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民俗文化翻译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1.信息传递不准确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内涵往往较为复杂,不易准确传达。

由于翻译人员对于非遗知识了解不足,信息传递不准确的问题较为普遍。

2.语言表达不够精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外宣翻译对于语言表达不够精彩,难以将这些价值和内涵传递给受众。

因此,外宣翻译往往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

3.缺乏有效的外宣渠道即使是翻译得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通过有效的渠道进行传播。

然而,西安市目前缺乏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渠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到一定限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需要拥有专业的翻译人员,并在其学习、培训方面进行相应的投入,以确保对非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翻译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中,需要注重个性化翻译,以语言的文化全球化为出发点,运用恰当的词汇、表达方式、形象生动的叙述来吸引观众。

构建有效的外宣渠道,是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国内外受众的关键。

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旅游推广等方式,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其知名度。

综上所述,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既面临着信息传递不准确、语言表达不够精彩、缺乏有效的外宣渠道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具备提高翻译人员的素质、增强专业性、构建有效的宣传渠道等优化的对策。

只有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非遗文化。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具有地方性、传统性、群众性和符号性的文化现象。

翻译民俗文化需要考虑到其所特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和符号,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本文将从翻译方法和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翻译方法1、直译法直译法要求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思和形式,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直译法可以逐字逐句地翻译,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文化符号和文化背景传递出来。

例如,“祭灶节”可以直译为“Offering-to-the-Hearth Festival”。

2、注释法注释法是在原文翻译下方或侧方进行其文化背景、意义和符号的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文化现象。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注释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和含义。

例如,“端午节”可以翻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并在旁注中加入其背景、习俗和由来的解释。

3、调整法调整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调整”为目标语言的翻译,以使得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调整法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目标语言读者更容易理解该文化现象。

例如,“元宵节”可以翻译为“Lantern Festival”,并在文中传递出灯笼、汤圆等文化符号。

二、翻译策略1、文化等效原则文化等效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目标语言和原文的文化相似性和一致性。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需要翻译出其本身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同时要求翻译工作者具有深入的文化背景和了解。

例如,“春节”在西方文化中与“元旦”有着类似的地位,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拥有独特的含义和重要性。

2、本土化翻译原则3、自由翻译原则自由翻译原则指的是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地根据目标语言的要求自由地翻译。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进行一定的自由翻译。

例如,“春节”在英语中不仅仅是“Spring Festival”,还有“Chinese New Year”的称呼,更符合西方文化交流的需求。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具体的形式存在、传承于各个民族和群体之间、通过口头、书面、行为、日常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承与创新的表述模式和实践活动。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其对外宣传翻译工作尤为重要。

而西安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在西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中,存在着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一方面是由于西安地区的方言和特殊词汇较多,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才能够准确地传达文化内涵和信息。

然而目前部分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和专业水平并不够高,导致翻译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外宣的需要。

2. 缺乏专业翻译人员在西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领域,缺乏专业的翻译人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专业背景的翻译人员才能够准确传达相关信息,然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直接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效果。

3. 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中,尚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导致翻译质量和表现形式的不稳定。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样,涉及范畴广泛,因此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统一规范和标准,以便对翻译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三、对策研究1. 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针对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翻译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专业的翻译培训班、引进专业翻译人才和与专业院校合作等方式,加强对翻译人员的培养和提高,提升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民俗文化英译研究报告范文

民俗文化英译研究报告范文

民俗文化英译研究报告范文民俗文化英译研究报告范文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英译方法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研究人员总结了传统节日、婚礼仪式和饮食习俗等民俗文化领域的英译策略,并提出了文化差异和语言因素对英译的影响。

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一、引言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民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频繁,因此对民俗文化的英译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民俗文化的英译方法,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民俗文化的英译策略探讨2.1 传统节日的英译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中最富有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一部分,因此准确地英译传统节日名称对于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一种常用的英译策略是直译,即将节日名称字面翻译为英文。

