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及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剪纸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间传统特色而为人们所喜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非遗的一大亮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非遗剪纸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对中国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中国的剪纸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而在唐宋时期,剪纸技艺逐渐流传至民间,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传统剪纸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人物、山水、民俗等,形式多样,包括对称剪法、露花剪法、透空剪法等。

剪纸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如北方的窗花、南方的寿字剪纸等,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品位,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元素。

中国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和所在地的社区。

许多老一辈的剪纸艺人掌握着丰富的技艺和经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从自然界和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许多社区和村落也设立了剪纸传统工作室和培训班,积极传承剪纸技艺,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学生的加入,使剪纸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非遗剪纸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剪纸作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纸张和剪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一些剪纸传统工作室和艺人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创新,包括彩纸、剪纸机等,使剪纸作品更富有现代感,更适合现代家居装饰和文化品牌的推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剪纸文化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剪纸传统工作室和艺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和海外客群。

一些剪纸爱好者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剪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非遗剪纸文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试论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及影响

试论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及影响

试论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及影响【摘要】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以动态跟踪的方式探讨和透视民间剪纸的海外传播因素、传播媒介、海外接受和嬗变的现状,深入解析民间剪纸海外传播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对今后剪纸的海外传播途径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从而构建一个海内外积极互动的剪纸传承发展体系。

【关键词】中国剪纸;海外传播;嬗变中国文化在海外一向很受欢迎、影响力巨大,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也承担着“中华文化使者”的角色。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民俗文化,剪纸跨出国门的时间更早、海外影响也更广,在国外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剪纸海外传播的生成因素中国剪纸自从其初创期开始,便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积极外延的特质。

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剪纸这一艺术形式不断与海外其他民族和文化进行亲密的交流和融合,在海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近千年的历史更迭中,剪纸已经传播到世界五大洲,这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开放制度、剪纸自身的特点,以及人类的迁移等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与各国的频繁使节往来是剪纸海外传播的重要生成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和许多国家一直保持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经意间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传播给当地,加速了剪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

公元前138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丝绸大量进入海外,依附于它的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得以被海外各民族认识和接触,这应该是剪纸在海外传播的起点。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海外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许多中国古代剪纸作品,现今仍收藏在海外博物馆或者图书馆。

剪纸作为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传入欧洲大约在1600 年之后。

欧洲人喜欢中国剪纸文化,希望籍此感受东方古老文化和精妙艺术。

中国剪纸由此源源不断进入海外民众的视野,英、法、日、德、俄等国都收藏着大量中国剪纸。

在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剪纸的海外传播途径势必会更加明确和细化,对海外民族的审美和日常生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剪纸传到国外英语作文

剪纸传到国外英语作文

剪纸传到国外英语作文
English:
Chinese paper cutting, known as "jianzhi" in Chines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 traditional folk art in China. It involves the intricate cutting of paper into various shapes and designs, often with symbolic meanings. The art of paper cutting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China and is often used for decoration, gifts, and even as a form of worship. In recent years,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has gained popularity outside of China, with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and craftsmanship of Chinese paper cutting.
中文翻译:
中国剪纸,又称为"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

它涉及将纸张精细地剪裁成各种形状和设计,通常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剪纸艺术在中国代代相传,经常用于装饰、礼物,甚至作为一种崇拜形式。

近年来,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以外地区越来越受欢迎,许多世界各地的人们欣赏中国剪纸的美丽和工艺。

浅析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国际性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国际性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国际性应用作者:王丹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8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在今天被人们狂热追求,同时,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国际形势背景下得到传承与发展。

剪纸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那些生动的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剪刀与纸,线条与装饰,都有着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俗文化中,剪纸始终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较早的剪纸艺术形式就是我们今天已经非常熟悉的剪纸窗花,这种手工剪纸文化到现在依旧被完整的保留着,这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剪纸文化是非常深厚的。

在近两千的发展过程中,剪纸专门艺术并不是某个朝代某个地方的产物,它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根发芽,滋长壮大。

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到了全国各地,并且因为各地水土,风俗,人文等各不相同,所以最终出现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所以长时间,跨距离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剪纸现在的种类万千,甚至不可尽数。

传统的剪纸艺术按照地域特征还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就跟武林中的南拳北腿差不多。

南派的代表是湖北沔陽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以及江浙一带的带有浓郁江南风情的剪纸。

