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如何锻炼与培养太极拳内劲

如何锻炼与培养太极拳内劲如何锻炼与培养太极拳内劲1、意气为主帅在太极拳演练中,用意念引导动作,用意念引导放松,也要以意行气,引导内气的集聚,引导内劲的运行。
从而形成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行动,使之内外台一,开合有致。
《十三势行工歌》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
”武禹襄解释为:“心为令,气为旗,意为帅,身为驱使”,都说明了太极拳“以意行气”,由内向外的道理。
2、松柔是关键只有由内向外做到整体的放松,使周身关节张开,气血周流无滞,才能在丹田处集聚内气,以意引气,把内气运行到关节、肌肤,贯注四周,形成内劲,只有放松,才能产生内劲。
太极拳的内劲,是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通过松柔的螺旋形运动完成的,是极为轻柔。
富有弹性,藏蕴于体内,含蓄而隐匿,不彰显外露的。
松柔是锻炼内劲的关键。
3、协调连贯是保证内劲的运转。
在拳势的运行中应该无时不在,做到节节贯穿,势势相连,处处合住。
这是内劲运转的保证。
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
上肢动作以腰带背,以肩带肘,以肘带手。
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
以胯带膝,以膝带足,只有肢体动作节节贯穿,才能使气血畅通,内劲顺达。
势势相连,前一个动作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豹开始,势问的衔接转换要有蓄发,要圆顺,连绵不断,形成势势相连。
势间转换使内劲渐充,复归往来。
处处合住,每一个技术动作运转到位,都要形成定势,一势即成,是一身备五弓,五弓合一是外形沉稳,体内贯劲,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形成全身整体合劲的过程。
只有肢体动作协调连贯,才能使内劲随拳势的运转忽隐忽现,无时不在。
怎样快速提高太极拳内劲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太极刚柔内劲的入门诀窍

太极刚柔内劲的入门诀窍
太极者,刚柔兼至,浑于无迹,外形似柔内实刚,说柔有柔,要刚有刚,忽隐忽现,刚柔相济,此乃太极成功者之谓。
然未成功前,如何积柔、如何成刚,则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太极刚柔内劲的入门诀窍,欢迎阅读。
太极刚柔内劲的入门诀窍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极刚柔的内涵;其次,于法要掌握正确修炼的方法,经过长时期的锻炼,逐步达到积柔、成刚,乃至刚柔相济的阶段。
太极二仪,柔之与刚。
柔者阴柔,刚者阳刚;刚柔即阴阳之质,阴阳即刚柔之气。
常运阴阳二气培养刚柔内劲,阴气流行则为阳,所以刚归至于柔;阳气凝聚则为阴,所以柔造至于刚。
阴中有阳而柔中寓刚; 阳中有阴而刚中寓柔,阴阳得中,刚柔兼至;所以,阴阳互济,刚柔相济。
此太极阴阳刚柔之理也。
所谓柔者,相对刚而言,指松柔、轻柔、柔韧、柔顺之意,其含义是外显和顺而气充于内。
非软、非散,非轻浮,软散无力难以长功,轻浮无定难以生根,此皆偏柔之病。
所谓刚者,相对柔而言,指阳刚、沉刚、内刚、至大至刚之意,其含义是气形诸外而内持沉着静重,精神内藏不露。
非强为、非努气、非鼓劲,硬发强为气血不和而有损元气,努气鼓劲力刚易折而为人所乘,此皆偏刚之病。
拳经云:“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就是说欲成刚先求柔,刚从柔中生,积柔自成刚,此是太极自然循环之理。
而欲柔先求松,由松沉人手而得柔顺柔韧劲。
关于松沉人手的要领和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至于太极柔劲的内涵须重复一下,即“太和元气,浑然中伏”,充于肌肤,敛于骨髓。
气若。
张耀忠 --太极内劲

六、眼晴呼吸法
练习方法: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远放,然后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
眼看右耳,看不见也看)。然后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见也看)再放眼神。如此一收一
放,反复练习9次。
感觉:收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无力,放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有劲。
习者端坐在椅子上(床沿、沙发边或台阶上亦可),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
垂直与大腿成90度。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
聪旋转三圈(意念转),之后反转三圈(即右、后、左、前)最后转想百会穴,随即忘
掉。转想肩井、曲池、合谷、十手指梢、活动活动手指。功毕。
功用:(1)培养提顶(顶头悬、虚领顶劲的感觉)。可使身体平衡稳定。(2)培
养头手结合,顶打人的习惯性。
八、四肢穴道呼应法
练习方法: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肩井,转
趾时任脉降。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
练习方法:意注睾丸。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
9次。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习方法:意注肚脐。收肚脐,稍停。松开肚脐,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坚持的过程。
李经梧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健康强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力、调节气血、平衡心理和提升精神意识。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第一步:调整呼吸太极内功修炼的第一步是调整呼吸。
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低腹,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
