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微刺盲蝽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合集下载

草蛉

草蛉

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是捕食过程中对寄主攻击的一种行为效应。
Holling 认为寻找效应必须依赖于寄主的种群密度, 而捕食 者大部分时间用于搜索猎物, 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 搜寻时 间减少, 捕食率提高, 根据Holling 的理论, 寻找效应( S ) 与寄主密度(N 0) 关系是: S = a/ ( 1+ a+ ThN 0)[ 9, 12] 。由此得出中华草蛉各龄期幼虫在不同食物密度下的寻 找效应。中华草蛉1~ 3 龄幼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着食物密度 的增加而降低。
翅长 11-12 毫米,展翅 30-31 毫米。体黄绿色。胸部 和腹部背面两侧淡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部淡黄 色,颊斑和唇基斑黑色各 I对。但大部分个体每侧的颊 斑与唇基斑连接呈条状。
生活习性:以成虫越冬,1年发生4-5代,3月下旬至4月
上旬越冬成虫出蛰,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较 分散。其越冬场所和栖息植物较为广泛,有油菜、小麦 、 蚕豆、豌豆等。 成虫多在夜晚羽化, 尤以22时至次日1时羽化最多。 成虫白天和夜晚均能活动。飞翔力很强。在阳光强烈照射 下常静伏于棉叶背和阴凉处。有较强的趋光性, 夜晚在黑 光灯和电灯下可诱集大量成虫。成虫喜食多种虫卵和鳞翅 目害虫的初龄幼虫。也可取食自己卵粒。
中华草蛉种内个体相互干扰的效应反应不同温度下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的攻击效应结论结论猎物捕食数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呈负加速曲线猎物捕食率随捕食者中华草蛉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的攻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呈正加速曲线超出范围则降低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是捕食过程中对寄主攻击的一种行为效应
一龄
二龄

动植物物种知识:知名的盲蝽

动植物物种知识:知名的盲蝽

动植物物种知识:知名的盲蝽
盲蝽,也被称作鼠妇臭虫,是一种属于半翅目盲蝽科的昆虫。


们是一种古老的昆虫,生活在地球上已有超过两亿年的历史。

盲蝽以
长约1.5厘米的身躯和浅棕色的外表为特征,身上有紫色斑点。

它们
能够分泌出臭味,用来抵御天敌。

盲蝽被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温带和热带地区。

它们经
常被发现在树木和草地上,其食物以小昆虫为主,例如蚜虫和曲蝗蚪。

不过,盲蝽并非只吃小昆虫,有时它们也会吃它们自己的同类。

盲蝽
往往在夜间活动,这使得定位和捕食它们变得更加困难。

盲蝽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幼虫时期,它们会在土中吸收营养,并通过蜕皮来不断增长和发育。

一旦成为成虫,盲蝽便可繁殖后代。

成虫期长达6-12个月,这也是盲蝽寿命的最
长阶段。

尽管盲蝽并不是一种危险的昆虫,它们的存在仍对环境和生态系
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它们可以侵入农作物和花卉,危害农业生产,但
同时它们又能够清除一些有害昆虫,起到生态平衡的作用。

盲蝽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昆虫,拥有极大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

虽然我们尚不完全了解盲蝽的所有生态和生物学特征,但是继续研究和了解它们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烟粉虱——精选推荐

烟粉虱——精选推荐

烟粉虱【学名】:Bemisia tabaci(Gennadius)【别名】:棉粉虱、⽢薯粉虱【介绍】:烟粉虱属同翅⽬粉虱科⼩粉虱属,是⼀个复合种,其寄主范围相当⼴泛,寄主植物已超过500种,其中B型烟粉虱较偏好⼗字花科、茄科植物。

