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合集下载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0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0

1B

严谨的 Meta 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床 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
研究
(支持意见 60%~80%)
2A
稍低 一般质量的 Meta 分析、小型随机对照 一致共识
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 (支持意见≥ 80%)
例 - 对照研究
2B
稍低 一般质量的 Meta 分析、小型随机对照 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
c. 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d. 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
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黑 色 素 瘤 诊 疗 总 则
9
2 黑色素瘤的诊断 原则
2.1 病理诊断原则
目的 获取组织技术 病理学诊断
-
因突变检测
黑 色
除非特殊标注,上述证据级别均为 2A 类证据



诊 断
【注释】


a. 送检标本处理:对于临床初步判断无远处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活检一般建议完整切除,不建
12
议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部分切取活检不利于组织学诊断和厚度测量,增加了误诊和错误分期
风险。如病灶面积过大或已有远处转移需要确诊的,可行局部切取活检。标本需完整送检,手
素 瘤
间(建议每 1~2 周一次);
诊 疗
固定场所;


固定设备(投影仪、信息系统)
8
【注释】
a. 黑色素瘤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 位将尽可能多的黑色素瘤患者的诊疗纳入 MDT 的管理。

《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学科之间的 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诊疗效率和质 量。
优化诊疗流程,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 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影 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制定《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旨在规 范临床诊治行为,提高诊治水平。
共识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提升我国肿瘤相关性贫 血的整体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 究较为深入,已形成较为完善
《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 (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5-08
目录
• 引言 • 肿瘤相关贫血概述 • 肿瘤相关贫血治疗原则与策略 • 特殊类型肿瘤患者贫血管理建议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专家共识亮点与争议问题探讨 • 临床实践应用与改进建议
01 引言
共识背景与意义
感染风险预防与处理策略
加强感染防控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消 毒等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监测感染指标
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感染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感染迹象。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种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 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其他并发症管理建议
诊断依据
肿瘤相关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等综合判断。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铁代谢等相关指标检测 ,影像学检查则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存在和转移情况。
03 肿瘤相关贫血治疗原则与 策略
治疗原则及目标设定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活检
目前对于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是否进行术前活检及术前活检方式尚有争议。既往不主张恶性黑 色素瘤切取活检,并认为病化不完整切除如切取活检或钻取活检会加速病情进展,并迅速出 现卫星结节和转移灶。但是另外多个研究认为切取活检或钻取活检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并无影 响。2002年,BONG等对265例行切取活检的患者和496例切除活检的患者进行配对对 照分析,研巧证明切取活检和切除活检在复发率和病死率上无显著差异。尽管如此,目前多 位学者和指南共识仍主张完整切除活检,对于无法行完整病灶切除者如病化面积非常大或有 溃瘍的病变则需切取活检,但绝对禁止表面片状切取活检,后者影响肿瘤厚度的评估。 【19】
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主要有干扰素、白介素-2及疫苗。A -2B干扰素是首个证实在进展期黑色素瘤中 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
2015《中国黒色素瘤诊治指南》提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干扰素的应用治疗的剂量推荐:可 沿用国外高剂量干扰素A-2B的标准剂量(2000万IU/M2D1-5 4W,100 0万IU/M2TIW 48W)治疗一年。专家组认为干扰素辅助治疗可W延长无复 发生存期,但对总生存的影响尚需继续研究.
手术治疗
2017年NCCN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指南指出安全手术范围为: 黑色素瘤原位癌 :0.5-1CM; 肿瘤厚度≤1.0MM切除1.0CM; 肿瘤厚度1.01-2MM切除1-2CM; 肿瘤厚度2.01-4.0MM切除2CM; 肿瘤厚度>4MM切除2CM
淋巴结清扫
• 2015版中国黑色素瘤指南:不建议进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阳性或经影像学 和临床检查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的III期患者)在扩大切除的基础上进行区域 淋巴结清扫,要求将受累淋巴结基部完全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要求淋巴结至少应在10 个以上,如临床发现股浅淋巴结转移数3个,应进一步做髂窝和闭孔区淋巴结清扫手术。 如果盆腔CT提示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或术中股管淋巴结活检病理阳性,需行髂窝和闭孔区 淋巴结清扫手术。

最新: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口腔颌面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要点(全文)

最新: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口腔颌面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要点(全文)

