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

合集下载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黄元御气机升降图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医学大师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医学大师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医学大师黄元御《四圣心源》天人合一,一气周流!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大师叫黄元御。

30岁那年,不幸罹患眼疾,因被庸生误治,左目失明,身体差点垮掉,因此满怀愤怒,以毕生心血研究《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圣经典,集中华经典医学之大成,开创“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理论。

“一气周流”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

先天之气--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

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旋转,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

人体周流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

人体各个器官发生疾病,其实都是人体这团气郁结于“病灶”处,致使一气周流运转不畅而产生的。

所以,中华医学讲究治病治本,就是保住元气,使一气周流在身体各器官畅通,解决人体各个器官的健康问题。

黄元御把他这一套“一气周流、升降循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的总结,著书于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

而自从张仲景既有,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悟透了这个道理。

利用“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得升降,就可以达到举重若轻,覆杯而愈的效果。

“一气”即“元气”,“一气周流”就是元气在人体的运转方式。

“一气周流”理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元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式,发现了元气充足、衰弱与人体各种疾病具体关系。

人体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正是元气按照“一气周流”的形式运转着。

“一气周流”不仅是元气的运转形式,而且元气还是整个“一气周流”的原动力。

元气是人体“一气周流”系统运转的发动机。

正是由于“一气周流”理论的出现,元气才于人体发生的各个疾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临症辨象,辩证施治,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使得中医一贯倡导的“固本培元”、“治病治本”、“治未病”的理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元御在临床上的实际疗效,证明了“一气周流”理论的正确性。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造成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伤。

黄元御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

黄元御强调,对于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关键在于控制血糖水平。

他认为,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蛋白质的摄入,并避免高糖和高脂食物的摄入,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除了饮食控制,黄元御还提倡增加体力活动。

他认为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黄元御还推荐进行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质量,提高代谢率。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也是必要的。

黄元御建议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

同时,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定期复查是很重要的。

总结起来,黄元御认为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和药物治疗。

重要的是患者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以控制糖尿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转自:泥巴匠的博客罗大伦(续)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

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

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

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

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

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

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

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

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

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

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黄元御《四圣心源》破瘀汤详解

黄元御《四圣心源》破瘀汤详解

黄元御《四圣心源》破瘀汤详解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干姜三钱制首乌三钱方义:丹皮、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甘草、茯苓、干姜补中气、祛湿、温运中土。

桂枝升达木气,疏通左路。

制首乌滋养阴精,使左路木气升达有根。

功效作用:活血化瘀,温通、滋阴濡养。

瘀血证。

用药特点:活血化瘀、运中焦、温通、滋阴濡养。

使用注意:1、久病入络、久病多瘀。

2、瘀血多寒,要温通:干姜、炮姜。

炮姜比干姜更柔和。

新发瘀血可用干姜桂枝。

久病体虚用炮姜(辛散)配木瓜(酸收)。

3、瘀血多阴亏燥热,需润养:何首乌,玉竹、黄精、肉苁蓉。

4、瘀血症状:肌肤甲错、局部发凉、麻木疼痛、舌体偏暗,有瘀斑瘀点、脉沉涩。

5、活血化瘀常用药:丹皮、桃仁、丹参,红花、延胡索、三七。

6、瘀血重:延胡索、桃仁(柔润有油气),一刚一柔。

7、痰湿重,加白术、苍术、桔梗等健脾化痰。

8、气郁重,加柴胡、枳壳、香附、槟榔,甚至加莪术三棱等行气破气。

《四圣心源》破瘀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炮,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血瘀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

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

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

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

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

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

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

治病养生先调脾之黄元御

治病养生先调脾之黄元御

治病养生先调脾之黄元御黄元御的脾气在民国年间刻印的《黄氏八种》的序言中,把黄元御列为继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之后的中医第五人。

这个评价有多高,分析一下这几个人就知道了:黄帝和岐伯就是《黄帝内经》的两位主角,算得上是中医的老祖宗;张仲景是汉代人,号称“医圣”,他的《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起,是中医的经典教科书;秦越人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比较陌生,需要一句解释,这位秦先生有个外号,叫扁鹊。

