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芘对人角质形成细胞Caspase-14和Filaggrin表达的影响
角质形成细胞分群标记

角质形成细胞分群标记
在皮肤细胞中,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的分化和角质化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这些因子和通路的活化会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成角质细胞,并最终形成表皮的角质层。
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和角质化过程中,一些细胞标记物可以用来标记这些细胞的不同分群。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角质形成细胞分群标记:
1.Keratin 1 (K1): K1是角质细胞的主要细胞骨架蛋白,广泛表达于不同类型的角质细胞中,是角质细胞分化的标志之一。
2.Keratin 10 (K10): K10是表皮中不同程度分化的角质细胞的标志,主要在角质层的上层表达。
3.Involucrin: Involucrin是角质形成的早期标志,在角质化过程中被表达,并参与角质蛋白的交联作用。
4.Filaggrin: Filaggrin是角质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参与角质层细胞间蛋白的交联,并促进角质细胞的角质化过程。
5.Loricrin: Loricrin是一种角质蛋白,在角质细胞的角质化过程中高度表达,是角质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这些标记物的表达模式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角质形成细胞的不同分群,并了解其在角质形成和表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标记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角质化过程,从而为治疗皮肤疾病和维护皮肤健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199b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1.png)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苯并[a]芘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广泛存在于煤炭、石油、焦炉等工业污染物中,也可由烟草燃烧产生,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展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苯并[a]芘通过与细胞DNA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DNA损伤和突变,是致癌的主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苯并[a]芘诱导的DNA加合物主要发生在肺部上皮细胞中,因此肺癌是苯并[a]芘致癌的主要靶器官。
此外,苯并[a]芘还可以诱导DNA单链断裂、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细胞损伤反应,促进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苯并[a]芘诱导的肺癌发生和发展受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线粒体途径、线粒体酶、氧化应激途径、线粒体质量控制、DNA修复等。
线粒体途径包括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线粒体DNA复制及细胞周转的失调等,是苯并[a]芘诱导癌症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粒体酶包括NADPH氧化酶、氧化还原酶等,可以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并参与肺癌发生和发展。
氧化应激途径和线粒体质量控制通过抗氧化作用、细胞凋亡等反应来减轻苯并[a]芘引起的细胞损伤。
DNA修复途径则可以帮助细胞检测和修复DNA损伤,是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苯并[a]芘诱导肺癌也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突变、DNA修复酶的表达变异等,这些变化会影响细胞对苯并[a]芘引起的DNA损伤的反应。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烟草吸入等外界因素,这些因素会让肺部上皮细胞更容易受到苯并[a]芘的危害,从而增加肺癌的风险。
总体来说,苯并[a]芘引起肺癌的分子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细胞DNA损伤、线粒体途径、氧化应激途径、DNA修复等多个方面。
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研究苯并[a]芘的致癌机理,并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这种潜在的健康危害。
苯并[a]芘(BaP)对真鲷细胞色素P450和芳香烃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苯并[a]芘(BaP)对真鲷细胞色素P450和芳香烃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d44cfdf360cba1aa811da45.png)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ACTA S ENTI CI ARUM NATURAU UM UNI VERS TATI I S SUNYATS ENI
Vo. No 3 149 .