近年来,烟粉虱有暴发之势。

据报道,在我国暴发成灾的烟粉虱主要是B型烟粉虱,是20世纪90年代末侵⼊我国的外来种群,因其能引起西葫芦银叶反应,⼜被称为银叶粉虱。

烟粉虱在国内分布已很普遍,全国各主要省份均有发⽣。

形态特征成⾍:雌⾍体长约0.91毫⽶,翅展约2.13毫⽶;雄⾍体长约0.85毫⽶,翅展约1.81毫⽶。

烟粉虱的成⾍体淡黄⽩⾊到⽩⾊,翅⽩⾊⽆斑点,前翅脉1条、不分叉,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从上往下看,隐约可见腹部背⾯。

卵:长宽约0.21毫⽶,椭圆形,有光泽,长梨形,有⼩柄,与叶⾯垂直。

卵初产时淡黄绿⾊,孵化前颜⾊加深,最后呈深褐⾊。

若⾍:若⾍期变化复杂,除1龄若⾍能⾃由活动外,其余各龄若⾍⾜退化,固定在原位直到成⾍⽻化。

⽽其末龄(第4龄)若⾍⼜常称之为伪蛹。

形态特征变化多样,1龄若⾍椭圆形,长、宽各约0.27毫⽶、0.14毫⽶,有3对发达、各有4节的⾜和1对3节的触⾓,体腹部平、背部微隆起,淡绿⾊⾄黄⾊,腹部透过表⽪可见2个黄点。

⼤多2~3天蜕⽪进⼊2龄。

在2~3龄时,烟粉虱的⾜和触⾓退化⾄只有1节,在体缘分泌蜡质,蜡质有帮其附着在叶上的作⽤。

体椭圆形,腹部扁平,背部微隆起,淡绿⾊⾄黄⾊,2、3龄体长分别约为0.36毫⽶和0.50毫⽶。

伪蛹:蛹壳黄⾊,长0.6~0.9毫⽶,有2根尾刚⽑,背⾯有1~7对粗壮的刚⽑或⽆⽑。

管状孔三⾓形,长⼤于宽。

孔后端有⼩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

盖瓣半圆形,覆盖孔⼝约1/2,⾆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

末端具2根刚⽑。

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

发⽣特点烟粉虱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及相邻的温带地区发⽣。

在适宜的⽓候条件下,1年发⽣11~15代,世代重叠。

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杨慧;何香;何恒果【摘要】月季长管蚜(Macrosiphum rosuomm)是蔷薇属园林植物的主要害虫,其优势天敌为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sca).为明确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自然控制力,在室内研究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自身密度和不同蚜虫密度对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拟合模型为Na=1.189 Nt/(1 +0.001 4Nt),每头中华草蛉在1d内对月季长管蚜的最大捕食量为83.33头,捕食每头月季长管蚜的时间Th =0.012 d.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a·exp(-b/Nt-1),求得最佳寻找密度30.41头.中华草蛉自身密度对月季长管蚜捕食作用有一定制约,拟合Watt竞争模型方程为A=60.542P-0.051.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有较大的捕食潜能,为月季长管蚜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中华草蛉;月季长管蚜;捕食;功能反应【作者】杨慧;何香;何恒果【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2月季长管蚜(Macrosiphum roswomm)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成群聚集于蔷薇、月季等蔷薇科花卉的顶部与花蕾,是园林植物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1-2]。

月季长管蚜在春、秋两季群居于寄主植物的新梢、嫩叶和花蕾上,影响花卉的生长势,导致其枝条生长缓慢,花蕾变小,最终使其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不能开花,并且会诱发煤污病以及传播多种病毒,使枝叶变黑,严重影响了花卉的观赏价值[3]。

广重粉蛉生物学特性及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的开题报告

广重粉蛉生物学特性及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的开题报告

广重粉蛉生物学特性及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的开题报告
1.选题背景及意义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但烟粉虱作为烟草害虫而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传统的农药控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而生物防治则被认为是一种环保、高
效的控制方式。

