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2012-8-14 14:2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江时学:感谢各位在百忙中参加我们所网站主办的讨论会。网站搞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想活跃我们的学术空气和丰富网站的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作为研究欧洲文化的科研人员,我们有义务搞清楚欧洲文化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来回答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文化?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在、妇孺皆知的词。我在

(A. L.Kroeber A?克鲁伯和C?克拉克霍恩撰写的《评文化的概念和定义》

(1952年)

and C.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Vol., XLVII - No. 1, 1952, pp. 41-79. )一书中看到,1871~1951年期间出现了164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还在I?贾米森撰写的《资本主义与文化:英、美制造业企业的比较分析》(1980年)(Ian Jamieson:Capitalism and Cultu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Gower, 1980, p. 9. )一书中看到,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使用的定义,也有160种之多。你们在研究欧洲文化时,究竟是如何定义文化的?

邝杨:文化的概念应从两个角度看。从一般的学科角度看,特别是社会学,文化主要体现为价值观、规范、认同以及符号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应特别注意到文化是一个被使用的概念,含义有变化。从英语词源学上看,文化起初有“培育、培养”之意,后来,在浪漫主义时期,又着重指精神层面的发展,再到后来,文化概念又包含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含义。因此,文化概念从历史角度来说不

是一个客观的、可以被明确界定的概念,要注意到它在具体使用时候的界定方式,不应用单一的方式来看待文化概念。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精英文化在哲学观念、政治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众文化含义则更侧重于生活方式及基本的生活价值观。

赵晨:文化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是,当经济、政治等其它因素无法做出有力解释的时候,学者们就会求诸文化,归结为文化因素。

田德文: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按照泰勒最初的定义,在人类社会中,所有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以及习惯性的东西都应该属于文化。20世纪之后,这一概念逐步缩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他将文化概括为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中国的文化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里。《易?贲卦?象传》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这两个字形成一个整体词,则始于西汉。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简单地说,在中文语境中,“文”意为“好”,取褒义,“化”是一个动词,意为将“不文”变成“文”。因此,在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中,“文化”是指社会中文明的方面。而西方的文化概念多强调一个民族特有的赋予客观事物意义和价值的方式。

张海洋:有位教授说过,“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所有非生物意义上的存在”。文化实际上表现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文化既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来源,也决定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核心,实际上影响着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江时学:据说在18世纪,欧洲的贵族在谈论欧洲上流社会人士的教养与非欧洲人或欧洲的穷人的原始人品之差异时,经常使用“文化”一词。18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赫尔德率先将culture这个词用作名词,并认为所有民族都有一种“文化”。欧洲有那么多国家,我们可以说欧洲只有一种文化(及欧洲文化)吗?如果有,那么欧洲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赵晨:文化具有相对性,要看它的参照物是什么。比如说欧洲文化,主要是就其规模而说的,是人们在谈及东亚文化或美国文化的时候,才说欧洲文化。而欧洲文化内部自然存在着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等不同文化。实际上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文化也同样存在差异性,州与州不同,县与县,甚至乡与乡都有自己的特点。

邝杨:欧洲文明中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

田德文:文化与文明都是人为概括的概念。如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所说的欧洲文化,指的是多样性中的共同性,即欧洲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性,如在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和法制观念,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等。

张海洋: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从国家层面,可以看到其共性;再者从历史层面,从古拉丁文化再到古罗马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文化是在不断地变化与演进当中,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存在”。

江时学:国际上许多人在分析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发展时常说,南北美洲在历史上曾经都是欧洲的殖民地,只是宗主国不同而已。而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

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南美洲则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其根源是两个地区的文化不同,而文化不同的原因与其历史上的宗主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不同有关,因为美国和加拿大的宗主国英国信奉的是新教,而南美洲国家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信奉的是天主教。这两种不同宗教产生的文化不同,所以南北美洲的经济发展业绩也不同。你们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如果说天主教文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历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国家这一事实?

张海洋:现代化后欧洲文化的特点正如田德文老师所说。(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和法制观念;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等)现代化之前的欧洲文化,一是理想的普世主义,另一个是反霸权存在的文化,有一种尊重少数多元的精神蕴含其中。

杨解朴:我们归纳文化的普世意义何在?

