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形成细胞
表皮干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由此推测,在无V EGF 干扰时,舌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分泌的VEGF 可能会经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VEGF 受体,或者通过其他信号通道,二者是一个相互协同的过程,促进舌癌细胞增殖;在干扰VEGF 的表达后,V EGF 的表达下降也可能导致了细胞生长相关信号的减弱,从而使细胞生长速度下降,增殖减慢。
说明抑制VEGF 表达不仅可以抑制血管生成,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这种双重作用,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J udah Folkman M D.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Angio gene sis[J ].the new Engla nd journal of medi 2cine ,1995,333:175721763.[2]Chih 2Ho rng Shih ,Soji Ozawa ,Nobutoshi Ando ,et al.Va scular Endothelial G rowth Factor Expre ssion Pre 2dict s Outcome a 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Squa 2mous Cell Ca rcinoma of the Esopha gus [J ].Clinical Ca ncer Re search ,2000,6:116121168.[3]Shipley A ,J etliner K,Chivvy S ,e t al.Stromelysin 3,Ets 21,a nd Va 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 r Expre s 2sion in Oral Precance ro us a nd Cancerous Lesions :Cor 2relation wit h Microvessel Density ,Progre ssion ,and Pro gnosis[J ].Clinical Ca ncer Re searc h ,2005,11:227222284.[4]He ung 2SK ,Hyun 2Chul S ,Jin 2Soo K .Supp ression of va scular e ndothelial growth facto r e xpression at the tra nscriptional and post 2tra nscriptional levels [J ].Nu 2cleic Acids Re searc h ,2005,33:e74275.[5]Y o shif umi Takei ,K enji Kadoma tsu ,Yukio Y uzawa ,et al.A Small Interfe ring RNA Tar geting Vasc ular End o 2thelial G rowth Factor a s Cancer The rape utic s[J ].Canc 2er r esearc h ,2004,64:336523370.[6]Hui G ua n ,Z hichao Zhou ,HuaWa ng ,et al.A Small In 2terfering RNA Tar geting Vascular End o thelial Growth Factor Inhibit s Ewing ’s Sarcoma Gro wth in a X e n o 2graf t Mouse Model[J ].Clin Ca ncer Res ,2005,11(7):266222669.[7]吕 伟,张 超,郭 红,等.应用RNA 干扰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抑制HC T116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24):287022873.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Jun ;25(3)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G1999054205)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研究所 上海 200025△通信作者,2x 2y @631收稿日期22表皮干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3魏 潇 林 源△ 黄 飞 陆树良1 王润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南宁 530021)摘要 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角质层作用

角质层作用
角质层是皮肤的外层,由由死去细胞组成的角质细胞紧密堆积而成。
它是皮肤的保护屏障,对身体的保护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角质层通过阻止水分的流失来保持皮肤的湿润。
角质细胞有丰富的角蛋白,这种蛋白质可以阻止水分的流失,保持皮肤的水分平衡。
如果没有角质层的保护,皮肤就会过于干燥,容易出现脱水等问题。
其次,角质层可以防止外界物质进入皮肤。
角质细胞紧密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屏障,这样外界的细菌和有害物质就很难渗入到皮肤里。
这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外界的细菌和有害物质可能引发感染和过敏反应。
此外,角质层还能够防止紫外线的侵害。
角质细胞中的角质蛋白可以吸收和抵御紫外线,防止它对皮肤的损害。
如果没有角质层的保护,皮肤就会容易晒伤、产生黑斑和皱纹等问题。
角质层还能帮助皮肤排泄废物和毒素。
角质细胞中的角蛋白可以吸附并带走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废物,保持皮肤的清洁。