最新: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一口腔颌面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要点(全文)第一章概述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HNMM)是一类高度恶性的实体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有关致病因素、驱动基因、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与皮肤黑色素瘤差异较大。

随着HNMM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治与预后近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头颈部各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口腔、鼻腔鼻窦、眼部等黏膜黑色素瘤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诊治模式,该共识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实际需求;学界认为头颈部黏膜包含的解剖范围较广,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不同学科之间黑色素瘤诊疗模式又存在差异,临床亟待更加符合个体化治疗、更加专科化的诊治共识。

第二章口腔颌面黏膜黑色素瘤流行病学OMM恶性程度较高,5年生存率仅20%左右,是我国常见的黑色素瘤亚型之一,构成比为22.6%左右。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主要发生在头颈部黏膜(55%),其次为肛门直肠(24%),生殖道(18%)以及尿道黏膜(3%)。

OMM的好发人群为中老年人,中位年龄在55岁左右,男性多见。

但目前致病因素并不明确,可能的因素包括不良义齿、吸烟、机械性创伤以及家族史等。

第一节预防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1)宜进食清淡口味食物。

(2)避免过千辛辣刺激性、过热的食物和饮品。

(3)少饮酒或不佽酒。

(4)戒烟,禁食棕椰。

(5)坚持每日适当的运动量,睡前、餐后刷牙和漱口。

(6)减少唇黏膜外露部分过度日照。

(7)避免唇红部使用成分不明的化妆品和含有内分泌激素的口腔清洁剂。

(8)及时正确处理残根、残冠、过锐牙尖、各类不良修复体。

口腔颌面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第二章口腔颌面黏膜黑色素瘤流行病学(9)对口腔黏膜各类色斑,避免挤压和用锐器刮除及刺挑等处理;避免用化学药物(苯酚等)、激光烧灼或电烧灼等不当处理。

第二节筛查办法(1)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海报、网络、微信等播放公益广告、科普视频等,普及OMM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2)社区筛查:培训社区初级卫生人员对该病的认识。

郭军教授黑色素瘤指引解读

郭军教授黑色素瘤指引解读
分期检查
I-II 期 扩大切除 +/- SLNB ?
III 期 扩大切除 + 淋巴结清扫
辅助治疗
?SLNB 在有条件的单位实施,一般在厚度>0.75mm, 溃疡时可考虑 ?字体标黄时需要外科干预
IV 期
孤立转移灶 原发灶切除 孤立灶切除 辅助治疗
扩大切除范围
?切除边缘须根据解剖部位及美容需求调整,特殊部位(如脸部、耳部)等位 置尽量保证切缘阴性即可; ?对于原位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检查边缘阴性非常重要; ?切缘按照外科医师在术中测量为准;
2010 年---Ipi 首个延长生存的药物
Study Design
R
A
复治的晚
N
期黑色素
D
瘤患者 (N=676)
O
M
I
Z
E
Ipilimumab + gp100
3 mg/kg q 3 weeks X 4 doses
(N=403)
Ipilimumab + placebo
(N=137)
gp100 + placebo
溃疡和厚度
溃疡情况 有 无
不明
厚度 ≤1mm 1-4mm >4mm
例数 234 123 165
例数 27 80 73
所占比例 % 44.8 23.6 31.6
所占比例 % 15.0 44.4 40.6
Zhihong Chi, et al. BMC Cancer, 2011,11:85
预后分析-分期,皮肤来源,厚度
? IB-IIA 期:
? 国外经验:高剂量a-2b干扰素 1年 (2000Wiu/m 2 d1-5*4w; 1000Wiu/m 2wiu tiw*48w) (2A)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上)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上)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上)在浅色皮肤的人群中黑色素瘤的发生率正在迅速增长。

除环境因素(暴露于UV )外,观察到的“黑色素瘤流行” 其他原因也有待探讨。

对于典型的组织病理诊断过程,需要联合免疫组化以及最新的分子技术。

在数年寻求新药失败后,目前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能够延长疾病/发展进程和增加总体生存率。