田德文:任何人归纳的文化均有其人为性。有可能被认同,也有可能并不被理解。赫尔德将文化称为民族精神,他认为所有民族的精神都是平等的。

李靖堃:有人说,欧洲文化除了基督教与工业革命,没有其他的共性,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田德文: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工业革命,它本身是个性中的共性。基督教与工业革命都属于一种概括范畴。基督教有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分,工业革命在各国的进程和形态也都不同。因此,即使是如此概括,也只能在“共性”的意义上来进行理解。

邝杨:不宜用纯客观的固定观点去看欧洲文化,文化特性的表达受多种历史

因素的影响。不存在一个辞典式定义,来定义欧洲文化是什么。近代以来,虽然形成了关于欧洲文化的某种历史叙事,但这种叙事传统亦受到后现代学派的许多挑战。

江时学:欧洲所的社会文化研究室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能否说说社会文化室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田德文:首先是以战后问题为主,但不划分绝对的界限。主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研究,最近结项的院重点课题“欧洲政治文化研究”对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北欧国家的政治文化进行了研究;第二,从比较政治学的视角,对欧洲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进行研究;第三,欧洲认同研究,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欧洲”的概念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过程;第四,中欧关系中的文化交流与观念因素研究;第五,欧洲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杨解朴:我们也做了有关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及宗教问题的研究。

赵柯:研究文化应加入经济文化研究。经济文化,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

邝杨:从经济发展的政策层面来看,德国在二战后重塑经济体系时,受到社会市场经济理念的影响。

江时学:文化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欧洲文化的哪些特点是有利于或不利于促进其经济发展的?能否说的具体一点?最好举出一些例子?

杨解朴:德国文化中的结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压力,令民间、个人承担的责任更大,个人责任感变强。另外,还有志愿工,他在无偿付出的同时也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赵晨:比较英法的“纳税人”一词:在英文中,意为“纳税人”(taxpayer),潜在涵义是个人因为纳税,所以对于国家来说,处于道义上的高地,强调的是个人应对应享有权力。在法文中,它是le contribuale,意为“贡献者”,强调的是个人对国家的义务。相对来说前者的文化意义偏向个人主义,后者偏向集体主义。不同的政治文化对经济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比如法国在欧债危机中的摊款数额并不比德国少多少,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法国国民对政府的批评要比德国少得多,对欧洲的救援计划也没有太多非议。

江时学:我不懂德语,但我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德语的“债务”与“罪恶”意思相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不能说明,在德国的文化环境中,德国人一般不太愿意负债,从而使德国的负债率低。这或许还能说明,为什么德国人不愿意替希腊人还债。

邝杨:关于文化与经济问题,有两点应加以研究:第一,欧洲当代的创新精神状态如何,特别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创新精神状态如何;第二,欧洲当代的一些观念,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对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影响。

赵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欧洲文化中信任强于其他文化,对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降低成本有利。

张海洋: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些重要因素,理性主义带来科学与技术进步,

打破权力崇拜及等级制度,推动社会层面上的发展。

江时学:国际上许多人在分析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发展时常说,南北美洲在历史上曾经都是欧洲的殖民地,只是宗主国不同而已。而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南美洲则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其根源是两个地区的文化不同,而文化不同的原因与其历史上的宗主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不同有关,因为美国和加拿大的宗主国英国信奉的是新教,而南美洲国家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信奉的是天主教。这两种不同宗教产生的文化不同,所以南北美洲的经济发展业绩也不同。你们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如果说天主教文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历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国家这一事实?

