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三:不同组材 两样效果

合集下载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和组材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和组材

3、报纸、杂志 ↘
人物及故事
大家好
13
大家好
14
一、选材要真实
学生习作:
写母亲一直关心“我”学习,其中有一段:
记得我六岁的那一年,有一天晚上妈 妈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明 明,你明天就上一年级了,就要成为一名 小学生了,不能再像以前那么贪玩了,以 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成为 一名科学家,好好建设我们的祖国。”
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 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 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大家好
36
5、纵横对比法
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 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比、
确立正确的写作观。
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被动的过程,同学们 必须按照一定的指令,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思考 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 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因此,借作文之机,整 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 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我 们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这一次一次 的写作机会。
2、《最后一课》中:
韩麦尔先生的大铁戒尺、衣着特点和爱 国热情以及让学生替自己浇花、给学生放假 有意义的材料并不是指刻意夸大材料的价 值,也不指人为“拔高”材料的意义,而是指材 料既有的意义中探求新意。
1、自己最熟悉恰好又是别人 不太注意的材料。
2、人们熟知的、自己却有了新认识或 新体验的材料。
例如:《阿长和山海经》
《紫大家藤好 萝瀑布》《背影》等32
2、舍本逐末法
为了表达得更充实,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 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 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 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 常有三种方法: 1、 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 2、 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 3、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中考作文复习指南:组材凸显效果

中考作文复习指南:组材凸显效果

记叙文在组材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疏密有致。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详略得当的问题。

譬如写一个人,必然要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

如果每件事都作具体细致的描述,势必冗长,不仅时间和篇幅不允许,而且也会让读者生厌,如果件件都粗粗略述,那人物又不丰满。

我们可采用详写一件,略写一件,再概写几件的方法,这样,就疏密有致相得益彰了。

2.大胆舍弃。

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总要交代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

可有的同学却有意略去其中的一个环节,文章反而更精练了。

如有位同学写“我”与爸爸妈妈怄气、发脾气、使性子,终于得到一套新衣的经过。

作者开笔就直接插入事情发展过程的叙述:我一脚踢开了房门,妈妈关心地问:“蒂儿,回来了?”真是明知故问!我径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倒在床上,大叫:“妈妈,衣服买了吗?”其实刚进门我就感觉到,衣服一定没有买。

这个开头用一“踢”字单刀直入,至于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承诺买衣给“我”的则一概略去了。

这样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逼”的氛围,于是逼得妈妈唯唯诺诺,逼得爸爸惭愧不安。

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套新衣服后,才从他人口中得知,衣服是爸爸借钱买来的,“我”感到了无比歉疚。

试想一下,如开头从买衣的起因絮絮道来,那文章能如此一气贯通吗?开头可省,结尾也同样可省。

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在车夫的影响下》的作文中写他骑车撞倒了一位“阿婆”,本想一溜了之,这时,他的脑海中闪现出鲁迅笔下车夫的形象。

文章结尾写道:“雨开始往下洒,我向阿婆走去……”这个结尾何等简洁!至于如何关心、护理阿婆的事已不是本文的重点。

作者在此戛然而止,既突出了“影响”,又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3.自然过渡。

要使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就得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这是文章组材不可忽视的问题。

过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个词,如“最”、“当然”、“不过”等。

有的是一个单句;有的则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复句,如有位同学在他的《我和书的故事》中先写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攒钱买书的经历,后写了书对他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中间的过渡句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它对我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作文素材运用技法

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作文素材运用技法

中考作文指导:作文素材运用技法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作文素材运用技法写作技巧就是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有效艺术手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素材运用技法,欢迎大家参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技法一、语言素材所谓语言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和阅读材料里,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

这些语言可以直接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材料,成为最经典的写作元素。

而语言素材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最简洁的办法就是直接从语文课文中进行截取,特别是每年考纲规定的高考必背篇目中的警句就是最好的语言素材。

例如:语文课本《鸿门宴》,可以积累如下的精彩语言——【例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例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例3】秋毫无犯——秋毫不敢有所近;【例4】劳苦功高——劳苦而功高如此;【例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例6】竖子不足与谋;……以上这些语言都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找到出处,一些语言至今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直接运用。

再如:李清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人,从小学到高中,从选修到必修,我们学过了她的许多作品,运用归纳汇总的手法,我们可以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提取如下语言素材——【例7】《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例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睡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例9】《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例10】《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例1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考满分作文2017年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河南卷)