No.1 流行病学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最重要的肿瘤。

虽然其发生率比上皮皮肤癌低10 倍,但由于其具有早期转移能力且在年轻人群中高发,其对年轻患者产生重大的疾病负担。

据报道,过去几十年,浅色皮肤人群中的黑色素瘤的发生率迅速增长。

发病率的数据显示,在1935 年,患有黑色素瘤的终生风险为1:1,500,在1987 年为1:120,而现今该风险约为1:55。

这表明,黑色素瘤的增长速度比其它类型的肿瘤更快,并且引发了对黑色素瘤的流行病的讨论。

经多个研究评估,每年黑色素瘤的增长率为2~7 %,这意味着大约每隔10 年,患病率就会增加 1 倍。

由于黑色素瘤的致病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内源性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已得到充分证实,过去几十年间,浅色皮肤个体黑色素瘤发病率全球性增长,这可归因于对日光浴看法的改变。

已经明确发现,儿童时期间歇性的日光照射(即晒伤),已被公认是发展为黑色素瘤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但是,关于UV 辐射对黑色素瘤发生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然而,由于黑色素瘤患者的死亡率很稳定,如果黑色素瘤的流行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那么在一些亚组中,其死亡率下降就具争议性。

本文提供了一些参数,来解释黑色素瘤发病率急剧增加的原因:尽管黑色素瘤不是一种好发于老年的恶性肿瘤,但是平均寿命升高导致终生风险的增加。

在老年人群中,晒伤皮肤处发病率最高,且生长较慢,通常在检测时都很浅表。

因此,对黑色素瘤早期诊断提高了其发病率,而不是死亡率。

这种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在所有人类疾病中均可观察到,而与“流行病”无关。

新版中国黑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新版中国黑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12 ・ 7
临床肿瘤学 杂志 2 1 0 2年 2月第 1 7卷第 2期
C ieeCii l noo F b 2 1 , o.7 N . hns l c el ̄,e . 0 2 V 11 , o2 n aO
新版 中国 黑素 瘤 诊 治 指 南 解 读
10 4 北 京 北 京大 学肿瘤 医院肾癌 黑色 素瘤 内科 0 12 斯 璐 ,郭 军
o 011 u i ei e sc e t d. f2 g d ln swa r ae
【 yWo d 】 Me nma C ia G ie ns It peao Ke rs l o ; hn ; udl e ; ne r tn a i r ti
s L ,G O Jn eat et fMe nmaa dKd e a cr ei n esy C ne H si l B on I u U u .D p r n o l o n iny C ne,P k g U i r t a cr o t , e'g m a n v i pa i
【 摘
要 】 黑 色素瘤是 临床上较为常见 的恶性肿瘤之一 , 也是发 病率增长最 快 的恶性 肿瘤 之一。据统计 , 0 年欠 发 2 8 0
达地 区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 0 7 1 . /0万和 0 6 1 , 亡率均 为 0 3 1 ./ 0万 死 ./ 0万 。我国每年新发黑色素瘤病例约 2万例 , 黑色 素瘤 已成 为严重危及我 国人 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 为了提高黑色 素瘤多学 科规范化 综合治疗 和研究 水平 , 积极学 习和应用 国 内、 外 符合循证 医学原则 的高级别证据 , 制定符合我 国国情 的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 , 中国临床 肿瘤学会 ( S O) 20 C C 于 0 7年 5月成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近年来,黑色素瘤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数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诊疗模式日新月异。

2020年黑色素瘤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BRAF 突变患者靶向或免疫治疗选择以及免疫治疗进展后策略两方面。

本文对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研究进行回顾和解读。

01新辅助治疗进展OpACIN-neo研究结果发现,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 高达77%,值得注意的是,pRR患者复发率仅2%(1/64),但pNR 患者复发率高达62%(13/21),提示不同病理缓解率患者其生物学行为也不同,治疗不应一概而论[1]。

因此,PRADO研究提出根据淋巴结切除的病理缓解率指导后续治疗的理念,对于pCR患者建议观察,pPR患者建议行淋巴结清扫,pNR患者建议淋巴结清扫后接受辅助治疗。

今年ASCO年会首次公布了该研究的初步结果: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为71%,pCR为50%,其中pCR患者AE发生率低于其他患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FS数据等有望在明年公布[2]。

目前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模式、辅助治疗时间、影像学评价和病理学评价结果不一致、新辅助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都在摸索阶段,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为我们指引方向,使新辅助治疗可以更加个体化。

