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景写哀”辨

合集下载

“以乐景写哀”辨

“以乐景写哀”辨

“以乐景写哀”辨作者:陈良锦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3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句话揭示了“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两种诗歌中情与景关系的表现手法,特别是“以乐景写哀”,常常被引用来鉴赏古典诗词。

由乐到哀的感情发展变化,是人之常情。

在《周易》中就有“泰极生否”的思想,意思是指事物在顺利到了极点时,就会产生不顺利的情况。

《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人情乐极生悲,自属寻常”,“转乐成悲,古来惯道”。

“诗言志”,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成就了“以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这种表现手法的存在是无疑的,但认为它是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写法则不然,常见的倒是对“以乐景写哀”的误解。

这种误解甚至可以追溯到提出这种表现手法的王夫之那里,有论者指出《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并非“以乐景写哀”的写法,因为“杨柳依依”并非“乐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认为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

”有人认为“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并非“乐景”,“实乃哀景”。

究竟如何才能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呢?笔者认为对“乐景”的辨析是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的关键。

有人说“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

不少读者欣赏诗词时,在了解全诗感情基调是“哀”之后,一看到诗句中有“月”“花”“红”“青山”“芳草”等“赏心悦目”的美好景物就以为是“以乐景写哀”的写法了,这是对什么是“乐景”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缘故。

我觉得“乐景”不仅仅是可乐之“景”,而且是作者“乐”情的流露。

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不可忽视,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哀景写乐”,这是清末学者王夫之提出的理论。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他引⽤的例⼦是《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这种艺术⼿法的本质是,描绘出⼀副与内⼼真实感受,或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或相反的景象,形成⼀种⽭盾对⽴的氛围,借此来突出⼈物的⼼理感受。

我们要掌握这种艺术⼿法,就要明⽩什么是“乐景”,什么是“哀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草⽊摇落,菡萏⾹销,⼤雁悲鸣,潇潇秋⾬,这就是哀景。

所谓物⾊摇动,⼼亦摇焉。

柔条芳春,红杏闹春,蜂飞蝶舞,歌尽桃花,这就是乐景。

(以上,仅为例⼦,包括但不限于此。

)明⽩了什么是哀乐之景,在创作的时候,加以运⽤即可。

譬如:我今天⼼情很好,为了表达内⼼的喜悦,我在诗歌或⽂章的前⾯,铺叙了⼀段萧瑟凄凉,或者衰败的景象,然后再笔势⼀转,表露出内⼼的开⼼,达到⼀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为了表达内⼼的难过,可以先铺叙⼀段充满⽣机,或者欢快明丽的景象,然后再拖出内⼼的真实感受。

但需要说明的是,《诗经·⼩雅》这句诗⾥,只有以乐衬哀,并⽆以哀衬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中主⼈公去参军打战时,春柳依依,⼀派⽣机,是乐景。

你去参军打战,远离⽗母妻⼉,内⼼肯定是不开⼼的,所以杨柳似乎也懂⼈⼼,变得依依深情,要挽留⼈⼀样。

这就是以乐衬哀。

“今我来思,⾬雪霏霏。

”今天归来时,却⾬雪纷纷,凄凉彻⾻,是哀景。

但并⽆“以哀衬乐”,只是直描景物,今昔对⽐,哀乐之景互相映照。

因为主⼈公的内⼼,并⽆归家的喜悦,所以后⾯才说“⾏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伤悲,莫知我哀。

”举例:⼀、以乐情衬哀情韦庄的《菩萨蛮》:⼈⼈尽说江南好,游⼈只合江南⽼。

春⽔碧于天,画船听⾬眠。

垆边⼈似⽉,皓腕凝霜雪。

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

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乐景写哀情总汇

乐景写哀情总汇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创作方法之初探摘要:情与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重要的元素。

“做诗不过情景二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将结合具体诗词的分析,来探讨古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几种方法。

陆机《文赋》中记载:“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这是说文生于情,情感于物,春夏秋冬四时的变迁,花草树木万物的兴衰,都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

秋天肃杀,万物凋零,树叶摇落,常常使人产生悲哀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柳条依依,常常使人产生欢乐的情绪。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情与景的关系在古诗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一致,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为正衬;还有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反,即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是为反衬。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乐景写哀情,作者用所写的景物反衬当时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来突出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这首诗是要表现一段黯黯的春愁,却着意于春天的欢乐,在这里是反衬的作用,以乐写哀。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着“姹紫嫣红开遍”的园林春色,并没有“赏心乐事”的喜悦心情,却只觉得“春色恼人”,感叹着“良辰美景奈何天”,甚至说“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也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见到。

这里所要谈的“乐景”兼指一般的和谐融洽的景象,“哀情”兼指忧愁怨艾,即以和谐的景物形象表现不和谐的内心情绪。

这一写法,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写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引赵子常的话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不满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