以上四人在中医史上并称“四圣”,阵容够豪华吧?可是被列入这个豪华阵容的黄元御宗师,却远远没有前边几位有名气,甚至很多中医都不知道。

这是为什么?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想明白了,黄元御同志是吃了不会为人的亏。

在黄元御的时代,读书当官才是正途,八股文章才是真正的学问,医学只能算杂学,医生是研究杂学的,就是杂人,医官虽然也是官,却也只能算杂官。

既然是杂官,医官就跟人家通过八股考出来的正统官很有点差距,不能上朝,不能参政,虽然在老百姓看来很风光,可是在官场上没有地位,很被人瞧不起。

被人瞧不起久了,就会瞧不起自己。

医官在其他官员面前,总是有些自卑。

黄元御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好学生,“学而优”,当然可以“仕”,前途是很光明的。

忽然吃了一个庸医的亏,造成身体残疾不说,当官的前途一下子没了,尤其当了御医以后,看到那些出将入相的人,心理有些不平衡,在所难免。

极度的自卑加上绝世的才华,再加上对庸医的痛恨,造成了黄元御一个性格缺点~~恃才傲物。

他很瞧不起人,尤其是瞧不起同行,在他眼里,庸医比强盗还要可恨,而他身边的医生,都是庸医。

黄元御著作中,时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自从扁鹊、张仲景以后,医术的精华就没有人掌握了,人们得了要命的病,医生却没有救人的办法,医生们就像一群老虎、饿鹰一样。

我为死去的人痛心,为我的同事悲哀,想要教化他们,所以写下这本书。

………内感外伤,变化无穷,但是它的根源不过是六气,六气搞明白了,什么病都治得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方法是很精微的。

名医第五期:黄元御——黄药师

名医第五期:黄元御——黄药师

名医第五期:黄元御——黄药师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少年及青年时期,也志存高远,希望自己读书后能考取功名,以“达济苍生”,其志向为效其先祖黄福——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可不巧的是,天妒英才,在1734年,黄元御30岁时,因用功过度,突患眼疾,延医诊治,奈何医生辨证不确,误用大黄、黄连等苦寒之药,致使黄元御中阳大虚,不数年,黄元御左目完全失明。

在清代,五官不正是不能入仕的,哀痛之余,好友兼名医的刘太吉劝其学医,自此,黄元御弃儒从医,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开始研习中医经典著作,黄元御本来天资聪慧,加之深厚的文化功底,不数年,学有所成,医名渐著,行医之余,勤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积劳成疾,抱病回归故里,终致不起,时年54岁。

《清史稿》的记载黄元御的著作有医书11种,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称为“黄氏医书八种”。

黄元御文采斐然,辞藻清丽,在其著作《伤寒悬解》的自序里,有一段话:“丁巳仲春,此心未已,又复摊卷淫思。

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

清梦一肱,华胥初回,恍然解矣。

然后知群公著述,荒浪无归,彼方且涉泽迷津,披榛罔路,何以引我于康庄也!”;在《四圣心源》自序中:“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

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

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摘要:一、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概述二、糖尿病的预防措施三、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四、糖尿病的护理方法五、结论正文:【一、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我国古代医学家黄元御在《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进行了总结,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二、糖尿病的预防措施】糖尿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饮食控制:控制饮食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2.增加锻炼: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加强体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3.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糖尿病前期病变。

【三、糖尿病的治疗方案】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点: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选择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2.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

3.增加锻炼: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加强体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4.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等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糖尿病的护理方法】糖尿病的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损伤和感染。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损伤和感染。

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口腔感染。

4.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疾病,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

【五、结论】总之,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糖尿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黄元御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

祖运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

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

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

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

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

在哀痛之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浸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

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

”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了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乾隆十三年(1748),黄元御游幕至清江阳邱,阳邱风景秀美,黄元御亦心清气廓。

期间,他南游会稽山,拜谒禹陵,自谓:“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江山……乃有著作斐然之志。