赵晨:资本主义兴起与新教兴起密切相关。

田德文:西葡扩张是前现代产物,与文化、宗教等因素无直接关系。

邝杨:新教中的个人主义、以及后来的创新精神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关。同时要注意到美国与南美在社会组织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的公民社会较为发达,而南美天主教对社会等级制有较强的影响。不应将经济发展单一地归结为文化影响。另外,早期美国巨大的规模,也比小国更有发展优势。

赵柯:在13世纪和14世纪,欧洲奉行重商主义,此外西班牙首先发现金银,因此西班牙与葡萄牙当年的辉煌偶然性野战了很大的比重。

张海洋:应探讨西班牙无资本主义时的航海原因,当时英国女王与哥伦布的协议上,显示当时哥伦布的航海原因是为了传播天主教,是一种宗教性的扩展。

张浚:航海扩张原因,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封路,东方香料无法运输到西方国家。为了打开通往东方财富另一条路,才有了航海之行,去寻求一条不通过奥斯曼土耳其的航路。

张海洋:当时英国女王与哥伦布的协议的相关史料上未提到香料问题。当时西班牙的政治体制是双王共治。宗教普世的理性主义与利益追求的先后无法考证。但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有据可查的。

江时学: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东亚得不到发展的原因是东亚的文化落后。今天,东亚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和韩国在快速发展,但中国人还是在信奉儒家文化,韩国人亦非例外。你们认为韦伯的理论过时了吗?

田德文:韦伯的理论是解释全球化进程之前东亚资本主义不能发展的原因,用其解释目前的情况有过时之处。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未能起来发展,有其政治原因,如过早统一而形成的官僚制度制约,儒教对中国人的思想禁锢是很大的,它鼓励人追求道德自我完善而不是追求金钱。韦伯理论的合理之处在于它可以解释统一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制度,但它无法解释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后的发展。

邝杨:关于韦伯理论的解释力问题,应注意他理论里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中文化因素的作用的解释,是一种相关性的解释,而非单一因素的因果性解释。因此,要根据具体国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影响来综合讨论资本主义发展问题。

杨解朴:如果中国经济已发展,其标准是什么?(人均),也许有生之年我

们也赶不上发达国家。

赵晨:我们如今的思想,儒教文化已不占统治地位。今天中国的思想意识要比韦伯时代的中国要更多元化,儒家思想仅占一小部分,所以事异时移,韦伯逻辑的前提已经不存在,所以自然不能再简单套用其结论。

陈新:新兴国家的整体实力超过西方七国后,规则会不会被打破?

田德文:新兴国家的实力超过发达国家之后我认为规则会变,但是这种规则会朝向使得全球经济更合理的方向改变。

江时学:下面再说说文化因素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文化因素对中欧关系有影响吗?什么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好的?

田德文:影响是有的,分几层面:首先欧洲人眼里的中国或者中国人眼里的欧洲,与双方的文化有直接关系。同时,双方对于对方行为存在不少误读。如倾销这个问题,就有文化因素蕴含其中,比如欧洲人认为倾销违反规则,是不对的。中国人认为自己没有过错,自己对自己的东西有着定价权。还有欧洲人对于中国发展的敌意,这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形象。

江时学: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双方的了解和沟通。在这方面,文化交流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加强文化交流?希望你们提出的建议要有可操作性,不是一般性的原则。

田德文: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文火慢炖”,通过长期的接触来增进了解、加强互信。

邝杨:应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双边文化交流,不能只停留在官方层面上,应该在民间广泛开展起来。第二,要以自身的文化产业打开对方的市场,文化产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第三,关于国家形象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自身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并非成功,今后应该从系统角度来全面考虑。

杨解朴:加强媒体作用,我们往往将对外报道导向正面,外方媒体则多将对我国的报道导向负面。

张浚:中欧关系发生不良事件后,双方态度有变化。中方对欧方看法变好,欧方对中方看法则变坏。我国官方媒体关于欧洲的文章大多流于表面,“向上看”。外国官方媒体关于我方的评论文章则大多是针对我方发展的深刻评估,“向前看”,看的是中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影响。目前是一个“有对话,无沟通”的状态。

张海洋:有关国家形象的问题,经多方采访,得出了一个结论:各部门有数以亿计大笔预算,但对国家形象理解各不相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国家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彭殊祎:外方对于中国的新闻报道据说只能从负面报导。(法国政治引导)

田德文:欧洲人只承认强者。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开始崛起之前,日本人在欧洲人眼中是小丑,但现在,已经为欧洲人所普遍承认了。同样,随着中国的

日益强大,欧洲人对中国的尊重会不断提高。

陈新:日本当时往欧洲输入产品时欧洲媒体反映,应当与我方现在对欧洲输入产品时欧洲媒体反映相比较,也许可以减少意识形态在这一现象中方面的影响。

赵柯:同意田老师的看法。假设苏联仍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是否还是现在这样。

江时学:最后一个问题:文化因素在希腊债务危机起到多大作用?

