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格简释

合集下载

大一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大一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同源字: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组有相同来源的字。

对同源词的习惯称呼。

本字:指造字之初即固定记录某词的字,与“借字”相对。

指“初文”,与“后起字”相对,指一个字的最初写法。

通假字:与“本字”相对,指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

所表示的意义与本字无关。

假借字:词的本义: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也叫词的中心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义是词义衍生的基础,对掌握词的引申义有重要意义。

词的引申义:由词的本义通过引申的方式推衍发展而来的词的派生意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

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两种。

散句:骈句:对偶:辞格之一。

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互文:辞格之一。

亦称“互文见义”、“参互”。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语分开前后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自指:自指单纯是词性的转化-有谓词性转化为体词性,语义则保持不变。

转指:转指则不仅词性转化,语义也发生变化,由指行为动作或性质本身转化为指与行为动作或性质相关的事物。

正体字:指汉字的带有标准性质的规范写法和规范用字,区别于异体字、别字等。

俗体字:也叫“俗体”,异体字的一种。

与“正体字”相对。

就是流行于民间的较为简略的文字为俗体字。

省声: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的声符有所省略的现象。

如《说文》:“融,……从鬲,蟲省声。

”省形: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形声字是使用的术语。

指形声字省略形符某一部分的现象。

六书:战国末至汉代人们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出的六种条例。

其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没有明确写明条目。

清以后多采用许慎的名目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人对汉字构造和使用方法的认识,对汉字的研究起过很大作用。

象形:六书之一。

即按照事物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用来代替事物的符号的造字方法。

甲金文修辞例释

甲金文修辞例释

甲金文修辞例释张道升【摘要】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格,并有对修辞的详细论述.所以商周应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0)002【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修辞格;修辞思想;修辞萌芽期【作者】张道升【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7.1在商代后期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积淀着相当丰富的修辞实例。

具体说,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指商周时代的人们为提高书面语言表达效果,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段及修辞方式的言语修辞实例,即修辞格的运用;第二,指谈论修辞效果或发抒对修辞的看法和意见的言语修辞实例,即修辞的论述。

本文拟从甲金文这个修辞宝库中摘取一些修辞言语实例进行分析。

1 修辞格的运用1.1 修辞格甲金文的修辞格多种多样,这儿只讲最常见的方式。

其中譬喻、排比、反复、设问等本文第二部分将要论及到,此不赘述。

1.1.1 转类例1:乙巳卜:今日不雨?乙卯贞:王往畋,不雨?兹雨?兹雨?不雨?(卜辞通纂第383片)例1中的“雨”,本是名词,但在此为动词。

“不雨”即不下雨之意,“雨”前加否定副词“不”,可见句中的“雨”是名词转类为动词无疑。

“兹雨”即此时有雨,“雨”前有时间副词“兹”修饰,可见也转类为动词。

这是一组贞旬卜辞。

“兹”,此时之意,这里指今日。

本段大意为:乙巳日占卜,(贞人问):今日不下雨吗?十天后的乙卯日占卜,(贞人问):王出外狩猎,今日不下雨吗?有雨吗?今日有雨吗?不下雨吗?王出外狩猎,贞人从正反两方面各占卜了两次,足见对此事的重视。

例2:小子溥固先祖烈德,用臣皇辟。

(师鼎铭)例2中的“小子”,是自我谦称;“溥”为人名;“皇辟”是天子的意思。

“臣”后接了宾语“皇辟”,可见句中的“臣”是名词转类为动词无疑。

原句意为:我一定努力巩固先祖的显德,来臣事于天子。

1.1.2 代称例3:武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

《诗·秦风·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辨释

《诗·秦风·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辨释

《诗·秦风·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辨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卡卢什区,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密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Ornain想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找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似的。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更替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短。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登山容易。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意境诗的寓意,不是某词某句用了寓意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寓意。

“在水一方”,料难即就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短”的困境和“溯游等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就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将经常受从崇尚的激动。

至中断的苦恼、再至绝望的伤感这一完备情感上涌的洗礼,更可能将常常受逆流苦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M18x至爱情的境遇和唤醒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M18x至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醒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常见的有争议的字音

常见的有争议的字音

1 《现代汉语词典》中“披散”的“散”读轻声,意为“(头发、鬃毛等)散(Sàn)开、下垂”。

其中“披”,作动词,意为“散开”;“散”也应该作动词,意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分开”,即“散开”。

在“……维吾尔族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一句中,“披散”作动词,指小辫儿散(Sàn)开在肩上,而非头发散(sǎn)乱,如果取意“无约束,不集中”读第三声的话,那么“披散”就是形容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故“披散”中“散”的原声应是第四声。