”同年四月,他开始撰著《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十五卷。

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时年四十四岁。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瘟疫痘疹之义。

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

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青睐,亲书“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

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黄元御伴驾至杭州,期间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内外臣工赞誉。

四月间,黄元御乘闲便道至清江旧寓,继续编写《四圣心源》一书,“十得其九,厥功未竟”。

“六月删改《四圣悬枢》,誊清定稿。

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回到京城。

直至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黄元御写毕《天人解》一章,经过四年时间,《四圣心源》终于脱稿。

在《天人解》中,他极力阐发《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高度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并善与四时相联系,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阐述气化自然的妙义,影响巨大。

事君几年中,黄元御并不得意,这种心情在《四圣心源·序》中说得非常明白:“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则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之而已。

”繁庶之务使他没更多的时间完成著述,黄元御为荒废了这许多宝贵时光而深自惋惜。

此后的日子里,他更是惜时如金,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中去。

乾隆十八年(1753),黄元御四十九岁,春二月,取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著《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

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又撰成《伤寒说意》十卷。

该书以传经入说,辩论分析,多启迪后学门径。

同年六月八日,撰成《玉楸药解》八卷,以补《长沙药解》之未备,他在该书中首创了用浮萍治疗瘟疫的疗法。

至此,黄元御已完成医书八部,即后世所称《黄氏八种》,时年五十岁。

因过度劳神,此时的黄元御已是身疲神怠,门人毕武陵请笺注《素问》、《灵枢》,“自唯老矣,谢曰不能”。

乾隆二十年(1756)初春,在门人毕武陵的再次推请下,黄元御着手笺释《素问》,至十一月书成,计十三卷,定名为《素问悬解》。

此书中的“五运六气,南政北政”之说,大为发前人之未及。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黄元御完成《灵枢悬解》九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用七日时间撰毕《难经悬解》二卷,此即所谓黄氏医书三种,合前八种,共计十一种。

另尚有《玉楸子堂稿》一书,为黄氏医案、杂著。

黄元御不但深于医学,道学、经学造诣亦相当深厚。

乾隆二十一年(1757)二月,他在从事医著之余还应友人澹明居士之请写了《道德经解》一书,诠释其哲理,发挥其奥义。

本年六月,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悬象》一书,阐发阴阳八卦爻辞变化之理。

四库馆臣评其《周易悬象》谓“近人说《易》中,独可谓学有根据。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因过度劳累,身体中虚,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书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9)九月十七日戌时,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归葬新郭祖茔。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他的医书十一种在其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被称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其史事轶闻广为传载。

宣统间《山东通志》,民国初年赵尔巽等《清史稿》皆为其立传,民国十二年(1923)昌邑学商各界捐资为之修整坟园,呈请入祀乡贤祠。

并于悬城西南门外及墓地立碑志念。

黄元御终于象其先祖黄福一样,名列正史、身登乡贤,垂范千秋。

编辑摘要目录-[ 隐藏 ]1.1黄元御轶事几则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黄元御轶事几则授御医”及“乾隆帝赐匾额”之事,传说如下。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黄元御行医北京,适遇乾隆皇帝病重。

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帝疴渐沉,百医束手无策。

当时,宫中有一太监为昌邑玉皇庙村人,深知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诏进时黄氏辞曰:“敝乃草民,不懂军臣大礼,恐万岁见责,有欺君之罪。

”乾隆帝传谕:“免恕一切,至宫廷时对朕面只行叩首之礼。

”并令侍官带奉银及绫罗缎匹为礼,再诏黄氏进宫。

黄氏辞曰:“无功不受禄,敝乃布衣之士,岂敢接受。

”帝怒,再赐以五品顶戴,按品赐银,再次传进。

黄氏见再难推委,遂入宫。

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虚设一帐,令宫女卧其内,只露一手于帐外,让元御诊脉。

诊毕退出,侍官请处方,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

”侍官回奏,乾隆闻言心悦诚服,乃知其为良医,即令御诊,诊后帝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

”帝允诺,按方配服,病豁然而愈。

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元御皆坚辞不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