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练习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血流动,增加气体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二步: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心理。
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冥想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将注意力放到丹田(脐部),或想象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场景。
冥想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步:身体调理太极内功修炼还需要进行身体调理,包括柔软身体、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可以通过进行柔软体操、拉伸运动、传统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等来实现。
柔软身体有助于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四步:站桩功站桩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练习。
站立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中,脚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腰部放松,身体重心下沉。
双手下垂,手掌略微向外张开。
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感受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内力的积聚。
站桩功可以增强肌肉和韧带、改进身体的姿势和对重心的掌握,培养内力和提高能量的运转效果。
第五步: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找一个太极拳的伙伴,面对面站立,互相用手臂、肩膀、胸部等部位进行轻微的接触,并模拟拳击动作。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调整呼吸,调节内力和提高精神意识。
推手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慢慢的推手到快速的推手,并逐渐增加对手的力量和技巧。
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太极拳被誉为中国武术之宝,内功修炼是太极拳的核心。
内功修炼包括身体力量的培养、呼吸调整以及心境的修炼。
下面将介绍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
首先,身体力量的培养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太极拳强调从内而外的力量,所以要先从内部调养身体。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修炼。
1.站桩:站立直立,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放松,感受身体的重力。
用意识沉入丹田,腰部自然下垂,推动腿部肌肉用力,稳定身体。
2.蹲马步:挺直背部,略微前倾,眼睛平视前方。
分开双腿,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外展,膝盖微微弯曲。
保持这个姿势,练习身体的稳固性和力量。
3.缠丝功:双脚微微张开,双手抬起,一字形伸展至头顶。
同时蹲下,将手臂缠绕到身体后方,再伸直手臂回到头顶。
这个动作既能锻炼上肢力量,也能调整呼吸。
接着,呼吸调整是太极拳内功修炼中的重要一环。
太极拳注重以气贯通全身,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帮助调整体内能量。
1.腹式呼吸:放松身体,站直站桩。
慢慢吸气,使腹部慢慢鼓起;然后慢慢呼气,收腹。
练习时尽量深呼吸,使气息通过腹部的力量运动而不是上呼吸道。
2.定神观气:闭目静坐,呼吸平稳。
用意识感受气息在身体内部的运行轨迹,培养观察气息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调整呼吸,达到调节身心状态的目的。
最后,心境的修炼是太极拳内功修炼中的关键。
太极拳注重内外一致,对于心境的修炼要求和身体动作同样重要。
1.内观:呼吸调整后,静坐放松身体。
闭目专注于内心,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以及身体的感受。
通过逐渐调整观察的焦点和深度,提升心境修炼的效果。
2.内觉:练习太极拳时,内觉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式。
通过观察自身动作和力量的流动,培养对身体感觉的敏锐度。
同时,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扩大内觉的感知范围,体验和调整内外力的流动。
以上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
通过身体力量、呼吸调整和心境修炼的综合训练,可以提高内力的积聚,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进而更好地领会和练习太极拳的内在奥妙。
练出内劲的六个技术条件

练出内劲的六个技术条件
1.要练出内劲必须拳架规范,每一招式运行的路线,定式,位置必须正确,位置对才能出劲。
2.练拳时只有应用腰腿劲,才能使内劲节节注于指梢和劲点。
3.在运劲和劲法转换时,手掌既要不停地划圆圈走弧形,又要不停地内旋和外旋。
既有公转又有自转,以增加内劲和利于攻防。
4.掌形要正确,如果五指不自然朝一个方向(拇指外翘或兰花指)内劲必须散乱。
5.应遵循“用意不用掘力”的原则。
太极拳的劲法,用意念指挥,才能提高对内劲的灵敏度,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6.练拳的速度越慢,运动量越大,动作越慢,意念活动的作用越大,越能细微的品出劲来。
动作缓慢均匀是达到“运劲如抽丝”的先决条件。