此外,在汉语中,有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互文法”,如“山清水秀”解作“山水清秀”,“日积月累”意为“日月积累”,“调兵遣将”意为“调遣兵将”……照此法理解,“披头散发”应解作“披散头发”,而《现代汉语词典》已标明“披头散发”中“散”读第四声,故“披散”的“散”原声应读第四声。

2“花卉”是表示集合体的名词,表示所有花类的总称,“白玉兰、玫瑰”匀属于单一性的花种,所以不能用“盆”来修饰。

只能用表示类属性的量词来修饰,如“种”“类”等。

据此可以修改为:1、我家花台上放着白玉兰、玫瑰两类花卉。

2、我家花台上放着白玉兰、玫瑰两盆花。

3观赏与欣赏两者皆有一赏字,但欣赏一般指大体浏览,属于宏观层面;观赏不仅有欣赏另有把玩的意思,较之欣赏更为深入,更为具体,有微观层面的研究,风景为大致浏览故用欣赏,菊花需俯身仔细观看方可认清其美丽所在,故用观赏.我对名人字画知之甚少,所以不懂的如何( 鉴赏)这些古画。

校园里的桂花开了,香飘十里,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赏)。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十分重视培养我的艺术细胞,经常带我去(欣赏)各种高雅的音乐会。

4“雷鸣般的掌声”是比喻还是夸张?有这样一个句子“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到底是比喻句还是夸张句,一直以来都言人人殊,有说是比喻句,是把“掌声”比作“雷鸣”,本体喻体都存在且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有说是夸张的,因为“掌声”不可能有“雷鸣声”那么热烈响亮,有夸大的成分。

周杰伦歌曲中的修辞手法

周杰伦歌曲中的修辞手法

周杰伦歌曲中的修辞手法周杰伦演唱歌曲的歌词大量新奇混用修辞格和新潮时尚元素,使得他的歌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果,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古典浪漫主义气息。

本文试从歌词材料、歌词意境、歌词词语、歌词章句四个方面赏析周杰伦演唱歌曲的歌词。

一、歌词材料上的辞格运用比喻: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个思想的对象。

有明喻、隐喻、借喻三类。

譬喻辞格的运用往往会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听众听罢,会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周杰伦所演唱歌曲歌词中运用此修辞手法不仅很常见,而且对于此格的运用,有"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和"将具体事物抽象化"两种。

如: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鲜艳草莓…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七里香》),青春是干净的纯白,像一遍绿地的窗外(《我的地盘》),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爱在西元前》),这些都将抽象事物具体化,为的是增强形象性。

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而你的脸颊像田里熟透的蕃茄(《七里香》)则是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给人一种空灵感。

当然,从一些譬喻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民族文化,如: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龙拳》),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青花瓷》),此类譬喻不仅扩展了歌词的内涵,而且由于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情愫,是很容易引起听众共鸣的。

引用:文中加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

周杰伦所演唱歌曲的歌词中经常运用这种辞格。

如:只恋你化身的蝶(《发如雪》),引用的是梁祝化蝶双飞的故事;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东吴将士怪、黄巾贼、七星连环散诸葛亮的天命不来(《乱舞春秋》),从中可以明显看到三国故事的影子。

这种辞格运用不仅扩展了歌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让人们感受到了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唤醒了每个人内心的熟稔感。

这样的歌词再加上充满西方味道的曲风,要想不给听者留下"余音绕梁"的感觉,是很难的。

修辞学名词解释

修辞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三种境界:(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上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辞趣:所谓辞趣指的是即利用各种语言文学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

它是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及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或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

辞趣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趣、音趣和形趣。

(“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就是指意趣而言的:第一,它是一种言语现象;第二,非辞格;第三,富有表现力。

“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是就音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词语的音调;第二,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

“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是就形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字形图符、书写款式;第二,能体现出某种情趣。

)互文(举例):(1)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举例:①单句互文: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烟"与“月"同在上,“水”与“沙弦同在下,笼与被笼,不容偏向。

应当是互文相足,合起来解释成“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岸边的浅沙。

”这是七言诗,因字数的限制,所以运用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②对句互文:《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便也是互文的体现。

刚健:刚健是言语风格类型中的一种,刚健是刚强、雄伟的文体。

在句式选择上,刚健风格宜选取字数少、结构简单、节奏快的短句;在修辞手法上,也较多的使用排比修辞文体;在语音上,常常使用入声韵。

比喻在说明方法中叫什么

比喻在说明方法中叫什么

比喻在说明方法中叫什么比喻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比喻在说明方法中叫什么比喻在说明方法中叫打比方,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在说明方法中,比喻跟打比方类似。