陈新:气候因素也有影响,南欧国家的懒散与温暖的气候有关。

孔田平:偷税漏税严重对希腊债务危机有着很大影响。

邝杨:有影响,但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问题,还涉及制度性因素。

田德文:我们在座的谁去过希腊?

江时学:我在2008年去过希腊。当时,我们根本看不到希腊处于债务危机的前夕。后来,在上海世博会的希腊馆,我曾与卖希腊茴香酒的女老板说起债务危机的事情。我说:“许多人认为你们的债务危机与你们过度享受生活、不勤奋劳动有关。是吗?”这个希腊人说:“不对,我在希腊天天早出晚归,勤奋地工作。”

田德文:税收非简单文化问题。西班牙早年有着“谁不交税谁英雄”的观点。后西班牙文化改变,大家对交税的看法有了较大改变。

杨解朴:欧盟辅助希腊联网,监督交税情况,不交税也许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关。

宋晓敏:希腊经济发展与政治不完善有关,并非简单由文化因素引起。

江时学: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只好结束了。感谢各位的参与。特别要感谢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田德文研究员的大力支持。

(记录:高阔、李滢)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艺术代表人物,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15、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便是“文艺复兴”。这一名称的含义,是“再生”、“复活”,是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形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和建筑中的复活,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萌芽的产生。恩格斯曾经热情地赞颂: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史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1415—151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芬奇村。他是15、16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才,他是画家和雕塑家,作品完美而超过前人。作为科学家和发明者,他的理论和发现比他的时代先进几百年。这位实践工程师,可以从容地造出战争工具和和平年代的纪念碑,同时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解剖过尸体,测量过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正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他的绘画作品才那么的杰出、那么的耐人寻味,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等等,多少年来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倍受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对建筑、雕刻和绘画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可以这么说,达?芬奇的素描起到了相当于甚至超过现代摄影作品的作用。例如在素描作品《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了明暗的微妙变化。而且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很强,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许多转折和体面关系,立体感很强,人物表情也相当传神。整个意大利,确切地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正因为他多才多艺,精通各方面的知识,有着很深的文化素养,所以他能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上升到系统理论。他将透视法运用到绘画中,将中世纪的平面装饰的风格改用焦点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总结了明暗造型的规律,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光线把物体表现的结实而又真实,例如名作《最后的晚餐》。 在技法上,他也不断探索,经常改变颜色的调法,创造出一种被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当时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绘画技法中,仍然残存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比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而达?芬奇“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如作品《蒙娜丽莎》,如今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迷人的微笑”,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很严肃,有时又略带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忧郁。这是为什

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对欧洲文化的认识 2012-8-14 14:2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江时学:感谢各位在百忙中参加我们所网站主办的讨论会。网站搞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想活跃我们的学术空气和丰富网站的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作为研究欧洲文化的科研人员,我们有义务搞清楚欧洲文化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来回答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文化?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在、妇孺皆知的词。我在 (A. L.Kroeber A?克鲁伯和C?克拉克霍恩撰写的《评文化的概念和定义》 (1952年) and C.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Vol., XLVII - No. 1, 1952, pp. 41-79. )一书中看到,1871~1951年期间出现了164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还在I?贾米森撰写的《资本主义与文化:英、美制造业企业的比较分析》(1980年)(Ian Jamieson:Capitalism and Cultu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Gower, 1980, p. 9. )一书中看到,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使用的定义,也有160种之多。你们在研究欧洲文化时,究竟是如何定义文化的? 邝杨:文化的概念应从两个角度看。从一般的学科角度看,特别是社会学,文化主要体现为价值观、规范、认同以及符号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应特别注意到文化是一个被使用的概念,含义有变化。从英语词源学上看,文化起初有“培育、培养”之意,后来,在浪漫主义时期,又着重指精神层面的发展,再到后来,文化概念又包含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含义。因此,文化概念从历史角度来说不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 姓名:邓伟 学号:1314490009 班级:计算机国际班

