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五代宋元美术理论及人物画

合集下载

五代、宋人物画

五代、宋人物画

五代、宋人物画五代、宋人物画一、小天地里的自我欣赏――五代人物画五代,人物画题材更多样化,与日常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描写现实生活、现实人物的作品增多。

肖像画有了明显进步。

1.南唐人物画《重屏会棋图》为南唐后主李煜的画院待诏周文矩所作,绢本设色。

图中描绘中主李璟与三个兄弟景遂、景达、景逷,画面正面戴高帽者为李璟。

屏风上画了白居易《偶眠》诗意。

人物表情刻画细致,衣纹以战笔描。

另一件长期被误认为唐朝韩滉作《文苑图》,实际是周文矩所作的《琉璃堂人物图》局部,描绘四个文人构思诗文的情景,衣纹以战笔。

周文矩,生卒不可考,约活动于公元九世纪末。

工画人物、车服、山林、楼观等,今存还有《宫中图》,分藏于数国博物馆。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局部与周文矩同时,另一位画院画家顾闳中,以创作《韩熙载夜宴图》而名垂千古。

此画是作者奉命潜入韩府,窥视兵部侍郎韩熙载夜宴场面,回来凭记忆画成。

据说此画画成后,后主李煜拿给韩熙载看,希望他效命朝廷。

但自知无力回天的韩熙载,仍我行我素。

画面分五段,每段以屏风为自然分界。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七男五女正在聚精会神听演奏。

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坐在身旁看她弹奏。

李佳明身边袖手站立者为舞妓王屋山,床榻上凭几戴高帽坐者为韩熙载,穿红袍坐者为状元郎粲。

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及宠妓蒻兰等。

第二段:观舞。

王屋山跳“六腰舞”,韩击鼓助兴。

状元坐椅子上近看,德明和尚双手握于胸前低头品味,门生打响板伴奏。

第三段:间息。

乐舞之后小息,韩坐榻上盥手,众歌妓围拢。

第四段:独自赏乐。

韩熙载袒胸露腹坐椅上,挥扇静听五位女妓吹奏。

第五段:惜别。

整个作品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勾线、设色、人物组合等方面,都很成功,是一幅非常优秀的工笔画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2.西蜀人物画西蜀画家贯休所画《十六罗汉图》,早已流入日本,其形貌古野,宽脑门,长下巴,深目高鼻。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

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

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

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

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

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

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

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

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

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

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

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

《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

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

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5-五代宋元

5-五代宋元
插入写生珍禽图图片,请看最后一页PPT
徐熙 (1)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江南名族, 终生不仕,性格放达、情趣闲逸,擅长以粗笔浓 墨写江湖汀花,野竹、果蔬、虫鱼、略施杂彩, 不隐笔迹,有“落墨花”之称。代表作《雪竹图》 徐熙作品主要取材主要是江湖田野的汀花、野竹、 水鸟、昆虫、蔬菜、药苗等等,具有质朴精炼、 “清新洒脱”的风格特点,因此有“徐熙野逸”之称。 (2)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 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在画法上他 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 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赋色。 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 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梦溪笔 谈》)。
插入雪竹图图片,请看最后一页PPT
何为徐黄异体?
“徐黄异体”实则为两种美学风格,黄筌作品以富丽工巧见称,徐熙作品创“野逸”风格, 他们打开了以后水墨淡彩和水墨花鸟画的先河,“徐黄异体”主要体现在师承关系不同、题材 不同、表现技法不同、格调不同。黄筌和徐熙的作品无论在取材上或是形式风格上,都有 明显的差别,这是由于他们的不同经历和不同的生活感受所决定的。
插入重屏会棋图图片,请看最后一页PPT
《韩熙载夜宴图》 (1)作者、朝代、背景、原因(2)内容(3)艺术特色(4)总结 (1)《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之一,该长卷描绘的是南唐 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宾客的生活场面,真实地记录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 色的夜生活。韩熙载长于文学,颇有抱负,由北方前去投靠南唐政权,然朝廷内部相互倾 轧,无以施展政治才能,后主李煜时,国势衰微,其被擢升为相,但此时的他对南唐政权 的前途已经完全失望,故生活奢靡放荡,流连声色,藉以逃避被任用。此画就是顾闳中奉 南唐后主李煜之命潜入韩府观察,目识心记而创作的作品。 (2)全画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酬应5个段落,自右向左展开,第一段 描绘韩熙载与宾客凝神倾听琵琶的场景;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伎王屋山跳“六么舞” 击鼓伴奏的情节;第三段描绘韩熙载与诸歌舞伎休憩的场面;第四段描绘韩熙载欣赏歌舞 伎奏乐;第五段描绘夜宴结束送别时,韩熙载伫立、沉思,静观宾客与歌舞伎调笑言欢之 状。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步步展开,疏密聚散把握有致,有始有终,极具整体感。

