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音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之源

合集下载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萨满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原始宗教之一,也是鄂温克民族、赫哲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萨满教的祭祀仪式中,使用神歌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神歌有助于联系神灵、激发信仰情感、增强信仰认同等作用。

本文将对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中的神歌进行探析,了解其源流。

一、萨满教的起源和传承萨满教起源于北亚原始民族,是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至今在东北地区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根据考古发现,萨满教已经存在于距今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东北地区,萨满教主要传承于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其中鄂温克族和赫哲族是萨满教传统信仰的代表。

二、神歌在萨满祭祀中的作用萨满教中,神歌是祭师用来祷告、召唤神灵的一种歌唱形式。

神歌是具有特殊节奏和旋律的歌曲,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与特定神灵的性格特征相符合。

举个例子,如果要呼唤水神,就必须演唱柔和、悠扬、灵动的神歌;如果要祭拜狩猎神,就必须演唱威武、激昂、豪迈的神歌。

神歌的歌词内容通常是用萨满教的符号表达,寓意深刻、历史悠久,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但是,不同族群的神歌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融、影响相互。

神歌的目的是通过唱歌来呼唤神灵、祷告神灵,以达到萨满教信徒希望得到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凝聚信徒的信仰和力量,加固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吉林地区,有许多优秀的神歌歌手,他们继承了萨满教的传统,用自己的口吻演唱神歌,传承并发扬了萨满教的文化遗产。

吉林地区的神歌是在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在多年的演唱中,不同族群的神歌互相融合,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的神歌,如鄂温克族的‘素德格尔神歌’、‘阿门贝兰朝鲜族神歌’、赫哲族的‘牛姆加神歌’、‘布理黑神歌’等等。

除此之外,吉林地区的神歌还涉及到了中华文明的元素,例如在祭祀中演唱《山东烟台》、《赛马》等民间歌曲,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敬仰。

总之,吉林地区的神歌是继承了萨满教传统文化的产物,历经岁月沧桑不断发展和丰富,融合了各族民间文化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庭传承具有血缘关系的特殊纽带,使得传承过程更为稳定和可靠,同时也能够 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指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 艺传授给下一代。在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的工艺技能、表演 艺术等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 长期的实践和学习,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这种方式对于一 些需要高度技艺和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为重要。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术作品多反映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雕塑 、满族的“剪纸”艺术等。这些美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东北少数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
总结词
传统技艺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包括纺织、刺绣 、陶瓷制作等。
VS
详细描述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例如,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蒙古族的《嘎仙洞歌》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传统音乐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包 括民歌、器乐等。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满族的二胡等。同时,各民族的民歌也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蒙古族的长调、满族的萨满神歌等 。
数字化保护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东北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 录、保存和展示,提高了保 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神歌,是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萨满信仰中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是一种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祀形式。

通过神歌,萨满祭祀者可以与神灵进行交流,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也可以带领信徒共同进入宗教仪式的氛围中。

在吉林地区的传统萨满文化中,神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礼仪表演形式,更是传承和弘扬萨满文化的重要载体。

那么,神歌这一神秘而古老的萨满祭祀形式究竟源自何处?又是如何在吉林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歌逐渐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祭祀风格和表演特色。

在吉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萨满祭祀文化得以得到了充分地传承和发展,神歌也因此在这里得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在吉林地区的神歌传统中,常常以鼓乐和高亢激昂的歌声为主要表现形式,萨满祭司们手持手鼓,跳跃起舞,辅以特有的咏唱,祈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

整个祭祀的过程中,神歌不断响彻,使整个仪式充满了神秘而悲壮的氛围。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

吉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情况较为严重,而许多萨满教仪式往往会以祈求丰收和保佑人民平安为主题。

在这样的地理背景下,吉林地区萨满教仪式常常会以鼓乐神歌为主要的表演形式,以此来感召神灵的力量,带给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吉林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融合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也为神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使其在吉林地区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萨满文化的复兴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吉林地区的神歌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吉林省文化厅、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相关部门也纷纷加大了对萨满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力度,加强了对神歌传统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推动了神歌这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

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

・艺术研究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杨 润1 乔钟乐2(1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2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10000)摘 要:本文对二人转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详细归类,发现研究二人转的期刊论文从2006年开始有了显著增长。

同时,本文也对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二人转;起源;审美二人转在中国音乐词典上的释意为:“曲艺的一种,属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有两百多年历史。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女孩,对二人转的记忆就是二人转的小戏班。

