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绿洲的缔造者——陵川县国营第一山林场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志在造福百姓 记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获得者杨善洲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志在造福百姓记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获得者杨善洲作者:暂无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4年第6期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 年,建成面积5.6 万亩,价值3 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文/ 本刊记者和学同人物介绍: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27 年1月生,1951 年5 月参加工作,1952 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 年退休,2010 年10 月10 日因病逝世,享年84 岁。
2011 年9 月20 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工作37 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8 年6 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 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 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 以上。
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
时下,云南各地争锋掀起了“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
这股热潮的起因来自云南边陲的一个荒山变绿荫,这座山叫“善洲林场”。
“善洲林场”原自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境内的一座关乎百姓的大亮山。
在中国的版图上标有一座用22 年时间来造化的公益林山——大亮山。
有一位被当地人民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曾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获得者,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在第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2011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的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 年,建成面积5.6 万亩,价值3 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的——杨善洲。
27207637_绿水青山话沧桑——_河南省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杨植森老人的奋斗传奇

■ 郑旺盛 张记绿水青山话沧桑—— 河南省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杨植森老人的奋斗传奇065佛经曾云: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经又曰: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15年间,老君山先后投资近20亿元,建设大小项目百余个,硬是将一个年收入只有30万元的老君山景区,干到了年收入3.6亿元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局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杨植森劈波斩浪,犹木入海。
沧桑巨变,创业奉献。
杨植森精诚所至,终得大道。
15年来,老君山的旅游开发阔步发展、跨越发展;老君山人走过的道路,激荡而壮丽,他们创造了令中国旅游界惊叹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奇迹,收获了一项又一项令人骄傲自豪的荣誉。
今日的老君山,已经成为栾川旅游发展中的一张最亮丽的名片,成为河南旅游走向全国的一张精彩而厚重的名片,成为全国亿万游客心向往之的一座天下名山、道教圣地。
今日的老君山,是一座令人向往的仙山,是一座风光无限的奇山,更是一座具有浓厚老子文化的圣山。
老君山,已经成为栾川35万人民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二杨植森是1947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75岁。
如果按中国人“虚岁”的风俗,他就是76岁的老人了。
年近八旬的人了,要说是该服老了,可他有点不服老。
几十亿身家的亿万富翁了,家里还没有请保姆。
早上5点多自己就起床了,自己给自己做饭,又是烧米汤,又是煮鸡蛋,早饭最少能吃两个鸡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杨总能做饭,能吃饭,起得早,饭量好,不算老!早上7点,吃过饭的他,必是第一个赶到老君山的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就算是下雪了,他也一直都是这样坚持,已经成了习惯。
老君山的人都知道,那个身材高大、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走路生风的老人,就是杨总;那个穿着朴素、说话随和、待人亲切的老人,就是杨总;那个每天都要上山走一遍、看一遍,不怕苦、不嫌累的人,就是杨总。
陵川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浙水至棋子山段绿化工程模式探讨