中考满分作文2017年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河南卷)

中考满分作⽂2017年中考作⽂真题及范⽂深度解析(河南卷)今天让我们⼀起进⾏2017年中考作⽂河南卷的解读。

2017中考作⽂河南卷中考真题作⽂(50分)任选⼀题作⽂。

(1)题⽬:越来越的我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补充完整,然后作⽂。

②除诗歌外,⽂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名、校名、地名。

(2)读下⾯材料,然后作⽂。

燕⼦每次⾼飞前,总要先在低处飞⾏⼀段距离,积蓄⼒量,然后倏地向上,在天空中画出⼀道漂亮的弧线。

读了上⾯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度,⾃定⽴意,⾃拟题⽬,写⼀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名、校名、地名。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2017年河南卷同2016年的命题形式⼀致,即采⽤“半命题作⽂+材料作⽂”的形式,要求考⽣⼆选⼀作⽂。

(⼀)半命题作⽂“越来越的我”是⼀个补全中间式半命题作⽂。

该题⽬要求考⽣关注并书写⾃我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注重考⽣的精神层⾯。

通过前后变化,借以展⽰考⽣精神世界的成长、变化轨迹。

题⽬为⼴⼤考⽣提供了写作的⾃由度,梳理成长中的点滴变化。

对考⽣⽽⾔难度不⼤,但要写出新意,从众多考场作⽂中脱颖⽽出,却并⾮易事。

已知信息的关键词是“越来越”和“我”,它提⽰考⽣要在横线上填写体现“我”精神变化的内容,以修饰题⽬中的“我”,进⽽将该半命题作⽂具体化。

关键词“越来越”提⽰考⽣要写出变化的过程,关键词“我”限定了叙述的⼈称。

考⽣要书写⾃⼰⾝上真、善、美的变化,传递⽣活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并表达真情实感。

(⼆)材料作⽂该材料作⽂重在考查理性思辨能⼒。

它所提供的材料是⼀句富含⼈⽣哲理的话,句⼦⽐较短,内涵却⽐较丰富,考⽣可从不同的⾓度进⾏⽴意。

在审题⽅⾯难度不⼤,考⽣在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积蓄⼒量”“漂亮的弧线”的同时,还要注意材料所隐含的⾮关键信息“每次”“总要”等对题意的辅助作⽤。

考⽣在准确思考“积蓄⼒量”与“漂亮的弧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可从成长、成功、锤炼⾃我、定位等⾓度⽴意,表达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还可以写由这则材料所引发的“联想”。

2017年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2017年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2017 年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命题作文 是各类作文的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2017 年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欢迎 阅读。

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 即标题中的关键词, 这是最为重要 的一环;如四川乐山 2006 年全命题的题目是“我最爱这里的风景”。

程度副词“最”在这里就是关键词语。

必须通过比较, 以突出“ 爱 ” 之 “ 最 ” 。

例如有位考生把 “ 我最爱这里的风景 ”定位在柳,开篇就旁及其它植物:“我校的风景很美。

松柏常青, 夏荷婀娜,柳树成阴,钻天杨挺拔。

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 的莲花使我喜欢, 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叫我赞叹, 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 同样令我敬佩, 但我由衷喜欢的风景却是被人们称做‘弱女子’的柳 树。

”这里,“最”字已经呼之欲出;接着文章从柳是“ 绿得最早的春色”、 “黄得最晚的生命”、 “最具有热爱 母亲的情怀”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比较中一个“最”字贯 穿始终,准确地演绎了文题。

如果像有的考场作文那样就柳写柳,无所旁及,那 就误为“我爱这里的风景”,偏离了题意。

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

如:“ 行动的力量”,(江苏淮安卷)要突出表现“行动”一词给我们 的力量。

2017年中考语文材料作文指导

2017年中考语文材料作文指导

2017 年中考语文材料作文指导 材料作文 一般要按照“读-引-议-联-结”这一思路框架形式行文, 小编收 集了 2017 年中考语文材料作文指导,欢迎阅读。

(一)“读”。

即要读懂材料。

对所给材料进行“艰苦” 的剖析(尤其是材料中关键的词句), 进而领悟其主旨意义, 理出其中所蕴涵的深 层的写作指向,这就是“读”。

(二)“引”。

所谓“引”就是在写作时扼要概述你所 引用的材料中的信息——即你所阐述的论题, 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就 会“走题”。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 “引”的内容不可太多, 要简明扼要,以一当十,能够交代清楚写作“指向”即可。

