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也是世界各地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

本文将探讨中国高血压的流行情况以及目前的防治现状。

一、高血压在中国的流行情况高血压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持续上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相当于全国超过3亿的高血压患者。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上升。

导致高血压流行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超重和肥胖、心理压力等。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日益单一,这些因素导致了高血压的高发。

二、中国高血压的防治现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推行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居民进行高血压筛查。

高血压患者可以享受血压监测、定期随访、药物配送等一站式服务。

在医疗领域,中国的高血压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临床药物的研发不断提升,治疗方案也更加个体化和科学化。

此外,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支持力度,以提高高血压筛查和治疗的质量。

然而,中国高血压防治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血压防治工作尚未形成高效的机制,缺乏长期的跟踪和管理体系。

其次,医疗资源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农村地区的高血压防治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此外,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有待提高,很多人缺乏自觉进行高血压筛查和治疗。

三、未来高血压防治的方向为了应对高血压的挑战,中国需要在政策、资源和社会层面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高血压防治工作的效果。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加大高血压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和意识。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持续升高的慢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高血压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数据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趋势及其相关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横断面调查和纵向队列研究。

横断面调查是在特定时期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患病率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通过抽样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受试者,测量其血压,并收集相关的调查信息,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家族病史、膳食结构等。

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高血压的患病率和与之相关的因素。

纵向队列研究是对一组人群进行长期监测,观察其血压的变化,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趋势。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健康的人群,在起始时测量其血压,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定期复查血压,并记录相关变量。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数据,可以观察到血压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相关因素。

二、高血压的流行状况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国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持续增长。

在发达国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人群体。

例如,美国的患病率超过40%,其中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人群。

相比之下,亚洲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正在逐渐增加。

在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正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中国是高血压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超过2亿人患有高血压。

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压力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三、高血压的流行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和进展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和进展
6.为更易使血压达标,抗高血压治疗应在心血管损害前开始。
高危患者降压达标的证据
王文,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6(6月),14(6):420-422
对象 冠心病 心梗 脑血管病后 心血管高危人群 糖尿病、慢性肾病 正常高值血压伴CV
血压目标(mmHg)
< 130/80 (DBP ≮ 70 mmHg)
3
易患高血压的对象
1.血压130-139/85-89mmHg 2.超重或肥胖(BMI>24kg/m2) 3.长期高盐饮食( 盐>6g--10 g / d ) 4.长期过量饮酒(白酒> 2两/d) 5.高血压家族史 6.男≥55岁、更年期后女性
北京地区35-64岁2740人血压120-139/80-89mmHg 正常高值者10年高血压患病率变化(1992--2002)
图2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200
心脑血管病
150
肿瘤 呼吸病
100
损伤/中毒
消化病
50
传染病
0 1990
1995
2000 2005(年)
内容提要
1. 高血压发病及危害 2. 高血压的预防 3. 我国高血压防治研究的方向 4. 我国高血压防治对策
基线血压(mmHg)与总心血管事件
RR
发病的相对危险(RR)
< 130/85 (双颈动脉严重狭窄慎用) < 130/80 < 130/80 < 130/80
降压药
【分类】 利尿剂 交感神经抑制药 血管扩张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钙拮抗剂
单药与联合治疗的选择
轻型高血压 低危/中危, 常规血压目标
低剂量单药
在两者中选择
2-3级高血压 高危/很高危 血压目标更低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本文将概述高血压的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定义、流行现状、危害,以及近年来在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发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持续异常增高,产生对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受损和功能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全球患病率约为24%,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还会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造成损害,导致功能衰竭。

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血压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引发高血压的原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血压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

高血压发病还呈现出地域差异,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研究还发现,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