“以乐景写哀”辨

“以乐景写哀”辨

任 何 种 类 的艺 术 所 能 直 接 再 现 的 生 活 范 围都 是 有 限的 , 不 管 它 有 多 么独 特 的 风貌 、 范 式或 技 巧 。因 此 , 空 白艺术就 不 L I 』 或缺 , 陆机 在 《 文赋 》 中说 “ 笼 天 地 于 形 内. 挫 万物 于 笔端 ” . 就 是这 个 意 思 。 “ 以景结情 ” 是 诗歌独特 的艺术形式 . 是 典 型 的 空
束 诗句 . 使得 诗歌产 生 了表达 的空 白 . 产生 “ 此时 无情胜 有
“ 烽火起云间 ” 属于 “ 以景结情” 。这 末 尾 的 诗 句 究
竟 包 含 多 少 丰 富 的 意 蕴 ?黄 叶 飘 零 , 秋景令人感伤 ; 孤 城吹 角 . 戍 边 生 活 凄凉 ; 牛 羊下 山 , 引发 征 人 乡 思 。垂 泪 之时 . 烽烟忽起 , 边 塞 战 事残 酷 。作 者 见 到 眼 前 此 种 情 景. 自然 也 会 对征 人产 生 无 限 同情 。以景 结 情 的 含 蓄 蕴
空白。 是 艺 术 家 在 创作 时候 常 用 的 一 种 表 现 手 法 。 运 用 空 白手 法 。 可使 艺术品虚实相 映 , 形 神兼备 , 达 到
“ 此 时 无 声 胜 有声 ” 、 “ 无画 处 皆 成 妙境 ” 的 艺 术境 界 。
“ 乐 景写衷” 辩
国 陈 良锦
王夫之在 《 姜斋 诗 话》 中说 : “ ‘ 昔我往矣 , 杨 柳 依
晓晴 寒 未起 , 霜 叶 满阶 红 。 这 首 诗 作 于 白 居 易任 河 南尹 时 .当时 诗 人 已 六 十
多. 岁。 体衰 多病 , 官务清闲 , 加 上 亲 密 的 诗 友 元 稹 已 经 谢世 . 心 情 特 别 寂 寞冷 淡 。诗 中多 少 反 映 了诗 人 暮 年 政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词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词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词
1、辛弃疾《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2、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李煜《采桑子》:“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扩展:
以乐景写哀情是一种文学手法,通过描绘欢乐美好的景象,反衬出内心的悲哀和忧愁。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诗经·小雅·采薇》是一篇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描写戍边的兵士在还乡的路上,因途中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无限的感触都因这一回忆勾引起来。

写得声情凄婉,感慨往复,被晋人谢玄称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人一再模仿。

这四句诗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非偶然,王夫子《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在柳枝迎风披拂的春天,兵士离开家乡远征戍边;如今罢戍归来,正碰上大雪纷飞的冬天。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在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用凄凉的景物来反衬幸福的归来,更增添了归来的喜悦。

这四句诗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所以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衬托,又称映衬,是借他物衬托出主要事物,形成一种氛围,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更有突出主旨的作用。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

烘托主要事物。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首先,谈谈以“乐景写哀”这一手法在一些名篇中的巧妙运用,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首先致力描写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之美,形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然后放开笔墨来写“哀”事,梦幻般的美丽景色反衬着痛苦的现实,更加使人感受到痛苦万分。

以“乐景写哀”,情况也不一致。

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通过这种反衬更加深了痛苦的心情。

如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这是一段描写令人“黯然销魂”的情人离别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乐景写哀”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句话揭示了“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两种诗歌中情与景关系的表现手法,特别是“以乐景写哀”,常常被引用来鉴赏古典诗词。

由乐到哀的感情发展变化,是人之常情。

在《周易》中就有“泰极生否”的思想,意思是指事物在顺利到了极点时,就会产生不顺利的情况。

《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人情乐极生悲,自属寻常”,“转乐成悲,古来惯道”。

“诗言志”,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成就了“以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这种表现手法的存在是无疑的,但认为它是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写法则不然,常见的倒是对“以乐景写哀”的误解。

这种误解甚至可以追溯到提出这种表现手法的王夫之那里,有论者指出《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并非“以乐景写哀”的写法,因为“杨柳依依”并非“乐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认为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

”有人认为“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并非“乐景”,“实乃哀景”。

究竟如何才能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呢?
笔者认为对“乐景”的辨析是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的关键。

有人说“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

不少读者欣赏诗词时,在了解全诗感情基调是“哀”之后,一看到诗句中有“月”“花”“红”“青山”“芳草”等“赏心悦目”的美好景物就以为是“以乐景写哀”的写法了,这是对什么是“乐景”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缘故。

我觉得“乐景”不仅仅是可乐之“景”,而且是作者“乐”情的流露。

一是从景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景”必有乐“情”
因为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景中有情。

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在《唐诗评选》中评岑参的《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一诗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将情景化二为一,非常强调情与景的内在结合。

近人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看来,乐“景”中必含有乐“情”。

如果只是客观的一般人都感觉到的“乐景”,而作者主观心理上并不“乐”,那么即使是读者眼里心上的乐景,也算不上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对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有人这样分析:“可以想象,鲜花绽放,小鸟欢唱,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美景。