角质层还能够帮助皮肤排汗,将体内产生的毒素和废物通过汗水排出体外。
最后,角质层对于皮肤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皮底层的角质细胞经过不断分化和向上推移,最后形成角质层。
这个过程被称为角化,它是皮肤新陈代谢的一部分。
角质层的形成和更新可以促进皮肤的细胞再生和修护,维持皮肤的健康。
总之,角质层在皮肤的保护和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保持皮肤的湿润、防止外界物质的侵入、抵御紫外线的侵害、帮助皮肤排泄废物和毒素以及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角质层的健康,定期去除老化的角质细胞,保持皮肤的光滑、柔软和健康。
皮肤性病学

皮肤名解1.角质小体(odland小体):角质棘层上部细胞质中散在分布的直径为100~300nm的包膜颗粒,内含脂质,作用:连接细胞,防水,促进角质脱水。
2.黑素单元:一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3.★表皮通过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行至颗粒层需要14天,再移行至角质表面并脱落需要14天,共约28天,称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4.桥粒: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半桥粒: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5.原发性皮损: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①.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齐平,无隆起和凹陷,大小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②.斑块:为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见于银屑病。
③.丘疹: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由表皮或真皮浅层细胞增殖(如银屑病)、代谢产物积聚(如皮肤淀粉样变)或炎细胞浸润(如湿疹)引起。
④.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见于荨麻疹。
荨麻疹: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⑤.水疱和大疱: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大疱,内容物含血液者称血疱。
⑥.脓疱: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如脓疱疮)或非感染性炎症(如脓疱型银屑病)引起。
⑦.结节: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检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
可由真皮或皮肤组织的炎性浸润或代谢产物沉积引起,结节可吸收消退,亦可破溃形成溃疡,预后形成瘢痕。
正常皮肤组织学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由致密的纤维 基质和各型细胞组成 真皮内还含有 皮肤附属器 血管 淋巴管 神经 肌 肉
真皮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真皮
一胶原纤维:真皮内结缔组织中;胶 原纤维含量最丰富;光镜下胶元纤维 粗细不等;多半排列成束;在乳头层 及附件周围;胶原纤维最细;成细网 状;而在网状层集成粗大的纤维束; 束的走向大部分与皮面平行;并互相 交织成网
真皮
四基质:为一种无定形物质;位于胶原纤 维和胶原束的间隙内;主要含非硫酸化的 酸性粘多糖;如透明质酸 基质中还含有 硫酸化的酸性粘多糖;如硫酸软骨素
五细胞:真皮结缔组织中的细胞数量不 多;包括成纤维细胞 肥大细胞 组织细胞 少量淋巴细胞等
皮下脂肪组织
皮下脂肪组织来源于中胚叶 由 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纤维组织将脂肪细胞分成小叶; 这些纤维成分称为小梁或中隔; 内含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
皮脂腺
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 分泌部由 复层腺上皮组成 最外层为立方形或 稍扁平;强嗜硷性的基底细胞;相当 于表皮的生发层细胞;往内;细胞逐 渐增大;呈多角形;胞质内充满脂滴; 核逐渐皱缩 消失;最后细胞解体;成 一种无定形的脂质团块和细胞碎片; 通过导管而排出
皮脂腺
导管部很短;与毛囊的外根鞘相连或 与表皮的基底细胞连接
皮肤组织学
皮肤组织学
皮肤由表皮 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 与深部的筋膜腱膜或骨膜相连 皮下 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 成;因皮下组织与皮肤关系密切;也 在皮肤结构中叙述 皮肤内还有丰富 的血管 淋巴管 神经以及皮肤附属 器
表皮
为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两大类 细胞组成;即上皮细胞和树枝状 细胞 上皮细胞发生和分化的最 终阶段是形成含有角蛋白的角质 细胞;又称角质形成细胞
3-4表皮组织与生物学

• 有棘层
由4—8层多边形细胞组成。是表皮 中最厚的一层。
• 功能:蕴含水份和营养,维持皮肤的弹性 • 作用:(1)吸收淋巴液中的营养成分
(2)协助基底层细胞分裂,参与表皮的 损伤修复。
Odland小体
• 棘细胞及颗粒层细胞内含卵圆形双层膜包 被的板层状颗粒,称为 Odland小体(角质 小体),也称板层颗粒、板层小体或被膜颗 粒。 • 首先出现在棘层
表皮更替时间 表底层内相对未分化的、 被保护的、具有无限细胞分裂潜能且分裂 极为缓慢的细胞(慢循环干组胞)。 • 细胞动力学研究表皮基底细胞包括三个组 (分别占基底细胞比值):干细胞10%、过 渡期增殖细胞50%和定向细跑40%。