M a 201 v 0
苯并 [ ] ( a ) 真鲷 细胞色素 P 5 a 芘 BP 对 4 0和 芳 香 烃 受体 基 因表 达 的影 响
又 回复 到 本 达 与 B P的 暴 露 剂 量 和 暴 露 时 间 之 间 具 有 显 著 性 的 剂 量 一效 应 和 a 时 间 一效 应 关 系 。
关键 词 :苯并 [ ]芘 ( a ) a BP ;真鲷 ; 实时定量 P R C ;细胞色素 15 C PA ) 9 0( Y 1 1 ;芳香烃受体 ( h ) 4 A R
中图分类 号 :Q 8 7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02 — 59 (00 3 09 — 5 59 67 21 )0 — 03 0
T eE fcso e z [ ] P rn ( P)E p s r i teC 1 h fet fB n o a y e e Ba x o u eOl h YP A1
( .Sa e a o t yo Mai ni n e t c ne/ E v omet c neR sac etr 1 t eK yL br o f r eE v om na Si c / n i n na S i c eerhC n , t ar n r l e r l e e
s o d t a h we h tCYP1 1m RNA n R2 mRNA o l e i d c d sg iia ty,b sd s,t e tme o R2 A a d Ah c u d b n u e in fc n l eie h i fAh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701c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4.png)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苯并[a]芘通过代谢活化引起DNA损伤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苯并[a]芘在体内经过代谢酶的作用后,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如苯并[a]芘-7, 8-二酚-9, 10-环氧化物(B[a]PDE)和苯并[a]芘二醌等。
这些代谢产物能够与DNA发生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的损伤和突变,并最终导致肺癌的发生。
阻断苯并[a]芘代谢产物的生成,或者加速其代谢产物的清除,可能成为预防肺癌的有效途径。
苯并[a]芘通过激活雌激素受体(ER)促进肺癌的发生。
研究表明,苯并[a]芘可以通过促进雌激素受体的激活,增加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针对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干预可能成为治疗肺癌的新策略。
苯并[a]芘还可以通过激活炎症反应促进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实验证实,苯并[a]芘可以诱导肺部炎症的发生,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并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减少苯并[a]芘诱导的肺癌发生。
苯并[a]芘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基因表达来促进肺癌的发生。
研究发现,苯并[a]芘可以激活多个细胞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Notch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生存和转移。
苯并[a]芘还可以改变一系列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抑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促癌基因的活化,从而导致肺癌的发生。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细胞信号通路和基因的调控。
深入研究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预防和治疗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今后的研究还需重点探讨苯并[a]芘代谢产物的清除、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抑制、炎症反应的抑制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基因表达的调控,从而为肺癌的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食品污染物苯并_a_芘致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

食品科学※营养卫生收稿日期:2007-05-08作者简介:宫智勇(196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毒理学。
食品污染物苯并[a]芘致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宫智勇,王耀峰,刘良忠(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摘 要:目的:对食品污染物苯并[a]芘所致细胞损伤作用进行研究。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苯并[a]芘(1、5、10、50、100μmol/L)对肺腺癌细胞A549染毒24h ,MTT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单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 损伤,用溶剂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组作为未染毒细胞组。
结果:苯并[a]芘染毒作用时,随染毒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A549细胞的DNA 损伤程度也随染毒浓度增加而增加,与未染毒A549细胞相比,染毒A549细胞的Olive 尾矩值均有明显增加(p <0.05)。
结论:食品污染物苯并[a]芘致A549细胞明显的损伤作用。
关键词:食品污染物;苯并[a ]芘;细胞损伤Study on Damage of Cells Caused by Food Pollutant Benzo[a] PyreneGONG Zhi-yong ,WANG Yao-feng ,LIU Liang-zhong(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food pollutant benzo(a)pyrene causes the damage of A549 cells. Methods: A549cell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enzo(a)pyrene (1, 5, 10, 50, 100μmol/L BaP) for 24h. We measured the ability of viable cells by MTT assay, and detected DNA damage with alkaline 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We found A549cells, which exposed to 1, 5, 10, 50, 100μmol/L BaP, had a significant decreased growth rate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not exposed to BaP (p <0.05). And we found the dose-dependent increases in DNA damage in A549 cells exposed to BaP. The OTM values in A549 cells exposed to 1, 5, 10, 50, 100μmol/L BaP al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not exposed to BaP,respectively (p <0.05).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food pollutant benzo [a] pyrene could cause the damage of A549 cells.Key words :food pollutant ;benzo(a)pyrene ;cell damage中图分类号:R9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7)07-0490-03多环芳烃是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食品和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环境中。
苯并(a)芘对不同时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血清饥饿及 再刺 激方 法能得 到处 于各 时相 的
细胞 ; 良的代 谢 活 化方 法适 合 细 胞周 期 研 究 ; ( ) 实验 周 期 均 能 引起 H L 期 细胞 减少 , 用 于 G1 可 引起 G 改 B aP在 E FS 作 期 1
苯并 () a 芘对不 同时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的影 响
严丽萍, 陶茂 萱
摘要 : 目的 研究不同细胞周期状态下 , 苯并 ( ) B a P对人胚肺 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清饥饿 的 a 芘【( )]
