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业用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及其注意点
培养基配制的四大原则

培养基配制的四大原则第一原则: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类型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基类型非常重要。
常见的培养基类型包括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等。
液体培养基适用于大规模培养和微生物液体发酵,而固体培养基能够提供可见菌落形成的平面。
选择性培养基则通过添加特定的抗生素或抑制剂来选择一些特定菌群的生长。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类型有助于提高实验效果。
第二原则:确定合适的营养成分和浓度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要求来确定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浓度。
一般来说,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生长因子等。
碳源可以是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氮源可以是硝酸盐、氨盐等,矿物质可以是钾盐、钠盐等。
有些微生物需要特殊的生长因子,如血红蛋白、维生素等。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确定合适的营养成分和浓度,可以提供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第三原则:控制培养基的pH值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选择合适的pH值可以促进菌落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来说,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在6.5-7.5之间,但也有一些微生物对酸性或碱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因此,在培养基配制时需要控制好pH值,可以通过使用缓冲溶液来维持培养基的稳定性。
第四原则:采取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培养基配制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培养基质量的稳定性。
在无菌操作中,需要使用灭菌器对培养器具进行高压高温的处理,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同时,还需要在无菌工作台或无菌环境下操作,使用经过灭菌的培养器具和培养基,并及时封闭容器,避免外界污染。
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可以有效保证培养基质量的合格。
综上所述,培养基配制的四大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类型、确定合适的营养成分和浓度、控制培养基的pH值和采取无菌操作。
正确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提高培养基质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研究。
生产工艺第三章 培养基制备 第三节培养基的配制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3.渗透压 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营养物质要有合适的浓度。营 养物质的浓度太低,不仅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对营养物质 的需求,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提高设备的 利用率。但是,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过高时,由于培 养基的渗透压太大,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此外培养基中 的各种离子的浓度比例也会影响到培养基的渗透压和微生 物的代谢活动,因此,培养基中各种离子的比例需求要平 衡。在发酵生产过程中,在不影响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 谢转化率的情况下,通常趋向在较高浓度下进行发酵,以 提高产物产量,并尽可能选育高渗透压的生产菌珠。当然, 培养基浓度太大会使培养基黏度增加和溶氧量降低。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1.根据微生物的培养需要 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成分是不同的,要确 定一个合适的培养基,就需要了解生产用菌种的来源、 生理生化特性和一般的营养要求,根据不同生产菌种的 培养条件、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 等确定培养基。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2.营养成分比例恰当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之间应有适当的比例,培养基 中的碳氮的比例(C/N)在发酵工业中尤其重要。如培养 基中氮肥源过多,会引起微生物生长过于旺盛,而不利于 产物的积累;氮源不足,则微生物菌体生长过于缓慢。当 培养基中的碳源供应不足时,容易引起微生物菌体的衰老 和自溶。培养基的碳氮比不仅会影响微生物菌体的生长, 同时也会影响到发酵的代谢途径。不同的微生物菌种、不 同的发酵产物所要求的碳氮比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微生 物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对培养基的碳氮比的要求也是不一 样的。
第三节 培养基的配制
为了减少实验次数,可考虑用“正交试验设计”等数 学方法来确定培养基给分和浓度,它可以通过比较少的实 验次数而得到较满意的结果,另处,还可通过方差分析, 确定哪些因素影响较大,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培养基配制的四大原则

培养基配制的四大原则1.确定微生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各种微生物有着不同的生长要求,因此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营养成分。
培养基的配制需要先了解所需培养微生物的营养成分需求,例如氮、碳、磷、镁、铁等元素和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有机物。
如果不添加足够的必需营养素,微生物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因此配制培养基时需要首先确定微生物所需的营养成分。
2.选择合适的碳源和氮源在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也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重要成分。
不同的微生物对碳源和氮源的要求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碳源和氮源是极其重要的。
碳源可以是葡萄糖、果糖、乳糖等,而氮源可以是胰蛋白水解物、酵母提取物、氨基酸等。
需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碳源和氮源,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
3.考虑微生物对pH值和温度的要求微生物对pH值和温度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培养基的配制中需要考虑微生物对pH值和温度的要求。
常规的抗生素筛选培养基在制备时一般采用pH为7.0-7.2的中性环境,而一些微生物只能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
此外,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也需要被考虑到。
常规的培养温度为30℃至37℃,但是也有一些微生物需要更低或更高的温度才能生长,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进行适当的温度调节。
4.配置时使用无菌技术微生物对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污染敏感,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使用无菌技术。
使用无菌技术可以保证培养基中没有任何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使用无菌技术时需要注意,将培养基加热到正确的温度,以确保培养基中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都被杀灭,以免影响到有创意研究和生产。
总之,培养基配制是微生物学研究以及微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
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了解所需微生物的营养成分需求,选择合适的碳源和氮源,考虑微生物对pH值和温度的要求,并使用无菌技术保证培养基的无菌。
只有按照这四个原则进行培养基配制,才能得到优质的培养基,使微生物能够良好地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配制原则

