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合集下载

英美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英美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英美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蒋芬(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玉林537000)摘要: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经常被用于英3诗歌课堂教学中。

本文以20世>威尔士英语诗人R.S.托马斯的一首诗为例,探讨在英3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本细读英3诗歌最新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外语类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由此可见,大量阅读外国文学、深入了解外国文学将成为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必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本文以20世纪威尔士英语诗人R.S.托马斯的一首诗为例,探讨英美文学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和文学阅读&文本细读这个新批评,现已泛化为一种阅读&就英语诗歌教学而言,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诗歌的形式、内容出发,寻找诗人“陌生化”的手法,在分析与细读的中诗歌,探究诗歌的,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将文本细读诗歌教学,可以从以,方面入手&一、抓住实词,把握诗歌的主要意义诗基本是由实词和成的。

一般而言,实词构成诗行的&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学生诗歌中的诗歌的&教学威尔士英语诗人R.S.托马斯的《一个 》就可以&首诗中:的&首诗1946年,入年出的诗集《》&此诗:“,,就个,/是威尔士中的人,/中养了而已&/的,的,/出,的骨,他就心满意足/;或者把荒地翻成/一片凝固的海风中闪烁——/日子就是么的,太阳或许还会/每周一次碾碎天空阴沉的脸庞,/可他笑得唾沫横飞的次数还要少&/夜晚只见他枯坐在椅上/一动不动,偶尔俯身朝火堆L口痰&/他那空空的脑袋里有种东西令人恐惧&/的衣服,散出多年的汗臭/与牲口的臊味,冲击那文雅/却造作的官,自然无遮掩。

”即亠20〉是一首由诗。

文本细读的方法及其应用

文本细读的方法及其应用

四、文本细读方法个案演练 《咏水仙》细读
文本细读的方法及其应用
目录
• • • • 文本细读理论起源 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文本细读方法详解 文本细读方法个案演练
一 文本细读理论起源
•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 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 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 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 (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 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 相近的所指。众所周知,细读是随着新批评派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被光大的。
新批评的兴起也是源于文学教学工作。新批评奠基人之一瑞恰兹 20世纪20年代在剑桥大学讲授诗歌,他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去掉署名和题 目的诗篇,要求他们进行评论。在完全不必考虑作者声誉、作品文学史 地位的条件下,学生们根据文本,畅所欲言。这种“实用批评”引导学 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等内部研究,这成为 后来新批评的细读法的起点。30年代,新批评主将柯林斯·布鲁克斯和罗 伯特·潘·沃伦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讲授文学课时发现“虽然学生中 许多人智力颇佳,有相当的想像力,生活经历也很丰富,但是他们不懂 得怎样去读短篇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于是二人自己动手编写 教材,抛弃通行教材中作家生平、创作情况、盖棺定论的陈旧体例,注 重精选作品,注重对每一首诗内部的语言、声音、意象、结构、版式诸 多层面的详细分析。这本教材就是后来成为新批评重要著作的《理解诗 歌》。雷内·韦勒克曾经这样论述过该教材的意义:“研究诗时不靠生平 和传统的文学史,这在美国各大学和学院的文学课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 重大革新。将注意力转向作品本身主要是靠柯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 ·沃伦的《理解诗歌》的成功实现的。这本书在四十年代攻陷了文学研究 的要塞。细读法成了新批评的教学武器。”