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浅显易懂、确切具体、简洁生动,说明文借助于打比方,对事物做比喻说明。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

基本以3部分为主。

比喻的详细介绍1、比较和对照: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和对照,帮助读者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

这种对比可以使抽象的或难以理解的概念更具体和容易理解。

2、形象生动:比喻使描述更加生动和具体,因为它们常常使用生活中的图像、场景来解释抽象概念,这更清晰地感受所描述的事物。

3、传达情感和情感:比喻还可以用来传达情感和情感。

通过将某事物与某种情感相关联,比喻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情效果,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4、提高记忆力:比喻通常更容易记忆,因为它们通过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使信息更容易被读者记住。

5、创造隐喻:比喻还可以用来创造隐喻,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可以传达深层次的观点,而不是仅仅表面的描述。

6、生动阐释概念:比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将时间比喻为一条不停流淌的河流,这样读者就能够更生动地理解时间的流逝。

7、创造联想和共鸣:比喻可以通过触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文本中的信息。

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1现代汉语: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旅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与方言;狱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肯节: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人们可以自然地觉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

3变调: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彩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

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4汉字造字法:。

般来说,汉宁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5.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6.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7.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基本词的总汇。

基本词是El常生活中最必需、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一般人所了解的词。

8.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除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

一般词汇不像基本词汇应用得频繁和普遍。

9.词类: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

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l:2类。

、 10.短语: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短语的内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可能很多)的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

还可以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角度对短语进行分类,因此就有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辞格简释B.避复:避免重复。

有词语避复、文字避复、错位避复、补足避复四种。

○比拟:有意视物为人(拟人),或视人为物(拟物),比列而仿拟之。

○比喻:其物难识,以类似者比列而晓喻之,故曰比喻。

○别解:于具体语境中,临时赋某词语以新义,或谐音别解,或语意别解。

补正:肆口而出,或疏或误,再予补充纠正;与夫一言难尽,追以润饰之谓。

○C.藏词:为借代之特殊者,将熟悉之掌故、名句、成语等隐去所熟,露出所不熟。

○层递:相近事物按层次递升或递降排列谓之层递,须三层至三层以上方可。

○衬托:烘云托月,绿叶衬花,以相似、相关或相反之物作背景以对照。

○衬跌:先反面或相对予以衬托,再急速转折形成跌荡反差,强化主旨。

衬字:又称衬词、垫音。

不表实义,只补充、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抒发感情。

舛互:先全是之,或全非之;再部分非之,或部分是之,看似悖理,实合常情。

错综:将整齐形式、共同词面之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之谓。

○辞格简释B.比喻:其物难识,以类似者比列而晓喻之,故曰比喻。

比拟:有意视物为人(拟人),或视人为物(拟物),比列而仿拟之。

别解:于具体语境中,临时赋某词语以新义,或谐音别解,或语意别解。

补正:肆口而出,或疏或误,再予补充纠正;与夫一言难尽,追以润饰之谓。

C.层递:相近事物按层次递升或递降排列谓之层递,须三层至三层以上方可。

错综:将整齐形式、共同词面之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之谓。

藏词:为借代之特殊者,将熟悉之掌故、名句、成语等隐去所熟,露出所不熟。

衬托:烘云托月,绿叶衬花,以相似、相关或相反之物作背景以对照。

衬字:又称衬词、垫音。

不表实义,只补充、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抒发感情。

舛互:先全是之,或全非之;再部分非之,或部分是之,看似悖理,实合常情。

衬跌:先反面或相对予以衬托,再急速转折形成跌荡反差,强化主旨。

D.倒反:倒词为正话反说,反语则反话正说,后者或讽刺或调侃。

断取:断章取义,不计其馀,或截语意,或截语音,或连类所及,复词偏义。

对偶:语义相关或相对,字数、结构相同或相近者之并出方式。

对比:对立两物或对立面之一物并置而对照,使矛盾突出,特点鲜明。

对举:在两分句对应位置安排对应词语,使分句失去独立表意,而共同表达某一意义。

迭映:前后相应位置,迭用同一词语,表示相对或相反意义。

顶针:上句尾即下句头,上句宾即下句主,有直接、间隔、单复、连环之别。

顶释:顶针之下,对事物性状、动作作概述、描述性解释。

有动态性、状态性两类。

倒装:颠倒传统词序,改变句子结构,使熟者变生,庸者变健。

顿跌:本可一气说完,偏顿跌几次说出,以加强语势,呼应连贯,富有变化。

迭现:即涌列、穷举。

由联想与直感,将零散材料不规则、超量拼接为画面。

F.仿拟:故意模仿现成或熟知之词、语、句、篇,临时仿造出相应形式。

繁复:复语、重说、叠写,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义之词句选在一起,重复描写或述说。