培养基配制原则培养基通常指人工配制的适合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物的营养基质。
广义上说,凡是支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介质或材料,均可作为微生物的培养基。
一个适当的培养基配方,对发酵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针对不同微生物不同的营养需求,可以有不同的培养基,但它们的配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营养物质应满足微生物的需要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差异很大,应根据菌种的不同需求配制培养基。
2.营养物质的浓度及配比应恰当营养物质浓度太低,不能满足徽生物生长的需求;浓度太高,又会抑制微生物生长。
糖和盐浓度高有抑菌作用,一般培养基的碳氮比(C:N,以还原糖含量与粗蛋白含量的比值表示)为100:0.5~2。
在设计培养基配比时,还应考虑避免培养基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胨、酵母膏中含有磷酸盐时,会与培养基中的钙离子或镁离子在加热时发生沉淀作用;在高温下,还原糖会与蛋白质或氨基酸相互作用产生褐色物质。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各种微生物均有其生长繁殖的最适pH,细菌为7.0~8.0,放线菌为7.5~8.5,酵母菌为3.8~6.0,霉菌为4.0~5.8。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能够引起培养基的pH改变的代谢物,尤其是不少微生物有很强的产酸能力,如果不适当地调节培养基的pH,这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受到抑制,它们甚至可能死亡。
在设计培养基时。
要考虑培养基的pH调节能力。
一般应加入缓冲液或CaCO3,使培养基的pH稳定。
培养基的其他理化指标,如渗透压也会影响微生物的培养。
在配制培养基时,通常不必测定该指标,因为培养基中各种成分及其浓度等指标的优化,已间接地确定了培养基的渗透压。
此外,不同微生物对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4.考虑培养目的培养基的成分直接影响培养目的。
在设计培养基时,必须考虑是要培养菌体还是要积累菌体代谢物,是实验室培养还是大规模发酵等问题。
用于培养菌体的种子培养基,其营养成分应丰富,氮源含量宜高,即碳氮比值应低;相反,用于大量积累代谢物的发酵培养基,其氦源含量应比种子培养基稍低;当然,若目的产物是含氦化合物,有时还应该提高培养基的氮源含量。
培养基配置和灭菌的注意事项

培养基配置和灭菌的注意事项一、培养基配置1.选用适当的培养基组成: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质盐、维生素等。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如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正确计量和混合培养基成分:根据实验需要和比例,精确地称取和混合培养基成分。
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使用干燥器、称重纸和清洁器具等进行操作。
3.正确调节培养基的pH值:根据不同微生物的偏好,调节培养基的pH值。
使用pH计和相应的酸碱溶液进行调节,确保培养基的pH值符合微生物的需求。
4.加热溶解和固化培养基:将培养基成分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加热搅拌溶解,然后分装到培养皿或试管中。
对于固化培养基,需要加入适量的琼脂或琼脂糖,在混合均匀后加热至溶解,然后分装到培养皿或试管中。
二、培养基灭菌1.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有常见的三种灭菌方法,包括热处理(如蒸汽灭菌、热风灭菌)、化学灭菌和滤器灭菌。
根据实验需求和培养基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
2.准备合适的灭菌器具:根据实验需求和培养基的量,选择合适的灭菌器具,如蒸馏锅、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灭菌箱等。
3.正确操作灭菌设备:根据灭菌设备的说明和操作指南,正确操作和调节灭菌设备。
4.合理选择灭菌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培养基的特性和实验需求,合理选择灭菌时间和温度。
通常情况下,蒸汽灭菌的时间为15-30分钟,温度为121摄氏度;热风灭菌的时间为1-2小时,温度为160摄氏度。
5.注意灭菌后的处理:在灭菌后,及时关闭灭菌设备,避免灭菌后的污染。
将培养基冷却后,进行温度验证,然后保存在合适的温度和条件下。
培养基配置的注意事项