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

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
[ 收稿 日期 ] 2 1 —42 0 00—3
刘 锦 丽
( 宁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咸 湖北 咸 宁 4 7 0 ) 3 美文 学教 学 中发现 学生轻视 文本 阅读 问题 越 来越 严 重 , 接 影 响 了学生 的 直
专业 四八级 通过 率 和毕 业论 文 的写作 , 违背 了培 养英 语 专业 学生 的 专业 综合 素质 要 求 。正 因如 此, 只有 重视 文 本 细读 在 英 美文 学教 学 中的 应用 , 帮助 学生 掌握 其 方法 , 能培 养 出优 秀 的 , 才 俱有
21 0 0年 8月 第 2 3卷第 4期
十 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S ia c nc l n tt t o r a h y n Te h ia siu e o I
A ug 2 0 ., 01
Vo . 3 No 4 12 .
文本 细读在 英美文学教 学 中的意义及 方法
综合素 质 的英语 专 业人 才 。
[ 关键词 ] 文本 细读 ; 美文 学 i 义 ; 法 英 意 方 [ 图分类号 ] G 2 [ 中 4 4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7 8 2 1 ) 40 0 —3 0 84 3 (0 0 0 — 1 10
在英 美文学教学 中发现学生轻视文本 阅读 问题越 细读越来越体系化 和制度化 , 使在文学批评 的实践中被 来越严重。许 多学生 对文 学史著 作把握 准确 , 其 它 广泛地和有意识地 运用 。新批评之后 , 对 细读 变为一种 文 学术术语 和读物也相 当熟悉 , 问到一些作 品细节 时 , 本 阐释, 但 它不再遵守内部研究的界限 , 而是根据意义生成 学生破 绽百 出, 他们对文学 作品 阅读 量不仅相 当少 , 而 的不同模式, 从不同角度 去寻找 文本 的意义。它没有 因 且几乎不具备解读作 品的能力 。有学生告诉 我他们通 新批评的消失而消失 , 作为一种 阅读方法 , 它还将长期存 过影视作 品或缩小版 、 浓缩版读 物“ 快餐式 ” 阅读作 品, 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中。 并未认真细读原著。这种现象违背 了培养英语专 业学 1 语 境 【o tx ) cne t 生 的专业综 合素质要 求 , 导致学 生在撰 写英美文 学类 语境 简单 的说 是指赋 予语 词 或文 句 以意义 的言 毕业论文时内容空洞无物 、 析作品不详 细、 分 都是 他人 语境 一 词 , 我们 通 常所说 的 指 观点等毛病 ; 在英语 专业 四八级考 试 阅读 理解部分 考 语环 境 。从狭义 上说 , 上下 文 , 定某个 语 词特殊 意 蕴的 同一 诗行 、 近诗 决 邻 试 中缺乏分析 能力 , 不能深 刻体会 作家作 品意义 等问 或 题 。这些问题和毛病 的解决 之道 , 只有在平 时教 学 中, 行至 整首诗 中的其 他 语 词 , 文 本 设 定 的情 境 。而 从 广义 上说 , 决定 文本 语义 传达 的语 境 , 还应该 包 括 提前要求学生预读作品 , 注文本 , 关 仔细分 析作品 中的 语词和结构 , 并且在课堂上 引导学 生细读 中分析作 品 , 文本 出现时 的那个 时期 中一 切与 我们 要作 出解 释 的 课后再读作 品 , 或查看 一些 名家 的评论 。只有这样 多 这 个语 词有关 的事 情 , 同时 也 包 括 特 定 文 词 在 一个 读、 细读才能真正 把握作 品 的意义 , 高学 生 的分析 、 文化 史 中被使 用所 形成 的意 义 的历史 “ 提 累积 ” 。如 : 鉴赏作 品的能力。 著名 黑人 运动 领袖 马丁 ・路 德 ・ 发表 了气 金 细读( l e ed g 是指对文本 的语 言、 Co ai ) sr n 结构、 象征、 势磅 礴演 讲《 有 一个 梦 想 》 以 这 篇 演 讲作 语 境 分 我 , 修辞 、 音韵 、 文体等进行仔细解 读 , 从而挖掘出在文本 内 析 : 1 6 在 9 3年 8月 2 8日 , 群众 示威 行 动在 “ 盛顿 华 部所产生的意义 。它强调文本 内部语 言语义 的丰富性 、 工作 与 自由游 行 ” Mac n Wa hn tn frJ b ( rh o s igo o o s 复杂性 , 以及文本结构 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 a dF ed m) n re o 的运 动过 程 中达 到 高 潮 , 次 示 威 运 此 复杂 的关系 。细读主要特点是确定文本 的主体性 , 强调 动 中有 超过 二十 五万 的抗 议 者 聚 集 在 华 盛 顿 特 区 。 文本 内部的语义和结构对意义形成所具有 的重要价值 , 在林 肯 纪念馆 的 台 阶上 , 发 表 了“ 有 一 个 梦 想 ” 金 我 而不 主张引入作者 生平 、 心理、 社会、 历史和意识形态等 I v D em) a 路 因素来帮助解读文本 。从根本上说 , 它是一种 以内部研 ( Ha e ra 的著 名 演讲 。 马丁 ・ 德 ・金就 究为特点的文本批评 。细读一直 存在文 学批 评的实践 以形象 生动 的语 言 阐述 了 此 次 游 行 的起 因 和 目的 。 另 一方 面 , 也反 过来 提醒 黑人 同胞 , 定要 注 意斗争 一 中, 文学形式的研究 , 对 对文本结构的分析, 对语 言的内 不 涵和外延的探索一直在文学批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2 的方 式 和策略 。主 张 “ 要 为 了满 足 对 自由 的 渴望 o , [ 我 , 世纪‘ ‘ 新批评” 地位的确立 , 作为一个批评派别 , 新批评和 而抱 着敌 对和仇 恨 之杯 痛 饮 , “ 们将 以法 律 和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一)、内容纲要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1、文本细读的含义2、文本细读最初在诗歌教学上的应用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1、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2、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要求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准备工作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1、作者简介2、作品意义3、作品细读(二)、正文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相近的所指。