• 表皮干细胞处于缓慢的分裂状态,当它分裂 时产生子细胞,子细胞逐渐成热并缓慢移行 至表皮上层的过程称为角质化。
• 透明层:由2—3层扁平细胞,无胞核,是
角质层的前期,呈无色透明状,光线可透 过。
作用:防止水分、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
屏障作用。
分布:此层仅分布于手掌,脚掌 。
颗粒层 由1—3层梭形细胞组成 。厚度与角质层 成正比。 作用:可防止水分、电解质流失,具有折光的 作用,过滤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射入皮肤内。
三、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
•黑素细胞来源于神等经嵴 •每个黑素细胞借助自身胞质突形成的树枝状 与大约36个角质形成细胞相连,形成表皮黑素 单位
• 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与基底细胞 的比例从面颊部的1:4到肢体的1:10不等。 • 黑素细胞是合成与分泌黑素颗粒的树枝状 细胞。 • 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性黑素小体。其 为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是黑素细胞进行黑 素合成的场所。
• 结构脂质主要成分是神经酰胺(50%)、 游离脂肪肪酸(10%~20)%)和胆固醇 (25%)。
皮肤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常继发于 着色干皮病
皮肤疣状癌
皮肤疣状鳞癌
皮肤黑色素病变 交界痣 真皮內痣 复合痣 蓝痣 恶性黑色素瘤
交界痣
交界痣:由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生而 成,病变局限于表皮下部,故又称表皮内 痣。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见于婴儿和儿 童,成人掌、跖和阴囊的色素痣也常属于 这一类型。 病变体积往往较小。
瘤细胞有上皮样、梭形、小痣细胞样、气球样细 胞和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等类型。 上皮样瘤细胞,最常见,往往排列成巢状、腺泡 状或弥散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多边形、轮廓清 楚。核大,似鳞状上皮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 常明显异常增大,核仁异常显眼,常被作为恶性 黑色素瘤的一个镜下诊断特征。 核分裂像,比较常见。 黑色素瘤细胞表达Vimentin,S-100蛋白和HMB45
正常皮肤组织
皮肤基本病变 皮肤肿瘤及瘤样病变 皮肤非肿瘤性疾病
正常皮肤组织 表皮 真皮 皮肤附属器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厚皮肤
薄皮肤
一、表皮: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细胞
1、角质形成细胞
2、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梅克尔细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真皮
角质层 透明层
日光性角化病
日光性角化病:又称老年性角化病,其发生 与长期暴露于日光或对日光的防护不当有 关,常见于面部、手背和前臂暴露皮区。 部分病例可呈疣状,角化层高度增厚,甚 至有皮角形成。 日光角化病为一种癌前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棘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细胞多形,核大 小不规则,深染,基底细胞较密集、浓染。 表皮增生或萎缩,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 乳头状瘤样增生,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芽 可伸延至真皮上部。 病变上皮与正常表皮、毛囊或汗腺间呈明 显分界,常成为本瘤的一个特征。
皮肤表皮层名词解释

皮肤的名词解释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以下是对表皮及其相关名词的解释:1.表皮(Epidermis):1.皮肤的最外层,由多层细胞构成,没有血管。
2.主要功能包括防护、感知和参与免疫反应。
2.基底层(Stratum Basale):1.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相连。
2.包含经常分裂的基底细胞,负责表皮的持续更新和修复。
3.也含有黑色素细胞,产生色素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3.棘层(Stratum Spinosum):1.由多边形的细胞组成,具有很好的连接性和强度。
2.细胞间通过桥粒相连,提供机械强度和弹性。
3.含有参与免疫应答的朗格汉斯细胞。
4.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1.细胞开始角化,充满角质蛋白,并开始死亡。
2.形成保护性脂质屏障,减少水分流失。
5.透明层(Stratum Lucidum):1.仅存在于掌心和足底的皮肤中。
2.由透明、无核的细胞组成,提供额外的保护。
6.角质层(Stratum Corneum):1.最外层,由扁平的、无核的角化细胞组成。
2.提供坚固、防水的屏障,防止病原体进入和水分流失。
7.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1.表皮中最主要的细胞类型,通过分化形成角质层。
2.为皮肤提供保护和储水功能。
8.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1.分布于基底层,负责合成黑色素。
2.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保护细胞核DNA免受损伤。
9.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1.存在于棘层,作为表皮的免疫细胞。