02辅助治疗进展目前皮肤黑色素瘤标准辅助治疗方案包括PD-1单抗和BRAFi+MEKi,并已明确写入国内外指南。

既往研究数据表明,PD-1单抗可降低35%-43%复发风险,靶向治疗为53%,两者均有RFS获益,但辅助治疗的RFS获益能否转化为OS获益、不同分期获益是否有差异、BRAF突变患者辅助优选靶向还是免疫治疗等仍没有定论[3]。

今年相关研究进一步更新了生存及分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1、PD-1单抗辅助3年/4年生存数据更新2020年ASCO和ESMO年会上分别更新了KN-054(3年)和CM-238(4年)研究的生存随访数据[4-6],进一步验证了Pembro/Nivo 用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疗效优于安慰剂/Ipi(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 关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分类:
表浅扩散型黑色素瘤
8720/3
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
8743/3
恶性雀斑
8742/3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8744/3
4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 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 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 儿童黑色素瘤 痣样黑色素瘤 持续性黑色素瘤
8745/3 8780/3 8761/3
3
痣或损伤。
雀斑样黑色素瘤较前两种少见,定义:非典型性黑色素瘤细胞沿真皮表皮交
界处呈线状或巢状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导管,并伴有严重的日光性损伤,
同时有真皮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浸润。约占 10%。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面部
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好。该类型并不是由痣发展而来的,往往
经暴晒后多年发病,早期表现为深色不规则的皮肤斑点,可被误认为“老年斑”
8720/3 8720/3
免疫表型
标志物类型
标志物
分化标志
Tyrosinase,TRP-1,AIM-1,Mitf,Gp100(HMB45),TRP-2,S100,HMW-MAA,
Melan-A/MART-1,MC1R
进展标志 增生
Cyclin A↑,Cyclin B1↑,Cyclin D1/D3↑,Cyclin E↑,Cdk2↑,P21↑, PCNA↑,P15↓,P27↓,P16↓,Mdm-2↑,Ki-67↑,端粒酶↑
5
四、临床病理分期 (一)TNM 分期:AJCC(2002) T——原发肿瘤 pTX 原发灶无法评价 pT0 无肿瘤证据 pTis 原位癌 pT1 厚度≤1.0mm 伴或不伴溃疡 pT1a 厚度≤1.0mm,Ⅱ-Ⅲ级,不伴溃疡 pT1b 厚度≤1.0mm,Ⅳ或Ⅴ级,伴溃疡 pT2 厚度 1.01-2.0mm 伴或不伴溃疡 pT2a 1.01-2.0mm 不伴溃疡 pT2b 1.01-2.0mm 伴溃疡 pT3 厚度 2.01-4.0mm 伴或不伴溃疡 pT3a 2.01-4.0mm 不伴溃疡 pT3b 2.01-4.0mm 伴溃疡 pT4 厚度≥4.0mm 伴或不伴溃疡 pT4a ≥4.0mm 不伴溃疡 pT4b ≥4.0mm 伴溃疡 N——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1 个淋巴结转移 N1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1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 2-3 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引流区内转移(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 N2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2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c 卫星灶或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 N3 ≥4 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移行转移合并区域 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
6
M——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M1a 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
M1b 肺转移
M1c 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 LDH 升高的远处转移
(二)临床分期
ⅠA 期
pT1a
N0
M0
ⅠB 期
pTM0
ⅡA 期
pT2b
N0
M0
pT3a
N0
M0
ⅡB 期
或“灼伤斑”。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定义: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这些无毛发被覆部位的
皮肤黑色素瘤,常发现较晚,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在白种人发病
率低,约占 5%,与紫外线关系不大。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该类型最为多见,
近期报道显示亚洲人高达 58%,黑色人种占 60-70%。它好发于手掌、足跟、指趾、
病理报告模式:(病理学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 肿瘤部位 病理组织学诊断,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最大径) (2)形态学预后指标: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浸润深度(Clark 浸润水平) 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厚度(Breslow 厚度) 是否有溃疡形成 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少量,+++大量) 淋巴管血管浸润 镜下卫星灶 肿瘤切缘是否有肿瘤累及 (3)免疫表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化标志、进展标志及其他标志物检测,并加以报告。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 肿瘤,年增长率约 3-5%5。英国近 5 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 28%,女性增加了 12%。据报道美国 2007 年估计MM新发病例 59940 人,死亡约 8110 人。澳大利亚 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 40/10 万,30/10 万6。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 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 2000 年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 0.2/10 万 7,2004 年其发病例率已达 1/10 万。MM平均发病年龄为 45 岁,50 岁以后随年龄