药物治疗的新发现:降压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有关降压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沙坦类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肾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型降压药物如直接口服的利尿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选择,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研究发现,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与控制状况研究进展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与控制状况研究进展
P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r e a t me n t o f Car d i o - Ce r e b r a l — Va s c ul ar Di s e a s e Au q 2 0 1 5. V oI 1 5. No 4
血压从 1 1 0 / 7 5 m m Hg开 始 , 随 着 血 压 水 平 的 升
高, 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也随之增加 , 其 中脑卒中、 心 肌梗死等疾病都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 2 0 0 0~ 2 0 0 1 年 亚 洲 国 际心 血 管病 合 作 研 究 ( I n . t e r A S I A ) 的3 5—4 7岁 1 5 8 3 8名 研 究 对 象 的 调 查 结 果 显示 , 收缩 压 ( s y s t o l i c 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 S B P ) 和 舒 张 压 ( d i a s t o l i c 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D B P)分 别 为 1 2 5 . 2 和 7 9 . 0 m m H g , 其 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 1 2 6 . 2 / 8 0 . 4 m m H g 和1 2 4 . 2 / 7 7 . 5 m m Hg 。2 0 1 0年 全 国 范 围 内 1 8岁 及 以 上9 8 5 4 8名研 究对 象 , 结 果经 复杂 加权后 , S B P和 D B P 分别 为 1 3 0 . 8和 8 0 . 4 m m H g , 其 中男 性 和 女 性 分 别 为 1 3 2 . 5 / 8 1 . 2 m m H g和 1 2 9 . 1 / 7 9 . 5 m m Hg 。虽 然 两 个 全 国范围内的调查不具可 比性 , 但是却有相同的特征 , 男性 血压 水平 均 高于 女性 , S B P随 着年 龄 的增 高而增 高, 而D B P则 在 5 5~6 4岁 年龄 组 中最 高 。除 了全 国 范 围的调 查 , 各 地也 陆续 开展 了相关 研究 。何森 等 收 集 了成都 地 区 自然 人群 1 5 年( 1 9 9 2~2 0 0 7年 ) 的血压 水平 变化 情况 , 结果 显示 5 0~6 4岁男 性 , S B P由 1 9 9 2 年的1 1 8 . 6 增 加到 2 0 0 7 年的1 3 4 . 0 m m H g , D B P由 7 4 . 8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治疗进展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治疗进展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治疗进展一、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高血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高血压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高血压患者的行列另一方面,高血压的并发症也日益多样化,除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外,还涉及到认知功能障碍、视网膜病变等多个领域。

这些新趋势的出现,使得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和成熟。

传统的降压药物在降压效果、安全性以及患者耐受性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也逐渐受到重视,成为高血压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高血压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高血压的控制率仍然较低。

这主要归咎于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不足、治疗依从性差以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

加强高血压的科普宣传、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对于改善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日益严峻,治疗进展虽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1. 高血压的定义与危害高血压,又称血压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定义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

具体而言,当收缩压(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超过90毫米汞柱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工作压力加大等因素导致高血压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持续性的血压升高状态,给人体带来很多危害。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现状以及其流行趋势。

一、高血压的现状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口属于未被诊断出的高血压患者。

在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2.5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高血压的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疾病,而是开始向中青年群体渗透。

二、高血压的流行趋势1. 青少年高血压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改善,青少年触发高血压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研究表明,现代青少年常常过度依赖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长期饮食不均衡会导致肥胖和高血压等疾病。

2. 城市化和工作压力导致高血压上升随着城市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加大,高血压已经成为城市人群中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长期受到压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状态容易出现负面变化,导致高血压的患病率上升。

3.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以引起冠心病、中风等严重疾病。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4. 高血压对经济的影响高血压除了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威胁外,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和定期检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而高血压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更是巨大。

三、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为了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它的流行趋势,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

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避免熬夜等都是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

高血压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高血压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高血压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血压是体内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由心脏收缩和舒张两个阶段产生,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

高血压指的是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病,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的原因较为复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药物等都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其中家族遗传是其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研究的目前主要集中在疾病机制、预防、治疗等方面。