广重粉蛉(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是一种对烟粉虱具有极高捕
食作用的天敌。

因此,研究广重粉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对实现
烟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和方法
(1)广重粉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广重粉蛉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特性
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知识。

(2)广重粉蛉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研究广
重粉蛉的捕食率、捕食效率等指标,探究广重粉蛉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3)研究方法:采取实验室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广重粉蛉进行全面深
入的研究。

3.预期结果及意义
通过对广重粉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广重粉蛉和烟粉虱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广重粉蛉作为烟草生物防治的天敌的潜在价值。

同时,该研究可以为开发广重粉蛉的应用及实现生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牧草盲蝽对5种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及其种群动态

牧草盲蝽对5种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及其种群动态

是牧草

[5'4],但喷施化学农药
极大地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杀伤自然 Nhomakorabea敌,降低
了天敌的控害作用。诱集植物是利用植物 以
吸引、转移、拦截 留 对性的昆虫或其病原
载体2
对 作物的危害切。昆虫对寄
主植物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每种昆虫都有其最
嗜好的 植物。如果寻找到其最喜食 植
物,并合理布局 田,通过昆虫对 植物表现
群平均密度差异显著。其中,木地肤中牧草盲蜻(成虫和若虫)种群平均数量最多,显著高 花、龙葵、反枝
S和棉花;其次为红花。调查时间、寄主植物种类以及调查时间与寄主植物种类的密度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
牧草盲蜻(成虫和若虫)种群密度。【结论】工花可作为棉田牧草盲蜻潜在的诱集植物。
关键词牧草盲蜻;寄主;种群动态;行为反应
出的取食和产卵的选择性,在关键
害虫引
诱到诱集植物上,集中防治,可以有效防治害虫。
利用诱
调节昆虫行为是实现害虫

制的有效 。【前人研究进展】在高价值 :
作物附近放置和安排1种
植物 聚集
害虫,且可降低害虫向周边扩散,降低损害潜
力[5,5],而这种聚集也为有效地集中处理害虫种
群创造了机会[14]。在欧洲,紫花苜蓿(Mennaec
摘 要:【目的】研究牧草盲蜻成虫对7种寄主植物选择行为反应,分析其在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发生动态,为
筛选棉田牧草盲蜻诱集植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尺用Y-型嗅觉仪,测定牧草盲蜻成虫(雌虫和雄虫)对
红花、龙葵、木地肤、反枝S和棉花的选择行为反应,并利用目测法对5种寄主植物上的牧草盲蜻种群数量进
行调查。【结果】攵草盲蜻雌、雄成虫偏好选择木地肤、红花和棉花。5种寄主植物牧草盲蜻(成虫和若虫)种

节瓜蓟马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自然控制作用

节瓜蓟马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自然控制作用

节瓜蓟马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自然控制作用
秦玉洁;吴伟坚;梁广文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04(20)4
【摘要】介绍了节瓜蓟马在广东省的捕食性天敌资源和自然控制作用。

在不施化学农药的瓜、豆地中发现节瓜蓟马的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微刺盲蝽、黑带多盲蝽、黑肩绿盲蝽、南方小花蝽、桑小花蝽、大眼长蝽、西方蠳蚊、长毛捕食螨、塔六点蓟马、瓢虫、蜘蛛和蚂蚁等共10科近20种。

数量较多的是中华微刺盲蝽、南方小花蝽和黑带多盲蝽,其中对节瓜蓟马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中华微刺盲蝽。