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惑,因为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内涵和習俗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更好的方式是不仅仅依靠直译,还需通过解释和补充注释的方式,向读者传递更多背景信息,以确保英译名称的准确性和语义的丰富性。

2.2 婚礼仪式的英译婚礼仪式是各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其英译的准确性和效果也十分重要。

英译婚礼仪式可以通过保留原汁原味的名称,或者按照英语世界的婚礼仪式来命名。

在保留原名称的方式下,需要通过解释翻译的方式增加背景信息,使得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婚礼仪式的内涵。

而对于按照英语世界婚礼仪式进行命名的方式,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本土文化差异,以保持其独特性。

2.3 饮食习俗的英译饮食习俗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饮食习俗进行英译时,可以选择直译或意译的方式。

直译方式即将菜名或饮食习俗的字面翻译为英文,但由于文化和味觉差异,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惑。

因此,意译方式可能更为合适,也更能传达民俗文化的内涵。

西安旅游翻译

西安旅游翻译

试论西安旅游翻译【摘要】西安旅游景点解说词和公示语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正确的英语翻译,对西安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旅游资料的功能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来扩展人们的知识,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

因此,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旅游者。

本文就西安旅游景点汉英翻译的现状做了列举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景点汉英翻译策略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也是一座文化名城。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文化遗迹,更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

这些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西安浓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西安旅游景点解说词和公示语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正确的英语翻译,不但没有使名胜古迹的文化内涵得到真正的传递,反而使游客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情绪,对西安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旅游资料的功能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来扩展人们的知识,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

因此,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旅游者。

本文就西安旅游景点汉英翻译的现状做了列举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旅游景点汉英翻译现状为了获取旅游景点汉英翻译的资料,笔者对西安多个主要景区和周边一些小景点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5a级国家重点旅游景区还是4a级的重点旅游景区,不规范、不标准的英文标识在每个景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大量语料,发现问题比较严重的公示语英译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滥用音译;景点名称不统一我们知道,音译是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因而在景点名称翻译上应用很多。

然而,在这方面我们却犯了很多错误。

比如在宣传单页中,有些地名的译法音译很不统一。

例如: “华山”有的译为huashan mountain,也有的译为“hua mountain”。

一般情况下,为了照顾韵节和外国人的习惯读法,将通名音译后再意译,如“华山”,正确译法是第一种:huashan mountain。

浅析旅游景区英语翻译问题——以西安著名旅游景区为例

浅析旅游景区英语翻译问题——以西安著名旅游景区为例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2期总第415期浅析旅游景区英语翻译问题———以西安著名旅游景区为例丁慧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旅游英语翻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实践过程,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形式和思维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翻译错误。

本篇文章以实地调研西安著名旅游景区为基础,总结西安旅游景区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和成立相应翻译监管部门两方面提出翻译规范化策略,旨在净化景区英语环境。

关键词:西安旅游景区英语翻译翻译问题规范策略作者简介:丁慧(1991-),女,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众所周知,陕西是旅游大省,而省会西安更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文明古城。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作为“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正在依托丝路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使得古老的陕西历史文化愈来愈彰显出更大的魅力,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游客来西安观光旅游。

旅游,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是当地文化外宣的重要窗口。

景区英语译文承载着文化输出的重要功能,译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景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因此规范景区英文信息翻译尤为重要。

笔者对西安著名旅游景区英语翻译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文即是基于此次实地调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修改意见,希望借此提升西安的国际形象。

二、西安著名旅游景区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一)语法错误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即是语法错误。

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别: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句式偏长,结构复杂,而汉语句子短小,结构松散。

英语有单复数、时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景区,可以看到一处“出租童车轮椅”标识语。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游客来说,这很容易了解,“童车”、“轮椅”是并列关系,中间省去了并列连词“和”字,这符合汉语用语习惯,但是英语翻译成“Rent baby stroller wheelchair ”显然不恰当,有语法错误,会给外国游客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及实证研究

