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社会分割与信任——来自上海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上海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状况及特征分析

上海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状况及特征分析

上海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状况及特征分析--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系列分析资料之七上海市统计局 2011-11-02人口的户籍登记地和现居住地不一致的现象统称为“人户分离”。

人户分离按分离的空间是否跨越省级辖区可分为外省市人口流入到上海的人户分离和上海内部跨区(县)、街道、乡(镇)的人户分离。

其中,前者习惯上称之为外来流动人口,后者称之为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

按分离的表现形式,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又可分为“人在户不在”和“户在人不在”两种。

本文所探讨的人户分离是按“人在户不在”口径统计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在本乡镇街道而户籍登记地是本市其他街道、乡(镇)的上海户籍人口。

一、上海人户分离现状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户籍人口的流动性加大,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突出,规模也日趋庞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上海人户分离人口由2000年的224.97万人增至2010年的384.14万人,增长了70.8%,年均增长率为5.5%;人户分离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7.4 %,比2000年上升了10.3个百分点。

二、上海人户分离的特征1、年龄在20-59岁的中青年占七成上海人户分离人口中,男性有187.71万人,占48.9%;女性有196.42万人,占51.1%。

分年龄组看,0-20岁年龄组占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 12.5%,与全部户籍人口中0-20岁年龄人口的比重基本持平;20-59岁年龄组占人户分离人口的7 0.3%,比全部户籍人口中20-59岁年龄人口的比重高出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占人户分离人口的17.1%,比全部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低6个百分点(见表1)。

人户分离人口中有七成是20-59岁的中青年,表明在本市市政建设和旧区改造过程中,中青年人更有条件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更容易产生人户分离,从而成为城市人口流动的主力。

表1 上海人户分离和户籍人口的年龄组构成2、近四成人户分离人口的“人”和“户”分离超六年从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来看,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户分离人口为37 0.83万人,占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96.5%。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认知、现实影响与改革取向——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认知、现实影响与改革取向——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科技 与经 济
城 乡二 元 户籍 制度 的认知 、 现 实影 响与 改 革取 向— — 基 于上 海的 实证调 查
城 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认知 、 现实影响与改革取向 基于上海 的实证调查
彭 小辉 , 史清华 , 朱 喜
( 1 .上 海交通 大学 安泰 经济 与管理 学院, 上海 2 0 0 0 5 2 ; 2 .南京师范大学泰 州学院 商学院, 江苏 泰州2 2 5 3 0 0 )
迫程度有序推进 , 逐步降低入城 门槛 , 让市场调控人 口流动 , 上海作 为大量流动人 口聚 集地 , 户改更应 关注外 来
人 口的城 市 融入 问题 。
关键词 : 二元户籍 ; 现 实影响 ; 改革取向

中图分类 号: F 3 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9 7 5 3 ( 2 0 1 3 ) 0 5— 0 0 2 7—1 8
n e v e r s c r a t c h t h e s u r f a c e o f q u e s t i o n,w h i l e t h e y a r e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w i t h ma ny a s p e c t s o f a n y o n e .I t i s i n s t i t u t i o n l a r o o t s o f s o c i e t y u n f a i r .T h e r e f o r l n o f t h e p r e s e n t d u a l Hu k o u s y s t e m h a s b e c o me t h e c o n s e n s u s o f ll a s e c t o r s o f t h e c o mmu n i —

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_中国的实证研究_陈子婧

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_中国的实证研究_陈子婧

F I NANCE&ECO NOMY 金融经济运用效率,扩大承保能力和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等。

通过美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具备融合的前提条件。

融合的前提条件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保险市场经营理念成熟,应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考虑偿付能力的集约式经营,而不是仅为了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等的粗放式经营。

注重保险的金融属性、提供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等。

第二是资本市场应有比较高的运行效率,即证券市场能有效、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信息,并通过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

2 形成集团(控股)公司。

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环境下,通过两个市场的渗透、融合,形成集团(控股)公司等,可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扩大承保能力和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等。

但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因为如果条件成熟,两个市场的融合能够带来许多的正面影响,但是监管和风险控制不力,也可能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瘫痪。

3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在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发生变化的时期,保持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必须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实现保险产品由储蓄型、保障型到分红型、投资连结型和万能型等产品的转型,降低寿险产品的利率敏感性,避免利差损失问题的积累和爆发;同时,运用保险资金时,要避免暗箱操作和关联交易。

加强管理和规范,避免将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给保险市场。

4 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较完善的监管体制。

面对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保险监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对保险资金实行比例管理的原则及具体办法,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加强资产与负债匹配监管,及时评价资金运用风险,动态监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严格控制风险。