在所有被捕食的节瓜蓟马中,54%的蓟马被中华微刺盲蝽取食。

中华微刺盲蝽不仅捕食量大,而且全年可见该盲蝽繁殖。

中华微刺盲蝽是防治节瓜蓟马前景最大的天敌之一。

【总页数】3页(P250-251)
【关键词】节瓜蓟马;捕食性天敌;自然控制;生物防治
【作者】秦玉洁;吴伟坚;梁广文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429;S476.2
【相关文献】
1.南方小花蝽在不同空间及笼罩条件下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 [J], 莫利锋;郅军锐;田甜
2.淮北棉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的发生及对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J], 陆永跃;梁广文
3.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种群的作用 [J], 秦玉洁;吴伟坚;梁广文
4.虫生真菌对节瓜蓟马种群的控制作用 [J], 秦玉洁;吴伟坚
5.基于两性生命表和年龄-阶段捕食率的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 [J], 胡昌雄;张晓明;范苇;张倩;陈国华;殷红慧;徐天养;杨进波;杨航;吴道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温度和密度下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

不同温度和密度下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5期黑肩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褐飞虱通称稻褐飞虱,属于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的害虫,是一种水稻迁飞性害虫。

不同捕食性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不同,黑肩绿盲蝽不仅数量多,而且控制作用强。

长期以来对褐飞虱的防治上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导致其抗性逐渐增加,从而使得农药的使用量、次数都增加,同时也使得天敌的数量降低。

害虫与其天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一目标害虫有多种天敌,同一天敌取食多种害虫,因此天敌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是不同的[1-2]。

褐飞虱的天敌有82种[3-4],现就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做以下试验,为综合分析、评价天敌的作用、保护环境、降低农药的污染、保护和利用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虫源:褐飞虱的若虫来自水稻试验田(西蒋村蒋庄组);黑肩绿盲蝽采自水稻试验田,个体大小基本一致,让黑肩绿盲蝽先饱食1d ,再饥饿2d 后作为供试天敌之用。

供试器皿为:塑料杯(上口径为5cm 、下口径为4cm );塑料罩(直径为5cm 、高为16cm )。

供试水稻苗采用TN1感虫品种,苗龄约20d 。

1.2试验方法试验分为以下5步进行:①准备稻苗和桶罩,然后将稻苗剪去一部分使其适合于桶罩,并用纱布遮盖。

②将褐飞虱的若虫按一定的密度(10、15、20、25、30头/株)接于水稻苗上,并且纱布遮盖,防止若虫逃走。

并分别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24、26、28、30、33、35℃)。

6次重复。

③1h 后,观察褐飞虱的若虫的死亡情况,若有则补足若虫数。

④将黑肩绿盲蝽按1头/杯的量接到水稻苗上,并观察黑肩绿盲蝽捕捉褐飞虱的情况,时间为10~20min 。

⑤24h 后数出褐飞虱的若虫残体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1.3数据处理根据Holling 的著名的砂盘试验认为捕食者在捕食猎物的过程中,要经过制服、杀死及取食猎物必须消耗时间,这个时间被Holling 称为处理时间[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3888(2003)01-0005-03

中华微刺盲蝽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Ξ

余金咏,蓝超跃,吴伟坚,梁广文(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室,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

chinensisSchuh)4龄、5龄若虫和成虫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4龄若虫的功能反应都属于HollingⅡ型。并探讨了影响4龄若虫和5龄若虫及成虫捕食作用差别不大的重要因素;建议研究田间影响中华微刺盲蝽种群数量的人为和自然因素,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关键词:中华微刺盲蝽;烟粉虱;捕食功能反应中图分类号:Q969.357.608;S476.2 文献标志码:A

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chinensis

Suhch)隶属于半翅目盲蝽科(Hemiptera:Miri2dae)。根据笔者于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的田间调查,中华微刺盲蝽对茄子上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任顺

祥等[1]认为,中华微刺盲蝽在广东是烟粉虱的捕食性天敌之一。当前,国内外对中华微刺盲蝽在控制害虫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评价中华微刺盲蝽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探讨中华微刺盲蝽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笔者研究了中华微刺盲蝽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为今后利用中华微刺盲蝽进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场野茼蒿(Crassocep2balumcrepidioides(Benth.)S.Moore)上采回中

华微刺盲蝽4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试验前将中华微刺盲蝽饥饿24h。烟粉虱4龄若虫采集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大棚茄子地。1.2 试验条件试验期间室内温度19~20℃,相对湿度70%~85%。试验容器是直径12cm、高2cm的