2.识别并呈递外来抗原,激活免疫反应。
这些名词定义了表皮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其在人体屏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期刊名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29)005【摘要】目的:观察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差异,探讨用来构建自体组织工程皮肤的最佳表皮细胞来源.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成年男性头皮、躯干、下肢及包皮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利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比较细胞在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及代谢等方面的生物学差异. 结果: 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及DNA合成代谢方面,头皮与包皮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躯干与肢体来源的细胞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前两者均高于后两者(P<0.05);细胞周期分析表明,头皮及包皮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S期比例高于躯干及肢体组. 结论: 头皮及包皮组织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可作为构建自体组织工程皮肤的表皮细胞来源.【总页数】3页(P391-393)【作者】韩军涛;王洪涛;胡大海;蔡维霞;汤朝武【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陕西,西安,71003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陕西,西安,71003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陕西,西安,71003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陕西,西安,710033;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陕西,西安,71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271【相关文献】1.不同部位人前脂肪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J], 杨坤;翟晓艳;郗光霞;范雪梅2.两种不同部位取材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J], 李丹;李博;何乐;王红云;张亚卓3.不同部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J], 林立新;黄勇;王玉婷;王鹏;王学明;姜蕾;4.不同部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J], 林立新;黄勇;王玉婷;王鹏;王学明;姜蕾;林冠妤5.兔不同部位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J], 袁启龙;曾晓勇;李平;叶章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世纪中叶以前:由外科医生承担 18世纪末:许多知名的内科医生开始注 意观察和记录发生于皮肤的疾病 19世纪末:对梅毒螺旋体和结核杆菌的 研究成为内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20世纪初:皮肤病学成为一门独立于内 科之外的临床学科
皮肤性病学的发展简史
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胞膜层─8nm厚,即基底细胞真皮侧的细 胞膜,可见半桥粒
透明板─35~40nm的电子透明带 基底板─又称致密板,是真正的基底膜, 35~45nm厚 网板─是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的产物, 与真皮无明显界限
第二节 真 皮
来源:中胚层。
全身厚薄不一,一般 1 ~ 3mm ,眼睑最薄,
为0.3mm。真皮内有各种皮肤附属器、及
•来源:外胚层,在分化的过程中形 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蛋白 •分层: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阶段 (由深层至浅表)分为:
基底层 棘 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 层
基底层
1.基底层: 为一层圆柱状或立方状细胞 长轴与真皮之间的交界线垂直 胞质嗜硷性,胞核呈卵圆型,偏下 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常见 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走向规则的 张力微丝。正常情况下约有30%基 底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有次序地 向上移动产生以上各层细胞,故 称为生发层
四、Merkel细胞:是一种具有短指状 突的细胞,位于基底细胞之间 电镜下Merkel细胞与角质形成细 胞有桥粒相连,常粘附于基底膜。胞 浆中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 Merkel细胞多见于掌跖、指趾、 生殖器部位及毛囊上皮中 Merkel细胞的基底部与脱髓鞘的 神经末梢之间有非桥粒性连接,形成 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能感受触觉
皮沟:由真皮中纤维束的排列和牵拉 形成。 皮嵴:顶端有汗腺开口。 皮野和指纹: 皮肤的类型:有毛的薄皮肤 无毛的厚皮肤 颜色:因人种、年龄、性别及部位而 不同。