北方派的带式是代表为庆阳剪纸、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

一般而言,南方派的剪纸显得更为精致,表现细节更多,但是又根据各省份情况而有所不同,目前流传最广泛的“福”字剪纸,就流传于广东地区,并且东南亚,还有欧美国家的华人圈中的剪纸艺术很大程度都是广东剪纸的根系。

福建派剪纸以家禽居多。

江南派剪纸又以花艺主题居多,并且花样很多充满创意,彩色剪纸就起源于这里。

而北方派剪纸神形兼备,朴素大气。

以其中山西派剪纸为例,更多表现的一种农村质朴的生活作风,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劳作等,饱含浓浓的民俗风情。

而庆阳剪纸又是山西派剪纸中的核心代表,其中表现人物的剪纸惟妙惟肖,有“抓髻娃娃”、“送福娃娃”“年年有余”等造型都是质朴的古风,体现着北方居民的风土人情。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海派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海派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方式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海派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首先对海派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接着,通过对海派剪纸技艺的深入剖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关注海派剪纸艺术的传承问题,探讨传统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新一代传承人在传承与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将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海派剪纸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海派剪纸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共同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二、海派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海派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剪纸,这一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手工艺术,最初起源于汉代,那时它主要作为祭祀用品,用以象征天地神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逐渐演变成为节日装饰和民俗活动的必备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宋代,随着都市文化的兴起,剪纸艺术开始进入繁荣期。

特别是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中,剪纸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海派剪纸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融合了南北剪纸的技艺特点,同时吸收了西方艺术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海派剪纸艺术注重线条的流畅与构图的巧妙,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形象生动且富有想象力。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上海都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代海派剪纸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海派剪纸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剪纸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色

剪纸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色

剪纸文化的传承及艺术特色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剪纸文化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传承方式和艺术特色,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剪纸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发展起来是在唐朝以后。

剪纸作品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和花纹,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剪纸材料简单易得,手法简单灵活,可以通过多次剪裁和堆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立体效果,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剪纸艺术形式各异,充分体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北方剪纸以红色为主,图案常常是喜庆的饰花和动物,寓意着繁荣和吉祥。

而南方剪纸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观和花草植物的描绘,给人一种细腻优雅的感觉。

西南地区的剪纸则注重对民间传说和古代神话故事的表现,寓意深远。

剪纸作品形式多样,既有单张的平面剪纸,也有立体剪纸和多层剪纸。

平面剪纸一般是在一张纸上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常常用来装饰窗户和门窗,以及贴在墙壁上。

立体剪纸和多层剪纸则更加复杂,要求剪裁精确和层次感强。

这些作品往往被用来制作装饰品、灯笼和雕塑等,展现出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力。

剪纸的传承是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教学,从一代艺人到下一代艺人,传承至今。

一些著名的剪纸艺术家也通过书籍和工作坊的形式,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

这样的传承方式不仅有助于保留和弘扬剪纸文化,还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剪纸艺术家。

剪纸文化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无论是过年时的窗花、剪纸剪泥的喜庆环境,还是结婚时的红纸剪贴、剪纸喜帖,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剪纸文化的喜爱和推崇。

剪纸也是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种方式。

许多中国的剪纸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世界各地展览和交流,通过剪纸的艺术语言向外国观众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

剪纸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人们情感和美好愿望的方式。

通过剪纸,人们可以在纸上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艺术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输出

 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输出

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输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文化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输出。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输出的影响和意义。

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丰富多样。

例如,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传统艺术形式被公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来自各国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另外,中医、太极拳、功夫等传统文化元素也深受国际社会的喜爱和追捧。

这些文化符号作为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各种渠道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国的媒体与网络传媒随着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产品传播到了全球。

中国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媒体作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例如,近年来,一些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重要的奖项,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声誉。

此外,中国的一些网络平台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中文内容,比如视频分享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这些平台不仅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为海外华人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加深了海外华人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三、中国的旅游业中国作为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

各地的名胜古迹、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成为游客探索中国文化的窗口。

例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知名景点每年吸引了大批国际游客。

这些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将这些体验传播到自己的国家,进而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四、中国的教育交流中国的优秀教育体系也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年,大批国际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

这些留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并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的海外孔子学院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输出在今天的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访当代著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女士

