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1.封建四大概念:文章中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四大概念,即君主、臣民、国家和上下之分。
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君主与国家的关系。
2.君臣关系:文章中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君主要以身作则,扮演榜样的角色,体察民情,以求听到真实的声音。
君主应亲近臣民,虚心聆听意见,同时亦要广纳贤才,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
3.君臣相得:文章中提到君主与臣民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君主应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凡事从国家整体出发,而臣民则应尽己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君民相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4.社会秩序:文章强调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君主应以身作则,倡导正义和道德,依法治国,严惩违法之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仁政和德行:文章提到君主应施行仁政,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君主自身的德行也是重要的。
君主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使臣民效仿。
6.贤能和能力:文章中强调了君主需要广纳贤才的重要性。
贤能之士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够为君主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君主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应以能力为标准,而非血缘或亲近关系来选拔官员。
7.和平与战争: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平衡内外事务。
君主应尽力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稳定,以造福于臣民。
同时,君主也需要善于处理外交关系,树立威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提到君主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是指君主需要悟性化身,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治国是指君主要善于管理国家事务,做出明智的决策;平天下是指君主需要保持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和谐。
9.监督和反腐: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君主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同时也应鼓励百姓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以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10.经济发展:文章中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君主要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提倡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10、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12、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滕王阁序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

①②⑤“之”意均为“的”;③“之”意为
“桑树”,作动词“树”的宾语;④“之”作“有” 的宾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答案
(1)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移
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2)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间,木材就会用不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 (2)不违农时:耽误 · 细密的网;池塘 (3)数罟不入洿池: . . . . (4)涂有饿莩:饿死的人 . . (5)非我也,岁也:年成 . (6)谨庠序之教:学校 . . (7)申之以孝悌之义: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 .
必修三
[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寡人之于国也》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 不要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斑”,头发花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3)涂有饿莩
·
·
· ·
通: , “途” 道路
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肆意飞舞。而一次性餐具、不 可降解的塑料袋、电池等产品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 态的和谐,破坏着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和谐。 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淡水,
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
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听听孟子 的呼声吧!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卷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 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 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 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 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 许多方面。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 基础知识 • 特殊句式 • 文化常识 • 文章理解
01
基础知识
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 “只”)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 通“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鸡豚狗彘之畜(豚,通 “蠢”)
古今异义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
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孤独的人)
03
02
县令
县级行政长官,掌管一县的治安、 兵民、财政等。
郎中
官府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宫中 事务或掌管某一部门。
04
古代礼仪
拜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或 敬意。
揖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谦虚或 恭敬。
拱手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或 问候。
跪拜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或 敬意,常用于祭祀或朝拜。
古代称谓
批判当时社会的非正义现象
孟子通过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剥削压迫等问题,批判了 非正义的社会现象,呼吁君主和统治者关注人民疾苦。
艺术手法
生动的人物形象
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刻画 了梁惠王贪婪、短视的形象,同 时也表现了自己仁慈、智慧的形 象。
鲜明的对比手法
孟子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 了对比手法,如将实行仁政与不 仁政进行对比,突出了仁政的优 越性。
VS
"非我也,岁也"
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意为"杀 死的不是他,是年成不好"。
被动句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用"……而……"表示被动,意为"兵器已经接触,就抛弃铠甲拖 着兵器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这篇文章涉及到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为您详细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2、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黄河以内。
今义:越南的首都。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
今义: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
)(4)兵刃既接(古义:兵器。
今义:战士)(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
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
)(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3、一词多义(1)数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②数罟不入洿池(密)③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④扶苏以数谏故(屡次)(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百发百中(发射)③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器)②穷兵黩武(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击鼓)②树之以桑(树: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④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也”表判断)(2)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后置)(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后置)3、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4、省略句(1)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食”“发”后省略宾语“之”)四、文章内容理解1、中心思想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表现了他的治国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共19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 习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9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三、一词多义(补充)(一)王:1、然而不王者(称王wang4;名作动)2、梁惠王曰(君王wang2;名词)(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食物;名词)(三)时: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四)以:1、请以战喻(用;介词) 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六)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七)然: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4、树之以桑树:种植5、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二)动作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三)形容词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四)使动用法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五、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判断句: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固定句: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10、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12、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滕王阁序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君主的自称。
. .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2)河内凶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
.
古义:逃跑。
.
今义:一般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 .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
.
.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7)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
.
三、一词多义 1、如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王如知此
像,动词 如果,连词
2、之 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王道之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衬字,无义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然而不王者”
3、于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
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听听孟子 的呼声吧!
·
解析 A项表句中停顿。B项表疑问。D项表句中停顿。
2.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④未之有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
( A )
③树之以桑
·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
·
A.①⑤/③/④ /② C.①②④/③⑤ 解析
·
·
B.①③⑤/②/④
D.①②⑤/③④
①⑤“之”意均为“的”;③“之”意为
宾前
固定句式
或……或……
有的人……有的人……
直……耳
仅(只) ……罢了
是何异于……
这与(同)……有什么区别呢?
1.与“谷不可胜食也”中“也”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巩 固 提 高
( C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 (2)不违农时:耽误 · 细密的网;池塘 (3)数罟不入洿池: . . . . (4)涂有饿莩:饿死的人 . . (5)非我也,岁也:年成 . (6)谨庠序之教:学校 . . (7)申之以孝悌之义: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 .
《寡人之于国也》 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 (1)养生丧死无憾: 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 .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读“wànɡ”,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 (5)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认真从事。 .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必修三
[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寡人之于国也》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 不要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斑” , 头发花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3)涂有饿莩
·
·
· ·
通: , “途” 道路
对、对于,介词 到,介词 比,介词 在,介词 与、跟,介词
五、文言句式
1、鸡豚狗彘之畜 2、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判断句 4、、申之以孝悌之义 7、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介后
介后 判断句
8、则何如
续性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
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
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道
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肆意飞舞。而一次性餐具、不 可降解的塑料袋、电池等产品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 态的和谐,破坏着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和谐。 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淡水,
庭院、地,作动词“树”的宾语;④“之”作“有” 的宾语。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答案
姓移
(1)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
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2)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间,木材就会用不 完。
课本素材活用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 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 人之于国也》) 适用话题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