5 发达的通讯和网络技术,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和其它支持条件。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的实证研究陈子婧 曾 翼一、导言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社会学者布迪厄提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以来,社会资本的研究取得了迅速进展,不仅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观点,而且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人口流动能否影响社会信任——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经验研究

人口流动能否影响社会信任——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经验研究
影响,我们用 1974 年 1 月份平均气温作为人口流动的工具变量,有效克服了估计中可能存在的内生
性偏误。本文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是影响我国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提升我国居民的
社会信任水平,必须要持续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障、公共 资
源、职业机会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减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歧视。
14ZDA032)、国 家 自 然
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研究———基于公共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内生关 系 的 分 析”(
71173031)和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城乡 家 庭 代 际 流 动 性 比 较 研 究”(
LN2016YB035)资 助。感 谢 匿 名 审 稿 人
二、文献综述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组成部 分,被 看 作 是 社 会 资 本 发 展 的 结 果。已 有 文 献 表 明,信 任 对 组 织
绩效、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Kna
ck & Ke
e
f
e
r(
1997)指出,可以把信任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特殊信任,指人们对特定人或组织的信任,来源于经常性的互动;另一类是一般化信任,指对 社
j
动程度加大(Mi
le
ta
l,
2006),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拉大(
Ben
ami
n & Br
and
t,
1999),这些
gue
j
都会对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造成负向 影 响(
Al
e
s
i
na & Fe
r
r
a
r
a,
2002)。 具 体 地,Mi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李骏【提要】关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分层的已有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只关注城镇居民与农村移民之间的差别,二是很少考虑城市经济所具有的分割性结构。

本文通过对比考察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户口类别与户口所在地,围绕户籍制度是否以及如何决定了个体在分割性的城市经济结构中的就业结果这一核心问题,呈现了一个更为系统化的经验分析。

基于上海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对个体的就业结果各有影响:虽然部门进入、职业获得和收入不平等的模式确实体现出了城乡户籍群体之间的差异,但本地居民与外地移民所受到的区别性对待在这些分层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研究还发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行业分割(垄断部门/非垄断部门)比所有制分割(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更能揭示这一复杂的户籍分层过程。

【关键词】户籍分层;分割;国有垄断*本研究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优配项目“中国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流动与分层的动力学”的资助(项目编号:644208)。

作者感谢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张乐天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吴晓刚教授的建议和帮助,并感谢匿名审稿人所提出的修改意见。

本文初稿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校际研究生学术工作坊(2009年秋季)中宣读过,组织人陈硕等与会同仁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在此一并致谢。

文责自负。

户籍制度一直深刻地形塑着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差别经常被总结为中国社会最为根本的不平等结构;而且,这种差别同时具有地理和制度上的双重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人口流动的行政控制逐渐放松,但户籍制度却一直未有质的改变,于是就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现象。

因此,法理上和事实上的城市人口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同一性。

这一事实也对中国城市社会中的户籍分层研究带来了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即是,为论证户籍身份在中国的城市实有人口中构成了社会分层的一个新维度,研究者必须同时考虑个体户籍属性的双重划分——户口类别与户口所在地,因为这种双重划分正是户籍制度的特性所在。

陈钊简历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陈钊简历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铭简历(2010年7月1日更新)个人信息: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3月教育经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1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96工作经历: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7-8月里尔第一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3月加拿大“UWO/CIGI/BRIC (China) +Ontario Project”特邀研究员,2009年11月至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2009年9月至今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社会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2009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科发展委员会顾问,2009年6月至今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09年4月至今巴黎第一(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Sorbone)访问教授,2009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2009年2月至今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访问教授,2008年11-12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2008年9月至今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访问教授,2007年10-11月世界银行咨询专家,2007年至2008年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2008年3月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8月至今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10月至今复旦大学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汇》编辑,2002年1月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法国就业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学。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规范着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

双重关系,作为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除了专业关系外,还存在其他如亲友、邻居、同事等非专业关系。

这种双重关系可能会给社会工作者带来伦理困境,影响他们的工作决策和实践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

通过对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我们分析了双重关系在不同情境下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以及社会工作者在面对伦理困境时的应对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双重关系可能会导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出现偏见、角色冲突、情感困扰等问题,但同时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更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机会,有助于建立更加信任的工作关系。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揭示了双重关系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挑战,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伦理决策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我们提出了应对双重关系困境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指导。

本研究对于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伦理意识,优化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双重关系概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双重关系,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同时扮演着个人角色和专业角色的情况。

这种双重关系可能会导致伦理冲突,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

双重关系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城乡社会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这种冲突和复杂性尤为显著。

