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食物消费模式及对中国的经验借鉴
中餐的全球化趋势如何让中国菜成为世界共享的美味

中餐的全球化趋势如何让中国菜成为世界共享的美味中国菜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中餐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美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餐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它如何让中国菜成为世界共享的美味。
一、中餐在国际舞台上的崭露头角中餐的全球化趋势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品尝中餐。
中国菜的独特味道和精美的摆盘令人赞叹。
中国美食不仅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也得到了各国餐饮业主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中餐馆纷纷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为当地人民提供正宗的中餐体验。
二、全球各国市场对中餐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需求也在逐年上升。
因此,中国菜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馆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并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
无论是美国的中餐连锁店,还是英国的中式快餐,中餐在全球市场上都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
三、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菜文化融合在中餐的全球化进程中,不仅仅是中餐的菜品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中餐文化也开始融入当地文化。
例如,一些国家的中餐馆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菜品改良,融合本地原料和调味品,以迎合当地人口味的需求。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中国菜的传统美味,同时也满足了全球消费者对多元化的需求。
四、中餐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推广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中餐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广阔。
越来越多的美食博主、旅游博主纷纷分享他们品尝中餐的经历,并推广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
同时,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积极参与中餐的国际推广活动,加大对中餐文化的宣传力度。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加快中餐的全球化速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中国菜。
五、全球消费者对中餐的认可度不断提高随着全球消费者的口味不断进化和多元化,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发现,中餐不仅仅是令人垂涎的美味,更是一种健康、营养且多样化的饮食选择。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主食:东方饮食文化以米饭为主,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西方
饮食则主要以面包、面条、马铃薯等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东方地区适合种
植水稻,而西方则更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2.蔬菜与肉类的比例:东方饮食文化中,蔬菜占有很大比重,如中国
的青菜、豆腐、海带等,而肉类则相对较少。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偏向于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则较少。
这与东方注重平衡饮食以及佛教、道教等推崇素食的信仰有关。
3.烹饪方法:东方烹饪注重火候掌握,讲究清蒸、煮、煎等烹饪方式
一般较为简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多地采用烤、炸、炖等复杂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和香料,追求口感和味
道的多样性。
4.用餐方式:东方饮食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各种菜肴
摆在一个共享的桌面上,大家一起用餐。
而西方则主要使用刀、叉、勺等
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食物则在盘子中摆放好,个人独自享受。
5.社交功能:东方饮食文化中,餐桌通常被视为团结亲情、友情的场所,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
而在西方,用餐往往更侧重于个
人享受和品味,用餐通常被视作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
6.餐食时间:东方人一天通常有三餐,早午晚各一,较为规律。
而在
西方,早餐较简单,午餐则较为重要,晚餐时间较晚,有时还有夜宵。
总体而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食、肉菜比例、烹饪