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及实证研究

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及实证研究民俗文化翻译是一项非常特殊的翻译任务,它需要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才能将其真正地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以及实证研究。

一、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1、需要深入的文化理解民俗文化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它通常包括民间信仰、传统节日、习俗、传说等等。

因此,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非常深入的文化理解,以能够精确地理解和传递民俗文化的内涵。

2、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民俗文化翻译涉及到许多专业的领域,例如历史、哲学、宗教等等。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以便精确理解和传递民俗文化信息。

3、需要尊重文化差异民俗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文化差异。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的节日有着明显的不同,翻译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进行调整。

4、需要语言的韵律感和艺术感民俗文化涉及诗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具有非常强的韵律感和艺术感。

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传递这种韵律感和艺术感,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艺术美。

二、实证研究民俗文化翻译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提高民俗文化翻译的质量。

1、问题分析民俗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差异、词语的多义性、歌词和诗歌的翻译等问题。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时,西方国家可能没有类似的节日,因此需要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进行介绍。

另外,中国的民间诗歌和歌曲具有很强的意象和暗示,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意境。

2、策略总结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主要包括返译、注释、加译、意译等。

返译是指将诗句、歌词等直接译回原文,以保留原文的意韵。

注释是指在翻译中加入相关注释,帮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文化背景等。

加译是指在翻译时添加一些信息,以便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意义。

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刍议西安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中的问题

刍议西安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中的问题
1 、 汉英翻 译名称 不规 范 , 不 统 一
他不吃鱼不玩游戏。这样的翻译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究其原 因是 对 “ e a t n O i f s h a n d p l a y t h e g a m e ”渊 源不 明 。原来 在 英国 历 史宗 教斗 争中 , 就教 规定 , 在斋 戒 日教徒 可吃 鱼 , 新 教徒 推翻 旧教 政 府后 , 拒绝 教徒 在斋 日吃 鱼 以示 忠于 新 教 , 掌 握此 文化 背景 , 此 句就
和地 方 色 彩 形 象生 动 的语 言 , 这 些 语 言 具有 鲜 明 的 文 化知 识 内 涵 特色 , 它 们只 表 达某 种语 言 独有 的 事物 和 现象 , 无 论形 式 和 内容 上 在另 一种语 言 中都 不容 易找 到相 对应 的 比较现 象 。如 : J o h n c a n b e r e l i e d O n , h e e a t s n o i f s h a n d p l a y s t h e g a m e 。字面意 思便 是可靠 的 ,

由于 英汉 两种语 言 分属不 同的文化 , 其 各 自深厚 的文 化 内涵在 语 言 上 的 烙 印使 得 两种 语 言 很 少有 对 应 的 词 , 大 部分 词 汇 不 是概 念 意 义 上而 是 文 化意 义 上 表现 出巨 大 的差 异 。如 : o l i v e b r a n c h 象 征和平, 而汉语 “ 橄榄枝 ”原本与和平无关, 有许多词如 l a n d l o r d 、 c a p i t a l i s t 等 在 西方 国家 中往 往有积 极 的含 义 , 但 在 中国却 带有 强 烈 的贬义 。
旅游 景 点 的 介 绍 是 为 了扩 展 人 们 的 知识 , 激 发 旅 游 参 观 的兴 趣, 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 旅游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 传 递 来吸 引游 客 但 是旅 游 景点 的 解说 词 和公 示语 中 存在 大 量 的 不规范、 不 正 确 的翻 译 , 不但 没有 使 名胜 古 迹 的文 化 内涵 得到 真正 的传递, 反而 使游 客 产生 怀 疑和 抵触 心 理 , 对西 安 的旅 游形 象 造 成 了一定 的负面 影响 。 我们 调查 组通 过调 查走 访西 安周 边十个 旅游 景 点发 现 : 不 规 范 不 标 准 的英 文标 识 在每 个 景区 都不 同程度 的 存在 。通过 整理 归 纳 和 分析大 量的 资料发 现翻译 中比较 严重 的问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旅游民俗文化翻译问题研究摘要:从对西安民俗翻译的现状分析出发,指出当前民俗翻译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解决这些障碍的策略。