众所周知,细读是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被光大的。

新批评的兴起也是源于文学教学工作。

新批评奠基人之一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在剑桥大学讲授诗歌,他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去掉署名和题目的诗篇,要求他们进行评论。

在完全不必考虑作者声誉、作品文学史地位的条件下,学生们根据文本,畅所欲言。

这种"实用批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等内部研究,这成为后来新批评的细读法的起点。

30年代,新批评主将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讲授文学课时发现"虽然学生中许多人智力颇佳,有相当的想像力,生活经历也很丰富,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读短篇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

"于是二人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抛弃通行教材中作家生平、创作情况、盖棺定论的陈旧体例,注重精选作品,注重对每一首诗内部的语言、声音、意象、结构、版式诸多层面的详细分析。

这本教材就是后来成为新批评重要著作的《理解诗歌》。

雷内· 韦勒克曾经这样论述过该教材的意义:"研究诗时不靠生平和传统的文学史,这在美国各大学和学院的文学课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革新。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在当下对文学的研究趋向宏观的背景下,呼唤“文本细读”这一文学研究方法的回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

本文分三部分分析此理论:第一部分对文本细读这一理论做出解释;第二部分展示了学者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研究;第三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标签:文本细读;训诂;语言分析程千帆先生认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第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我们现在多进行对已有理论的研究,较少进行作品研究。

因此,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一次向文学作品研究的回归。

一、文本细读的定义文本细读是我们进行作品研究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看,其概念为“细细的读文本”,但其真正含义要复杂的多,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并且它的实践要先行于理论。

正式的系统文本细读的理论方法源于20世纪的英美国家,随着“新批评派”的产生而产生。

“新批评派”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两个开端:首先是源于美国学者瑞恰慈,他是“新批评”的理论先驱,在课堂教学中,他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在选取文学文本之后,将文本的作者去掉,仅让读者面临一个孤立的文本,要求读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文本之中,不考虑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外部因素,对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

其次是美国学者兰色姆,他创办了诗刊《逃亡者》,对选入其中的诗歌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鉴赏,通过严格的分析和鉴赏进行文本细读。

在瑞恰慈和兰色姆的影响下,“文本细读”成为了“新批评”的核心的方法论。

“新批评”文学思潮包含许多内容,包括语义结构理论、修辞效果理论、文本本体理论、文本细读理论。

语义结构论是对文本的词语进行分析,修辞效果理论则要求对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文本本体论要求文学批评的对象要为文学文本本身。

文本细读论是建立在语义结构论、修辞效果论、文本本体论之上的一种方法,强调一部作品是独立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之外的。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研究(一)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研究(一)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研究(一)研究报告:英美新批评细读法介绍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是指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

其主要特征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秩序,探究文本背后的隐含意义和意象。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美新批评细读法进行探究。

起源和流行背景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当时的主要文论流派为新批评和结构主义。

新批评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释,强调作品内部互相关联的语言元素,如韵律、节律、意象、暗示等,鲜明地区别于传统批评中对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关注。

而结构主义则更加关注文本的结构和系统,认为文学作品像一种语言体系,可以通过分析其系统结构来揭示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应运而生,并在学术界盛行起来。