方式、用餐方式、社交功能和餐食时间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
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经济时代外国生鲜电商的发展模式与经验启示

互联网经济时代外国生鲜电商的发展模式与经验启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实现数字化转型,生鲜电商也不例外。
国内外的生鲜电商在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本文将重点介绍外国生鲜电商的发展模式以及对国内生鲜电商的经验启示。
一、美国生鲜电商1、发展历程美国生鲜电商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9 年,当时全美出现了一批网络超市公司,例如WebVan、Peapod等。
然而由于当时互联网普及率不高,物流配送管理不成熟等多种原因,这些公司最终都破产或停业。
直到 2007 年,美国生鲜电商才又开始发展。
2010 年以后,Uber 启动了一项新的业务 Uber Fresh,通过其出租车网络服务,扩大了其定位为物流平台的角色,同时也为生鲜电商提供了新的机会。
2015 年,Amazon 宣布推出 Amazon Fresh 计划,进入生鲜电商市场。
2、经营模式(1)仓储与配送:美国生鲜电商主要采取经营实体店和在线商城的混合经营模式。
例如,Amazon Fresh 的配送需求非常高,所以 Amazon 投资了大量资金建立仓库和物流渠道,以确保高效的生鲜商品配送。
(2)价格策略:为了吸引消费者,美国生鲜电商常常会提供令人满意的价格优惠活动。
例如,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价格,开展“新客户优惠”等活动,以及使用促销码等手段提高销量。
(3)品牌营销:美国生鲜电商注重品牌建设,通过组织推广活动、营销战略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例如,Amazon Fresh 联合当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商合作,推出有机美食,打造“精品良心”品牌形象,推行“一站式购齐”策略等。
3、启示(1)注重仓储与配送:保证商品库存充足的同时,也要注意物流渠道管理,以确保商品的及时配送和质量的保证。
(2)分析消费者需求并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需求是推动消费者购买的基础,因此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等。
西方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烤肉、炸鸡和汉堡等快餐食品。
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和蔬果的摄入,以大米、小麦、豆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炸、蒸、煮等,注重将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二、餐桌礼仪与用餐方式:西方人用餐注重个体主义,一般用刀叉和盘子,用餐时主食独立摆放,每个人有自己的食物,注重个人私有权利。
而中国人用餐时通常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将主食放在共同的大碗里让所有人一起分享。
中国人传统上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注重团体主义和集体意识。
三、饮食习惯与饮品选择:西方人饮食习惯午餐较重,晚餐较轻,一般不喜欢吃米饭,偏好吃面包等主食。
西方人饮食中常见的饮品有咖啡、红茶、果汁和饮料等。
而中国人则注重早餐的丰富,喜欢米饭和面食,晚餐一般较为丰盛。
中国人也喜欢喝茶,特别是绿茶,它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的作用。
四、礼仪与礼节:西方人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不用手抓取食物,避免发出声音等。
吃饭时西方人通常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而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家庭和睦,习惯一家人团聚共进餐,用餐时会有较多的交谈和互动。
五、餐饮文化氛围:西方人习惯在餐厅用餐,注重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
西方餐厅通常会附带音乐和装饰,让顾客有舒适的用餐体验。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在家中吃饭,有的家庭还会摆上几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表现主人的热情款待。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饮品选择、礼仪与礼节以及餐饮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为了大家能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店铺就和大家分享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1.用餐工具的差异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2.就餐方式的差异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西方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扰,且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方式虽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西方人认为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无论哪种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本土文化。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1.中国传统饮食主要特点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说明国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国的饮食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中国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评价一道菜,其实其内在意思就是指这道菜的味道好还是不好,重味这一特点正是中国饮食最主要的特点。
