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_5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使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4.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2、知人论诗。

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三. 教学重点:“月”和“闲”的揣摩与品味。

四.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

赏“月”,悟“闲”。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课获奖教案_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给学生讲“东坡食汤饼”的故事,从中体会苏轼的豁达洒脱。

引入本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三)解题《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是地点,“夜”交代了时间,而“游”是游记,即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朗读通顺流利(五)理解大意出示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将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绿竹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探究赏析1.苏轼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介绍文章写作背景①苏轼是一个得罪了皇帝和权臣的罪臣。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课教学设计_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猜看:他是谁?古有一人: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写的。

游记文体特点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观夜游1、自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的字,不会读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不会,师生共同解决。

2、再自读。

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听读课文。

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4、学生齐读。

读清节奏,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5、个别朗读。

读清节奏,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译读识夜游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译读。

边读边译,圈点勾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文意。

2、疑读。

小组合作,讨论疑点;相互交流,答疑解惑三、理解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推荐五篇)第一篇: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借助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写景小品文刚刚接触,从“言”的角度,学生疏通文意、积累字词还比较重要,但从文章的中的“文美”“文人”“文化”的角度理解可能还太少。

3重点难点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

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怀念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苏轼抒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

活动2【讲授】记承天寺夜游读美文知文意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 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结合注释、工具书、同学合作)重点字词提示:(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1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以“月”为话题,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吟诵有关月的诗句。

导语:月亮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你能列举几句吗?……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回忆诵读,积极参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旧促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情趣,引入文本。

3二、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出示资料,了解积累走近作者: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和,出生于四川眉山。

字,号,是“”之一。

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全班齐读,标记未知;播放录音,标注断句;再放录音,跟读感知;—王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温故知新,积累资料理解资料,助于理解文义4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练读,教师巡视;个别展示,引导生评。

全体齐读,师读引思。

倾听、感受朗读基调、标注断句等。

跟读,体会。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简评,评中体会。

1.指导学生朗读(1)学生朗读全文,标记出不会读的字词,正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2)学生听录音朗读,划分节奏、重音和语调。

(3)学生跟录音朗读,读出节奏。

(4)学生抓住一些重要词句,把握朗读的感情。

通过倾听感受、动口体会、展示评价,初感文义。

5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10短文多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韵味。

正确理解文章大致含义,能翻译重点句子。

?3.领悟月色之美?4.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1.领悟月色之美。

?2.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难点:?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客观的情怀。

?教学过程:?导: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风格常常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苏轼,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一个词语。

我们一起读资料——??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这么偏爱“空明”?我们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去寻找答案。

?预习检查:?对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听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含义。

活动一:赏景——赏月之空明?空明,课下注解特别作了交代:形容水的澄澈。

文章景物描写的真正对象是水吗??2.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说一说:今晚的月色带给你什么感觉。

?3.改句判断赏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4.读。

(注意体会惊喜陶醉,恍然大悟之情)活动二:识人——识人之空明?1.梳理情节:根据注释,理解记叙性的文字,了解这个事件。

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我们听。

?2.体会:品析记叙事件的文字,体会事件中的苏轼是______的人。

?3.感受:苏轼是这样评价自己的——“闲人”。

请一生读资料。

有着绝世才华的你,成了这样有个闲人,你的心情会怎样??4.讨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联系今天对苏轼的认识,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偏爱“空明”这个词语?活动三:读情——读情之空明??内心空明的人,才能看见空明的风景。

?读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读出自得之意)?2.不仅是这个晚上,不仅是这篇文章。

苏轼的内心永远像孩子一样空明:?被贬黄州,他路途偶遇风雨,欣然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箫且徐行。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55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5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掌握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和理解。

2.品作者的快乐,并指导读出这种快乐。

3.探作者的悠闲,了解苏轼。

教学重难点:1.品作者的快乐,并读出快乐。

2.探作者的悠闲,了解苏轼。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大文豪苏轼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预习之成果1.生提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

2.师展示重难点字、词、句,生梳理。

①欣然念遂亦相与盖但耳②念无与为乐者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把标题加上人物和事件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诵文章之韵味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断句。

2.指名朗读,生点评,师讲解部分句子的断句停顿。

3.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苏轼夜游的心情怎样?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

【明确:快乐,欣然起行】4.生跟着音乐读出这种欣然愉快,尝试,生朗读,师点评如何读出这种情感5.生齐读课文。

四.品作者之快乐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到“能使读者快乐是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一)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作者蕴藏在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

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例句:“欣然起行”中苏轼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

“起”和“行”说明了他内心当时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强烈和真诚的。

明确:①月色入户,写出月色如老友般善解人意,悄然入怀,不邀而至,给作者带来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念”写出苏轼的沉吟思量,“遂寻”写出苏轼当时思绪打开,兴致勃勃。

