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2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春暖花开时,他为我们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唯美诗句;春雨润如酥时,他为我们吟诵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哲理名句;登临泰山时,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志凌云;看到国都沦陷时,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催人泪下。

请问他是谁啊?——杜甫。

(二)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背景介绍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了解“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检查字词(1.指名读字词2.不会的自此查字典,在书上做标注3.齐读字词)怒号háo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庇护bì 突兀wù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沉塘坳ào 飘转zhuǎ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广厦shà 见此屋xiàn(三)聆听范读明节奏(过渡语: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我们在读诗歌时,要注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1.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下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可在书上作适当标注,也可小声跟读2.听读后,学生自由读课文3.齐读课文)白板出示: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难点:诗歌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杜甫的生活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学生准备: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师也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问题回答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背景及意境。

(2)收集相关资料,如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2)搜集与诗文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文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解读诗文意境。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结合课下注释,进一步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朗读、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诗人简介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诗歌解析(1)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析诗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描绘的场景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结合诗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析诗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提高了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3.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代入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2.探讨古代文人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掌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论诗人杜甫,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简要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2.诗歌朗读与感知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整体氛围。

3.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分段落解读诗歌,概括每段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如“秋风”“茅屋”“病树”等。

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4.探讨诗歌写作特色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如“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意味。

讨论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

5.诗歌背诵与默写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注意正确记忆。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检查记忆效果。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

7.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在分析诗歌写作特色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背诵和默写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训练。

4.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结合诗歌内容,介绍杜甫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登高》《春望》等。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测试,检查诗歌记忆效果。

2.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按四三言节拍,每小节之间应有停顿,叙事和抒情之间应停顿稍长。

语速前三节缓慢,后一节语速适中;语调前三节降调为主,后一节升调为主
【探究活动三】拓展延伸,感悟提升。

读下面这首杜甫名作《蜀相》,你知道诗中的丞相是谁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用你的朗读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导学三】拓展延伸,感悟提升。

(10分钟)
1、导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数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期间杜甫写的另一首诗《蜀相》,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这位爱国主义诗人理解。

1、自由读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焦急)
群童抱茅(无奈)
长夜沾湿(难捱)
叙事推己及人抒情
【教后反思】
期盼广厦(忧国忧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