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2.西方饮食的特点相较于中国,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往往大于对“味”的追求,饮食的理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美性,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中国和美国虽然都是大国,但是受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两国的食品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中国和美国的食品文化。
一、饮食习惯中国和美国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喜欢吃米饭、面条、豆腐等主食,而美国人则更喜欢面包、糕点、汉堡等。
此外,中国人喜欢在家里做饭,而美国人经常外出就餐。
当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中国人也喜欢到外面吃饭了,这一点与美国人相似。
但是在品尝美食时,中国人更讲究口感与颜色,注重点“滋味”,而美国人则更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和营养价值。
二、用餐礼仪中国和美国的用餐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餐桌上人们谈话声音轻,尽量不在吃饭时说话,以尊重食物和其他人。
而在美国,人们在饭桌上谈话声音较大,往往是为了增加餐桌氛围,讲笑话或者谈话题。
此外,在中国,吸声、打嗝、用手抓食都是不礼貌的。
而在美国,声音较大、用手拿食物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可以理解为美国强调的个人自由和舒适体验。
三、食品审美标准中国和美国的食品审美标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吃口感细腻、味道浓郁的食品,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食物的外观和营养。
因此,在美国很多超市、餐馆和食品商店中,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健康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
而在中国,这样的食品广告并不多见。
四、节日饮食文化中国和美国的节日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品和食品搭配,例如春节的饺子、清明的踏青粥等。
在美国,人们喜欢以火鸡、火腿等为特色的感恩节晚餐或者吃巧克力、糖果等的万圣节糖果。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节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五、厨余利用在中国,由于厨余是可以通过好好利用来制作出美味佳肴的,所以人们对于不浪费食材有很强的意识。
例如,剩米饭可以煮粥,剩菜可以变成家常菜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在美国,厨余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垃圾和无用的资源,直接丢入垃圾桶中,这种浪费的行为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并且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趣的例子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趣的例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例子如下:1. 主食种类不同:中餐以米饭、面食为主,而西餐则以面包、马铃薯等为主要主食。
这反映了中西方人对主食的不同偏好和习惯。
2. 用餐方式不同:中餐注重家庭聚餐和团圆,强调大家一起分享食物。
而西餐则更注重个人用餐,强调个人享受食物。
3. 膳食结构不同:中餐以菜肴为主,通常会有多个不同口味和烹饪方式的菜肴,以丰富口感和营养。
而西餐则注重主菜和配菜的搭配,追求口味的平衡和呈现。
4. 食物的烹饪方式不同:中餐注重炒、煮、蒸等传统烹饪方式,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餐则更注重烤、炸、烘等高温烹饪方式,强调食物的香脆和口感。
5. 饮品选择不同:中餐以茶和白开水为主要饮品,强调清淡和健康。
而西餐则更注重咖啡、红酒等饮品的选择,追求口感和品味。
6. 餐具使用不同:中餐以筷子为主要餐具,强调传统和文化。
而西餐则以刀叉和勺子为主要餐具,注重用餐礼仪和规范。
7. 餐桌礼仪不同:中餐注重吃饭时不发出声音,尽量不发出噪音。
而西餐则注重用餐时要有适当的交流和社交,可以发出声音和笑声。
8. 食物的热量和营养摄入不同:中餐通常以蔬菜和谷物为主食,注重均衡饮食,摄入适量的热量和营养。
而西餐则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摄入的热量和营养较高。
9. 食物的调味方式不同:中餐注重调味料的搭配和使用,追求食物的鲜香和口味层次。
而西餐则更注重原汁原味的保留,强调食材的天然味道。
10. 餐后甜点不同:中餐通常以水果和糖水为餐后甜点,追求清淡和健康。
而西餐则以蛋糕、冰淇淋等甜品为主,注重口感和味道的丰富。