从“念”到“遂”涌动着难以言表的快乐。

月色常有,而可共赏之人不常有。

此时苏轼想到怀民,怎能不快乐?ppt展示:张怀民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

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指导朗读③怀民亦未寝,蕴含了至巧至好的快乐和与好友心灵相惜的妙趣。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56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5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水平。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相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持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

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使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很多杰出的诗篇。

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记承天寺夜游
记 叙---寻友赏月
描 写-----庭中月色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自学、小组互助→展示交流、集体评价→难点剖析\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选择的阐述 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
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
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
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本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课文重点字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 自己良好的个性。学会归纳、积累。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悠闲、豁达的心境。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 10 课,本单元都是写景 名作,《记承天寺夜游》短短 80 余字,却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写于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 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作为初级学校的学生,文言文水
2.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学习
的主人.

教学媒体

教学

教师的活动 环节
学生的活动
(资源)的 设计意图、理论依据

作用和使用
过 程
自动播放几幅
设 计
不同情境下的
不同情境下
要求学生学会倾
月亮的图片,
的月亮,朦
思 路
听、观察,仔细欣
播放背景音乐
胧而美丽,
用 ,
蒙 学
积累文言词汇, 教 会学生如何归纳、怎
合作学习要求
通过抢答方式积累 文言词汇。学生质 疑,提出不理解的
生 成 容
抢答 ,直观 量大,
方式
时间 来源
G 创设情境,积2 自制 累古诗
A 明确字音、停1 自制、网上下


F 学会赏析 4 自制
10-5 运用 课件 背诵导航 D
G 快速背诵法 2 网上资料自制
板书设计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
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
“ 但 愿 人 长 兴趣
久,千里共婵
娟”
1.展示学习
课件补充相
目标 学生介绍
2.走进作者,
关资料(使 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用动画吸引
资料助读
学生)
学习 新知 研读 感悟
2.展示朗读 要求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
录音播放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 朗读情境中
1.播放录音,要求
1、播放背景
3 . 朗 读 指 学生边听边想象画
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多媒体教室 □网络教室 □专用教室 □实验室 □其他:
教学媒体 (资源)
的选择
知 识 学习 点 目标 编 层次 号 10-1 掌握
10-3 掌握
10-4 领悟
媒体 媒体内容 教学
类型 要点
作用
课件、 展 示 月 亮B 音频 图片
课件 音像资源 C 录音
课件 文本
G
使用 所 得 结 论 占用 媒体
1.美读课文,朗朗书
音乐 2.如网
导,强调字词 面 指 导 学 生 朗 读
声体味古文韵味
络正常则传
读音、明确节 2. 指 名 配 乐 朗
2.传屏,激发学生兴
屏播放学生

读,学生进行朗读

朗读录音
评价
巩固
学生自主学习、小 展 示 重 点 字
4





组合作疏通文意, 归纳重点字词句,
词 层
, 方
使 式
与本节(课) 相关的学生 特征的分析
平参差不齐,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这篇课文比较短小,但仍有一些文言 词汇需要强调,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 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 重点环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
赏、大胆想象 《明月几时
梦幻一般 课前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兴趣,优美的旋
创设 有》
律,美丽朦胧的月色
情境 因势利导,提
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
导入 问学生说说有
境中,通过师生互
新课 关 月 亮 的 古 1.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动,开始富有激情的
诗,引入苏轼 展示古诗
学习旅程。
的 经 典 名 句 2. 教师使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
任务。
学习
知识点
知编 识
号 目标 具 层次





点 10-1 掌握 读准“解、寝、遂、藻、荇”等词语。

习 10-2 掌握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户、欣然、念、遂、盖、但、耳”等词的意思,能准

确翻译全文。
标 描
10-3 理解 了解写作背景,学会概括文意,明确作者夜游缘由。
述 10-4 领悟 细读品悟,赏庭中月色;深入文本,探究“闲人”心境。
课堂教学设计表
授课班级 八年级
章节名称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 第 10 课《记承天寺夜游》
学时 1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 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阅读简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教育技术标准:SETC·S
10-5 运用 与苏东坡直接对话,再次感受其豁达胸怀;背诵课文,中考题型演练
项 目内 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背景资料等,
教学难点
言词语。
把学生带入特殊的情境中,通过小组交流,合作
2.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 讨论,让学生需掌握的重点字词句,整体感知,
闲情。
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特殊心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 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
观旷达的胸怀。
“闲”字的深蕴内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析相关句子,领悟作者特 殊心境。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1. 反复诵读,能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 2. 收集作者及其作品等相关资料 3.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