皇帝便命他入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常与对弈,遂号玉楸子。

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随驾武林(杭州),治途为人治病屡验,著方调药皆神效。

皇帝感其学识,亲书御匾“妙悟歧黄”,悬于太医院门首。

此虽系轶事传说,然对黄元御医术之精湛,性格之清高,乾隆帝这位明君的性格处事等,描述得极为精辟。

参之黄元御《四圣心源》自序:“帝眷之隆,何可恃也”,当有一定的真实性,而非纯系杜撰昌邑盛传,黄氏乡居时,其表兄孙某放道合,将诣江南上任,亲友及地方官员缙绅纷纷登门相贺,车水马龙,黄氏亦至,众人皆有贺礼,孙某应接不暇,容光焕发,至为欣喜。

黄氏曰:“仁兄荣升外任,光宗耀祖,可喜可贺!愚弟无长物相贺,愿赠兄一脉。

”对曰:“贱躯素健,一诊何妨。

”诊毕,黄氏正色曰:“仁兄两年后将发搭背疮!此疮甚剧,性命攸关。

余不能阻其发,然可以药移于兄之腿肚,则无大碍矣。

发后兄自当延当地医师施治,然必知此疮由背移来者乃可服其药,否则断不可妄治!”孙某虽恶黄氏言语怪诞,然知其医术精湛,也为之一震,乃请其书方。

书毕,黄氏曰:“仁兄到任即服,切勿延误时日,十剂为限。

”孙某到任后,因忙于公务应酬,月余方忆起黄氏之嘱,按方服之。

两年后左腿独果出一疮,日大日剧,奇痛难忍,眠食俱废。

急招当地名医诊视询及此疮系原发抑或由他处移来?众医皆茫然“移来”之问,均曰“原发”,而证危剧,不知何故,不服其药。

后一医报名自荐,愿为其一诊。

诊毕曰:“太尊此疮,断非原发乃高手以药由背移至此!”孙某因尽告黄氏为其移疮之事及所嘱之言,恭请处治。

对曰:“余虽知此疮由来,然迁延日久,证已大剧,愧无施治之术。

为今之计,唯余亲赴昌邑,面聆黄师高术,求灵药一匙,而愈太尊贵恙。

”江南距昌邑数千里之遥,限于当时交通条件,赴昌邑求方,谈何容易,不数日孙某疮崩而殁。

有睹“文革”中遗失之黄氏《玉楸子堂稿》者,谓书中之“移山填海方”,即黄氏赠孙某之方黄元御医术精湛,治病如神之轶事传说,至今在其故里流传颇多。

吴去疾《雪堂医语》载昌邑刘樵山讲述的黄氏治病轶事两则如下。

其一:黄氏乡居,以医负盛名。

其女远嫁,生一子,出痘,势甚危,抱归求治。

黄氏一见,即怒詈(li,音利),不过日晡(bu,读第一声,申时也),其速行!”其女长跪乞怜,黄氏不顾,呼人急驾骡车送之返。

时赤日中天,舆人故迟迟其行,中途遇大雨,周身尽湿,舆人乃驾车回黄家,盖黄氏预嘱之也。

时已日暮矣,黄氏率家人正伫立门外,灯笼相候,语之曰:“汝子生矣。

此证内人已极,非用此法,不能挽救。

吾默察天时,知今日午后必有大雨,故弄此狡狯(jiao kuai,音角快),不然,汝子岂能生哉!”遂处方与服,痘果透发而愈。

其二:黄氏尝夏月出行,有数人见其至,相与谋曰:“黄氏号为名医,吾侪(chai,音柴)盖试之。

”一人故仆地,急招黄氏诊。

黄氏曰:“此人仅能延数刻耳,哀哉!”群嗤之以鼻。

黄氏曰:“毋!听其预言。

汝等初意,乃与余为戏也,不知今当夏月,湿热交蒸,此人仆地之时,热毒之气已从口鼻吸入,内又有肠胃之病,感之而发,其来也暴,非药石所能瘳(chou,音抽)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