方法使人胚肺成纤维 细胞 ( E F 同步于 G HL) o期 , 血清再刺激后细胞较 为同步地进入周期 , 分别于 G1s和 G 一 、 2M期细胞 占 多数 的情况下对细胞进行 B aP 2 1、0pnlL 染毒处理, ( ) ( 、0 5 e ) a / 染毒方式分 B aP经代谢活化 和未经代谢活化两种 。结果 ()
P ae Y NL-ig T h s A i n, A0Mo—i3 Is ttfrE v o me t y eea dR lt rd c Sft C ieeC ne ,r p oxo . ntue o ni n n H g n n e e  ̄5 i r a dP ou t ae , hns etr o y D sa e o t l n r v nin B in 0 0 1 C i a i s n o dP e e t , e ig 1 0 2 . hn e C r a o j
血 清 饥 饿 4 , 胞 较好 地 同 步 于 G 8h 细 o期 , 清 再 刺 激 后 1- 2h 1- 8 、2 2 血 0 1 、6 1 2 - 4h为 G1S和 G 一 期 改 变 明显 的 时 间 。 h 、 2M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8c39c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e.png)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引言苯并[a]芘(benzo[a]pyrene, BaP)是环境中常见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和食品中,是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的主要来源。
BaP主要通过吸入和食入的途径进入人体,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是人类肺癌的重要致癌物之一。
在肺部组织内,BaP可通过活性代谢物结合DNA形成致突变的加合物,进而诱导肺癌的发生。
近年来,相关研究深入探索BaP致癌机制的分子机理。
BaP的代谢途径BaP在体内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酶的介导被代谢,形成反式-1,2-二氢基-1,2-环丙基-3,4-苯并[a]芘(BPDE),BPDE是BaP致癌作用发挥的主要中间体。
BPDE可与细胞DNA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DNA突变和细胞基因失控,从而诱导癌细胞的形成。
一些转化酶如GST、UGT等将BPDE代谢成更稳定的物质,可减少BPDE致癌作用的发挥。
BaP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1.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BaP致癌机制中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BaP引起肺癌的发生,并且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例如,研究发现BaP处理后,长链非编码RNA HEIH的表达上调,并参与了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另外,lncRNA MALAT1也被证实与BaP引起的肺癌发生有关。
研究发现,BaP处理可显著上调细胞内MALAT1的表达,并促进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 DNA甲基化和酶介导乙酰化调节BaP的致癌作用DNA甲基化和乙酰化是细胞表观遗传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们具有上下调基因表达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BaP能够诱导DNA甲基化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肺癌细胞中调控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
此外,HDACs也被发现参与BaP致癌作用,HDACs通过下调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以及上调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肺癌的发生。
3. 细胞周期调控在BaP诱导肺癌中的作用细胞周期调控与癌症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异常细胞周期和增生往往是癌症的重要表现。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69a8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b.png)
苯并[a]芘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苯并[a]芘(B[a]P)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诱导肺癌的研究中。
近年来,对于B[a]P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也为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就B[a]P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讨论。
B[a]P是一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煤焦油、烟草烟雾、柴油排放、油烟等环境中,并且被证实为强致癌物质。
它通过代谢酶系统在体内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最终导致DNA损伤、突变和癌变。
B[a]P是导致肺癌的主要致癌物之一,而且其诱导肺癌的机制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系列研究表明,B[a]P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诱导肺癌的发生。
B[a]P在肺部组织中通过代谢酶系统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如B[a]P-7,8-dihydrodiol-9,10-epoxide(BPDE),这些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BPDE与DNA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导致DNA的损伤与突变,从而诱导肺癌的发生。
B[a]P还能够影响细胞的凋亡、增殖、侵袭、转移等多个关键生物学过程,最终促进肺癌的发展。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a]P诱导肺癌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调控。
B[a]P活化了多个癌基因,如c-Myc、Ras和Src等,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B[a]P还可以抑制多个肿瘤抑制基因,如P53、P16、PTEN等,加速肺癌的发展。
B[a]P还通过激活Wnt/β-catenin、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从而促进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最新的研究发现,B[a]P还能够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调控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加速肺癌的发生。
B[a]P暴露可引起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的改变,促进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
B[a]P还可以通过DNA甲基化修饰、非编码RNA表达调控等方式影响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肺癌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陈伯銮 . 临床 麻醉药 理学 [ Mj . 北 京 :人民卫 生 I f l l 版卡 t,
2 0 0 0: 1 8 5—1 8 6.
『 8 ] 李淑 琴 , 张利 勇 , 壬保 国 , 等. 丙 泊 酚 诱 导 期 不 良反 应 的 多 中 心、 大 样本调 查 『 J 1 .临 床 麻 醉 学 杂 志 ,2 0 0 6, 2 2 ( 1 0 ) : 7 3 8 —
1 1 ] 乐 杰. 妇 产科 学 『 M] .5版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2 0 0 2 :
i n p h a s e 1 I r e c o v e r y a f t e r a mb u l a t m 7 s u r g e r y 1 . I ] . An e s t h A n a l g ,
卫 生 版 社 ,2 0 0 3 : 4 8 1 . 『 4 1 C o l o m a M, Z h o u T, Wh i t e P F, e 1 . a 1 .F a s t — t r a c k i n g a t f e r
o u t p a t i e n t l a p a r o s e o p y: r e a s o n s t b r f a i l u r e a l  ̄ e r p r o p o f o l ,
s e v o f l u r a n e , a n d d e s t l u r a n e a n e s t h e s i a 1 J j .A n e s t h A n a l g ,
2 0 01, 9 3( 1 ): l 1 2 —1 1 5 .