主要特征和方法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的主要特征包括: 1. 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秩序,关注文本的语言元素和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律、重复、对比等; 2. 重视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意象,探究作者意图和主题; 3. 拒绝对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过度关注,追求纯净的文本分析;4. 注重读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鼓励读者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和创造。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的主要方法包括: 1. 对文本进行细致、逐字逐句地解读,注重文本内部的联系和相互关联; 2. 分析文本中的隐喻、意象和符号等,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3. 探究文本的主题、结构和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特定的审美表达方式; 4.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探究文本与读者的感性联系和互动。

涵盖范围和影响力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涵盖的文学范围很广,从古代经典到当代文学都可以应用。

其影响力也十分深远,不仅在西方式文化背景下影响了文学批评和教学方法,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英美新批评细读法也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总结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是一种深入细致的文学批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内部结构的关注,以及强调文本内部的隐含意义和意象。

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

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

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作者:李沛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英美新批评作为西方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批评流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成为“本体论批判”,对作品的剖析更加深入、细致。

“细读法”是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运用“细读法”来解读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以及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细讀法”;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作者简介:李沛婕,女,湖南郴州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一、新批评理论与“细读法”英美新批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至30年代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

“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得名,其中极力凸显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称为“文本批评”“本体论批评”。

[1]为此,新批评派创造了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细读法”(close reading),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体现出含混、反讽、悖论、张力等主要理论内容。

美国的文森特·B.雷奇对“细读法”做了绝妙概括,对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选择篇幅短小的,意蕴丰富的文本,包括含蓄蕴藉的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含义模糊、充满歧义的语义分析。

其二,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寻找语词的隐微含义,例如词语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系意义,以及分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

其三,想象文本具有戏剧冲突性,分析语言的含混、悖论、隐喻、象征等要素,分析诗歌和谐统一却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

[2]新批评细读法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符号,考察文本的语言结构,分析文本语言中的张力、悖论、冲突、含混等因素,其独特的审美角度为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的批评开了一扇方法门。

文本细读法教学策略探究

文本细读法教学策略探究

文本细读法教学策略探究作者:曹蓓蓓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06期摘要文本细读法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尤为重要,以《芣苢》为例,通过引导诵读,品味文本;细读字词,赏析手法;还原矛盾,解读主题这三大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对《芣苢》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韵律,在字词及手法的鉴赏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充实学生的人文内涵,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语文核心素养《芣苢》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1]1。

对于文本的细读深刻领会古诗词的涵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细读尤为重要。

《芣苢》全诗短小精悍,语言高度凝练,描写形象生动,诗意韵味无穷。

因该诗产生时代久远,存在许多不易理解的字词,容易阻碍学生对诗意的领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字句解析,尤其是从关键字词入手,挖掘出其深层内涵。

对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芣苢》教学,已探索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模式与经验,但大都强调知人论世法的运用,而着重从文本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做法尚缺少系统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本文探索以文本细读法为手段,通过带领学生诵读、细究字词、赏析手法、多元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潜心文本,在细读精思中体悟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意味,增进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和信心。

同时,通过深层次的解读与分析,逐步了解古代诗歌创作技巧,有助于学生创作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文本细读法“文本”,即“文学作品之本,运用语言文字等符号承载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2]“细读”指的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表现形式等要素进行深入剖释。

“细读法”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派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细读”概念是在瑞恰兹的《实用批评》一书中被第一次提出,他主张排除一切与文本不相干的因素,只关注文本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作者:蒋芬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6期摘 ; ;要: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经常被用于英美诗歌课堂教学中。

本文以20世纪威尔士英语诗人R.S.托马斯的一首诗为例,探讨在英美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 ; ;文本细读 ; ;英美诗歌最新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外语类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1]。

由此可见,大量阅读外国文学、深入了解外国文学将成为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必备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本文以20世纪威尔士英语诗人R.S.托马斯的一首诗为例,探讨英美文学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阅读水平。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源自新批评,现已泛化为一种阅读方法。

就具体英语诗歌教学而言,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诗歌的形式、内容出发,寻找诗人“陌生化”的手法,在分析与细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探究诗歌的意义,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将文本细读运用于诗歌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实词,把握诗歌的主要意义诗行基本是由实词和虚词构成的。

一般而言,实词构成诗行的意义。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诗歌中的实词把握诗歌的意义。

如教学威尔士英语诗人R.S.托马斯的《一个农民》时就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抓住诗中表达意义的实词。