十几年前,在并不发达的家乡,似乎不论什么都跟不上大时代发展的脚步,但唯一的好处是可以让东北的传统文化变更得慢一些。

虽然如今的家乡里也没有小戏班演出了,但庆幸的是,笔者的记忆里有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带着对记忆中二人转的怀念和黑土地的热爱,笔者决定写这篇综述。

并通过中国知网、读秀这两个网站进行综述的文章和著作的搜索整理。

1 二人转音乐研究文献统计1.1 期刊论文对2014年以及之前的文章进行整理统计,共查找到学术论文63篇,2006年之前共17篇;2006年以后共有46篇。

涉及的期刊有《戏剧文学》《北方音乐》《中国音乐》《戏剧之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音乐期刊。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曲牌、唱腔研究、与其他艺术的比较等方面。

1.2 硕士论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14年以前的硕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0篇相关论文。

分类如下:(1)二人转音乐审美研究,共2篇:任佳颖《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李鑫宇《当代二人转审美特征与流变》。

(2)二人转唱法研究,共3篇:邢珊珊《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咬字吐字”技巧及其特色》;苗艳《东北汉族民间小调演唱风格探析》;钱芳《二人转与二人台演唱方法比较研究》。

(3)现状研究,共2篇:李露《地方剧场二人转现状研究—长春市和平大戏院个案剖析》;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

满族说唱艺术中的神调

满族说唱艺术中的神调

东北的民间说唱艺术主要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在明朝以前东北地区的开发程度有限,因此从清朝开始东北的说唱艺术才有了明显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在明末清初的东北说唱艺术中满族的说唱艺术占据着主体地位。

满族信奉萨满教,其中萨满教的祭祀活动--俗称跳神,包融着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原始歌舞场面,其中的萨满搬兵的说唱艺术,更是令人感觉独树一帜。

萨满巫师的说唱艺术发展至今,逐渐被人们分割搬到舞台上表演,犹其在如今的二人转舞台上出现较多,经过修改添加后形成了独特的说唱艺术—神调。

从小就经常听说东村有个道法高深的老头,西村有个能掐会算的婆婆,父母也为自己请过巫师婆婆祈过福祛过病,因为年纪小,那时还不懂这是干什么,只知道请来的婆婆是有道法的,一点不敢怠慢。

听着她口中振振有词的唱着神曲敲着小皮鼓,时而严肃庄重,时而又手舞足蹈,小的时候在那个场合中心里是有点怕的,也不懂她在唱什么说什么,总之感觉是很难受的。

不过现在的人们不是相信跳神能够治病消灾,而是历代相传的东西在农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生病了还是要打针吃药的,科学治疗和祭祀祈福并行,各不耽误。

长大以后才慢慢的懂得了一些关于跳神唱神调的一些象征性的意义,也深深地被这种神秘说唱艺术所吸引,甚至还背过一些自认为比较经典的唱词,感觉很有意思。

比如:日落西山,黑了天。

家家户户把门闩。

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

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

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棱紫金砖。

脚采地,头顶着天。

迈开大步走连环,双足站稳靠营盘。

摆上香案请神仙。

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

赶山山得动,赶河河得干,赶的是老仙不得安然。

大报马,二灵通,各个山崖道口把信通,老仙要把高山下,帮兵我先为你叫开三道狼牙三道关。

头道狼牙头道关有人把守有人看,二郎手使三叉戟,哪吒手晃金刚圈。

往日二位仙君都把闲事管,今日二位仙君么管闲,把老仙放过头道狼牙头道关。

眼前来到二道狼牙二道关,秦琼,敬得来站班。

赫哲族萨满乐器及其音乐的文化意蕴探析

赫哲族萨满乐器及其音乐的文化意蕴探析

赫哲族萨满乐器及其音乐的文化意蕴探析摘要: 赫哲族音乐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半与赫哲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萨满音乐在赫哲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赫哲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萨满舞蹈及其乐器彰显着素朴的音乐文化艺术精髓,现在的萨满仪式已经不再是请神、送神,而更像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关键词: 赫哲族; 萨满; 萨满乐器; 萨满音乐; 萨满舞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尔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处的岩壁上,刻画了萨满巫师手执萨满鼓( 温图文) 舞蹈的形象。

到了元代,萨满歌舞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步入巅峰时期。

至今这种使用神鼓表演萨满歌舞的带娱乐性质的祭祀活动,一直在赫哲族中盛行。

萨满作为千百年来被赫哲人所崇拜、笃信的一种原始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宰着赫哲人的思想。