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访当代著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女士

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访当代著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女士作者:暂无来源:《健康之友》 2020年第8期文/ 本刊记者程石江2019年的一次展会上,看到一位正在给各国老外讲解中国非遗剪纸的艺术家。

经人介绍,她就是北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丽君女士,看到她的剪纸作品,惊为天人,所以急切地希望认识她,在我印象里的北京女人一般都很豪气,但张丽君不一样,她衣着朴素,谈吐随和,厚道而不失精明与机灵之气。

真是不接触不知道,经过交谈我才知道,她原本是江苏徐州人,国家级的剪纸艺术家,她创作的作品很有范儿。

那股吃苦耐劳的拼劲,改变了我对北方女性的认识。

可以说,尽管我不在行,但剪纸作品却看过不少,张丽君的剪纸作品造型生动活泼,构思奇绝,创意新颖,深受行家好评。

央视专门作过她的作品专题报道。

由于她天资聪颖,而且异常勤奋,所以她的剪纸技艺日臻完美。

近年来她的作品已经代表中国,走出国门,被新西兰、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和爱好者所收藏。

承家学,小剪刀剪出大世界张丽君女士出身江苏徐州剪纸世家,自幼聪慧。

受家庭熏陶,从小酷爱剪纸和绘画,以学习练习剪纸为乐。

师从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刘毅先生后,张丽君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潜心揣摩,苦研技艺,练就了出神入化、独具特色的剪纸技艺,尤以人物和花鸟见长。

她告诉记者,自己剪出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是她对生活细节之处仔细琢磨的结果。

中国民俗中的“五毒”是辟邪之物,指的是蝎子、蛇、蜈蚣、蟾蜍、蜘蛛,而老虎则是吉祥之物,要把这六种毫不相干的动物拉扯到一起,构成一件艺术品实属难事。

提起她的经典之作《虎娃》,张丽君告诉记者,她一直想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但一直未能如愿。

有一天,她无意中看到电视上的娃娃图像,还戴着一顶虎帽,她顿时来了灵感,赶快拿起剪刀,在一张红纸上剪出了一个娃娃骑虎图,并将“五毒”之物“镶”到了娃娃的衣服上。

可以说,这件广获好评的剪纸精品,是张丽君的即兴灵感之作,更是她多年艺术积淀的一次深情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及影响
【摘要】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以动态跟踪的方式探讨和透视民间剪纸的海外传播因素、传播媒介、海外接受和嬗变的现状,深入解析民间剪纸海外传播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对今后剪纸的海外传播途径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从而构建一个海内外积极互动的剪纸传承发展体系。

【关键词】中国剪纸;海外传播;嬗变
中国文化在海外一向很受欢迎、影响力巨大,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也承担着“中华文化使者”的角色。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民俗文化,剪纸跨出国门的时间更早、海外影响也更广,在国外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剪纸海外传播的生成因素
中国剪纸自从其初创期开始,便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积极外延的特质。

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剪纸这一艺术形式不断与海外其他民族和文化进行亲密的交流和融合,在海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近千年的历史更迭中,剪纸已经传播到世界五大洲,这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开放制度、剪纸自身的特点,以及人类的迁移等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与各国的频繁使节往来是剪纸海外传播的重要生成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和许多国家一直保持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经意间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传播给当地,加速了剪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

公元前138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丝绸大量进入海外,依附于它的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得以被海外各民族认识和接触,这应该是剪纸在海外传播的起点。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海外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许多中国古代剪纸作品,现今仍收藏在海外博物馆或者图书馆。

剪纸作为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传入欧洲大约在1600 年之后。

欧洲人喜欢中国剪纸文化,希望籍此感受东方古老文化和精妙艺术。

中国剪纸由此源源不断进入海外民众的视野,英、法、日、德、俄等国都收藏着大量中国剪纸。

在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剪纸的海外传播途径势必会更加明确和细化,对海外民族的审美和日常生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剪纸海外传播的途径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剪纸自汉代以来,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就已经发生。

现代剪纸的海外传播与发展途径,主要依赖人际传播和文化交流。

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早期剪纸主要依赖华人移民、外交使节或者来华的传教士等人际途径进行传播。

他们通过撰写文章介绍中国的剪纸艺术,从而在欧洲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剪纸艺术开始在海外生息繁衍。