一、高血压的疾病机制高血压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在高血压患者的动脉血管内膜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导致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细胞内钙离子的异常流动高血压患者在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异常流动中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紊乱。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失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代谢调节系统,它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影响血压的稳定性。

在高血压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失调,从而加重血管收缩的紊乱和高血压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的预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均衡的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作用。

推荐患者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甜食、油腻食物和含糖饮料。

适当摄入低脂肪、低盐、高膳食纤维和高钾的食物,比如粗粮、豆类、鱼类、瘦肉等,能有效减少体内胆固醇和脂肪含量,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2. 科学的运动方式适量的运动是保持血压正常的关键之一。

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例如步行、慢跑、游泳、瑜伽等,并坚持均衡、适量且持续的运动,最好控制在30分钟至1小时的情况下,每周至少3次。

3. 合理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还能避免其他疾病和慢性病的危害。

应该养成定时作息,按时就餐,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习惯。

此外,还应该减少压力和负面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三、高血压的治疗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综述>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杨慧1,郭晓雷2,马吉祥2,于保荣1,徐爱强(通讯作者)1,2(1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 2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53(2011)09-0809-05第一作者简介:杨慧(198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摘要: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本文就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现状和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疾病负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

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全面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和疾病负担,可以为科学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1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111 高血压的患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 O)估计[1],2002年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

Kearney 等分析了1980~2002年的相关文献,按照现在的发病率水平,预计2025年全球高血压总患病率将由2000年的2614%,上升为2912%[2]。

不同地区和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较大。

总的说来,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患病率约20%~50%[3]。

波兰的患病率最高,1987~1988年波兰的M ON ICA 研究[4]中45~64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017%(男性6819%、女性7215%)。

一项对比分析研究显示[5],20世纪90年代北美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2716%,欧洲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412%。

发展中国家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

1994~1995年调查显示[6]印度农村人口患病率仅为512%(男性314%、女性618%)。

2000年Singh R 1B 1等研究显示[7],亚洲国家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5%~35%,农村居民患病率更低,仅为城市居民患病率的1/2~1/3。

随着干预生活方式,目前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趋于平衡或呈下降之势[3],而发展中国家对高血压防控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高血压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之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近些年也迅速增长。

我国曾进行过3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见表1[8]。

1958~1959年第1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

1979~1980年第2次全国抽样调查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400多万,采用了当时WH O 的标准(\160/95mmH g 为确诊高血压、140/90m mH g 和160/95mmH g 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m mH g 及/或舒张压\91m mH 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173%。

1991年第3次全国抽样调查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并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 H g 及/或舒张压\90m mH g 或2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158%。

如按第2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m mH g 及/或舒张压\91mm H g)计算,患病粗率为11188%。

由此可见,自1959年至1991年的30年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仅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就上升了41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此外,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9],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18%,其中男性2012%,女性1810%;由此估算\15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716%。

2004年[10]、2007年[11]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结果显示,我国15~6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811%和2314%。

表1 我国历史上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年份调查目的调查人群患病率(%)参考文献1958~1959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5110[8]1979~1980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7173[8]1991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13158[8]2002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8岁18180[9]2004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5~69岁18110[10]2007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5~69岁23140[11]112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了解高血压防控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在M EDLINE数据库搜索医学主题词表(M eSH)的患病率(Pr ev alence)、高血压(H yperten-sion)、血压(Blood Pressure)和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回顾了1980年1月至2003年7月世界不同地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结果显示:高血压总的知晓率为4610%,从韩国的2512%到巴巴多斯的7510%不等;治疗率最低为墨西哥的1017%,最高为巴巴多斯的6610%;控制率最低为韩国的514%,最高为巴巴多斯的5810%[3]。

其中高血压的定义为平均血压水平\140/90mmH g和/或使用降压药。

近年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上升,但仍不理想。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 nal H 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年以及1999~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12]:在成人高血压患病人群中,知晓率有轻微上升(P<0105),从6815%升至7118%,治疗率由5311%上升至6114%(P<0101),控制率由2611%上升至3511%(P<0101)。

