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 声现象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测量单位,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声源2.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力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测量: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及测量。

2. 难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通话,引出声现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特性。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声音的传播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举例说明。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并探讨原因。

2.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听力测试等。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复习声音的产生原理讨论声波是如何产生的回顾振动和声波之间的关系1.2 探究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方式进行实验,观察不同乐器、物体产生声音的差异分析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复习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讨论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解释声速的概念及其与介质性质的关系2.2 探究声音传播的障碍和特性讨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分析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第三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3.1 复习人耳的听觉机制讨论耳蜗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声音的频率、振幅与音量的关系3.2 探究声音的感知与音调、音色、音质的关系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音调、音色、音质的声音特点分析声音感知与听觉心理学的关联第四章:声音的记录与放大4.1 复习录音技术的原理讨论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的差异解释录音过程中声音信号的放大和保真原理4.2 探究声音放大设备的原理与应用分析扬声器、耳机等声音放大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讨论声音放大设备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和效果第五章:声音的应用与控制5.1 复习声音在科技和通信领域的应用讨论声纳、超声波等在军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解释声音识别和语音通信技术的原理5.2 探究声音控制和噪声治理的方法分析噪声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讨论噪声控制技术和噪声治理的有效方法第六章:声音与物质相互作用6.1 复习声音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讨论声波对物质的作用力,如声压、声强等解释声波在材料中传播时的衰减现象6.2 探究声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分析超声波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讨论声学成像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和超声断层扫描的原理第七章:声音与心理效应7.1 复习声音对人的心理影响讨论音乐、音效等在心理治疗、广告等方面的应用解释声音的节奏、旋律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7.2 探究声音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分析声音景观设计在公共空间、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讨论声音对人的认知、记忆和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影响第八章:声音与文化艺术8.1 复习声音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讨论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声音的表现力解释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和情感表达功能8.2 探究声音艺术与实验音乐分析声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创作方法讨论实验音乐中对声音创新和扩展的探索第九章:声音与日常生活9.1 复习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声音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语音、智能家居等解释声音在交通工具、安全警示等方面的作用9.2 探究声音设计与声音品牌分析声音设计在产品、广告等方面的应用讨论声音品牌策略和企业形象塑造的关系第十章:声音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复习声音技术的发展历程讨论数字音频技术、网络音频传播等的发展对声音现象的影响回顾声音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和创新点10.2 探究声音技术的未来趋势分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对声音体验的影响讨论声音交互、声音识别等在未来科技和领域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声音的产生原理重点关注声波产生的物理过程和振动与声波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掌握声音的计算和应用;3. 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音的计算4.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传播的例子,如电话通话、广播等。

二、声音的特性1. 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声音的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测量距离、检测物质是否存在缺陷等,让学生了解声音计算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声音的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电话、广播、声纳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能量,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应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如音叉、闹钟等,用于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条件。

2.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锣鼓)、振动传感器、示波器、音叉、尺子、泡沫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真空能否传声?二、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实验演示:振动传感器接触音叉,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提问: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三、声音的三个特性(20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演示:用尺子振动发声,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3. 提问:如何改变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四、实验探究(15分钟)1. 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实验步骤:分别在空气、水、固体中传播声音,记录传播速度。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状态有关。

2. 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实验步骤: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频率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音调。

实验结论:音调与频率成正比关系。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三个特性。

2. 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三个特性。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实验,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理解所学内容。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总复

一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
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
集中程度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

能认出是哪个人
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超声与次声
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
(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解1: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
s=vt=5200m/s0.14s=727.6m
课堂练习:
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 )a.赶快将门窗关紧;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3.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是根
据:( )
a.音调;b.音色;c.响度;d.以上都不对。

4.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我们一听便能从声音中区分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
的:
( )
a.音调;b.频率;c.响度;d.音色。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

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堵塞感受噪声器官b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c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6.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
为。

雁塔区西京子校刘智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