在城市社会工作中,工作者往往需要在高效的服务提供和与案主的深度互动之间找到平衡。

他们可能在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的同时,也需要维护自己的个人边界。

这种情况下,双重关系的限制就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因为与案主建立了过于亲密的关系,而无法在专业判断上保持客观。

在乡村社会工作中,双重关系的困境则更多地体现在资源分配和服务普及上。

上海“户籍新政”浅析

上海“户籍新政”浅析

上海“户籍新政”浅析作者:汪凡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26期摘要:本文以上海“户籍新政”出台的背景及当前户籍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切入点,指明了上海“户籍新政”出台的必要性。

用混合扫描模型对上海“户籍新政”进行了阐述分析,揭示了其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今后户籍改革的着力点和方向。

关键词:户籍新政户籍改革混合扫描模型一、上海“户籍新政”背景及当前户籍政策问题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持上海市居住证满七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七年,依法纳税,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无违法记录者,可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

此外,为吸引优秀人才落户,办法规定,在上海市做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或者在上海被评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技师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的,可不受时间及参保年限限制。

政策一出,立即引来了各方的关注,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好评,国内其他地方的媒体也刊发了大量的跟进报道。

网络的讨论更加热闹,有门户网站甚至开辟专题页面,提出“‘户籍新政’破题,能否在国内引发连锁效应”的热望。

为什么一项地方政策能引来全国的关注?究其原因,是我国实行了50余年的“二元化”户籍制度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急需一场制度变革。

虽然户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必须正视的是,因户籍制度带来的诸多复杂问题目前已成影响社会公平和发展的难题。

由于历史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二元化”户籍制度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不仅存在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诸种严重的等级差异,还因户籍的地域差别产生了“户籍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社保不统一。

我国当前户籍制度背负很多有关社会福利的限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会保险的不统一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对农民工尤为显著和严重。

2、就业不均衡。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本地户口,既无法享受城市优待,也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才能换取某种便利,而这也是人才流失最大的原因,不仅使各地人才不均衡,大大限制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使得东部各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异常膨胀,西部偏远地区人才奇缺,极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籍、社会分割与信任——来自上海的实证研究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Social Segmentation and Trust——Evidence from Shanghai汪汇陈钊陆铭**汪汇: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wwendywang@;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433,zhaochen@;陆铭:复旦大学经济系、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上海,200433,lm@。

作者感谢“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JL051和08BJL008),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985创新基地项目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101)的资助,感谢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桂勇副教授为本研究提供数据。

户籍、社会分割与信任——来自上海的实证研究摘要:信任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户籍制度带来的社会分割可能会给信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居民信任水平的决定因素,并重点研究了户籍身份对居民信任水平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没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更加不信任小区的邻居和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对政府的信任水平也更低。

并且,本地户籍对信任水平的影响并不会随着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或消失。

另外,我们还发现,居民对于社会信任和政府信任还受到同小区其他居民的影响(即“同群效应”)。

由于非本地户籍人口相对聚居,同群效应会放大由户籍带来的社会分割对信任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信任户籍同群效应居住地分异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Social Segmentation and Trust——Evidence from ShanghaiAbstract: Social segmentation brought by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system in China might act as a strong factor reducing trust, while trust has insightful benefits in improving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study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of residences in Shanghai, this paper exploits how hukou affects people’s trust. We find that: People without local hukou in Shanghai always have less trusts in their neighborhood, the majorit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is lack of trust cannot be eliminated or reduced by the increase in incomeand/or educa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peer effec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and public trust, therefor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eer effects an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ccording to hukou,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ukou on trust would be magnified in community.Keywords: Trus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System; Peer effects; Residential Segregation一.引言现有文献普遍认为信任可以带来各方面的积极影响(Delhey and Newton, 2003),而社会分割会降低信任水平。

从宏观上看,社会分割越严重,收入越不平等和种族异质性越大的国家,信任水平越低(Knack and Keefer, 1997; Leigh,2006b),从微观上看,社会分割下被歧视的群体,例如在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和黑人,其信任水平较低(Putnam, 2000)。

关于社会分割对于信任的影响,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界尚无类似的研究。

在中国,社会分割的最重要原因是户籍制度。

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众多方面的影响,成为中国农民改善自身生活的阻碍(Wu and Treiman,2004),造成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蔡昉等,2001),扩大了收入差距(蔡昉等,2004;陆铭,陈钊,2004),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陈钊,陆铭,2008)。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最重要的歧视性制度(Wang,2005)。

那么,中国的户籍制度究竟是不是会给信任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呢?这就是本研究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如果源于户籍制度的社会分割会降低信任,那么,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外来人口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否可以缓解户籍对信任的负面影响呢?这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另一个问题。