反复: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以强调突出主旨。

彼此间常用标点隔开。

复辞:将相同之字接二连三地、有间隔地用在一起,字或转品、转义,或转音。

分承:合说、合叙、综说、列举分承。

指合并叙写,综合成句。

形式一套,内容多套。

分说:将一句之意,有意分为两句以上,重复使用共同成分,分别同并列单位组合。

反问:诘问、激问、反诘、反激,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思想,不作回答。

飞白:明知故错,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引之,亦即“非别”音形义句。

讽喻:不便明说或为求形象明白,引述或编写故事、寓言等以启发、教育、讽刺。

返射:借用对方之言来反驳、反讥、戏谑对方。

或明借,或暗借,或意指。

复用:同义、反义或连类之词句复用,以协调音节、加强语势。

G.感叹:深沉思想、猛烈感情借助叹词或感叹语词巧妙表出。

分句首、句中、句末与交错。

诡谐:有意似是而非、诙谐幽默之语,有诡言谐语之分。

割裂:截取古书中现成语句之一部分以表达本义,因之可产生新词、新义。

或併入借代。

共用:两个或以上语言成分共同与另一语言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各种句子成分皆可见到。

H.换义:将原表示甲义之词语换来表示乙义,并使二义互相关联之谓。

讳饰:因犯忌讳而回避掩盖、装饰美化。

如死、囚、恋、血、钱、离、病、污等类。

换算:将抽象数量形象化地换算为具体、生动、可感数量之辞格。

呼告:因感情激动而呼人或呼物。

用主语或同位语,加叹词或不加。

回文:既可顺读又可倒读,回环往复,如环无端,头即尾,尾即头。

回环:前句尾绾后句头,前句头绾后句尾,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有宽、严、变之别。