五代宋元

五代宋元


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很 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描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 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 同特征以及人物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李公麟:《五马图一:凤头骢》
李公麟:《五马图二:锦膊骢》
李公麟:《五马图三:好头赤》
李公麟:《五马图四:照夜白》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
斗茶图
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 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 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 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 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 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 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 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韩熙载夜宴图》
总的来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 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 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 风貌,基本能够代表五代人物画的最高 水平,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杰 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宋代人物画画家及其作品
武宗元的宗教画
全画结构:《韩熙载夜宴图》卷以
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听乐,观 舞,歇息,清吹,散宴。每段以屏 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 使全画组织连贯流畅。
《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刻画
韩熙载在画中有左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
等频繁出现,但各自的形象却十分统一:他 形神不改,气宇不凡,眉头紧蹙,忧心如焚。 尤其是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笑语喧 哗的气氛更是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抑郁 无聊的精神状态。总之人物刻画尤为深入, 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 文 苑 图 》 局 部

中国美术简史五代宋元绘画欣赏共37页

中国美术简史五代宋元绘画欣赏共37页
Thank youBiblioteka 中国美术简史五代宋元绘画欣赏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五代宋元名家名画鉴赏

五代宋元名家名画鉴赏


顾闳中,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用笔圆 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 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 中书侍郎韩载夜宴。据说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 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 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该画真 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 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 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 未得公认。

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 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 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 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 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 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 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 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 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 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 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 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 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千里江山图》 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 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 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 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 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 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 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 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五代宋元名家名画

6.中国美术史-五代两宋美术

6.中国美术史-五代两宋美术
15
4、北宋山水画:
李成: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代表作《读碑 窠石图》《寒林平野图》。
范宽:擅画山水,师荆浩、李成,又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传世作品《谿 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雪景寒林图》。
李 成
李 成
范 宽
北 宋
北 宋
北 宋
读 碑 窠 石 图

谿








李成、范宽两家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他 们所处地区不同,所写景物和画家的胸襟气质 的差别,而各创门户。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的 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 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董源 五代 潇湘图


五 代 秋 山 问 道 图
董源 潇湘图
10
巨然 万壑松风图
11
3、花鸟画:
“徐黄异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词,是宋代郭若虚对五代画家徐熙、黄荃 的评论。
徐熙、黄荃同时花鸟画家。黄荃妙在赋色,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 人称“黄家富贵”。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写江湖汀 花野竹、花果禽鱼,人称“徐熙野逸”。


山水颇能表现关陕一带山川 的特点和雄伟气势。代表作 品《关山行旅图》《山谿待 渡图》。
匡 庐 图
山 行 旅 图
荆浩 匡庐图
7
关仝 山溪待渡图
8
董源:独创水墨山水。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 《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 云气蓊郁的特定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巨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笔 墨秀润,为董源画风只嫡传,代表作《万壑松风 图》《秋山问道图》。
刘松年 南宋 四景山水图

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宋元美术

《雪竹图》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徐熙 黄筌
«豆花蜻蜓图»
«蘋婆山鸟图 »
五代绘画小结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 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 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 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 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 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 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元代士大夫绘画
高逸成为元代文人书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赵孟頫,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 画,追求清雅朴素是画风著名者有青绿着色而简括雅逸的 《秋郊饮马图》,“粗有古意”的《幼舆丘壑图》。他的低 位和艺术造诣使他成为元代画坛上的中心人物。
《秋郊饮马图》
元四家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当数被称为“元四 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隐遁山林,以书画寄托,受 赵孟頫的指授,取法于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的山水画法加以 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降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作 品有《溪山雨意图》、《富春山居图》等。 《富春山居图》为横卷,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 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 旎风光。
人物、仕女。主要作品《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 兄弟弈棋,李璟做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此图把南唐皇 帝美化为友爱谦恭、风度文雅的形象,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 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重屏会棋图》