总结起来,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体现在主食种类、用餐方式、膳食结构、烹饪方式、饮品选择、餐具使用、餐桌礼仪、热量和营养摄入、调味方式以及餐后甜点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对食物的偏好和重视程度的不同,也体现了中西方人对食物的不同追求和欣赏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 ,这 跟其特 殊 的 自然 环 境条 件 和 经济 社 会 因素 别 为 2 877千 卡 、86.9g和 81.2g。从 能 量 来 源 来
休戚 相关 。欧 美 国家 属 于 温带 海 洋 性 气 候 ,全 年 温 看 ,2005年 ,居 民摄人 的能 量 、蛋 白质 和脂 类 来 源
世寥震业 world Agriculture
20160l(总 441) .
国外 食 物 消 费模 式及 对 中国 的经 验借 鉴
郭 燕枝 岳 晓 甜 孙君 茂
(农 业部食物 与营养发展研 究所 北京 100081)
摘要 :本 文选取 了世界 上 有代表 性 的 3种 食 物 消 费模 式 ,即 以美 国为代 表 的 “动 物 性 食物消费为主”模式 、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 “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和以 日本 为代表 的 “动植物均衡 消费”模式,分析 了不 同食物 消费模式形成 的特殊历 史背景 、 发展 历程及 其 经验借 鉴 ,结合 中国居 民食 物 消 费现状 和 目标 ,提 出了未 来 中 国居 民食 物 消 费的几点 思考 ,以期 为 中 国居 民 未来食物 消 费提 供 参考 。 关键 词 :食 物 ;消费模 式 ;美 国;印度尼 西 亚 ; 日本 DOI:10.13856/j.cnl1—1097/s.2016.01.031
的 动物性 产 品 。此 外 ,欧 美 等 资 本 主 义 的 发展 和长 会发 生优 质蛋 白质 缺 乏 等症 状 ,一 些 脂溶 性 维 生 素
期 对外殖 民 ,使得 他 们 有 条 件 从 殖 民地 国家获 得 大 如维 生素 A 和维 生素 B等 摄 人量 比较 充 足 ]。但这 量 耐存储 的农 作 物 产 品 ,满 足 本 国对 植 物性 产 品 的 种膳 食模 式 同样 存 在 明 显 的缺 点 :脂 类 摄 入 较 多 ,
需 求 。长此 以往 ,该 地 区逐 渐 形 成 了草 地 面 积 不 断
扩 大 ,种 植业 用 耕地 面 积不 断 压 缩 的畜 牧 业 为 主 的 农 业产业 结 构 。为 当地 居 民形 成 “动 物 性 食 物 消 费 为 主 ”模 式 奠定 了 良好 的物 质基 础 。 1.2 “动 物性食 物 消费为 主”模 式 的主要 特点
通 讯 作 者 : 孙 君 茂 (1968 ),男 , 博 士 , 研 究 员 , 研 究 方 向 :
“动物性 食物 消费 为主 ”模 式是 指 居 民食物 消 费 食 物营养发展战略 ,E-mail:SHnjunmao@caas.cn。
一
]54 一
2016.01(总441)
世 考噱业 W0rld AgricuIture
基 金 项 目 :中 国农 业 科学 院科 技 创 新 工 程 项 目 ,公 益 性 行 业 (农 业 )科 研 专 项 (201503001)。
作者简介 :郭燕枝 (1979 ),女,博 士,副研究员 ,研究 方 向: 食 物 营 养 可 持 续 发 展 ,E-mail:guoyanzhi@ caas. cn。
1.1 “动 物性食 物 消费 为主” 模式 形 成 的 自然环 境 的总体 特征 。以美 国为 例 ,美 国居 民人 均 日能 量 摄
和社 会 因素
入 2005年高 达 3 833千 卡 (1千 卡≈ 4.18KJ),蛋 白
欧美 国家是 典 型 的 “动 物 性 食 物 消费 为 主 ” 的 质摄人 达 115.3g,脂类 摄人 达 165g。而 同期 中 国分
2 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 的 “植 物性食物 消 费
为 主 ”一毕模 一 式繁 <鞲稠 皿 、r
3
3
3
3
3
3
3
8 n 6 ¨ 4 n
2.1 ∞啪 “植∞珊 物性∞ 食物啪∞ 消费∞鲫 为∞渤主 ”∞模 式 形成 的 自然 环境
和 社 会 因素
以印度 尼西 亚 为 代 表 的多 数 东南 亚 和亚 洲 等 国
热量 供应 相 对 过 剩 ,高 热 量 、高脂 肪 和 高 蛋 白质 的 摄 人量 超过 推 荐 水 平 ,增 加 了非 传 染性 慢 性 病 的 发 生 概率 ,如肥胖 、糖尿 病 、心脑 血管 疾 病[2]等 。 1.3 “动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经验
随着 经济 发展 变 化 和居 民对 膳 食 营 养认 识 的 提 高 ,动 物性 食 物 为 主 的 消 费模 式 也 在 发 生 不 断 调 整 和 变化 。就 能量 摄 入 来 看 ,1961年 美 国居 民人 均 日 能 量摄 人 为 2 880千 卡 ,到 2005年 增 加 到 3 883千 卡 ,增 长 了近 35 ,这 45年 人均 能量 摄 人增加 的年
凉湿 润 ,有利 于 牧 草 生 长 。大 面 积 的 牧 草 为畜 牧 业 于动 物性食 物分 别 占 27.5 9/6、65 和 44 。这 种膳
发展 提供 了 良好 的 机 遇 ,也 为 当地 居 民提供 了 丰 富 食模式 的优 点有 :动 物 蛋 白质 摄 人 充 足 ,居 民较 少
1 以美国为代 表 的 “动物 性 食 物消 费 为主 ” 模 式
以动物性 食 物 为 主 ,植 物 性 食 物 消 费 为辅 ,甚 至 动 物 性食 物消 费 过 多 ,而 植 物 性 食 物 消 费 过 少 ,导 致 膳 食 营养 结 构 出 现 “高 热 量 、高 脂 肪 、高 蛋 白质 ”
家 ,其 居 民食物 ຫໍສະໝຸດ 费 以 “植 物 性食 物 消费 为 主 ”。从
自然环 境来 看 ,这 些 区 域 长 期 处 于雨 热 同季 的季 风 气 候 区 ,有 利 于种 植 业 的生 产 和 发 展 ,而漫 长 的冬
份 就有 近 3O多 个 。但 2005年 以来 ,美 国居 民人 均 季 和旱 季 不 适 合 牧 草 生 产 和 畜 牧 业 的 发 展 。加 之 , 日能量 摄 人 处 于 逐 渐 降 低 的 水 平 ,2011年 降 低 到 人 口较 多 ,密 度 较 大 ,耕 地 资 源 有 限 ,植 物 性 食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