亚洲和非洲地区 MM 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 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 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处理。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 MM 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除。
三、病理类型9 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 样黑色素瘤;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无色素痣、气球样细胞、 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 和黑色人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常见类型 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常见,定义: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 以水平生长期为特点,表现为大的肿瘤性色素细胞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 杰样播散。肿瘤呈侧向型生长,发生于垂直浸润期之前,预后相对较好,见于年 轻患者,位于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约占 70%。好发于背部和女性 的下肢。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一般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可呈 棕黑色、粉色、白色、灰色甚至脱色素,边缘可伴瘙痒,直径多>0.5cm。 其次是结节型黑色素瘤,定义:处于垂直生长期的恶性黑色素瘤亚型,常表 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尔为无色素性结节性黑色素瘤),可以出血或形 成溃疡,这是侵袭性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常位于接受间歇性日光照射的部位。 约占 15%,可发生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龄,但大于 60 岁的老年人和男性更多见, 呈半球形,有的像血性水疱。该类型恶性度高,生长迅速,诊断时一般浸润皮肤 厚度较深。它多来源于痣,也可呈跳跃式生长,原发病灶处可以没有可疑的色素
N2a
M0
ⅢB 期
T1-4b
N1a
M0
T1-4b
N2a
M0
T1-4a
N1b
M0
T1-4a
N2b
M0
T1-4a/b
N2c
M0
ⅢC 期
T1-4b
N1b
M0
T1-4b
N2b
M0
任何 T
N3
M0
Ⅳ期
任何 T
任何 N
M1
7
五、治疗流程和原则 (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1. 如果发现痣或色素斑有恶变倾 向时,应立即完整切除可疑病灶送病理(切缘一般 1-3mm);2. 病理报告一定要 包括以下信息:亚型、浸润深度、最大厚度、溃疡情况、部位、有无脉管侵犯、 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和免疫组化结果等;根据病理报告可以决定扩大切 除的范围并估计预后;3. 确诊 MM 后行全面体检,进行局部、区域及易转移的远 隔部位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分期。体检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皮肤和淋巴结。分期 检查应包括肺、肝、骨、脑和远处皮肤淋巴结等容易转移的部位,原发病灶在下 肢的一定要注意检查盆腹腔淋巴结。 (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 提倡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或根据浅表淋巴 结B超结果来替代前哨淋巴结活检(需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 SLNB一般在扩大切除术前实施,在原发病灶周围注射放射性物质或美蓝等可以确 定前哨淋巴结。NCCN指南建议I期和II期患者可考虑行SLNB。很多临床试验评价 了SLNB的意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为MSLT10。该试验历时 10 年(1994-2003 年)在 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多个中心共入组 1347 例患者,可评价 1327 例。所有患者原发 病灶厚度均在 1.2-3.5mm之间,原发灶切除后分成两组,一组行SLNB,如果活检 阳性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一组观察。观察终点为DFS和OS。结果显示SLNB安全, 并未增加相关死亡率,与观察组相比,5 年DFS明显延长(78% vs 73%,P=0.009), 但 5 年OS无差别;SLNB阳性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组(26.2% vs 9.7%, P<0.001)。SLNB阳性中立即行淋巴结清扫的 5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延时清扫者(72% vs 52% ,P<0.001)。 (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 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的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 除范围。根据NCCN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病灶最大厚度≤1.0mm时,扩大切除范 围为切缘 1cm;厚度在 1.01-2mm时,切缘应当为 2cm;厚度在>2mm时,切缘应 大于 2cm。当厚度>4mm时,许多学者认为切缘应至少 3cm,但就这一点尚未达成 共识11。 (四)区域淋巴结清扫。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 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数应该不少于 10 个;腋窝淋巴结清扫数 不少于 15 个;颈部淋巴结清扫数不少于 15 个;如腹股沟区转移性淋巴结≥3 个,
甲床和粘膜(鼻咽、口腔和女性生殖道等),由于发病部位特殊且隐匿,容易被
忽视。北京肿瘤医院资料显示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约占 50%,足底为最常见的部
位,其次是指趾部位。 少见类型: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 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 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 儿童黑色素瘤 痣样黑色素瘤 持续性黑色素瘤
临床变异型: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 粘膜黑色素瘤 甲下黑色素瘤 溃疡形成 疣状表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