这首诗发表于1946年,收入同年出版的诗集《田间石头》里。

我们先看此诗:“埃古·普里瑟赫,就叫他这个名字吧,/不过是威尔士荒山中的普通人,/在云隙中养了几只羊而已。

/割掉甜菜的叶子,削去它绿色的皮,/露出黄色的骨,他就心满意足/咧嘴痴笑;或者把荒地翻成/一片凝固的云海在风中闪烁——/日子就是这么过的,太阳或许还会/每周一次碾碎天空阴沉的脸庞,/可他笑得唾沫横飞的次数还要少。

/夜晚只见他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偶尔俯身朝火堆啐口痰。

/他那空空的脑袋里有种东西令人恐惧。

/他的衣服,散发出多年的汗臭/与牲口的臊味,冲击那文雅/却造作的感官,自然无遮掩。

”[2](19-20)这是一首自由诗。

自由诗虽然没有统一的韵律,但可以通过诗歌中的实词把握诗歌的一些特色。

此诗最主要的特征是每一行重音数相对稳定,由四个到五个重音组成,且重音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比较灵活。

这种以重音定节奏的诗歌形式被称为“音强型模式”。

如第一行有四个重音,均落在“埃古”“普里瑟赫”“名字”“叫”等名词或动词上;第二行的重音在“普通的”“光秃的”“威尔士”“山”等名词和形容词上。

强调威尔士山区是光秃秃的,而且英文“光秃的”不仅指“秃头的”,还含有“无毛的”“简单的”“赤裸的”“缺乏精致的”“荒凉的”的意思,暗含着威尔士山区的荒凉与萧条。

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重音主要集中在描述性的名词和形容词,如“名字”“普通的”“人”“光秃的威尔士山区”“喂养”“绵羊”“云”“黄色的骨头”“半露齿的微笑”“满意的”“风”“憔悴的天空”“夜晚”“椅子”“一动不动”“火”“衣服”“汗水”等。

所有这些词都是可触可感的,可以说通过这些实词,托马斯将威尔士山区实体化了。

由此可见,诗人托马斯将重音设置在有着主题意义或者重要意象的实词上。

这样重音就像水平面的浮标一样冒出来,其他词则潜在水底填补之间的空隙。

非常具有个性,犹如一颗颗炸弹,展现出明显的威尔士特色。

沃德(J.P.Ward)这样评论托马斯的早期诗歌:“其(托马斯)早期的诗作充斥着大量可触可感的事物:树、雨、山脉、天空、土地、河流、火、杯子、动物、农民、石头、花朵、田地、家庭、面包等。

它们逐渐形成了象征性指涉,但我们主要记住的是它们的直观性及让人震惊的冲击力。

”[3](52)通过实词描绘,我们能勾勒出这首诗的大意:它描述的是威尔士一个凭借原始生产方式、单独靠土地勉强生活的农民。

他熟练地干着农活,生活毫无浪漫可言。

同时,他对自己简单粗糙的生活毫不厌倦,纯真朴实,与现代社会中的欲望和野心形成对照。

二、通过音韵,把握诗歌的音乐性英语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不仅给读者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表达了诗歌的意义。

尽管这首诗不是格律诗,没有固定的抑扬格,但有着独特的音韵。

这十六行除了运用音强型模式将诗歌的结构与世界万物实体联系在一起之外,还有着独特的音乐性。

使用大量单音节词语,基本上每一行都使用了流音,从而将整首诗串联在一起。

“bald Welsh hills(荒山)”中的辅音韵、“green skin(绿色的皮)” 中不工整的中間韵、p将“pen(圈养)”“sheep(羊群)”“gap(缝隙)” 连接了起来、字母组合sp将“spent(度着日子)”“spittled(流着口水的)”连接了起来、k将“cracks the cheeks”(笑逐颜开)“sky(天空)”和“week(星期)”串联在一起。

元音i贯穿整首诗,长元音和短元音交叉使用,同时选用不易连读的单词,除了几处之外,基本上每个单词开始与结尾的辅音,其口型在往下发音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中间还有八个句法停顿,使之读下来犹如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由此可以看出在朗读过程中,由于不能连读,每一个单词都必须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将增加朗读难度,使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关注个别词语,这些词语组合成威尔士这个农民坚韧、朴实的形象。