陵川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浙水至棋子山段绿化工程模式探讨王志刚(山西省陵川县太行第一山国有林场,山西晋城048300)摘要:为了丰富通道绿化线外景观,并增添路容美观效果,实现绿色环保、道路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同时推动国土绿化再上新台阶。
本文结合陵川山区通道绿化实际,通过参与本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浙水至棋子山段的调查设计、质量把关、技术指导等环节,总结了该工程绿化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实施对策,以期在全国风景道绿化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陵川县;太行一号风景道;绿化模式;探讨中图分类号:TU98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12-0088-030引言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陵川段是陵川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市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积极行动,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致力于把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民心工程。
本县浙水至棋子山段绿化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全长17.235km,其中可绿化长度12.6km。
建设项目总投资1800余万元。
在植物配置方面,栽植本土树种,凸显成活率高、成本低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在原有植物基础上,优化树种,形成“上乔、中灌、下草”的丰富层次,打造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景观效果,做到春观花、夏赏叶、秋收果、冬览枝的全新绿化景观[1],打造成绿树成荫或林野苍茫的具有识别性的风景道景观系统。
本次风景道建设以周边自然环境为主,将现状场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田园机制充分加以保留与利用,并融入当地艺术传统和本土特色,营造风景道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让风景道自然、和谐地穿行于大自然的秀丽山水之间,将风景道沿线自然生态、区域人文景观打造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时代“大美古陵”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一条黄金通道,一条最美的风景路、旅游路。
1项目区建设现状1.1项目区域环境(1)地理位置。
本绿化项目起点为陵川县六泉乡浙水村,终点为古郊乡大路沟村,途径六泉乡浙水村、赵辿村、黄虎掌村、黄松背村、下河村等8个村,潞城镇秋子掌村、苇水村、大路沟3个村。
事实热点2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为了让考生们在考前有效地抱一些“佛脚”,中公教育专家特将一些品质高、内涵深的申论范文给大家借阅,希望其中的言语可以帮助考生在考场上“点睛”。
为了生存,为了明天,一群蓑羽鹤振翅高飞,逆势而上,冲击地球之巅。
它们亢奋的叫喊声,在喜马拉雅山群峰之间激荡回旋。
每年春天,这种候鸟都要从印度次大陆返回中国北方的繁衍地。
气流、天敌、折羽而亡,都无法阻断攀升前行的向往。
它们挑战艰险,穿越极限,飞越珠穆朗玛峰,飞越九曲黄河,飞越万里长城,重返生命的起点。
在这里,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如同这些悲壮的蓑羽鹤,为了生存,为了明天,艰难向上,奋力前行。
漫漫35年征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忧患、奋斗与梦想。
造林英雄。
漫画崔莹英雄史诗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高举在七双粗糙大手中,七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
黄沙扑面,白日惨淡。
“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酒碗相撞,一饮而尽。
空碗摔在脚下,碎片八瓣。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三北,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
史前遗址、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
然而,放眼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版图,横贯北方万里疆土的,是漫漫黄沙、沟壑纵横、断壁残垣。
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亿万三北人的命运。
一山精神

赵树理两到一山林场1959年,县委决定“劳武结合,植树造林”,选择光脑山、富汗岭、棋子山三个条件最差的山头为攻坚突破口,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这几个原来光秃秃的山头,都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苗。
就在这时,赵树理第一次来到一山林场。
赵树理在参观了造林成果后,不喜反忧。
这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非常了解,同农民有着深厚感情的大作家不喜反忧。
他深知农民对形式主义这种东西是深恶痛绝的,更知1960年国家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全党上下正在认真调查研究,下决心纠正“浮夸风”、“一平二调”、“瞎指挥”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在全国像这样大规模地动用人力物力搞工程的现象已是很少见了。
陵川十年九旱,属典型的内陆性气候,满目之下,全是荒山秃岭。