英国2003~2006年期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也均在提高[13]:高血压知晓率从2003年的62%上升至2006年的66%(P<0101),这在女性中表现更为显著[从2003年的64%升至2006年的71%(P<0101)],而在男性中并无统计学差别(60%~62%,P>0105);治疗率由48%升至54%(P<0101);2006年的控制率(28%)明显高于2003年(22%),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1)。

根据1991年我国调查结果[14],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为2613%(城镇为3516%、农村为1319%),治疗率为1211%(城镇为1711%、农村为514%),控制率为218%(城镇为411%、农村为112%)。

2002年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9],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012%、2417%和611%,与1991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2高血压的疾病负担211高血压疾病负担的计算方法目前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很多,如收集公开发表的文献、可利用的公共信息、全国疾病登记资料、数据库的回顾分析,或进行专题的横断面或前瞻性的调查等[18]。

相比较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而言,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较少,这是因为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中,高血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危险因素。

胡善联提出计算高血压这种疾病危险因素花费的成本时可采用2种方法[18],其一是疾病特异方法(Dis-ease Specific Approach),其二是全病因方法(All Cau-ses A pproach),这两种方法都是以患病率为基础。

疾病特异方法是一种传统标准的方法,对高血压而言,首先要确定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范围,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标准,高血压相关疾病包括脑血管病(ICD-10 I60-69)、缺血性心脏病(I20-25)、高血压性疾病(I10-13),后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I00,I26-28,I34-37,I44-51, I70-99)[19];该方法的特点是建立在风险比值(Risk Ratio s)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上,但缺点是因高血压引起的额外费用只考虑上述4类疾病,并没有全面考虑所有的疾病。

而全病因方法比较的是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之间在年人均医疗费用上的差异,而不需区分与高血压有关的或无关的疾病。

Mathers等[20]描述了两种分析疾病的因果性归因的模型:绝对归因(Categor ical Attr ibution)和反事实分析(Co unter factual Analysis)。

绝对归因法是指一个事件例如死亡,归因于一种单独的原因(例如一种疾病或者危险因素)或者一组原因,如疾病分类(ICD)系统对死因的归纳,但该方法忽视了某些疾病的多病因特征[21]。

反事实分析模型的分析思路是要计算归因于高血压的疾病负担,需要有一种最佳的血压的人群分布与现实分布相比较;这种最佳的分布是一种反事实的暴露分布,使得人群暴露风险最低,发生不良健康后果的危险性最小,即理论最小暴露分布(Theoret-ical M inimum Exposure Distribution)[22]。

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获得去除这种危险因素后人群健康的潜在增益。

理论最小暴露分布在大多数危险因素中取值为零,如不吸烟,但某些危险因素的最小暴露不可能为零,如血压和体重指数(BM I)等。

在GBD研究中,假定收缩压的理论最小值为115m mH g;因为收缩压低于这个水平的人群几乎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确定这个理论最小值基于两种证据:队列研究数据证明该水平收缩压患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最小;该平均收缩压水平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最低[19]。

GBD研究根据危险因素的流行强度及其与疾病的关联程度等,利用专门的公式计算各种危险因素造成的人群归因比(Potential im pact fraction,PAF),表示人群死亡或疾病负担中归因于某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23]:PA F=Q m x-o RR(x)P(x)-Q m x-o R R(x)P'(x)Q m x=o RR(x)P(x)RR(x)指暴露水平x下的相对危险度,P(x)指人群暴露水平,P'(x)指理论最小暴露分布,m指最高暴露水平。

212高血压疾病负担研究进展2002年WH O报告总结了不同国家前10位危险因素所造成的DA LYs 损失情况,在高死亡率发展中国家,高血压在危险因素排序中位列第8位,占总DALY的310%;在低死亡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高血压都是第2位危险因素,占总DALY的比例分别为510%和10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