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读完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多种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让我认识到了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理论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解决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问题时,经济学理论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经济学理论也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经济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发展中,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经济学方法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读书报告财政学201220105 欧健利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
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
一、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1部分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假设是经济学的“体”,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的经济理论是“用”。
他认为,应该按照“体”与“用”的关系对待各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家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要将已有的经济理论作为出发点固守不放,应该坚持不放的是“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假设”。
可以说,正确对待经济学的“体”与经济学的“用”之间的关系是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他最为强调的内容。
林毅夫教授在课堂上还引用大量传统思想中的精华来阐释这一关系,其中包括:(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原意:有道德的人(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守信(言不必信),做的事不一定果决(信不必果) ,但留意于通权达变,而以“义”为衡量的标准(惟义所在)。
(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孔子)原意:“毋意”,就是不凭空揣测;“毋必”就是不绝对肯定;“毋固”就是不固执己见;“毋我”就是不自以为是。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原意:作为菩萨,无论他的见修行果,皆不应有所住,不应有任何执著,内心不能系于任何一个实有法上。
《金刚经》(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道德经》(老子)原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解读中国经济读书心得篇一:《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评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新的奇迹,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经济增长模式。
近年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影响的著作汗牛充栋,从早期对改革开放的怀疑、到中期对改革具体路径的研究、到后期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总结,再到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继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改革得失,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寻求新的道路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深刻分析中国近现代史重大政策、社会现象的内在经济运行逻辑,批判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实践的缺陷,重新建构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体系。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论述过程也简单易懂,既是一部学术作品,也是一本适合大众的财经读物。
一、李约瑟之谜与中国兴衰——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现象的解释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经济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与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都全面领先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也非常活跃,产生了最早的市场经济萌芽,早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陶朱公的范蠡就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经典论述。
而到了18世纪,以工业革命的兴起为主要标志,西方经济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一次飞跃时,中国经济却急转直下,从此进入了漫长而屈辱的近代史。
英国政治学家李约瑟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古代中国为什么拥有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为什么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技术革新意味着对现有技术的颠覆,在新技术出现之前,任何试图颠覆现有技术的举动都可以视为创新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试错行为,在不断的失败后,偶然发现更加正确的做法。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书总结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书总结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书总结篇一:《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评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新的奇迹,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经济增长模式。
近年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影响的著作汗牛充栋,从早期对改革开放的怀疑、到中期对改革具体路径的研究、到后期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总结,再到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继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改革得失,在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寻求新的道路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深刻分析中国近现代史重大政策、社会现象的内在经济运行逻辑,批判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实践的缺陷,重新建构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体系。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论述过程也简单易懂,既是一部学术作品,也是一本适合大众的财经读物。
一、李约瑟之谜与中国兴衰——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现象的解释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经济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与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都全面领先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也非常活跃,产生了最早的市场经济萌芽,早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陶朱公的范蠡就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经典论述。
而到了18世纪,以工业革命的兴起为主要标志,西方经济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一次飞跃时,中国经济却急转直下,从此进入了漫长而屈辱的近代史。
英国政治学家李约瑟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古代中国为什么拥有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为什么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技术革新意味着对现有技术的颠覆,在新技术出现之前,任何试图颠覆现有技术的举动都可以视为创新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试错行为,在不断的失败后,偶然发现更加正确的做法。
林毅夫教授对话探讨经济学研究方法

林毅夫教授对话探讨经济学研究方法2005520 搜狐财经 5月 20 日 阅读 1101 次近期,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林毅夫教授的两本新作,一个是谈《论经济学方法》,一个 是谈《论经济学发展战略》。
这两本书是林毅夫教授和学生在课堂上对话聊天的记录,探讨 经济学研究方法,希望更好地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2004 年5 月 19日,林毅夫教授和夏业良博士、巴曙松博士在搜狐网进行了一次对话, 可以说是这两本书的一个延续,夏业良博士、巴曙松博士都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
在书之外,也探讨了近期的一些经济话题。
以下内容为对话实录。
(未校对版,先飨读者)是什么样的方法论指导林毅夫的研究夏业良: 我想大家知道林毅夫教授是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经济学家, 他发表的论文是最多的,有两个人是作为中国人文社科研引用率是最高的, 在引用率上来看, 据权威机构统计的结果,一个是经济学界的,还有曾益教授是人口学界的,能有这样的成就,作为经济学者大家关心 的是:是什么样的方法论指导林毅夫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自己总结和创立了哪些方面的独 到的研究方法和体会,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想请林毅夫教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林毅夫:我出的方法论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一方面是总结我自己怎么研究中 国经济的问题。
实际上大家知道我在芝加哥大学读的博士学位,1986 年毕业时候,又去耶 鲁大学读的博士后。
当时我一直想回到国内,很多关心我的老师和朋友都有疑惑,你是在芝 加哥大学毕业,大家知道芝加哥大学是强调市场经济,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个 圣殿, 中国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那个时候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体系为辅的, 很多人问我,你拿了芝加哥大学的理论到中国怎么去应用,这是第一点,有人说你到中国去 怎么做研究,你没有资料,怎么做研究呢?你没有各种资料,当时在美国各种资料研究方式 都是非常的方便。