在很多地方,群众连吃水都很困难,粮食问题都还没解决,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能有几成把握?特别是在阳坡也刨了鱼鳞坑大规模造林,恐怕是好大喜功,要劳民伤财。
赵树理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他立时自己的隐忧向邢德勇这位老搭档、老上级(当年在阳城县邢德勇任县委书记,赵树理任过县委副书记)说了出来。
他说:“老邢啊,你这样干是不是有点理想化?这地方能长树吗?再说自古松柏在南山,阳坡栽松叫瞎干。
你这样做怕是要劳民伤财哩!”由于出苗不多,邢德勇当时心里也很着急,情绪不高(邢德勇语),只得说:“我是搞试验,成功了是经验,失败了是教训。
”赵树理说:“既然是试验,开始搞得小一点好。
”就这样,两位当年的老搭档意见相左,不欢而散。
后来有一次在太原,时任山西省长卫恒(陵川人)向赵了解陵川植树造林情况时,赵也说了陵川的做法弄不好会劳民伤财的话,并希望卫恒能即使干预和制止。
卫省长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干预,以及当年邢书记是通过何种方式顶住压力、继续种树的,因为缺乏历史资料,今天,我们已无从考证。
但是,这份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突破传统、不唯上只唯实的革命气概,很值得我们今天来学习。
当时,赵树理走后,邢德勇虽然心绪不好,但思想没有动摇。
荒山治理人物事迹材料

荒山治理人物事迹材料
荒山治理人物事迹材料
1. 陈吉宁:陈吉宁是一位中国的环保专家,曾担任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副市长等职务。
他在北京市治理荒山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使得原本的荒山变为绿山。
他还推动了荒山旅游开发,使得荒山带来了经济效益。
2. 秋石峰:秋石峰是中国湖北省的一位农民,也是荒山治理的先锋。
他曾长期致力于治理家乡的荒山,通过修筑梯田、种植水果等方式,使得原本的荒山变为肥沃的农田。
秋石峰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媒体报道,成为了荒山治理的典范。
3. 雷蓓蕾:雷蓓蕾是中国云南省一所矿业公司的总经理。
她在担任总经理期间,积极推动公司对荒山进行治理。
她组织了大规模的山体绿化工程,引入了多种植物,使得原本贫瘠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
雷蓓蕾的事迹受到了矿业界和环保界的高度评价。
4. 奚方舟:奚方舟是中国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位农民。
他自己创建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致力于荒山治理和植树造林。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荒山可以种植更多的农作物。
奚方舟的事迹被称为是一种可持续的荒山治理模式。
这些人物在荒山治理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通过多种手段使得原本贫瘠的荒山得到了治理和改造,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荒山治理的工作中,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5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5篇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和为农民打品牌等等,他的事迹值得大家学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
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
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
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
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
”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
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
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
”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这一双手那一抹绿单人改写稿件

这一双手那一抹绿单人改写稿件这一双手真实而清晰,青筋暴突的手背浸透着铁锈般的酱紫,把挡路的大山搬移,把肆虐的洪水驯服,让古河道变成了米粮川。
这一双手粗壮而有力,镌刻着艰苦劳作的记忆,以精锐般的意志,让黄沙中挣扎的人们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这一双手坚硬而苍劲,写满了沧桑岁月的痕迹,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给八座荒山贴上了浓浓的绿衣。
这一双手平凡而熟悉,变形的手指就像截着引流的树枝,硬是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缔造了文明全国的右玉精神。
这双手是右玉县北辛窑村原党支部书记伊小秃的手右玉是晋北的一个边陲小县,千百年来,战乱、兵祸、风沙、干旱,这是右玉的历史之伤。
新中国成立前,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这是右玉的百姓之痛。
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北新窑村口有道河滩乱石林立,一到雨天就会爆发山洪,冲垮全村一年的辛苦,乡亲们不会忘记你咬紧牙关,掷地有声的吼出开山修渠!春耕不能误,秋收也不能误,数九寒天,面对比铁还坚硬的岩石,你匍匐着身子,双手紧紧握着那根六棱钢钳,崩裂的虎口上渗出了血。
抡锤的后生们,含着热泪,再不忍心把锤抡起,可你却憨笑着说:砸,娃儿使劲砸,只有把这渠修好了,咱才能过上好日子呀!砸!于是,铿锵的锤声在寒冬的山坳里一次次响起。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北新窑村,头天种下去的山药蛋,第二天就被黑旋风刮跑了。