培养皿,在培养皿里放入面积为30cm2的小块滤纸,并稍浸湿;在滤纸上放上带有烟粉虱4龄若虫的新鲜茄叶片,数量按试验设计的要求,茄子叶片面积为4cm2。用保鲜膜将培养皿的开口端封好保湿,且在保鲜膜上用针均匀扎上15个小孔,以通气和防止中华微刺盲蝽爬出。1.3 试验方法将捕食者的4龄、5龄若虫和成虫分别与猎物的4龄若虫的6个密度进行组合。猎物的密度设置为:5、10、15、20、25、30头;捕食者密度均为1

头。每个处理重复4次。24h后在立体解剖镜下检查结果。各密度水平的观察值用LR1[2]法拟合Holling圆盘方程[3]。圆盘方程N

a=TtaN

/(1

+aThN),式中:N

a

为被捕食的猎物数,a为瞬

时的猎物发现率,N为猎物密度,Th为处理时间,即捕食者用于捕食猎物所需的时间,Tt为捕食者的总搜寻时间(在本试验中,T

t=1d

)。

试验数据分析均在SAS(V6.12,SASInsti2tute)软件系统中进行。

2 结果与分析中华微刺盲蝽若虫和成虫分别对不同密度的烟粉虱4龄若虫的捕食量结果及几个参数见表1

Ξ收稿日期:2002211212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1031)第一作者简介:余金咏(1976-),男,湖北武汉市人,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研究生.

第23卷 第1期Vol.23No.1 湖 北 农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HubeiAgriculturalCollege 2003年2月Feb.200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和表2。当N→∞时,1/N→0,最大捕食量Namax→1/Th。从试验的结果可看出中华微刺盲蝽4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都属于HollingⅡ型,经χ2检验,理论值(即分别将猎物密度代入表2方程中计算得到的数值)与实测值(表1)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微刺盲蝽的4龄若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及其最大捕食量均相差不大,而若虫跟成虫相比,当猎物密度分别为5、10、15、20和25头时,成虫的捕食量均大于若虫,而成虫的Namax反而要小于若虫。由表1和表2可看出,仅4龄若虫在猎物不同密度下的捕食量增幅幅度较一致;而5龄若虫和成虫的增幅越来越小,特别是成虫,到后来捕食量基本没有什么增加。

表1 中华微刺盲蝽若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烟粉虱4龄若虫的捕食量Table1 PreyingcapacityofnymphsandadultsofC.chinensisforfourthinstarsofB.tabaciatdifferentdensities头・d-1

捕食者猎物密度510152025304龄4.75±0.258.00±0.8211.00±0.7113.75±1.9316.00±1.5819.00±1.915龄4.50±0.298.25±1.4410.50±1.3215.25±2.0215.75±2.2117.50±1.19成虫4.75±0.258.50±0.6513.50±0.8714.50±0.8716.25±2.5916.75±2.29

表2 中华微刺盲蝽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参数与数学模型Table2 Parametersandmathematicalmodelofthefunctionalresponses

参数及数学模型捕食者-猎物4龄若虫-猎物5龄若虫-猎物成虫-猎物a1.00370.98321.1030Th1.00370.98321.1030

方程N

a=1.0037N1+0.0218NNa=0.9832N1+0.0209NNa=

1.1030N

1+0.0267N

Namax/d

46.1147.0841.27

χ20.15510.45100.9605

3 讨论影响盲蝽捕食量的因素很多,如捕食者的生物学特性、猎物的特性、猎物的密度以及环境因素[4](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等。除猎物密度