顾闳中,与周文矩同时为南唐画院待诏,以人物肖
像著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 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 乐、宾客应酬等五个场面。画面笔致细劲,明丽的 色彩与床案及男性衣冠的沉着色彩相协调,取得很 好的效果。《韩》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 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 更深刻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很 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描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 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 同特征以及人物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2009年秋季
李公麟:《五马图一:凤头骢》
2009年秋季
李公麟:《五马图二:锦膊骢》
2009年秋季
李公麟:《五马图三:好头赤》
2009年秋季
泼 墨 仙 人 图
六 祖 伐 竹 图

2009年秋季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对划分“神、妙、奇、巧”四品,都作了界定。神品,大体 为作画若不经意,毫不做作,而能得心应手,自然天成。妙 品,意指作画前精心构思,悟想万物性情,达到符合其仪容 特性,而且富于笔墨之妙。对于奇、巧二品,荆浩持批评态 度。前者只重用笔变化而忽视对象的本质特征,违背物理; 后者只从小技巧着眼,矫揉做作,华而不实,这是他最反感 的。 无形病和有形病。有形病指形象的比例不当等形似方面的毛 病,无形病则是画面整体性的神似气韵方面的毛病。
2009年秋季
《韩熙载夜宴图》
总的来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 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 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 风貌,基本能够代表五代人物画的最高 水平,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杰 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2009年秋季
宋代人物画画家及其作品
三、“四品”、“二 病”论
2009年秋季
宋代美术理论
画史: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邓椿(chun) 《画继》。 品评: 北宋刘道醇(chun)《圣朝名画评》,北宋米芾 《画史》,北宋黄修复《益州名画录》。 画论:北宋郭熙述,郭思整理《林泉高致集》,北宋韩 拙《山水纯全集》。 著录:《宣和画谱》,北宋苏轼《东坡题跋(ba)》等。

2009年秋季
赵孟頫《浴马图》
2009年秋季
人骑图

在学唐人以复古的基础上,他还从技法上予以创新, 画面突出人物和马,而不画背景;人物的衣服用朱 色染出重彩,但面部与手皆以赭色杂入朱色而傅以 淡彩;马匹以细墨线勾勒,再以墨色烘染后傅以极 薄的淡彩。这种舍去背景之法源于唐人韩幹《牧马 图》,而重彩与淡彩兼施,层层渲染,以增强质感, 则是赵氏较韩幹有所创新。
五代宋元美术(1)
----理论及人物画
2009年秋季
五代绘画的承前启后
南唐绘画:
宗教、人物、山水、花鸟、 院外绘画发展全面 西蜀 继承中原唐代绘画传统,宗教 和花鸟有所建树 敦煌 佛经佛像壁画规模宏伟
2009年秋季
两宋绘画
职业画家的活跃
宫廷绘画的兴盛
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
风格题材多样化
该图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59厘米,藏
故宫博物院。为赵孟頫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 右上方自书“秋郊饮马图”,左上方署“皇 庆元年十一月子昂”,以此年推算,赵孟頫 年五十九岁。后幅有元柯九思等人题记,并 由柯九思、梁清标及清内府收蒇,著录于 《汪氏珊瑚网》、《佩文斋书画谱》等。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
李唐(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徽
宗赵佶朝补入画院。南渡后流亡至临安(今浙 江杭州),经太尉邵渊推荐,授成忠郎衔任画 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笔墨峭劲; 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 硬。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 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万壑 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 《晋文公复国图》、《村医图》等。
2009年秋季
《浴马图》,画面共绘奚官九人,骏马十四匹,场 面宏大,马姿生动多变,各不相同,但皆悠闲自在, 温顺驯服。 有的牵马缓行,有的泼水洗马,皆流露出爱马如命、 尽守责职的神态;他们或半裸,或赤足,年龄、外 貌、动作都富有个性,而态度雍和。 图中背景,遒劲古朴;水面深阔,波澜不惊,与人 马融成一体,情景协调,一派宁和气氛。具体而生 动,处处照应,体现了画家的心细与手巧。 全图宏观布局高妙,聚散合理自然,而微观刻画精 到,设色富有层次感。表现了皇宫御苑的太平景象 与堂皇气度。
2009年秋季
《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刻画
韩熙载在画中有左侧、右侧和四分之三正面
等频繁出现,但各自的形象却十分统一:他 形神不改,气宇不凡,眉头紧蹙,忧心如焚。 尤其是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笑语喧 哗的气氛更是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抑郁 无聊的精神状态。总之人物刻画尤为深入, 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代表作分析
《宫中图》《重屏会棋图》
2009年秋季
宫 中 图
2009年秋季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重屏会棋图》
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景与其弟景遂,景达,
景过会棋情景。头戴高帽,手持盘盒,居中 观棋者为中主李景,对弈者是齐王景达和江 王景过,人物容貌写实,个性迥异。衣纹细 劲曲折,略带顿挫抖动(战笔描) 。四人身 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 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日“重屏”。
2009年秋季
李公麟《五马图》