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

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 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金钱上的赞助。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 ⑤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烈的变化。过去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 与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15~1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小组成员:胡珊、刘洋、裴倩、陈美娟、尹婉仪、吴令仪、谭思铭组长:胡珊 指导老师:王红老师 【摘要】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社会特点 【引言】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 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调查报告主体】 研究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为何会产生此类社会特征?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是上网搜寻资料、翻阅书籍,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 【结论与分析】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

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社会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

西方文化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启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09)05-0041-05 西方文化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启示 轩传树,胡俊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235) 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西方文化不仅保持了历史上的连续性,而且表现出高潮相间的周期 性特征。如果根据文化成果所能达到的文明高度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西方文化发展进程先后出现过三大高潮。分析这三大高潮出现的背景和条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西方文化;三大高潮;条件;特征;规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怎样建设文化。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是“构成一个社会或社会集团特点的、具有区别意义的所有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特征”。 ①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物质性入 手,把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即是说文化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同自然界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并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紧密联系。 从文化的存在属性看,由于地域、民族、历史时段的差异以及相应的创造文化的主体、手段和环境这三个基本条件组成的差异,迄今出现了与生产力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段相适应的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与不同意识形态相一致的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发展中国家文化;基于宗教、民族、传统等因素而区别开来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犹太教文化等;由地域性质所规定的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伊斯兰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等等。 就文化发展的进程而言,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也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发展的周期性。如果根据一种文化在不同时期创造的文化成果所能达到的文明高度、对当时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动力以及对其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看出该文化发展的高潮以及由高潮所表征的周期性。分析这种周期性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总结其背后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揭示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 收稿日期:2009-06-30 作者简介:轩传树(1969-),男,安徽长丰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胡俊(1978-),女,安徽芜湖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 项目成果:本文为上海市委宣传部2008年委托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古今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成果 ①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主持召开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宣言》,对文化进行如是定义。 2009年9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Sep 2009第3卷第5期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Vol.3,No.5

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浅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had an indelibl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in Europe. Renaissance liberated thoughts, and developed culture and art.Reformation broke the monopol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cleaned the church. They are the the eternal memory in European history.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对欧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文艺复兴解放了细想,发展了文化与艺术。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清洗了教会。他们都是欧洲历史上永恒的记忆。 关键词:Renaissance文艺复兴Reformation宗教改革 The feudal system封建制度天主教会The Catholic Church liberated thoughts解放思想 中世纪(medieval age)的黑暗使的欧洲的发展有些停滞,教会的专制使的整个社会显得阴气沉沉,因此发生在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为整个欧洲带来一阵清风,给混沌污浊的欧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更是给欧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文艺复兴虽然带来了欧洲文化和艺术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这种形式的运动是小众参与的,那些有文化,搞艺术的,贵族的人毕竟是少数。虽然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但是这些在当时的人民群众看来都是虚无的,跟他们的生活不相关的,他们仍然在黑暗的教会的统治下过着艰苦的生活,这就看出了文艺复兴当时在欧洲社会的局限性,文艺复兴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当时解放的只是一些有思想的人,对于人民大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然而,宗教改革则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The Catholic Church)的垄断地位,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在极大的程度上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化一宗教为主,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宗教,一旦宗教进行改革,意味着整个民族的人民的生活和宗教信仰要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属于一项全民运动,它不仅清洗了中世纪污浊的教会制度,更给广大教徒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这就是宗教改革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综合一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有一下几点: 相同点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发生在在西欧封建制度(The feudal system)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国宗教改革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4.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思想解放”信息,可首先排除B,因为B属于经济方面;A中“摧毁性”表述有误,排除;D应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 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2: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1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2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中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材料2:……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