外,笔者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影响中华微刺盲蝽捕食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中华微刺盲蝽不仅捕食茄子叶片上的烟粉虱,同时还吸食茄子叶片的汁液,在试验后期表现得相当明显,尽管在后期大部分叶片上还有烟粉虱,但仍有90%以上的中华微刺盲蝽在取食茄子叶片;其二是中华微刺盲蝽在白天具有强烈的畏光性。尽管试验是在室内进行,但到了中午,中华微刺盲蝽躲到叶片的背面;畏光性的强弱顺序为: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4龄若虫只有一少部分躲到叶片的背面,5

龄则大部分躲到背面,而成虫基本上都躲到叶的

背面。早晨和傍晚该虫非常活跃。根据昆虫发育规律,在若虫阶段,取食量会随着龄期的增长而明显增大;对于盲蝽科,成虫的取食量一般要大于若虫的[4,5]。因此,在研究中华微刺盲蝽对害虫的捕食量时,应该考虑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据笔者在大田调查到的资料,中华微刺盲蝽高龄若虫和成虫的畏光性在田间也是相当的明显。由于室外在早晨一般有露水,对中华微刺盲蝽的活动有一定影响,而傍晚时,中华微刺盲蝽成虫最活跃,从嫩梢、叶片后面钻出来,爬上顶梢或叶尖活动。并且,中华微刺盲蝽对农药非常敏感。另外,笔者2002年1~4月在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大棚内(没有用过化学农药且长有杂草)的一块茄子地的调查显示,3月18日以前,茄子中下部叶片上分布烟粉虱比例很大,密度也大,

基本上没有发现中华微刺盲蝽;到了3月24日,

6湖 北 农 学 院 学 报 2003年©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发现了很少量的中华微刺盲蝽的成虫,没有找到若虫,烟粉虱密度几乎没有变化;4月10日就在叶子反面看到了中华微刺盲蝽的若虫,烟粉虱数量少了一半;4月17日,中华微刺盲蝽成虫的数量和若虫的数量都很多,在叶片反面可以清楚地发现烟粉虱成虫被取食后留下的躯壳以及若虫残余的表皮,存活的烟粉虱很少。而中华微刺盲蝽主要集中在有烟粉虱分布的叶片上,烟粉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茄子植株上部没有烟粉虱的叶片也基本没有中华微刺盲蝽,在田间中华微刺盲蝽是否取食茄子叶片以及其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致谢:中华微刺盲蝽由南开大学生物系郑乐怡教授鉴定,

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RENShun2xiang,WANGZhen2zhong,QIUBao2li,etal.ThepeststatusofBemisiatabaciinChinaandnon2chemicalcontrolstrategies[J].EntomologiaSinica,2001,8(3):279~288.[2] 吴伟坚,梁广文.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方法概述[J].昆虫天敌,1989,11(2):96~100.[3] HollingCS.Somecharacteristicsofsimpletypesofpredationandparasitism[J].CanadianEntomologist,1959,91:385~398.

[4] 秦玉洁,吴伟坚,梁广文,等.中华微刺盲蝽对节瓜蓟马的捕食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3(2):27~29.[5] 吴泉珍,陈星文,徐祖进,等.龙眼主要害虫卵的新天敌———中华微刺盲蝽[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8(3):382~383.

TheFunctionalResponsesofCampylommachinensistoBemisiatabaci

YUJin2yong,LANChao2yue,WUWei2jian,LIANGGuang2wen(LaboratoryofInsectEcology,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510642,China)

Abstract:Thepreyingcapacityoffourth,fifth2instarnymphsandadultsofCampylommachinensistoBemisiatabaciwasstudiedthroughstrictindoorexperiment.TheresultsindicatedthatallthefunctionalresponsesfittedHollingⅡtype.Thefactorswhichmad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amongthebugswerealsodiscussed.Subsequently,itsuggestedthatnaturalandman2madeeffectsshouldbeinvestigatedtoprotectthebugsandgooduseoftheirroleshouldbemadetocontrolpestsinthefield.Keywords:CampylommachinensisSuhch;BemisiatabaciGennadius;functionalresponsesof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