《五马图》介绍: ( 李公麟 长卷 纸本 墨笔 纵 29.3厘米 横225厘米(日)私人藏) 此图画西域进 贡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皆各由奚官牵引。无款, 马后有黄庭坚小行书签题马的年岁、尺寸、进贡年 月等,又跋称为李伯时(公麟), 传世精品。五马 名为:凤头骢( cong )、锦膊骢、好头赤、照夜 白、满川花。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韩熙载夜宴图》结构
全画结构:《韩熙载夜宴图》卷以
时间为序列,共分五段----听乐,观 舞,歇息,清吹,散宴。每段以屏 风巧妙隔开,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 使全画组织连贯流畅。
2009年秋季
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 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 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 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 性格。树石笔法粗简, 墨色湿润, 已开马远、夏圭法门。
各种画史画论著述的问世2Leabharlann 09年秋季元代美术
美术理论:散见于文人、画家的诗文题跋中。
绘画方面:人物画更多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院 体绘画的精密之风呈现衰微之势,文人士大夫绘 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显著地位。主要呈现复古、 书法入画、山水简练超脱 的特点。

2009年秋季
美术理论
五代:山水画论 宋代:画史 品评 画论 著录 元代:诗书画关系 谴兴抒怀 与墨戏 画史与画论

2009年秋季
元代美术理论
诗书画关系
赵孟頫(hu) 杨维桢(zhen)
谴兴抒怀与墨戏
元四家
画史与画论
黄公望《写山水诀》 汤垕(hou)《画鉴》 夏文彦《图绘宝鉴》
2009年秋季
人物肖像画
周文矩:五代南唐金陵句容(江苏南京)
人,中后主时画院待诏。擅画人物、车 马、屋木、山川,尤其以精妙绝伦的仕 女画闻名。
2009年秋季
《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主次
画面主次:画面情节复杂,人物众
多,却安排得繁简得当,宾主有序, 并且各段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可一一 辨认。
2009年秋季
《韩熙载夜宴图》用笔用色
用笔用色:线条流畅而不失沉着,挺拔
劲秀,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 的圆笔长线中,绘声绘影更绘心境。须 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设 色绚丽而不失清雅,塑造了富有生命活 力的艺术形象。
2009年秋季
2009年秋季
元代前期绘画代表人物分析

赵孟 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 吴兴人。宋朝宗室后裔,在艺术方面, 晓通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 是书法与绘画,造诣很高,提出作画要 有古意,力倡书法入画,在元初画坛上 是个领袖人物,影响了元四家及明清一 些大家。
2009年秋季
秋郊饮马图
2009年秋季
李公麟:《五马图四:照夜白》
2009年秋季
李公麟:《五马图五:满川花》
2009年秋季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
梁楷,祖籍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南渡后流
寓钱塘,南宋宁宗嘉泰年间为画院待诏。他善画 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及花乌,性情狂放不羁, 喜爱饮酒。据载,他曾在画院独“金带”而不受, 不辞而别,人称“梁疯子”。梁楷书画风多粗简, 擅长减笔画。
2009年秋季
五代美术理论
荆浩《笔法记》:体裁很别致,采取对话的形式,
通过两个人的交往问答,借老人之口,阐述荆浩自 己的艺术见解。其中理论建树主要有三点: 一、“图真”论 二、“六要”论 三、“四品”、“二病”论
2009年秋季
一、“图真”论

所谓“真”,就是物象的本质特征。他说:“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这就是说,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画家 只有通过“度”,即深入体察、品味,才能得到其真。如果 不理解这一要求,那只能得其“似”——“得其形,遗其 气”。而“真”则是“气质俱盛”。“真”和“似”作为两 个对立的概念提出,可以看出,“似”相当于徒具形骸而无 神气,“真”相当于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具体到山水画, 他认为“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画家不仅要表现出峰、峦、 岭等不同地貌特征,而且要把山水作为广大空间中互有联系 的统一整体来描绘,即所谓:“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 连,掩映林果,依稀远近。”荆浩把前人在人物画领域的理 论成果“传神”、“气韵生动”引申到了山水画领域,发展 为“图真”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