欧洲文化鉴赏

欧洲文化鉴赏 期末课程论文2015—2016第二学期题目:欧洲文明发展与建筑特点 姓名:鲍鹏 学号:14L1251036 班级:环艺L141

Europe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rom the earliest European civilizations: the Minoan and Mycenaean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has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years the European civilization originated in the Aegean Sea in ancient Greece and, here, a pleasant climat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provides a prerequisite. Europe has a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d of 4000 to 2500 years ago in southern and Western Europe had been widely distributed megalithic culture and subsequently located in the Aegean region of southeastern Europe grew vigorously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the world, said the Aegean civilization,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o mankind. In the 6th century BC, the rise of the Roman stat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include semi Europe (Great Britain islands to the Danube River line to the South) and North Africa, West Asia, the Empire, and Italy where the Italian peninsula has been the core area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e early era, Europe has a population of about 32 million, which more than half of the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Europe, and Eastern Europe,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British Isles together is less than 1 / 10. After the 3rd century AD, the Roman Empire is gradually weak, originally living in the Germanic people of northern Europe and living in the eastern Slavs have a large number of intrusion, accompanied with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European fully, the middle of the 14th century Europe as a whole population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3.9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导航: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2世纪,天主教会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 (二)特殊地位 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经济根源: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欧洲文化的论文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添些学校 《xxx》结课论文 题目: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姓名:黄文泽 性别:男 专业: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欧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无论是其人文艺术方面的发展还是其自然科学的严谨都吸引了广大的研究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经过本学期老师对欧州文化的讲解,我对本来就很感兴趣的欧洲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从其起源、建筑特点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简述下我眼中的欧洲建筑的代表——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超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是地位。 其特点主要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的感觉.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线线条,宏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里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是基本的拉丁十字型,但是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结构也十分多样,主要有尖肋拱顶,飞扶壁,花窗玻璃等,下面就各国建筑代表为例来介绍哥特式结构在建筑上的体现。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十二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型,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装饰风格,所以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建筑.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很多的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认为是中世纪的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

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的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行的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德国的教堂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形制和风格,如德国的马尔堡的圣伊莉莎白教堂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德国教堂建筑的最早特点:屋顶平缓,陡坡屋面罩在拱顶上,高度相等的教堂中厅和侧厅,教堂内部采光是依靠端体墙上高窄普通的窗户,全然去除尖顶、高侧窗、飞扶壁等等之类的样式,可谓一大创新。 以挺拔、动感、飞扬而著称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在欧洲各地流行了近四个世纪之久,虽然走向了落寞,并曾经一度被文艺复兴时期的的艺术家们评为是野蛮的象征,但哥特式建筑艺术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那一座座哥特式教堂以及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绘画和雕塑便是最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探讨哥特式建筑建筑艺术不仅仅是对建筑,建筑艺术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宗教,历史,人文背景。对于我们更好的解读中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进程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由于哥特式建筑艺术本身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存在语言方面的差距,再加上所学知识有限使得本文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对于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也较肤浅。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论证还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哥特式建筑艺术。

欧洲文化发展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手工工场时代 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开始于工场手工业经济,其特征是手工劳动,商业资本控制着手工业生产,重商主义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在国际格局中,经济中心先由农业经济发达的亚洲转到商业经济发达的地中海地区,再后转到工业经济发达的大西洋地区;经济领先的国家先是意大利,后是荷兰,再后是英国。 16世纪前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产生重大转折,历史从各方面体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鲜明特点。 ⑴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阶段(14~16世纪) 14~15世纪世纪在意大利和西北欧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欧洲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其表现有三:第一,在社会经济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国际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世界开始打破封闭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开始形成趋势。同时,西欧国家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它一方面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残暴的资本原始积累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14~17世纪掀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从意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欧,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础上,西欧又是掀起了反对天主教专制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解除了精神枷锁。第三,在社会制度方面,在革命条件比较成熟的尼德兰,爆发了世界上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影响深远。 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7~18世纪)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所具有的巨大转变的特点,向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经发展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其表现有四: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指17~18世纪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的欧美的英、美、法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几经曲折反复,推断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共和国。1789~1794年的法国革命担负起反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任务,资产阶级由上到下的三个阶层在广大人民的推动下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成为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封建国家的改革:国内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冲击,使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的特蕾西亚女王和约瑟夫二世等一些有远见的封建君主开始实行改革,这些改革的形式都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目的都是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因而这些改革不可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③启蒙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更加成熟,以理性主义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从英国波及到欧美,其中法国的启蒙思想成就最高。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加广泛和深刻,它倡导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仅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④殖民扩张: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资产阶级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17~18世纪的荷兰、英国和法国进行了多次争霸战争,仍然以公开野蛮的掠夺为主要形式,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欧洲宗教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时间:16世纪) ⒈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影响无处不在 ⒉主教面临的挑战使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1)天主教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a.占有大量土地财富; b.教会的轻商思想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教会贪婪腐败,引起各阶层不满,德国尤其严重(直接原因) 二、过程 1.(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 ⒈(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a. 经济因素: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b.政治因素: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 c.现实因素:教会盘剥,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d.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熏陶; e.导火线:兜售赎罪券