三、聚焦诗行结尾的停顿,把握诗歌的形式意义传统的英语格律诗一般在每一行末尾停顿,产生尾韵,暗示意义的完整,但也有例外。

如17世纪诗人弥尔顿在史诗《失乐园》中有跨行连续,尽管每一行用的都是无韵体形式,这些跨行连续将诗歌读者带入新的阅读体验。

约翰·多恩也有诗歌形式实验,如在其诗作《歌》中,突然在抑扬格四音步的格律中加入两行,且只有两个音节,达到突兀、奇特的效果。

一般而言,诗行是自足的,即以语法的停顿分行。

有规则的分行发生在句法中的自然停顿处,偶尔的非句法性的分行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

若以自然停顿分行贯穿整首诗,它们就建立起一条分界线,在没有韵律、音节和其他严格意义上的可度量的单位时,给了诗行完整性。

自然停顿分行的诗歌技巧,在惠特曼和早期庞德的诗中都有体现。

我们先看看惠特曼的自由诗《神秘的号手》中的一節:“宇宙的人献给宇宙的神的赞诗——多么欢乐!/一个再生的人类出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多么欢乐!/女人们和男人们都享有智慧、天真和健康——多么欢乐!”这三行诗没有传统诗歌的尾韵,没有固定的音步。

诗人幻想有个欢乐的世界,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从这节诗中可以看出,惠特曼完全摈弃了传统英诗五音步抑扬格的桎梏,开创了崭新的自由诗体。

但与传统诗歌一致的是,该节仍然以语法为单位跨行,即每一行基本上意义完整,我们阅读时不需要调整自己,标点符号停顿也在每一行的行尾。

意象派大师庞德那首最著名的《在地铁站》也以语法停顿分行,“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4](85)评论家对这首诗已经做过太多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一首意象派的佳作,诗中省略了冠词,中间也没有连接词,剩下的仅有形容词、名词及冠词。

高度简洁的诗句与传统英诗大相径庭,也不同于自由诗大师惠特曼的风格。

但是,这首诗仍然以语法的停顿暗示意义的完整。

但是,如果诗行的结尾停顿与自然的语法停顿跨行不一致,如前所述,诗歌就不完整了。

这样读者就需要不断调适自己,产生新的阅读期待。

在《一个农民》中,尽管这种不一致的跨行停顿较少,只有两处,但也能产生新的意义。

第一处跨行在诗歌的第五行,“心满意足/咧嘴痴笑”(a half-witted grin/Of satisfaction)。

诗人这里将停顿设置在名词和作为修饰语的介词短语之间,构成双重意义。

如果读到跨行前的“笑(grin)”,那么这一行的意义也是完整的。

诗人描写的这个农民在割甜菜的叶子,叶子露出黄色的皮,露出了笑脸。

这种笑可能是暗示收获,暗示简单劳作的快乐。

但由于跨行,我们会接着往下读,才明白农民是发自内心满足地笑。

这种停顿使此诗的意义变为双重,读者在形式探索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第二处不规则的跨行在十一和十二行之间,“他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fixed in his chair/Motionless)。

此处的跨行将动词和主语补足语分开,强调第十一行的“椅子”和第十二行的“一动不动”的状态,突出强调诗行开端的“一动不动”。

这个“一动不动”的意象将这个农民和周围风景融为一体,劳作之后的农民坐在椅子上休息,构成一幅静止的农民生活图;我们也可以认为是诗人将威尔士农民的印象定格于此。

这样,此处的“一动不动”由于不规则跨行就带有双关的意义。

四、结语传统诗歌教学总是将意义和形式分开,主要关注诗歌的意义,对诗歌形式技巧缺乏关注。

本文以一首诗的细读为例,通过把握诗中的实词、音韵、诗行的结尾停顿理解诗歌的意义。

这样的引导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一方面,学生能有效地将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探索英语诗歌的奇妙之处,在思考过程中获得快感。

另一方面,不时跳出诗歌形式的束缚,寻找词语的语境外意义。

在意义寻找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比较、思考、判断,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1]https:///a/227935754_507486.[2]R.S.托马斯,著.程佳,译,R.S.托马斯诗选:1945-1990[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9-20.[3]John Powell Ward. The Poetry of R.S.Thomas[M]. Bridgend: Seren, 2001:52.[4]彼得·琼斯,编.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8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R.S.托马斯诗歌美学研究;17XJA752001;玉林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G2017003;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18年度立项项目,项目名称:《国标》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型卓越英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JGB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