当时当地政府为赫哲的所有萨满举行了一次集体萨满仪式———送神,意为将萨满自己身上所带的神灵送走,活动结束后烧掉了所有萨满的神衣。

之后经过了三十多年,直到 1990 年,应研究赫哲民族民间艺术的民族学者们的田野考察,以及中央电视台摄制相关主题的电视片的邀请,赫哲族几位萨满举行过几次萨满祭祀仪式。

在采访中关扣尼老人说: 现在的萨满仪式已经不再是请神、送神,而更像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尽管萨满音乐与传统民歌相似,很多萨满音乐直接来源于传统民歌,但二者之间仍存在不同之处。

传统民歌在调式和音阶上多以“五声”音阶为主,但萨满音乐则是以“三声”、“四声”音阶为主,“五声”音阶的运用非常少见。

常以“re misol la”为主音。

同时受到萨满活动场合的神秘、庄严的氛围,萨满音乐逐渐变成一种吟诵式、呼号式或者是呢喃式的曲调,更加突出萨满仪式的神秘色彩。

萨满音乐只有在举行萨满祭祀活动时才能演唱,平常生活中是不允许演唱的。

1.赫哲族的萨满乐器1.1温图文温图文汉译“手鼓”,萨满跳神时手持的乐器。

温图文成扁圆形或者蛋卵形,宽边木框,蒙驼鹿皮或者狍子皮,它的直径在 50-60 公分,木框边多是用落叶松木制成,驼鹿皮面用四根干皮条固定在鼓框上,然后用一个直径大约 4、5 公分的铜圈或者铁圈把四根皮条连接起来,这一铜圈用作萨满持鼓跳神时的抓手,在木制的鼓框边缘,挂上几个铁环或者小铃铛。