很多人说你的图书馆里没有这个资料,也没有人和你研究。
林毅夫经济思想详论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一、前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任务。
顺应这种新的社会潮流,经济学很快在诸多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景仰的显学。
经济学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需求就有供给,经济学家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
在众多经济学家当中,有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年轻学者,他就是林毅夫教授。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教授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独特的,无论治学还是个人经历都是如此。
这不仅因为他来自台湾,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恐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一定是自幼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的有心人,并很早就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去了。
然而,林毅夫教授进入经济学殿堂不但是很偶然的机缘,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直到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那时他已经27岁,1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林毅夫教授当初到北京大学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主要是因为初到大陆,需要加深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应复旦大学的邀请访问复旦大学,回国前顺道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一: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著,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
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
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
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

转型经济学研讨课程读书笔记第一次:课程介绍及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 (1)学问之道 (3)The challenge China’s economy poses for Chinese economists (5)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7)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9)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 (11)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15)与林老师对话:经济学方法论篇 (17)♦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作者:林毅夫(《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21世纪将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为什么呢?这是从经济学理论的特性推论来的。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得一套几个变量之间的简单逻辑关系,既然是简单的逻辑关系,那么怎么知道哪个理论事重要的,哪个是贡献大的呢?所以,理论贡献的大小是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各国的经济关联十分密切,发生在大国的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大国本身,而且会对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发生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世界上最大、最强国家的经济现象,并将总结成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也就容易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
这个想法是基于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套逻辑体系的特性而推论,并根据世界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从原来的英国转移到现在的美国的现象观察而得来的。
因为我国自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20世纪最后二十年GDP年均增长率居于世界首位。
国内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只要我们保持政治稳定,并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最迟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研究在世界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我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有近水楼台之便,可以预期当我国的经济在21世纪变成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时,我们也有可能迎来中国籍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
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
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
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
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
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
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
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
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
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
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
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
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
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
其次,在外生
变量中还要分可变动的和不可变动的外生变量,要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只能从可变的外生变量中着手。
比如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除内生决定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外,还决定于该国过去的产业、技术的选择,但是,过去的产业和技术是不可以改变的外生变量,所以,要最快的提升内生产业、技术结构只能从选择能够最快的积累资本,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战略着手。
再次,一个变量到底是内生还是外生,并非一直不变,必须以要分析的问题和所处的条件等而定。
最常见的我们在生产函数中总是假定技术和资本是给定的研究其他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而在增长分析中资本就是内生决定的,随着宏观理论的发展技术也被引入到模型中不再是外生给定的量。
最后,经济学的原则必须变为具体的经济政策才能发生作用,但是一个具体的经济政策,是否合乎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并不能从这个政策本身得到结论,而必须就政策所运用的国家的具体状况而定。
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苏联农民却不愿意承包而在越南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总结了那么多,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数学和模型的作用又何在呢?通常的看法我国的经济学界缺乏用数学做分析的传统因此似乎就不是正统的经济学无法进入主流。
我觉得我们对数学有所误解,夸大了它的作用,觉得如果本科不是学数学的,就成不了经济学家。
首先数学并不是经济学研究所必需的,数学是我们把问题表述清楚、避免出现逻辑错误的有力工具,但是不用数学语言也同样可以把自己的逻辑表述清楚。
现在很多经济学大师在成名后就不再使用复杂的数学了。
但是数学对于我们进入主流经济学界还是很必需的。
这里还想指出的是不能把实证等同于数学,实证在经济学研究中还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为理论模型本身不能告诉我们有关“量”和“速度”的信息,这时候我们要借助于实证研究。
因为量和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变量,例如渐进式改革,大家都预期时间会比较长,成本会比较大,但是这种成本我们到底能不能承受以及是否能被改革的收益所覆盖现在仍无法给出答案。
明确了经济学主体,心中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对待先知、分析现象保持常无的心态,掌握了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把握住最外生并且可变的变量,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是否就可以成为经济学的大师呢?单有这些恐怕还不足够,因为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逻辑关系,理论的贡献大小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只有研究最重要经济的重要现象的理论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
幸运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可以预见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届时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也就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贡献就像现在解释美国的经济现象或是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解释英国的经济现象一样,会被认为是对经济学科的发展做出最重要的贡献,所以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将会随着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而逐渐转移到中国来,我们将会迎来
世界的经济学大师辈出于中国的时代的到来。
所以我们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渐修”通过“学”通过“困”而达到“知之”的目的,实现顿悟的飞跃。
总之,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