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教育《走进纽约》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走进纽约》教案设计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走进纽约》教案设计 语文版

4、《走进纽约》学习目标:1、把握内容,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

2、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2001年9月11日,位于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双塔大厦于受到国际恐怖分子袭击轰然倒塌。

从此,这座具有美国地标的建筑便风光不再。

二、作者简介1、你了解作者吗?请看课文P19注解①)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而后转写词,最后写了戏剧,然后再写的散文。

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一级作家,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现已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单元第十七课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第十四课。

《走近纽约》现已收入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三、补充材料一、(导学案:一、阅读提示)1、你对纽约知多少?请收集有关纽约的资料。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它的人口约1080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补充: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

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面积约828平方公里。

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

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进纽约教学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进纽约教学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进纽约教学教案1.主题解说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在与纽约的比较中,作者深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表达了作者心系祖国的思乡之情。

2.重点突破第四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来体现纽约的紧张节奏?请找出有概括性的例句。

提示:(1)通过声音的喧嚣来体现。

如“纽约的每一条街道因此而在抖动,纽约的每一条街道因此而在摇滚乐的节奏中摇滚”。

(2)通过直接描写纽约人的生活状态来体现。

如“因为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地追求着更高的工作目标和更高的收入”。

(3)通过写纽约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状况来体现。

如“整个纽约是一个快速奔驰的甲虫的世界”。

3.学法点津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与否,与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着很大的关系。

巧妙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生动形象,精彩纷呈,能够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因此,对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成为中考的必考考点。

【典型例题】“看纽约,看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排比;加强了气势,突出了纽约高楼林立,参差起伏的特点。

【技法点睛】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下:(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2)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情感,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

(3)排比: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

(4)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反复: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进纽约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进纽约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进纽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走进纽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意义。

(3)了解纽约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激发学生对纽约和美国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走进纽约》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3)纽约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对纽约多元文化和移民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纽约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纽约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和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走进纽约》。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听力练习,听关于纽约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2)学生进行阅读练习,阅读关于纽约的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纽约的短文,可以是介绍自己喜欢的纽约景点或表达自己对纽约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纽约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纽约的繁华和多元文化。

2.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提到的具体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走进纽约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4、走进纽约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4、走进纽约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

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

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面积约828平方公里。

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

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

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

地铁四通八达。

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

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

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

汽车保有量约1。

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

汽车在客运中占8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

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1。

1.4 走进纽约 教案 语文版八上 (1)

1.4 走进纽约 教案 语文版八上 (1)

走进纽约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作者:刘成章,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沼(zhǎo)泽擎(qínɡ)天倏(shū)地烙(lào)印皑皑(ái)杂沓(tà)镢(jué)头白炽(chì)巉(chán)岩喧嚣(xuān xiāo)赫(hè)然蒿(hāo)草螺(luó)旋浸淫(yín)寒气砭(biān)骨容光焕(huàn)发分道扬镳(biāo)超尘脱凡: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

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路。

三、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竟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表达了作者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另一方面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出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四、写作特点⒈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如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站在摩天大楼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

⒉采用多种手法写出纽约的大楼高耸。

采用对比手法:高楼如山岳、峰峦:街道如峡谷、沟壑。

采用烘托手法:窗外飘着白云。

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多采用短句、叠词、叠句、排比句。

采用短句:“顾客的嘈杂。

黑人的鼓声。

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路。

直线。

交叉线。

弧线。

拱起的线。

隐没的线。

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

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加强了气势和力量,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

五、重点问题⒈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4《走进纽约》教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4《走进纽约》教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4、走进纽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内容,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

2、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二、走进作者:1、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2、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

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面积约828平方公里。

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

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三、预习检测:---------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五、合作探究:1.文中描写了纽约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吗?3.课文哪些段落使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使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作者观赏纽约后有什么样的感受?5、课文小结: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

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走进纽约》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走进纽约》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走进纽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词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会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纽约这座城市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美国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本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生词生字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

4.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长难句的理解。

2.一词多义的现象。

3.课文中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a.教师出示纽约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纽约的了解。

b.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生字a.学生自主学习生词生字,组内交流。

b.教师选取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理解课文a.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b.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c.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讲解长难句的意思。

4.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a.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b.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语法知识。

5.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培养a.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型教学法下的任务。

6.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生字。

2.运用课文中的语法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城市的短文。

3.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纽约的看法,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下次课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走进纽约》这篇课文,就像是一扇窗户,让学生们得以窥见这座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城市的魅力。

走进纽约教学文档

走进纽约教学文档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学生分析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对发达的时代,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

纽约无疑集中了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显著特点,是一座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城市,异国的风情与文化对中学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但面对物质文明的挑战如何固守传统又要调整脚步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应该思考的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内容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建议教师在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的赏析上。