(三)“联”。

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这是供料作文的本质特征, 即通过材料本身,揭示其所富含的哲理,生发出材料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否则, 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文章空洞无物,显得干瘪。

(四)“议”。

就是说,供料作文大多要求写成议论文体,尽管现 在考试 已淡化文体要求,我们广大学生,尤其是考生朋友一定要注意。

(五)“结”。

这一点尤其重要。

因为,供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无 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并且,不同读者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所得出的论题(结论)是不 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作文者能够突破“人云亦云”的传统思维 定势, 力避“千人一面”。

2017年中考作文写作技巧:结构_中考作文指导

2017年中考作文写作技巧:结构_中考作文指导

2017年中考作文写作技巧:结构_中考作文指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7年中考作文写作技巧:结构知识要点: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考试说明: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详写和略写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

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

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

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

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

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

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

写闰土就不同了。

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

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

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

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

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中考作文应考技法

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中考作文应考技法

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中考作文应考技法2017年中考作文指导:中考作文应考技法中考就要到了,你对语文有什么好的技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作文应考技法,欢迎阅读。

有没有所有母题都可以运用的应考高分写作模式?对于长期执教毕业班的老师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名校名师们的应考技法。

模板一:一线穿珠式名校·模板技法考场作文,要求同学们在准确审题后,还要快速形成写作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步入考场前,先心中有数,才行文有路。

如能构思好一条有利于表达的行文线索,再依线穿珠,会使我们的构思更有效,也更能准确快速地切题行文。

那么,要达到文质兼美又便于操作的目的,应如何用“一线”来“穿珠”呢?简单地说,这一方法,就是" 1(一条线索)+3(三个片断)+1(一个回扣)”,即“131”快速写作模式。

一线,即是一条线索。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避免语言和手法上的单调干巴,在安排线索上,我们可以采用排比句式,点出题旨。

用“三片断”来充分表现事物,可以从历史事件、现实事件、外国事件等不同角度选出素材之“珠”;在叙述或描述中还可以适时引用,或展开联想,让情境更为开阔。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开篇点题,排比入境。

开篇可以用较有气势和文学性的排比句,点出场景或主题,确定线索。

2.片断一,场景再现。

3.片断二,情境突显。

4.片断三,镜头切换。

5.抒情议论,回扣主线。

文章最后的结尾,可以用抒情的方式“画龙点睛”,让文章更具人情化让文理富有人情味。

中考·模板范本仰望蓝天站立于平阔的田野,我抬起头,仰望着这广大无垠的蓝天……仰望蓝天,我看到了女娟。

天快要崩塌,女娟艰难地炼五彩石为熔浆修补着天弯的漏洞。

凭借心中那坚强的意志,女娟终于使天变得更加广阔,更加明朗。

我看到了女娟,这位中华民族的母亲身上那千年不泯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地虽然震裂,女娟的子民同样会让他们的家园五彩重现!仰望蓝天,我看到了大禹。