以上六条是我师傅传授给我的,献出来与拳友们共享!望大家从中能得到点启发与帮助,我就心满意足了!。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建侯秘傳太極拳內勁基本功修煉法在內家拳練習中,太極、無極、八卦、五行所指含義絕非與道家、易學有直接關係,其所指是拳學修練過程中的寓義。
其寓義在整個練功過程中的規律:在練勁過程中是指各種勁的成份與練法;在練體過程中是指以氣血貫通人身奇經八脈及正經十二脈。
內功初級階段是:易筋。
為練養階段,意的本質是指感覺。
內功中級階段是:易骨。
為蓄養階段,意的本質是感覺與意向結合。
內功高級階段是:洗髓。
為涵養階段,意的本質是以神意合一的感覺與身體動作融貫為一體。
太極乃無極而生,欲得太極先求無極。
無極乃是混圓一體而不分陰陽。
對練太極拳而言,是指先練出整勁,進一步再將整勁練活。
內勁的基礎勁是人身的筋產生的勁,筋的勁有感知,有彈力。
一練筋勁的方法——前後移蕩的混元整勁1 預備式:1,站步要雙腳踩在米字方形的中心位。
2,左腳向前邁步,前腳豎直,踩在直邊上;後腳與前腳方向45度撇開,踩在對角線上。
成左(右)弓步,此為楊式太極拳的四正步。
弓步要儘量拉開,肩與胯平面向前,即腰(上身)轉向前腳(正前)方向,雙手前伸平扶胸前。
2 前後移蕩運動:運動過程重心水準移動不許起伏,初期階段要儘量不用肌肉力來完成動作。
向前移動時後胯儘量放鬆,往後移動時身體隨退隨左轉不超過45度;身手隨之做搖磨狀,既練腰胯平移又練旋轉,運動過程腿不許蹬勁,只求伸展開。
踩四方正步可支撐八面來力,全身感覺要一體,一動整動。
人的感覺:內家拳的“意”,首先要儘量少使肌肉力來完成動作。
這樣左右弓步,順逆旋轉如此練習前後移蕩的混元整勁。
這之後才能練松。
平送腰胯的練習,要注意的是心裏心態的平靜放鬆。
二基本功一的練法——手臂由後向前向上撩拋掄甩與身勁結合的蕩弸勁站步與前面敍述一樣以左式為例。
以左手掌心扶貼左腰腎處,肩、臂、肘、腕均不許用肌肉勁,儘量放鬆不使勁。
右胳膊從肩到手要絕對放鬆不許使勁,右手自然下墜,右掌心自後向前向上撩、拋、掄、甩,向後掄甩時,手心隨身體後移轉腕向後。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动作、呼吸和意念的方法来培养身体的气血和神志,达到强身健体、提升精神意识的目的。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1. 五禽戏:五禽戏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模仿猿猴、鹿、熊、虎和鸟的动作和呼吸,来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
2. 柔软体操:太极内功讲究柔软而流动的动作,所以练习柔软体操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柔软体操包括各种伸展、扭转和放松的动作,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和促进关节灵活性。
3. 手推式练习:太极拳的手推式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内容,通过练习手推式可以锻炼身体的力量、平衡和意志力。
手推式可以按照一定的动作序列练习,也可以进行对练,以增加修炼的难度和效果。
4. 意念调节:太极内功修炼强调身心合一,所以意念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和思维,引导身体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提升内功修炼的效果。
5. 静心冥想:静心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静坐冥想可以提升修炼者的意识和内观能力,增加身心平衡和内外沟通的能力。
总之,太极内功修炼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并配合正确的呼吸和意念调节,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
坚持长期的修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关于力和劲的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了,刨根问底的来区分两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这里把内劲的特点阐述一下,共大家参考:
1. 内劲是活的。
内劲在体内时流动的,变化的。
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的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 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
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 内劲是一波三折的。
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 内劲是隐于内的。
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 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
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 内劲的整体性。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
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内劲:
1. 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 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
3. 静功的练习。
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
然松拉的感觉。
以上三点只是产生内劲的基础条件,并不是内劲本身。
当经常这样做以后,气血便开始在全身活跃起来,肢体会产生麻、胀之类的反应,身体某些部位会不知觉的动起来,这是内气在“穿”骨节,内劲初步产生了,但这时的内劲还只是被动的,不能为我所用。
当内气的活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可开始训练这些“可爱”的内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