关键词:西安旅游民俗文化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古称“长安”、“京兆”。

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2011年4月,随着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西安这座古城,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契机,2011年,西安市旅游人数和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30.15亿元。

如何向外国游客进行有效地宣传和推介,翻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料的翻译直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蹩脚译文只能让读者或听众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的情绪,在众多翻译中,以民俗文化的翻译最为困难。

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与预期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目标背道而驰。

1 西安民俗翻译现状
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文化,会随着其所在具体时空中社会生产、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出现相应调整,或传承、或变异,或丢失。

历史地看,地域环境、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往往直接导致民俗事象的相应变化。

如何向这些外国游客推介旅游品牌,让他们了
解西安民俗,已成为旅游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西安民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

文化负载词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习俗等富含相应的术语、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

译者有的只是略而不译,这充分体现了可译性限度的客观性,因为只能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来表达其大概意思。

目前,就西安旅游对外宣传的现状而言,民俗文化的翻译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旅游资料的英译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例如:导游手册、画册、景点介绍、明信片、游览图等英译错误多得惊人,包括句法错误、拼写遗漏、理解错误、用词不当、言语累赘、文化误解、中式英语等等。

例如:西安民俗中的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吼起来,在一些旅游景点中就被翻译为:noodles like belt,guokui like pot,pepper is a dish,wanpen difficult to separate,wearing a handkerchief,cover half of the house,did not stools to sit up and squat,shaanxi opera to roar.这样的翻译完全不合英语文法,让外国游客产生理解障碍,无法达到传播陕西民俗的目的。

2 导致民俗翻译可译性限度的原因
2.1 语言文字结构性障碍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生态环境、由此产生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也有较大差异。

汉语语句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表达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有意识地运用
虚实观点来取得某种效果,为表达内容服务。

词汇有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修辞大量使用“比喻”,用得既多且广,还有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

2.2 本地语言特色导致的可译性障碍
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为其一个分支,代表方言为西安方言。

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

关中话作为陕西省关中地区和山西运城、风陵渡一代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为祖国文化独树一帜. 秦腔高吼激越,言语粗犷奔放,说话习惯粗喉咙大嗓门,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

关中方言除在音调上与普通话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日常的表达法上还大量存在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法,例如:表示心理情绪:①把作-难受,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没办法时的着急心理。

②叫节-悬在空中,鱼骨在喉的感觉。

③握也-舒服。

④奇轻-无聊。

⑤木乱-烦人的意思,表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烦扰。

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表达很难再翻译的目标语中达到形神兼备的目标。

3 西安民俗翻译的翻译策略
3.1 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等效翻译提倡功能对等翻译,强调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翻译。

不拘泥原文的形式,只求保持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贴切、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翻译出来;同时,语用等效翻译还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和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从而进入到源语言的社会,增长见识。

3.2 直译加注释
民俗表达大多数情况下是口语的形式出现。

如何让翻译贴近西安本土的民俗文化,有时候直译也是一种较为妥当的方式,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可以适当地加以注释。

所谓直译(literary translation),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

其理想的目标是做到“神”、“形”兼备。

在翻译具有民俗文化背景的旅游景点时,索性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直译出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小结
不同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导致不同的地区民俗传统,翻译民俗特征鲜明的词语时,往往不能按照词语的概念意义进行翻译,而是要根据其功能,灵活选择翻译方式,达到既让对方理解,又不失地方特色的目的。

本文是西安市2012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1n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娴,(1982-),陕西汉中人,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