教学理念1. 注意把整体感知与精读品析结合起来。

2. 注意把诵读与品味语言结合起来。

3.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物质文明两面性的认识等作适当引导,不作为讨论的重点。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通过整体感知了解其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

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或让学生欣赏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片段。

教学实施导入建议1.方法一: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看影像资料导入。

2.方法二: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

3.方法三: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纽约建筑、人物导入。

互动流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对纽约的了解、认识有多少呢?生: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

生:纽约是世界著名金融、贸易中心,有着举世瞩目的华尔街,帝国大厦肯尼迪机场等知名建筑。

师:不错。

那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走进纽约》课堂教学详案
一、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屏幕上这个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城市叫做纽约,这里是世
界著名的金融、贸易中心,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这里有着奇崛、伟岸、生命力勃发
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一起走进纽约,去感受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律动,品
味作者笔下的繁华文字,聆听作者心中情感的强音。
二、出示学习流程
我们此次纽约之旅主要分为一些几个流程:
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悉心品析,学习写作美点;深情朗读,领悟炽热情感;
广泛积累,丰富文学积淀。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下面请同学快速读文,识记字词,并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纽约的,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依据,说一说这样写的
好处。
2、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找同学识记下列词语,并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连词成句。要求说成段的话,说有创意
的话,力争利用更多的词语。
明确:仰视——“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映照出朵朵白云。”
俯视——“俯首望去„„小人国的物事。”(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平视——“环顾四周„„很像一颗画在纸上的地球了。”
正如文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多角度的描写向我们展
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纽约,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四、悉心品析,学习写作美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面对如此富丽、奇伟、高度文明的城市,作者是以何种笔调和方法来描摹它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
写?把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以“我勾画的句子是„„,用了动
态/静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的句式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静态:第一段:“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映照出朵朵白云。”
2

第二段:“俯首望去„„小人国的物事。”(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最后一段:“不知什么时候„„浓重起来。”
作用:勾勒景物轮廓,让读者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的真实面貌。
动态:第二段:“万里长风„„无法站稳”——纽约上空风力之猛,衬托大厦高大雄伟。
第四段:纽约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享受免费按摩”形象的写出了纽
约城市紧张、急促、嘈杂、烦躁的生活,让人感受到忙碌和压力。
第四段:“甲虫心急火燎地奔驰而去„„美丽动听。”表现了纽约纵横交错、发达、
快捷的交通情况,也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
静态描写勾勒了事物的轮廓,动态描写突出了纽约生活的律动,反映了紧张急促的
生活,动静态描写交相辉映。
(板书)

2、品析文章精彩的语言。
除了动、静态描写的巧妙搭配外,文章在语言上还有许多精彩之处,请同学们选读
课文,选取你认为美的句子,进行批注,以“我认为„„美,美在„„”的句式展示你
对语言的感悟。(提示:可以从句式、修辞、用词等角度进行品析。)
组内交流后汇报展示。
短句:几字一顿,节奏急促,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恰当地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
活节奏,表达了勃发的生命激情。(一切山、一切岳„„沟壑„„路。直线。交叉线。弧
线„„)
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与力量。
比喻、夸张:想象奇特,描绘形象逼真。
(板书)

五、深情朗读,领悟炽热情感
有人说,人们热衷文字,因为这里有道德的闪光;人们亲近文字,因为这里有感情
的流淌。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异域风情,字里行间也融入了浓浓的情感,请
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读下列文字,讨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
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
原。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
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3

1、虽身处繁华的异乡,依然心系祖国,心系落后闭塞的家乡,希望家乡能早日繁荣
昌盛的强烈情感。
2、看到纽约奇崛、伟岸、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自己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
先进之处,摆脱贫穷、落后,力争赶上。
请同学齐读第三自然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感。
(板书)

是呀,作者身处异乡,看到奇崛、壮绝的异域文明,字里行间流露的依然是对故土
家园的热爱,纳闷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必须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力争使我们的祖国早日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六、广泛积累,丰富文学积淀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积累能够丰富心灵,请同学从以下几方面任选其一进行积累。
(积累词语、品评妙句、背诵佳段、进行创造性的仿写、以导游的身份为纽约写解说
词„„)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
七、教师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与刘成章一起走进纽约城,感受到了作者精彩的描写和别样的异域文
化,有人说“纽约是孩子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也有人说“如果你
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
地狱。”的确,纽约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镜。这里低俗
与高雅兼容,糟粕与繁华并存,神奇和腐朽同在。课下,建议同学们走出文本,走出纽
约,走向更广泛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读一读,比一比: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或其他描写国际大城市的文章,比较一
下在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博采众长,丰富写作经
验。
听一听,看一看:听听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看一看关
于作品简介或电视剧,更全面地了解异域生活,感受多元文化。
此次纽约之旅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