f. 主观因素:路德立志改革 ⑵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①~③改革教义,④~⑤为改革教会组织)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意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③“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追求地位平等 ④建立廉俭教会 意义: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⑤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4)意义 ①打击教会神权统治 ②推动民众反封建斗争 ③形成新教路德宗 ④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 ⑸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2.卡尔文宗教改革 (1)内容: ①信奉“因信称义” ②思想核心:“先定论”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历史、民族特点、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这也成为艺术创造的理想形象。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希腊人的坚强意志、机智灵活以及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性格,也使希腊人得到接触两河、埃及等地区文化的机会。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神话包含着人们对自然奥秘的理性思索,它蕴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的萌芽。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祇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温和的希腊气候使希腊人有广阔的露天活动和运动的场所。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裸体竞技为艺术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体的条件,使他们对于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和表现。希腊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古代世界最杰出的艺术,给人类宝库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 古代希腊文化是现代欧美文化的重要渊源,它不仅反映在建筑、雕塑等有形迹可循的那些领域,尤其深刻地反映在宗教、哲学、诗歌、戏剧等意识形态领域。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发祥期,其总体特征(或曰类型)近似于同时期的古西亚、埃及的宫殿文化。希腊语文化勃兴于古风时代。随着城邦的繁荣、大殖民运动的拓展,进入公元前7—前6世纪,各种文化门类、职业逐渐形成,到公元前5—前4世纪古典时代达到鼎盛。 古希腊美术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因此也被视为爱琴美术的延续。雪莱曾在诗中吟道:“我们都是希腊人。”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希腊,无法想像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可是除了居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公民自认为希腊人外,很少有人像雪莱那样以哲理的想像认为自己是希腊人。那么究竟谁是希腊人呢?历史表明,克里特的征服者、特洛伊城的毁灭者——迈锡尼人,是希腊最早的居民之一。后来沦为北方蛮族的奴隶,并逐渐分流为多立克人和爱奥尼亚人,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和语言,所以称他们为希腊人。“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后来创造出许多雕刻艺术杰作的希腊人正与这典雅、优美之名相称,可谓名副其实。 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境内多天然良港,可以经过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到了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文明受到北方蛮族入侵的严重破坏。但不屈的希腊人在这块曾经有过丰厚文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灿烂的希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真正始祖。进入奴隶社会的希腊半岛,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连同城郊农村组成大小不等的国家,各自为政。其中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由于国穷民贫,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城邦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为了保存自己,掠夺财富,城邦国家实行强国强兵政策,在城邦内部实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参与城邦治理,十分重视民族体格素质的锻炼,所以管理国家、锻炼身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宜于户外裸体锻炼和比赛。由于裸体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反以健美身体为荣光,这引起美学家们的关注和艺术家的表现,美学家们发现人体美,艺术家们创造美的人体。大政治家伯里克利斯说:“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民族是爱美、创造美的民族。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的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欧洲宗教改革

课时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权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因信称义”、“人人是祭司”、简化教仪等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⒈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⒉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形式更激进、影响更深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⒊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⒈由于本专题是从社会的综合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来分析得出结论,所以分析问题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⒉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尊重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残暴腐朽的封建政权终究要被历史所摒弃。 从天主教会面临的内外困难,了解到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进一步理解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有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从马丁·路德的教义中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通过分析,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查找资料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像,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查找资料以及用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问题的层层分析,培养辩证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阻碍历史发展的事物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