谈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谈满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 王纵林
满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 , 歌舞音乐 , 说唱音 式’ �" "中一人歌 , 众皆以 � 空齐’ 二字和之 , 谓 乐 3 类 � 民间 歌 曲有 山 歌 , 劳 动号 子 , 小 唱 3 之 � 空齐 ’ �" 由 此观之 , "莽式 " 为舞 , " 空齐 " 种 � 内容有劳 动歌 , 情 歌 , 婚礼歌 , 祝寿歌 , 摇 为歌 � 这种歌舞在 清初进入宫廷 , 属宴乐之首 , 乾隆 篮 歌等 � 演唱 语言上 有用 满语 , 汉 语和满汉 语兼 八年定名为 �庆隆 舞 �� " 莽式舞 " 之表演 有九折 用的 3 种 � 大都为独唱 , 齐 唱或一领众和的形式 � 十八势 , 九折 � 起式 , 拍水 , 穿针, 大圆场 , 吉祥 满 族民歌中 , 宫 , 商 , 角三音列 占有重 要地 步, 单奔马 , 双奔马 , 怪蟒出洞 , 大小盘龙 � 十八 2 0 位 , 最常见的是以三音列为骨干音的四声音列构成 式� 手 , 脚 , 腰各三式 , 肩 , 转 , 走各两式 , 鼓三 0 的乐曲 , 其次是以三音列为骨干音的五声或六声音 式� . 列构成的乐曲 � � 满族民歌中所用的调式 , 以宫 , 商 萨 满歌舞 "萨 满 " 是北方游牧民族 的一种原 2 两 种调式为多 , 羽调式和角调式次之 , 徵调式则 很少 始宗教 � 萨 满歌舞 即烧 香 跳 神歌 舞 , 多在 祭天 , 使 用 � 另外 , 还有一种 以徵升宫音为主音 的调式 � 祭祖 , 还愿 , 庆丰收时举行 � 舞 蹈者萨 满 ( 男巫 ) 满族民歌的音域很窄 , 各音列大都是以三音小组为 或乌答有 (女巫 ) 戴腰铃 , 拿手鼓 (又 称抓鼓或单 骨干向上或向下扩充一至两个音而构成的 � 满族民 鼓) , 铃 , 扎板等乐器 , 边击鼓 , 边唱边舞 � 这种 歌中常用徵升音 , 如介于宫音与升宫音之间的音即 歌舞有两种 � 一种是放山林百神 , 音乐类似戏曲音 徵升宫音 � 介于清角与变徵音之间的音即徵升清角 乐中的 联 曲体 , 有 独唱 , 对唱 , 领唱及齐 唱等多 种形式 � 伴 奏 乐器主 要是鼓 � 一种是跳家 神 , 即 音 � 介于 徵音与 升徵音 之间的音 - - 徵升 徵音满 族 民歌的旋律 , 常以级进 , 重复, 变化重复 , 不完全 祭祀天地祖 先 , 曲 调多 具朗诵性 , 节奏平稳 , 有 模 进等手法而展开 � 在 一首乐曲中 , 调式 的主音 , 独唱 , 齐唱等形式 , 舞蹈动作简单� 萨满音乐以商 调 式和宫调 式较为常见 , 其次是 角调式 � 曲式结 最 高音 , 最低音 的使用 位置 , 常是 分散 而有周 期 � 的 � 满族民歌的节拍分为散板 , 有板 , 散板有板结 构有 种 � 第一种 为上下句构 成的单乐段 � 第二 合 三类 � 在有板 类的民 歌中 , 节拍 形式 很多 , 有 种是开始时 用引子 , 中段用上句 长 , 下句 短的单 1 � , 2� , 3 � , � , � , � , 3 � , � 等 � 乐段 , 不断反复 , 结尾击鼓 3 下 � 第 三种是类似 数 受� 满语发音习 惯影响 , 单词重 音常落在 最后一 个音 板式的吟诵 调 第 四种是近似 回旋曲 曲式 � 一般音 节 上 , 所以 常出 现前短 后长 , 前 紧后 松的 节奏 型 , 域较窄, 无 大跳 , 三音列进行较多 , 常以四度音为 满 族艺人称之为 "老三 点 "� 满族民歌中最常 见的 轴, 多在五度内 活动 � 曲 式结构是由奇数乐句 构成的非方整性的 单乐段 , 著 名的满族音乐家有作 曲家雷振邦 , 傅庚辰 , 而两乐逗构成的单段体几乎见不到 � 古琴家溥雪斋 , 歌唱家徐桂珠 , 关牧村等 � 综观满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 , 较之汉族民歌 , 多了一些 族音乐发展的全历程可以看到 , 从社会 , 生产 , 经 渔 , 猎 , 牧劳动 和八旗 兵出 征及思 念亲 人内容 歌 济 , 语 言 , 习俗 等文 化氛围 对音 乐生成 发展 的影 曲 � 其歌词语言通俗 , 活泼 , 其旋律质朴 , 简明 � 响 , 它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共性 � 然而满族音 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 乐在特定历史文化氛 围中 , 却有着明显 的特殊性 � 著名的 满族民歌有情歌 � 青春歌 � , �伊 勒哈 简言之 , 满族族 音乐 虽然源 远流 长 , 但 是为 了生 穆 克 � , � 红绒线 � , � 烟荷 包 � , �十 二月 � 等 � 存 , 在 世代不 断与汉 文化融 合迈 入文明 社会 的同 婚 礼歌有 � 阿察布密 � � 另外还 有举行葬礼时 唱的 时 , 形成民族内部发 展的极端不平衡 � 虽然如此 , � 解九连环 歌 �� 有 领有合的喜歌 �拉 空齐 �� 为老 满族音乐却有着可观的艺术价值 , 并曾影响过中原 人拜寿时唱的 � 子孙万代歌 � � 山歌有 � 靠山调 �� 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 , 给这些音乐增添了无穷魅 劳动号子有 � 跑南海 �� 牧歌有 � 溜响鞭 �, � 蚕姑 力 , 其 萨满祭祀 音乐 是满族 古代 音乐文 化的 活化 姑 � 等 � 反映民间生活的有 �巴音波罗 � , �喜歌 � 石 , 为世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 等 � 游戏歌有 � 抓嘎拉哈 �, � 拍手歌 �� 反映出征 内 容的有 � 出征歌 � � 反映妇女 生活的有 �丹 查拉 参考文献 � 米 � , � 酸枣棵棵 � � 儿歌有 �干草垛插金刀 � 等 � 孙 继南 � � 中国音乐通 史简编 � � 山东 教育出 � � � 满 族人 民一 向能 歌而 且善 舞 , 它 体现 在祭 祀 , 版社 � 1 3 年 月第 1 版 � 喜庆 , 节令无不歌之舞之 � 歌与舞紧密相连 , 故歌 王 小 龙 � � 中 国 音 乐简 史 � � 上海 音 乐出 版 舞 音乐是 其音乐 的主体 � 在 色彩斑 斓的 满族歌 舞 社� 2 0 0 年版 � � 中 , " 萨满歌 舞 " 和 " 莽式空齐 " 最具典 型 , 深受 王耀华 � �中国民族音乐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 满 族人民喜爱 . "莽 式空齐 " 是满族盛 传的传 统歌 2 0 0 年 月第一版 � 陈 四海 � � 中国民族音 乐概论 � � 陕西 旅游出 舞 � "莽式 " 又称 " 玛克沁 ", "玛克式 " , 为舞蹈 之意 � � " 满洲大宴会 , 主家男女 , 也必更 迭起舞 � 版社 � 20 0 0 年 月第一版 � 大率举一袖于额 , 反一袖于背, 盘旋作势 , 曰 � 莽 责任编辑 王庆斌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满族萨满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反映了满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