通过对我们收集的2006—2007 年“和谐社区与社会资本研究”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⑴不同类型的信任,其决定因素不尽相同;⑵在我们所研究的信任的三个维度上,没有本地户籍的居民,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有本地户籍的居民;⑶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减少没有本地户籍所带来的对于信任水平的负面影响;⑷居民的社会信任和公共信任显著地受到同小区的其他居民的影响(即“同群效应”)。

如果由户籍造成的社会分割的确降低了信任,而这种负面影响又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随着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缓解,那么,这就给城市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威胁,应该引起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由于非本地户籍人口相对聚居,因此,非本地户籍人口的低信任还会在社区里借助于同群效应而放大,进一步加剧社会融合的难度。

反过来说,如果政府可以减少由户籍造成的社会分割,促进信任的提高,那么,同群效应也能够放大此类政策的积极效应。

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阐释信任的概念和分类,对于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论,并通过比较指出本文的贡献;第三部分是数据来源和统计描述;第四部分是信任决定的模型;第五部分考察信任决定中的同群效应;最后一个部分是总结。

二.文献回顾社会学家Georg Simmel是信任研究的开创者。

20世纪70年代时,信任的概念被主流经济学家接受(福山,2001)。

信任的一般定义是,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其他经济行为者合作行动的乐观预期(Guinnane,2005)。

根据经济行为者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信任划分为个人间的信任和对公共机构的信任(Newton,1999)。

而对于个人间的信任,Durlauf 和Fafchamps(2005)根据其产生机制的不同,又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个人化信任(Personalized Trust)和一般化信任(Generalized Trust)1,前者来自反复多次的人际交往,而后者是那些基于对象群体的构成、动机、教育背景等一般性知识产生的信任。

由于这三种信任的对象和产生机制的差异,它们在促进中国的城乡融合和推动城市化时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Mishler和Rose(2001)指出,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即公共信任),对于新建的或处在过渡期的政权尤为重要,因为新政策能否按照制定者的意愿得到实行,一个重1类似的,Leigh(2006a)将信任划分为本地化的信任(对同一社区的居民的信任,Localised Trust)和一般化信任。

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公共信任。

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管理政策的实行效果,也同样受到公共信任的重要影响,而那些特别针对城市新移民的政策效果显然又会受到外来人口公共信任度的影响。

Weber(1964)和福山(2001)都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在血缘关系上的个人化信任,Luo(2005)进一步指出中国基于熟人而产生的“个人化信任”是中国式“关系”2的形成要素,由此可以推断,外来人口的“个人化信任”的提升会有利于其本地的社会网络的形成,从而在微观层面上有利于外来人口的本地融合,但如果外来人口的社会交往仅限于同样是外来人口的人群,那么,个人化的信任也可能仅存在于外来人口之间,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分割反而会加剧。

社会信任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育质量(Coleman,1988; La Porta et al.,1997; Putnam,2000)、减少犯罪(Putnam,2000; Lederman et al., 2002; Uslaner, 2000)、增进社会福利(Bjørnskov,2003; Helliwell,2003)等方面。

尽管这三种信任的产生机制存在很大差异,但现有文献往往只专注于一个方面的研究,很少有文献把三种信任的决定做比较的分析3。

而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分别研究了个人化信任、社会信任和公共信任的决定,从而明确地比较了不同的信任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制的差异。

由于户籍制度是中国的特有制度,因此在国外对于信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没有考虑本地户籍这一变量,但却有研究考察了社会分割对信任的影响。

Putnam(2000)发现在美国,最穷的阶层比最富的阶层,信任水平要低得多;在控制住收入变量后,非洲裔美国人是美国信任水平最低的民族。

Alesina 和Ferrara(2002)的研究发现,属于一个长期在社会上受到歧视的群体(如黑人,女性),或居住在一个种族混杂,收入不均等的社区内,会显著降低一个人的社会信任水平。

也就是说,社会分割所带来的对某一群体的歧视会降低该群体的信任水平,而在社会分割的条件下,处在异质性程度越高的环境中的人,信任水平就越低。

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人们一般会更加信任和自己类似的人。

但是,既有的文献都没有进一步考虑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否能够缓解社会分割对于信任的负面影响。

目前国内对于信任的研究,有关于企业间信任的(张维迎,柯荣柱,2002),有关于农村居民的公共信任的(Li, 2004; 陆铭,张爽,2008),也有关于城市内有本地户籍的居民的社会信任的(李涛等,2008),但在所有的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户籍身份的人群之间信任水平的差异,而这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已有的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我们选取了户籍作为社会分割的视角,分析了户籍对于三种不同信任的影响,并且证明,由社会分割导致的信任降低不会因为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