第一节 表皮
属复层鳞状上皮。(见图) • 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朗格罕斯细胞、 麦克尔细胞组成。
一、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80%以上
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1.胶原纤维: 乳头层内:细小、不成束、 排列不规则方向不定 网状层内:较粗、呈束、 主要呈水平方向排列 染色 :HE 染色呈浅红色,电镜下为 70 ~ 140nm的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 功能 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
皮肤性病学导论
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
之相关疾病的科学 内容: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和功能、 各种皮肤病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防治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 内容: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防治
皮肤性病学的发展简史
三、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来源:骨髓的免疫活性细 胞。分布在基底层以上部 位,约占表皮细胞的3~ 5%。 染色:氯化金、ATP酶染 色可见树枝状突起。镜下 可见细胞核呈扭曲状,有 深切迹;胞浆内可见杆状 或网球拍状的Birbeck颗 粒(Langerhans颗粒)。
朗罕氏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 包括IgGt IgE的Fc受体、C3b受体、 MHCⅡ类抗原和CD4等抗原
5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我国皮肤 性病学在皮肤组织病理学、皮肤免疫学、 职业性皮肤病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皮肤遗传学、皮肤免疫学、性传播
疾病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皮肤的结构
表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肤真皮 皮下组织
总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6% 总面积:成人:1.5㎡ 新生儿:0.21㎡ 厚度:0.5~4㎜(不包括皮下组织) 眼睑最薄、足跖最厚 表皮的厚度约为0.1mm 真皮的厚度为0.4~2.4mm
表皮通过时间(28天):从基 底层移行至颗粒层上层(14天), 至角质层而脱落14天 2.棘层 :4~8层;呈多角形,核较 大呈圆形,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 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互相连接, 形成桥粒,细胞向上渐趋扁平
电镜下: 胞膜处桥粒 更明显 。 胞浆内可见 100~300nm 长形颗粒, 称为角质小 体或Odland 小体。
五、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1.桥粒 2.半桥粒 3.基底膜
桥粒:细胞间桥的相应物称为桥粒 桥粒处相邻胞膜内侧各形成板状致密结构, 称为附着板 胞浆内的张力细丝附着于附着板上,再折 回胞浆而成发夹状
【基底膜带 】 PAS染色,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有 0.5~1μm的红染带,示有中性粘多 糖,称为基底膜带。HE染色难以辨认
3.颗粒层:
角质层薄的部位由1~3层梭形或扁 平细胞构成,而掌跖等部位可厚达 10层,细胞长轴与皮面平行
最有特征的是胞浆中有较多体积 大的电子致密而形态不规则的透明 角质颗粒,沉积于张力细丝束之间
4.透明层 2~3层扁平的细胞构成, 仅见于掌跖,细胞境界不清,易被伊 红染色,光镜下胞质呈均质状,并有 强折光性 5.角质层 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 胞构成掌跖部位可厚达40 ~50层 , 胞质中充满张力细丝与均质状物质 结合形成的角蛋白,角质层上部细 胞间桥粒消失,故容易脱落
二、黑素细胞 来源:外胚层的神 经嵴。约在胚胎期 50天移至表皮基底 层和毛囊,也可见 于粘膜、眼色素层 和软脑膜等处。在 暴露部位、乳晕、 腋窝、生殖器及会 阴等处较多
朗 罕 氏 细 胞
黑 素 细 胞
染色:HE染色,胞浆透明,胞核较 小;银染色或多巴染色显示有较多 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细 胞和棘细胞。1个黑素细胞借助突起 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 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位。 功能:黑素能遮挡和反射光线,保 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
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记载 “疥”“疕”“癣”“疣”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 淋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 小儿皮肤病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的先驱 《千金翼方》 历代皮肤病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明韩懋:《杨梅疮诊治方》最早记载梅毒
皮肤性病学的发展简史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