培养基配置的注意事项以培养基配置的注意事项为标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选择培养基类型在选择培养基类型时,需要考虑到所需菌种的营养要求、生长特性、产生的代谢产物等因素。
常用的培养基类型有:富含蛋白质类培养基、糖类培养基、无机盐类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不同类型的培养基配方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选择。
二、配制培养基时的注意事项1. 培养基的配制需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和步骤进行,否则会影响菌落的生长和形态。
2. 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先将固体成分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再加入液体成分,搅拌均匀。
3. 配制好的培养基需要经过高压灭菌,以保证无菌。
4. 配制好的培养基如果不立即使用,需要密封保存,避免细菌或霉菌的污染。
三、培养基的pH值调节不同的菌种对于环境的pH值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和所在环境的pH值进行调节。
pH值的调节可以通过添加缓冲液或酸碱度指示剂来实现。
四、培养基的成分调整在实验中,有时需要根据菌株的生长需要或实验目的进行培养基成分的调整。
如添加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选择性地培养目标菌株;添加营养成分,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生等。
五、培养基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需要对培养基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对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无菌性检测、培养基成分的检测和分析、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鉴定等。
在进行培养基配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高质量的原材料,避免使用过期或质量不佳的试剂;2. 在配制培养基时,要保持一定的卫生条件,避免细菌或霉菌的污染;3. 配制好的培养基要进行标注,包括配方、pH值、灭菌条件、保存条件等信息;4. 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避免保存过久导致质量下降。
培养基的配置是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和步骤进行,同时需要注意培养基类型选择、pH值调节、成分调整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发酵工业培养基设计

培养基的概况
一、适应于大规模工业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的共性: 二、发酵工业培养基设计适宜于工业大规模发酵的培养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三、发酵培养基的要求 四、培养基的分类
适应于大规模工业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的共性:
①单位培养基能够产生最大量的目的产物 ②能够使目的产物的合成速率最大 ③能够使副产物合成的量少 ④所采用的培养基应该质量稳定、价格低廉、 易于长期获得 ⑤所采用的培养基尽量不影响工业好气发酵中 的通气搅拌性能以及发酵产物的后处理等
21
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有什么区别?
A.种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 菌丝体,并使菌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所 以种子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氮源和维 生素的含量也要高些,但总浓度以略稀薄为好,这样可达 到较高的溶解氧,供大量菌体生长繁殖。 B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 用。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 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
17
微生物培养基类型
一、斜面培养基 二、种子培养基 三、发酵培养基 四、种子培养基与发酵培养基的区别
微生物培养基类型——斜面培养基
要求:能使菌体生长快,产生孢子数量大、质量好,且不 会引起菌种变异。 特点 C、N源不宜多,否则只长菌丝,少长或不长孢子; 无机盐浓度要适当控制,否则会影响孢子的颜色和孢子 量。
14
生长调节物质
一、生长因子 二、前体 三、产物合成促进剂
生长调节物质——生长因子
分类: 1. 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 :不需从外界吸收任何生长因子。 2. 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 :需从外界吸收多种生长因子。 3. 生长因子过量合成的微生物:能合成并分泌大量维生素 等生长因子。 含生长因子丰富的物质:酵母膏(酵母粉或酵母汁) 、玉 米浆、麦芽汁等。
发酵工业用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及其注意点