开渠道,疏槽流,三过家门而不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作文写作指南之三:不同组材 两样效果
记叙文在组材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疏密有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详略得当的问题。譬如写一个人,必然要通过几件事
写一个人。如果每件事都作具体细致的描述,势必冗长,不仅时间和篇幅不允许,而且也会
让读者生厌,如果件件都粗粗略述,那人物又不丰满。我们可采用详写一件,略写一件,再
概写几件的方法,这样,就疏密有致相得益彰了。
2。大胆舍弃。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总要交代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可有的同学
却有意略去其中的一个环节,文章反而更精练了。如有位同学写“我”与爸爸妈妈怄气、发脾
气、使性子,终于得到一套新衣的经过。作者开笔就直接插入事情发展过程的叙述:
我一脚踢开了房门,妈妈关心地问:“蒂儿,回来了?”真是明知故问!我径直走进了自
己的房间,倒在床上,大叫:“妈妈,衣服买了吗?”其实刚进门我就感觉到,衣服一定没有
买。
这个开头用一“踢”字单刀直入,至于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承诺买衣给“我”
的则一概略去了。这样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逼”的氛围,于是逼得妈妈唯唯诺诺,逼得爸爸
惭愧不安。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套新衣服后,才从他人口中得知,衣服是爸爸借钱
买来的,“我”感到了无比歉疚。试想一下,如开头从买衣的起因絮絮道来,那文章能如此一
气贯通吗?
开头可省,结尾也同样可省。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在车夫的影响下》的作文中写他骑
车撞倒了一位“阿婆”,本想一溜了之,这时,他的脑海中闪现出鲁迅笔下车夫的形象。文章
结尾写道:“雨开始往下洒,我向阿婆走去……”这个结尾何等简洁!至于如何关心、护理阿
婆的事已不是本文的重点。作者在此戛然而止,既突出了“影响”,又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3。自然过渡。要使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就得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这是文章组材不可忽
视的问题。过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个词,如“最”、“当然”、“不过”等。有的是
一个单句;有的则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复句,如有位同学在他的《我和书的故事》中
先写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攒钱买书的经历,后写了书对他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间的过渡句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它对
我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起了巨大的作用。”;还有的是以一个小段来起过渡作用,如有位同
学在他的《读父亲》一文中先用一组排比句写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的关心和教育:“当
我第一次摔倒时,父亲叫我自己爬起来,我从父亲那里读到做人要坚强;当我不屑一顾于桌
上的饭菜时,父亲带我走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火柴的雪夜,让我领略到„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的真谛。当我第一次背上书包走进学校时,父亲给我讲述了小萝卜头的故事,要我
加倍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就这样,在读父亲的过程中,我逐渐长大了。”但是,“我”并不
是一直这样顺从父亲的,“我”也有过对父亲的误解和厌烦。怎样过渡到下一个层次呢?作者
设计了这样一个过渡段:
可是,当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的时候,自以为已经读懂了父亲这本书后,我对父亲产生
了隔膜,我不再认真读透父亲的每一句话。然而,那一次却让我刻骨铭心地明白了我的无知
和浅薄。
有了这样一些过渡,文章就上下勾连浑然一体了。
上面我们是从内容的角度谈了组材中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再从形式的角度谈谈怎样
的组合方式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
1。倒叙设悬式。这种方式就是先把故事的结局置于文首或在开头设置一个悬念,目的
都在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有篇题为《我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的作文是这样
开头的:
残月在天的黎明似乎没有往日晓星隐没的诗情。淡淡的晨雾中,一个矇眬的身影沙沙地
挪动。仅仅为了一个无从回答的难题,父亲“无情”地将我“逐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流浪”。
我真不明白:有什么难题连老师和书本都无法帮我解决,而非得自己亲身感受才能领悟?
这个开头留给读者很多疑惑:父亲给“我”出的到底是一道怎样的难题?这道难题为什么
“连老师和书本都无法帮我解决”?父亲为什么要把“我”逐出家门来解这道难题?一连串的
疑问正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促使他们要迫不及待地看个究竟。有了这样引人入胜的开头,
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2。标题串联式。这里所说的标题指的是小标题。用小标题串联全文,醒目而又别具一
格。如有位同学写《生活中的发现》就用了三个小标题:“我被感动了”、“美就在身边”、“平
凡也是美”。有的小标题设计还很别致,如有的同学用“喜”、“怒”、“哀”、“乐”四个字串联全
文;有的则用标点符号为题,如“?”、“!”、“……”;还有的文章的小标题均由上一段的最
后一句话引出,自然而又巧妙。如有篇题为《我的欢乐与烦恼》的作文,第一个小标题“欢
乐的文学梦”用“17岁的日子有风也有雨,有欢乐也有烦恼,我仔细品味着——”引出,而第
二个小标题“烦恼的情感小屋”则由“欢乐之余,也常常困扰于——”引出,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3。书信日记式。这是在不明确规定用书信和日记形式作文时采用的一种出奇制胜的方
法。如有位学生在写《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的作文时,就以给远方的朋友写信的方式介绍了
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语言显得亲切自然,传统题目写出了新意。还有的同学在写《难忘的
初中生活》时,把所写的三件事分别融进于三篇日记之中,而三篇日记的日期又代表了初中
三年,这就省去了许多过渡和交代,使文章更加简练。我们还看到有篇文章巧妙地以日记标
题中气候的变化来暗示故事的发展变化,如“多云——多云转阴——雨——大雨——多云转
晴”,这里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令人拍案叫绝。
4。以物为线式。天津有一年中考考了一个半命题作文《 的回忆》,有位考生便以“一片
绿叶”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老师爱绿叶、讲绿叶的故事、赠绿叶书签等事件,歌颂了老师
如绿叶似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始终扣住“绿叶”,以“叶”喻人,使文章格调高雅,耐人寻
味。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组材的方式也是因题而异的,如果为刻意求新而弄巧成拙,
那就得不偿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