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萨满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对于了解满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特点1. 宗教性质满族萨满音乐是满族传统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宗教性质。

在满族的萨满教仪式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承载着祭祀和祈祷的意义,能够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抚慰。

满族萨满音乐具有神秘和肃穆的氛围,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息。

2. 独特的音乐风格满族萨满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它融合了满族传统音乐、舞蹈和声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方式。

在演奏和表演中,萨满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出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3. 古老而神秘的题材满族萨满音乐的题材多以古老的神话、传说和神秘的宗教故事为主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演奏者会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传达出对神灵和自然的崇敬之情,使人们感受到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底蕴。

4. 舞蹈和服饰的融合在满族萨满音乐表演中,舞蹈和服饰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姿态,配合音乐的节奏,增添了表演的艺术魅力。

而服饰则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装饰,展现了满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

二、表演形式1. 乐器演奏在满族萨满音乐的表演中,乐器演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乐器包括马头琴、二胡、笛子、锣鼓等,这些乐器在萨满音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负责主旋律的演奏,有的负责节奏的打击,有的用来烘托气氛。

乐器演奏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编配,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使人们进入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2. 声乐表演声乐是萨满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常由萨满教的信徒或专门的歌者演唱。

这些歌曲通常以满族语言演唱,歌词内容包括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赞美、对祖先的追忆等,富有深刻的宗教和情感内涵。

声乐表演不仅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对萨满文化和信仰的传承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一直沿袭至今。在承袭传统的同时 ,满族音乐
也受到了汉 民族融合 的影响 ,许多民歌以及萨满神 曲的歌词在与汉族融合之初还是用满语来演 唱的, 到后来逐渐满汉语兼用 ,最后多数满族民歌与萨满
神曲的歌词都开始用汉语演 唱了…。
1 满族民歌与秀 汉族民歌的旋法比较 匕
东北民歌与满族民歌在旋律进行的方法上有许
维普资讯
第 1卷 第 6 6 期 2O 年 1 月 O6 1



学 学

ro 6 N0 6 t1 . N0 .2 o v 06
J RNAL OF C 0U HANGC N VER ⅡY 删 UNI S
文章编号 :10 3 0 (06 6— 07— 3 0 9— 9 7 2 0 )0 0 7 0
方法也很多 ,如《 新上茨山》 猜花》 十棵菜花调 ) 《 ( 中的调式交替就是采用变宫音代替角音的手法 。六 声调式中的清角音的作用多半是用来调式交替 的, 这时的清角音是代替宫音使用的 ,当乐句出现清角 音时 ,角音不 出现 ,如满族民歌《 破钱山》 萨满 调 , 中的《 答对按 巴满尼》 指答对大满尼) , ( 等 东北汉族 民歌中的《 放风筝》 五朵花儿开》 捡棉花调) 《 ( 等。
“ 小妹妹送情 郎,送 到了大门外” 而后者音调是 d ; o
l d ol d O ad O i O i e 歌词是 a o Ol d oS l oS m , Sa a Sm R “ 正月里的姑娘啊 ,盼了一个盼” 。这两首民歌又都 同时带有辽南皮影戏的基本音调。大多数 民歌旋法 对比已经表明 :满族 民歌发展在先 ,东北汉族民歌 发展在后。这也进一步表 明了满族 民歌对东北民歌 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积极贡献 。
糊涂》 等。单乐段扩充时也有不重复的 ,如《 王婆 子保媒》 辽宁大连的满族 民歌 ) 《 打 四平》 吉 ( 、攻 (
林汉族 民歌) ,这种形式在汉族的 《 等 秧歌调》 中
也较为 常见 。
比。东北汉族 民歌中这种以变宫音代替角音的交替
方正性的单乐段在东北地区的满 、汉民歌中有 很多例证 ,这种四个乐句构成 的方正性 乐段多为 起 、承、转、合的结 构 ,如满族 民歌 中的《 瞧郎》 《 秧歌小帽》 哭夫调》 ,东北汉族民歌 中的《 《 等 小拜 年》 今夜月儿圆》 《 等。复乐段的扩充在满 、汉 民歌
多共同之处。比如现在 的吉林 民歌 《 小拜 年》 的
开头乐句“ 正月里来是新年哪” 1 m l 8 ( i0 a 0l a 8 a
2 满族民歌与秀 汉族民歌的结构对照 匕
在传统 的满族 民歌中一部 曲式 的单乐段结构较 为普遍 ,大多为上 、下旬结构 ,而且非常方正。如 满族民歌《 跑南海》 欢庆丰收》 悠摇车》 ,这些 《 《 等
作者简介 :陈明大 (9 0一) 15 ,男 ( 满族 ) 。辽宁省辽 阳县人 ,长春大学 音乐 学院教授 ,主要从 事音乐理论教学 春