20世纪伊始,一些热爱中国民间艺术的海外人士来到中国,考察并整理中
国的剪纸艺术,出版了大量介绍和评论中国剪纸的文章和专著,他们为中国剪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人威尔海姆·格瑞伯于1901年出版的《关于北京民俗和民间艺术》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剪纸艺术;伯恩德·麦尔萨斯和乔治·杰克伯在大量收集山东河北的剪纸后,于1921-1923年出版了《中国剪纸艺术》和《中国北京剪纸》;阿尔弗雷德·科恩专门在北京、日本研究中国剪纸,于1943-1952年接连出版了《剪出来的愿望》、《富于象征意味的中国新年窗花》和《中国剪纸的象征》等专业著作,详细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剪纸的内涵和创作。

美国人豪亚于1948年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集》。

日本学者庵原谧一直致力于中国剪纸研究,自1958-1975年连续出版了《中国剪纸图案》、《满支图案精华大成》、《中国剪纸》和《剪纸》等著作。

捷克斯洛伐克学者乔治太·赫慈拉在1960年出版了《中国剪纸》。

德国学者葛哈德·波莫拉茨·利特于1960年出版了《中国农民艺术家剪纸》。

英籍华人南茜在1964年出版了《中国剪纸图案》。

这些海外著述,不仅是中国剪纸得以被海外观众广泛认识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为当代中国人研究早期的中国剪纸发展史和海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另类视角,具有典型的个案意义。

中国剪纸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外传播频繁,经常以应邀展出和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海外演出,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剪纸在海外的传播。

1981年,第一届日中现代剪纸展在日本举行,为剪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海外首家以“中国剪纸”命名的博物馆,2008年在德国西部小城瓦尔堡市建成。

该博物馆共收录中国剪纸作品一百多幅,标志着中国民间剪纸寻觅到了一个恰当的海外传播渠道,促进了中国剪纸的海外传播。

剪纸的海外接受和嬗变
任何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视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接受,进而嬗变的过程,剪纸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也不例外。

中国民间剪纸传播到海外,自被接受那一天起,就以独立的艺术种类存在,艺术家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从汉至现在,剪纸一直在海外文化传播方面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海外开设剪纸艺术等各类教学和实践,是海外民众学习和接受中国剪纸文化卓有成效的途径。

以日本为例,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不断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目的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

日本学者大方承认,本国的剪纸艺术来自中国。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民众对于中国剪纸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很多中国剪纸艺术家开始在日本开设剪纸课,为当地居民讲授剪纸文化。

目前,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开设了专门学习中国剪纸的学校。

海外华人在传播本国剪纸的过程当中,自觉吸纳当地的文化生活习俗,力争实现中国剪纸的本土化。

这在海外很多国家发行邮票的设计理念中大致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1993年到1996年,美国邮政总局连续四年邀请美籍华人设计邮票,这些邮票均吸纳中国的剪纸因素,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民俗气息。

2002年,加拿大设计的马年邮票同样采用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理念,邮票仿若中国农家常见的窗花剪纸。

2008年,加拿大邮政局发布小型张鼠年生肖邮票,设计灵感取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老鼠招亲”,整体造型直接汲取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创作特
色,体现了海外民众对于中国剪纸的喜爱和广泛接受程度。

2010年,新西兰发行中国虎年邮票,设计师将虎的图案糅合于剪纸的创作当中,让人耳目一新。

同年在美国发行的虎年生肖邮票中,邮票左上角的虎图案,仍然借鉴了中国剪纸艺术,为作品赋予了浓厚的中国味道。

比邻而居的越南,于2011年发行的邮票生肖图案,创作过程同样汲取了中国民间剪纸因素。

海外剪纸作品在大力借鉴中国剪纸的基础上,在艺术文化内涵与表达手法上,和传统的中国民间剪纸存在很大的不同。

日本剪纸多以表现人物为主,剪影味浓厚,颜色多为黑白,艺术手法比较变形夸张,类似于现在的漫画。

瑞士、德国、芬兰、丹麦、挪威等国的剪纸,大多侧重于写实,单独构图极少,内容多为宗教故事、风景、建筑等,直接反映了本国的民间习俗和日常生活。

中国剪纸在海外不断传播、接受和嬗变的过程,鲜明而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剪纸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再生性,对于拓展中国的民俗文化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