『 5 ] 白 红 梅 ,解 l 扣 I ,崔 苏 扬 .七氟 醚 吸 入 用 于人 1 流 产 术 的 麻 醉
表 达的 影响 . 探 讨其 与 Ba P所致 的细胞 损伤 的 关 系 方法: 体 外培 养 H a C a T; 噻唑 蓝 法( M r r ) 检测 B a l ’ 对
Ha C a T增 殖 活 性 的 影 响 : 反 转录一 聚合 酶链 反 应( R T — P C R) 检 测 不 同浓度 的 B a P对 H a C a T中C a s p a s e — l 4和 F i l a g g r i n m R N A 表 达 的 影 响 结 果 : 不同浓度的 B a P对 H a C a T细 胞 体 外 增 殖 均 有 抑 制 作 用 , 随 其 浓 度 增 加 对
『 2 ] 郑勇萍 , 王焱林 , 刈茂春 , 等 不l 司配伍 丙泊酚麻 醉 人工流J
手 术 的应 用 『 J ] . 中华 麻 醉 学 杂 志 , 2 0 0 2 , 2 2 ( 9 ) : 5 6 7 — 5 6 8 .
[ 3 ] 庄心 良, 曾因明 , 陈伯銮 现代麻 醉学 [ M] . 3版. 北京 :人 民
细胞 的抑 制 更为明显 . 且 存在量 效关 系: B a P对 C a s p a s e 一 1 4和 F i l a g g r i n m R N A表达起 到 明显的上调 作 用, 成 浓度依 赖性 , 差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P<0 . O 1 ) 。 结论 : B a P可 以引起 皮肤屏 障功能 的损 伤
『 J ] . 床麻醉学 杂志 ,2 1 0 0 7, 2 3 : 1 5 6 .
『 6 ] N e l s k y l a K A,Y l i H a n k a l a A M,P u r o H P,e t a 1 . s e v o l f u r a n e
t i t r a t i o n u s i n g b i s p e c t r a l i n d e x d e c r e a s e s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v o mi t i n g
综上所述 , 七氟醚分别联合芬太尼 、 地 佐 辛 可 以满 足 无痛 人 工 流产 手 术 要 求 , 从诱导快速 , 术 中
7 3 9.
( 收稿 : 2 0 1 2 - 0 8 — 0 9 编辑 : 杜冠辉 )
苯并 芘对 人 角 质形 成 细胞 C a s p a s e 一 1 4和 F i l a g g r i n表 达 的影 响
张芳 芳 车雅敏 刘原 君 王 晶 晶 刘全 忠
摘 要 目的 : 研 究苯并 芘 ( B a P ) 对永 生化 人 角质形 成 细胞 ( Ha C a T ) 中的 C a s p a s e — l 4和 F i l a g g r i n uR t NA
镇 静 镇 痛 完 善 ,术 后 苏 醒 迅 速及 对 呼 吸 循 环 影 响 小等方面综合考虑 , 七氟 醚 联 合 地 佐 辛 , 尤 其 是 小 剂量 ( 0 . 1 mg / k g ) 地 佐 辛 可 能 是无 痛 人 工 流 产 麻 醉 又一 种 较好 的选 择 。
4 参 考 文 献
9 4 0
实 用 医学 杂 志 2 0 1 3年 第 2 9卷 笫 6期
完 善 ,同 时 有 效 降 低 了维 持 期 七 氟 醚 吸 入 浓 度 , D组虽 然 镇 静 镇 痛 完 善 , 但 是 术 后 清醒 时 间 明显 长
于 B、 C组 ( P<0 . 0 1 ) , 可能 原 因 为地 佐 辛 除 具 有 镇 痛作用外 , 还 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镇 静 作 用 , 并 且 随着 剂 量 的增 加 , 镇 静 效 果 越 明显 , 这 一 点 由 C组 术 后 恢 复 时 间 快 于 D组 可 以得 到 验 证 。B组 呼 吸抑 制 及 呼 吸暂 停 病 例 多 于 C、 D两 组 ( P<0 . 0 1 ) , 原 因可 能 为芬 太 尼 的呼 吸抑 制 作 用强 于 地佐 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