力 症状较前有所加重,今来我院就诊,门诊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无特殊病史。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遗传学机制学说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平山病多见于散 发报道,亦有少数家族性报道。有 学者认为存在遗传性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血管因素学说 MR提示硬膜外腔内充填一星月形的均 匀增强的长T2信号,这种物质考虑是 代表硬膜外腔扩张的静脉丛。提示血 管因素对于平山的发病机制可能起一 定的作用。是否因这些血管的改变造 成脊髓的压迫.尚须进一步进行研究。
辅助检查
MR表现(屈颈 位):过曲位 可见硬膜前移、 压迫脊髓,硬 膜外间隙增宽, 可见异常流空
辅助检查
MR表现:横 断面见脊髓 扁平
硬膜外间隙增宽出现率,在曲颈角度为20度时为70%, 25度以上为100%。检查时至少应达到25度。最佳显 示角度为35度。
诊断标准
肯定:具备“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各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五、免疫机制学说 有学者发现平山病患者有过敏现象。 他们均有过敏或变态反应异常的家族 史,提示免疫异常可能在平山病的发 病机制中有一定的影响。但尚需更多 的病例进一步证实。另有注射疫苗后 出现本病的表现.亦考虑是免疫异常 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
六、生长发育因素学说 Toma等认为平山病可能是脊髓与硬脊 膜之间生长发育不平衡所致。 他提出平山病的发病年龄与患者身高 的快速增长期紧密关联:快速增长期 的结束与疾病趋于稳定的时期之间紧 密关联。
病因与发病机制
3.神经电生理评价:从神经电 生理上发现平山病患者在颈部 过屈位时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 有变化。在过屈位时SEP的N13 的波幅有明显的下降。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运动神经元病学说 运动神经元病统称以脊髓前角及脑 干运动神经核变性合并(或无)皮质 脊髓束受损的一大类疾病。由于平 山病的病变部位局限于下颈段脊髓 前角的病变,有学者认为是运动神 经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