第 1 卷 6
岩满族民歌) ,以及东北汉族民歌 《 等 妈妈娘你好
不 出现 , 这样使音乐的进行在调式上产生变化与对
意为 “ 因兴奋而狂歌舞者” 而这种 “ , 狂歌舞” 的
普遍 的。
辽宁辽南地区的海城汉族民歌 《 送情 郎》与辽 宁宽甸满族 自 治县的满族民歌 《 姑娘盼》 音调进行 的起音与落音几乎完全一样 ,就连装饰音都如 出一 辙, 第一句 的落音 “ 商” 的装饰音都是 S m e O i , R 第二句都是 “ 微” 的低音结束音。前者的音调是 d o d 0 a O ad ol S m i e 歌词是 0 o O1 d iOm , d lS l S a a O S R
民歌的结 构非常近似东北大秧歌 及 “ 二人 转” 曲
8 m e ed ) 与满族的传统民歌 《 0 i R o a , R l 跑南海》
( 压压哼,嗨嗨蹦 ) 的开头乐 句“ 东南风 来 哎嗨, 西北浪来哎嗨” 8 8 i e o 0 i e o (0 0 a 0 0 8 l8 m R d 8m R d R o a e )的第三小节、第 四小节几乎一模一样 , dl 都是徼 、角 、商、官 、羽的进行 ,落音的节奏也非 常一致 。在汉 、满的商调式 民歌中 8 i e 0 是下行 mR 徵到角再到商 ;l d e a o 是上行羽到宫再到商 ,这 R 样进行 的例子 非常多。又如黑龙江汉族 民歌 《 打 轮墩》等 ,满族 民歌 《 响鞭》 等 ,这 种下行徵 溜

角一商和上行的羽一宫一商 的旋法是非常典型而
展,至今已存在四千多年了。满族的祖先原是我 国 东北的土著居 民,他们勤劳 、勇敢 ,爱说唱 ,善歌
舞, “ 在 白山黑水 ” 间世 世代代生息繁衍 。早在 女真时期 ,珊蛮 ( 萨满 )教音乐就 已具 有相 当规 模并盛极一 时,珊蛮一词为满—通 古斯语族语言 ,
收稿 日期 :2 0 0 0 O 6— 2- 8
牌中的 “ 旬句双” 而萨满音乐 中 的 《 , 跳家神》 等 多半也是这种上、下旬的反复 , 加上鼓、腰铃等节
奏的伴衬 。在单乐段 的双乐旬扩充形式上 ,也有许
多相像之处 ,而且扩充多是重复 ,或者变化重复第
二乐旬 ,例如满族 民歌《 白菜》 绣耳包》 辽宁岫 拔 《 (
萨满音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之源
陈明大
( 长春大学 音乐学 院 ,吉林 长春 10 2 ) 30 2

要 :通过对满族 民间音乐与 东北汉族民间音 乐在旋法、结构、调式、调性 、节奏、节拍上的
比照,以及对 “ 二人转”音 乐 源的论证 ,进一步从理论上 阐明 萨满音乐是 东北民族 民间音 乐 起 的源泉。 关键词 :萨满音乐;东北民歌 ;二人转 中图分类号 : 6 8 J0 文献标识码 :A 我 国的满族音乐伴随着这一古老民族的不断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