发酵工业用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及其注意点发酵工业用培养基的配制是发酵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发酵工业用培养基是提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复杂混合物,通过配制合适的培养基可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代谢活性,从而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发酵工业用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及其注意点。
1.培养基组分的选取原则(1)根据菌种要求选择合适的碳源、氮源、矿物盐和有机添加剂,以满足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2)根据发酵产物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调节剂和辅助剂,如pH调节剂、发泡抑制剂等。
(3)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以满足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4)根据发酵工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缓冲体系,维持培养液的合适pH值。
2.培养基组分比例的确定原则(1)碳源和氮源的比例要适合菌种的生长需求,维持培养基的合适营养平衡。
(2)矿物盐和有机添加剂的含量和比例要适宜,以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并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3)调节剂和辅助剂的含量要根据发酵产物的需要确定,以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纯度。
3.注意点(1)配制培养基时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2)配制过程中要根据培养基组分的性质和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如温度、pH值等。
(3)配制培养基时要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和产物的需要,合理选择培养基的浓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4)注意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对原材料要进行质量检验,避免使用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
(5)配制完毕后要进行培养基的质量检验,如pH值、透明度等指标,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总之,发酵工业用培养基的配制要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和发酵产物的需要,合理选择组分和比例,并注意无菌操作和质量控制,以提高菌种的生长和代谢活性,实现发酵产物的高产和高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发酵工业用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及其注意点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法,可以去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抗生素生产用培养基的设计规范。
现在生产用的培养基主要是根据生产经验和一系列发酵试验结果所确定的。
近年来,在抗生素生产中,用物料平衡进行培养基设计的方法已普遍采用。
虽然如此,实践经验仍然在培养基的设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连续培养方法常用于研究个别营养成分对发酵的影响。
尽管用于工业发酵的培养基配制缺乏一定的理论性,但近百年来发酵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有关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因此,在考虑某一菌种对培养基的总体要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速率
在配制培养基考虑碳源和氮源时,应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培养的目的,注意快速利用的碳(氮)和慢速利用的碳(氮)源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其所短。
如在抗生素发酵时,作为种子培养时的培养基所含的快速利用的碳源和氮源往往比作为合成目的产物发酵培养时的培养基所含的多。
当然也可考虑分批补料或连续补料的方式,以及在基础培养中添加诸如磷酸三镁等称为铵离子捕捉剂的化合物来控制微生物对底物的合适的利用速率,以解除所谓的“葡萄糖效应”来得到更多的目的产物。
另外,对于孢子培养基的配制来说,营养不能太丰富(特别是有机氮源),否则只长营养菌丝而不产孢子。
这种培养基中所用无机盐浓度要适量,不然也会影响孢子量和孢子颜色。
(2)微生物对培养基中碳氮比的要求
培养基中碳氮比对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物合成的影响极为明显。
氮源过多,会使菌体生长过于旺盛,pH值偏高,不利于代谢产物的积累;氮源不足,则菌体繁殖量少,从而影响产量。
碳源过多,则容易形成较低的pH值;若碳源不足,则易引起菌体衰老和自溶。
另外,碳氮比不当还会影响菌体按比例地吸收营养物质,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
微生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对碳氮比的最适要求也不一样。
一般来讲,因为碳源既作为碳架参与菌体和产物合成又作为生命过程的能源,所以比例要比氮源高。
一般工业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比约为100:0.2-2.0。
应该指出的是,碳氮比也随碳水化合物及氮源的种类以及通气搅拌等条件而异,因此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比值。
(3)微生物对培养基pH值的要求
在配制培养基时,要注意生理碱性和生理酸性物质,以及pH值缓冲剂的加入和搭配。
这是根据该菌种在现有工艺和设备条件下,其生长和合成产物时pH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最适pH值的控制范围等,综合考虑选用何种生理酸碱物质及其用量,从而保证在整个发酵过程中pH值都能维持在最佳状态;也可以考虑用中间补料来控制pH值。
(4)培养基成分的浓度
培养基中各成分的含量往往是根据经验和摇瓶或小罐试验结果来决定的。
在抗生素发酵生产中往往喜欢所谓的“稀配方”,因为它既能降低成本、灭菌容易、且使氧传递容易而有利于目的产物的生物合成。
如果营养成分缺乏,则可通过中间补料方法予以弥补。
(5)原副材料质量的稳定性
在通过试验决定生产上采用何种培养基配方时,培养基中各组分(包括各种有机、无机碳氮源,无机盐、水)质量的稳定性是获得连续、稳定高产的关键。
其中在选择培养基所用的有机氮源时,特别要注意原料的来源、加工方法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贮存方法。
有机氮源大部分为农副产品,其中所含的成分受产地、加工、贮存等的影响较大,常会引起产量的波动。
因此,每个工厂对这些原料都应进行定点采购和加工;如原料有变化,应事先进行试验,一般不得随意更换。
对所有的培养基组成都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