互文:一意分拆于上下句,上文省下文之词,下文省上文之词,前后拼合,始解其义。

互体:似互文,唯此必复句始见。

又互文省却文字,互体省却“事物”;互文重补足,互体重互含。

换述:上文已叙述,下文改换口气、角度等以强调、突出。

中间用换序词联系,有释言、换言、总言之别。

J.借代:不出本名,借用与其事物密切相关之称来代之。

又称换喻、提喻、代称。

降用:根据表达需要,偶然将份量“重”、“大”之词语降为一般词语使用。

敬谦:根据对象,选用带尊敬(对人)或谦虚(对己)色彩之词语表达感情需要。

夹杂:白话中夹杂文言或外语(译出或不译出)之特殊用法。

精警:言则或俗或雅或奇,意则哲理、幽默、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经久不忘。

节缩:根据情境,将过长之词、语、句、段加以节短或缩合,然非统括。

精细:为强调而打破常规,有意识运用精确数字,或叙事或描写,注入感情。

借用:依靠语境,突破专业语言限制而借用政、经、法、兵、科技语或方言、外语、公式、符号等。

谲辞:不得已而以假话掩饰真情,习见于对话,变被动为主动。

与婉曲、闪避异。

举隅:举一义或局部之义而兼见他义或全部意义之谓。

分举此赅彼、举此见彼、举偏概全三类。

K.夸张: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借以突出事物某种特征品格。

L.联用:将两个以上意思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之词语围绕中心词或成串排用。

联边:连用三个及以上的同偏旁部首词(对仗或可用两两相对),以产生形象联想。

列锦:由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并列组合而成之绘景传情之辞格。

M.矛盾:故意运用自相矛盾之语,来加强表达效果。

似不合逻辑,实含辩证。

摹绘:摹声摹色,绘声绘色。

分摹声、摹色、摹味、摹景象、摹形态、摹情态六种。

N.拈连:两物无关,语境置一,甲物具体,乙事抽象,动而拈之,连为一体。

拈嵌:利用拈连与镶嵌等,将人名、地名、书名、影剧名等嵌入语句,连缀成话语。

逆谐:高尚、美好、庄严之事物,以低俗、粗鄙、谐噱之表达来显示,反之亦然。

P.排比: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之语句,成串表达相关内容。

排除:先排除错误、否定、似是而非者,再推出肯定之主体与正面之意思。

旁逸:突然有意离开主旨而旁枝逸出,加以风趣插说与注释之谓。

偏语:有意偏离事理与实际,以合情不合理,理乖情至之描写表达之。

频词:一段话语中高频率使用某词,或同位,或异位,句中充当成分亦不同。

Q.起兴:即“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物之谓,以起情、渲染或定韵。

曲解:有意利用同音异字,或一词多义,对语义作歪曲性解释,另立新义。

巧缀:在曲解之基础上,就势说开。

巧缀较曲解范围大、结构杂、方法与技巧多样化。

歧疑:一义分两次讲,先保留关键语而间歇,使生误会,再讲出本意。

歧义:于对话中巧用词语之意义要素,造成临时误解而生歧义,即“错会”。

奇设:以近似荒诞之奇特假设,对可能性或不可能性作极端夸张。

奇问:提出奇特问题,无须亦无法回答。

与“反问”结构相同,然其原型体为陈述句。

S.伸缩:为适应情况之发展变化,有意将话说得富有弹性,留有伸缩馀地。

闪避:有意用宽泛、精确之语言和概念,将话说得含蓄幽默。

示姓:利用取姓氏、说属性的方法来揭示、说明人或事物之属性,故又称“示性”。

设问:为强调语意,增设波澜,引动注意,而明知故问,下必有答。

省略:谓积极省略之略写、潜词与留白。

后者尤为刻意追求,形象思维。

双关:在特定语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

升华:将描写之对象提升到理性高度,发掘其内蕴精华以凸现思致。

示现:凭借想象,将实际不见不闻之事物写得如见如闻,故超越时空。

散韵:非诗、非赋,亦非骈文之纯散文中有时谐以韵脚,有加强语势、提起注意等效果。

双叠:多为摹绘词,亦有动词,名词。

以连绵词居多,分为双声、叠韵、叠字三种。

T.统括:写、说之时,将相关并置之概念抽取相应之点,标上与项数相等之数字,构成一种临时性节缩,然非压缩而为概括,如“三皇”、“五行”。

同语:即同语施受。

在两词面相同之词语间加上“是”“非”诸判词或其他动词,组成主宾相同之形式,以示强调、让步、说明、描述。

同字:为和谐顺口有情趣,有意将相同之字置于一组句(词组)之首、中或尾。

同异:将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两或多词(短语)置于同一语境。

提顿:为强调语意、体现情感,有意于两成分间加以停顿,有主谓、谓主式,有宾前式。

跳脱:或心情急转,或情况突转,或须加含蓄,突然自断或他断语路。

体变:原用一语体,突然中断,插入另一语体,再恢复到原语体。

目的在使某意念醒目。

W.婉曲:即委婉、婉转、折绕。

乃运用婉曲、含蓄、暗示之言来传情达意之法。

物候:即物候表时法。

一般不直接点明季节或时间,巧借自然景物之呈示以表达。

X.序换:有意调换词内、语内、句内二语言单位位置,以求得新奇表达效果。

析字:利用离合、增减、借用字形或离合字义等方式以传情达意。

析词:将多音节合成词或成语、谚语等固定词组拆而分析,引伸发挥。

镶嵌:将词拆开镶进他词,或将词拆开交错搭配,或将特定词句有规则地暗嵌于别的词句,有镶字、拼排、嵌词、嵌数之别。

歇后:运用歇后语使语言生动具体、幽默风趣之修辞方式,解说必露(不露为藏词)。

象征:借助事物联系,通过联想,用特定具体事物,寄寓某种精神或事理。

谐韵:非诗、非赋,亦非骈文之纯散文中有时谐以韵脚,有加强语势、提起注意等效果。

Y.引用:有意借用现成语(语录、摘句、格言、成语、谚语、典故等)或其变形,来传情、达意、写物。

异语:利用非汉语普通话语词,引用原词义或双关语义,来显新义、增情趣。

疑离:无疑而问又貌离神合,多项并置而选择问之,本为一体而分散出之。

抑扬:欲贬抑否定先褒扬肯定,或者反之,以加重语势,突出重点,来描述说明。

移就:二事物相连时,将描述甲事物之性状词语移来描写、转属于乙事物上。

移觉:即通感。

视、听、嗅、味、触之某一觉或多觉,经心理转换而成其他感觉。

衍释:即衍辞释语之合称。

根据主观意象,对描述对象之名称发挥联想以衍义。

异称: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人给以不同称谓或称说,以介绍描述人物。

移时:将古代事物、人物加以现代化,变易词语时代色彩,语词语境相悖。

易色:根据表达需要,改变词语之褒贬或中性之感情色彩,分褒、贬二类。

Z.增动:炼字之一类。

有意增强动力,使选用字词表现出动者益动之情貌、立体感。

转类:又称转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