但是您看,绽放的鲜花泪聚眼角,小鸟也只是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而读者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诗歌运用简练的文笔,采
用以乐写哀的手法起到倍增其哀的效果,让读者的心灵在短时间内受到巨大撞击。

”这两句有两种通行的解释,一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伤心;一是拟人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事,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不过前者是触景生情后者是移情于物,并非“以乐景写哀”。

杜甫的《登楼》诗中有“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

”这里也不过用一个“花”字,虽然花是美的景物,一般给人带来快感,但在诗人这里却并没有快感,诗人的感情并非完全受制于外界的景物,在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人永远是处在主动地位的,“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会使景物为我所用,诗人表现的是自我感受,是在情绪的控制下目光与景物相触瞬间的心灵感受,在心绪烦闷悲愁时,会觉得满目春光都是恼人的,一看到花就伤心了,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欣赏花的美,没有产生享受美的心理过程。

这是触景生情,并非“以乐景写哀”。

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贬谪到离京城很远的海滨,心里充满苦恼和忧愁,甚至病倒,冬天闭户独居,不知春天来临,直到有一天,久病初起,打开窗子,突然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跳入了诗人的眼帘,他惊愕了,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特别是“池塘
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写初春景色的名句中的“生”字“变”字,让人感到作者心里强烈的喜悦之情。

那池塘边已无声无息地钻出了满地的绿色小草,园内,迎风飘舞的柳枝上,有各种小鸟在欢快婉转地啼叫着。

这乐“景”中含有诗人的快乐着的“情”。

但诗人的喜悦很快又被内心的哀伤所替代,“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诗人目睹春光春色,联想起“采蘩祁祁”和“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不由得倍感离家飘零不得归的凄苦和哀伤。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这两句更加突出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怆痛。

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二是从情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情才能“倍增其哀”
要取得“一倍增其哀”的表达效果,“乐景”就必定要有“乐”情。

因为增加一倍的是诗人之哀“情”,而不是“景”,这“景”虽然读者觉得是可“乐”的客观存在,但是作为抒情对象的诗人如果不觉得“乐”,怎么能说是“一倍增其哀”的“乐景”呢。

哀景哀情和乐景乐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没有变化是不增不减的,乐景哀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是由乐到哀的变化,眼前景物带来的快乐却无法抹去内心的哀伤,怎能不让人更加哀伤呢?王夫之说:“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

天物何其定哉!当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当吾之愉,有迎吾以愉者焉;浅人以其褊衷而捷于相取也。

当吾之悲,有未尝不可愉着焉;当吾之愉,有未尝不可悲者焉;目营于一方者之所不见也。

”“故吾以知不穷于情者之言矣:其悲也,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虽然,不失悲也;其愉也,不
失物之可悲者焉,虽然,不失愉也。

”这里的“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说的是外在景物带来的内心的愉悦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是以乐景写哀。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诗中只不过说“花”“红”,不能说一说到“花”字,就认为是快乐的,这不过是客观景物,却说是“乐景”,似乎太过牵强了,且这句只不过采用拟人的手法,“红”字前面用了“寂寞”来修饰,从移情于物的手法来说,不可能有“乐”情,所以这并非“乐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六句写“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作者在字里行间和所写的画面中流露出的愉悦心情是明显的,但是由于这是作者将要离开美丽的家乡京城到宣城去任太守,心情是苦闷郁郁而哀伤的,所以这六句蕴含着愉快心情的景物描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所以是不是“乐景”,首先要看诗人在所写景物中有没有“乐”情,即使是客观上是可乐的景物,如果没有“乐”情,也不能说是
“乐景”。

“乐景”应该是使诗人感到快乐并且已经从心里快乐着的自然景物,但必须是以哀情为底色的,是被哀情笼罩下的乐景,这样的“乐景”才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理解“以乐景写哀”,还要注意“乐”之“景”不仅指自然景物,还有壮美的景象。

壮美景象的特点是巨大雄阔,壮美感给人的不是一般的愉快,而是比较强烈的愉快,是一种兴奋,是一种惊喜。

这种壮美的景象和作者的哀情基调联系起来就成了“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写出一种壮阔的景象,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诗人看到眼前辽阔壮大的夜景,必会壮怀激烈,从内心里产生雄壮昂扬的喜悦之情,浦起龙说“开襟旷远”就是这个意思。

刘开扬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确实面对这样壮美的景象,诗人这是喜悦的。

但从前后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漂泊途中,写外界环境的壮阔,是显出自己的孤独无助,天地虽大,却无自己的安身之处,景色越辽阔壮丽,就越反衬出诗人孤寂悲愤的心境,这里是“以乐景写哀”。

写壮美景象的千古名句不少,但并非写壮美景象的诗句都是“以乐景写哀”,如堪与杜甫这两句媲美的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写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山逐渐消失,眼前一望无际的低平原野。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
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但是诗中并没有离情别绪,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整首诗并没有流露哀伤的感情,所以这两句虽写出了壮阔的景象,也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而是乐景乐情了。

作者单位:广东化州市第一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