面对光秃秃的山头,面对黄沙淹没的耕地,你勒紧腰带对大伙说:要想活路就得种树,要让风沙驻,必须多栽树。
于是你带领乡亲们用一双双手刨搬石头,用一把把铁锹挖石凿坑当第一株小树苗迎着东升的晨曦,吐出的嫩芽上挂满晶莹的露珠时,还是这双手,抚摸着鲜嫩的绿叶,激动地对大伙说:活了!活了!真的活了!你用这双手一天天、一年年一干就是七十年,这双手七十年只干一件事,就是种树,种树,种树!荒山绿了,荒坡绿了,荒沟绿了,村庄绿了。
你用这双手把绿色的梦想编织,把红色的信念传递七十年来,这双手让一株株、一片片的绿芽填满了右玉的山野空隙,书写了右玉的生态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连翘苗 5 O 余 亩。结合 陵川旅 游业 日渐 兴旺、 游客喜欢 购买山 区花卉 、 盆景 的需 求, 积极探索开发花卉 、 盆景系列产品。 思路变 , 门路宽 , 经过“ 太行 第一 山” 林场几代人近半个世纪 的艰苦奋斗 , 从植 树造林到科学经营, 第一山林场又逐渐焕
发 青春 , 走 上了一条保护 与发展并重 , 产 业开发与生态效益兼顾 的良性发展之路 。 历 史总是垂青有 准备 的人 。当陵川 第一山林场将经营林地面积由建场之初的 7 万亩发展到 了 1 2 万亩 , 林木 蓄积量达 到 4 0 万立方米 。其 造林 成绩 、 管护 质量 、 基 础设施 、 职工福利 、 经济效益等在同行业中
山林场 , 经营林地总面积 l 2 万亩 , 森林
覆 盖率 达 9 0 %, 林 管 区内一 年 四季绿海 茫 茫 。松 涛声 、 鸟鸣声 , 声声 不断 ,
挺进荒 山。 撼 天 动地
变成 了经济效 益显现 的“ 绿色银行 ” , “ 靠
富” 口号 , 制定 的“ 谁植树 , 谁得利 , 归谁有”
政策, 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拥护和赞同。 陵川 县第一 山林 场应运而生 。邢 德 勇亲 自率领 全县 2 0 0 0 多名民兵和第一山
林 场 的干部 职 I r 挺 进棋 子岭后 , 人 工 造 林 的序 幕 拉 开 了 。
林 场广 大干部 职工 敏锐 地觉察 到 , 这 是
林场创新发展 、 增添活力 的重要机遇 。 为此 , 场 里及 时召 开有 关会 议进 行 研究讨 论 , 并立足林场 的长远发展 目标 ,
该林 场 下 辖 王 莽 岭 、 棋子 山 、 佛 子 山、 古郊 、 六泉 、 平城六大管护 区 , 原来 曾 是一 片荒 山 。5 0多年过 去 了 , 如今 的第
一
到了刘少奇 主席 的高度赞扬 。
上世纪 8 0 年代 初期 , 全 场木材 蓄积
量达到 1 8 万立 方米 , 每年 可为社会 提供
商 品材 达 1 5 o 0 立 方米 , 往 日的光 山秃岭
围绕 “ 三 防一管 护 ” , 以保 护森 林资 源为
中心 , 制定 了调整产业结 构 、 实 施林 业重 点工程的具体方 案 , 以确 保稳步 、 高效推 动林业产业 的创新和效益 。 近年来 , 新一 届 场领 导班 子带 领全 场干部 以此指 导林场在新 时期 的生态效 益化 、 产业现代化建设。 与此 同时 , 还积极探索适宜林区发展
主战场之一 , 第 一 山 林 场 也 由 此 而得 名 。
陵川县 国营第 一 山林场
“ 生态立县 、 工业强县 、 开放活 县” 的 发 展
期间, 该场 广大干部职工 勇挑重担 ,
接 力绿化 , 向东部 山区更 多的 干旱 阳坡 发 出挑战 。 1 9 6 2 至1 9 6 3 年, 第一 山林 场
场 的经 济收 入一落 千丈 , 顿时 陷入 了经 济 困境 。管 理经费 、 办公 经费及 职工 的
任 陵川县县委书记的邢德勇大胆决策植树
造林 , 要使陵川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带着这样的想法 , 邢 德 勇 踏遍 了全 县 的【 I I 川 I 河流 、 乡镇 小 村 、 田间地 头 。广泛 接
的生产门路 。苗木培育是林场 的强项和优
势, 他们就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 利用场 区、 林间等空地 , 培育油松 、 侧柏 、 刺槐 、 山桃 、 山杏 、 华北落叶松等各类苗木2 0 0 多亩 , 并 积极落实县政府发展林业产业的要求 , 培
工 资 福 利一 时 都没 有 了着 落 , “ 靠 山吃
政 府 法 制 文 摘 版l M E S S A G E讯 息
荒 山变绿洲 的缔造者
口 张 明 秦 利平 马 小龙/ 报道
山西 省陵川县 国营第 一 山林场 成立 于1 9 5 9 年l O 月, 位于 素有 “ 太行屋脊 ” 之 称的山西省 陵川县东部 。辖 区平 均海拔 1 6 o 0 米, 最 高峰板 山海拔 1 7 9 1 . 7 米, 为南 太行第 一 主峰 , 是 林场创 建之 初造林 的
部职 工要理 解 国家 的政 策 , 要 看到 林 区
改革 的光 明前景 , 提 出了 由木 材生 产型 向生态建设 型转变 的工作 思路。一方 面
多方 寻求 门路 , 力 争通 过改革 转 型保 障
林场 的 良性 发展 , 保 护森林不受损 害 , 保 障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为兼 顾 生态 和职工 利 益 , 该场 场委 会 详细 地定 了分 区分类 , 梯 次推 进的 实 施方 案。该方案使全 场干部职工转变 了 观念, 振奋 了精 神 , 他们 一致决 定 , 放 下 采伐木材 的斧头 , 拿起保护森林的镢头 。
山” 又变成了一句空话 。
触农 民群众 , 集思广益 , 倾听他们的意见并 多次组织专 业人士 , 探讨论证 “ 向大 山宣 战, 绿化荒 山”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同时 , 陵J I I 县委向农 民群众提出的“ 家有树 , 不愁
然而, 没有任何犹豫 , 他们 在转 身退
出 的同时 , 又 踏上 了重重 困难 和 曲折艰 难的转 型之路 。 时任场长郑 建华一方 面教 育广大干
山吃山” 不再是一句空话 。 转型跨越 。 八方赞誉 当1 9 9 8年 国家 对 生 态建 设 力 度加
1 9 5 9 年1 O 月, 为彻底改变陵川荒山秃 岭 的落后面貌和穷山恶水 的自然环境 , 时
大, 山西省 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 后 , 第一 山林 场 向社会 提供 商品 材数量 锐减 , 林
林药 间作的成功 经验连续两年被林 业部 表彰和推广 。工 人们在实践 中创 造 了林 药间作巧育 、 小荫坡造林 的成功经验 , 得
战略, 把“ 生态 立县 ” 放 在首 位 , “ 山上 治 本、 身边增绿 ” 的造林 绿化工程在全 县 由 点到 面 、 由内到外的全面铺开 后 , 第 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