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初论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发展规律

初论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发展规律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陕南本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只是说起它的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又是一个特色突出的闻名之邦,久来令人所关注。
陕南地处陕西省境的南部,北面以秦岭为屏,与关中相望;南面以巴山作障,与楚蜀相接。
横越陕西中部的秦岭,又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及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
自古以来,久有域属黄河文化的秦地文化区位其北;域辖长江文化的楚地文化区置其南,遂使陕南的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渊,不追溯到黄河流域的秦文化,就要寻根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
以致陕南的地域文化,则长期表现有秦楚文化交汇相融的地域特征,而与南北各地相不同。
只是由于文化是一个海涵十分浩瀚的历史概念,尚难仅以此文一一举证说明,只能采用举隅方,剔其最能表现陕南地域文化特色与发展规律的戏剧文化略示论述,籍以概观其域文化的历史真貌。
明清时代,是陕南戏剧文明兴起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时刻。
明代中叶以前,高山纵横,密林蔽天,人烟稀少的陕南山地,除了有各种山歌民舞活动外,戏剧文化还几乎处于空白。
但是,到了明代末叶以后,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江南楚地和西北秦地戏剧艺术的不断北上和南流,陕南各地也相继出现并形成了汉调恍恍、汉调二簧、陕南道情、陕南曲子、商洛道情、商洛花鼓,以及弦子戏,八岔戏,大筒子戏等多种形式的戏剧声腔,使往日平静旷漠的秦巴乡野顿时热闹红火起来,极大地促进了陕南社会文化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可见明清时期,秦楚地的戏剧文化向陕南地区的不断流播与南北交融,是陕南戏剧文化文明得以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与地域特征。
这一规律,曾使陕南的戏剧文化既包含有南方楚地戏剧文化的奇光异彩,同时也呈现出北方秦地戏剧文明的历史辉煌。
由此可见,陕南虽然地处偏僻,而明清时代的戏剧文化的飞跃发展,确为陕南地区历史文化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再造陕南文化文明的再度辉煌,研究它的过去,寻找历史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把握当前的发展走势,准确的预测未来,就必然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历史重任。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种 ‘ 哭丧 ’调 进 行 演 Ⅱ 昌 ” 的片 面 认 识。 然而 ,从 民间音 乐人搜 录 整 理 的六大 类三 百 多首 陕南 原 生态 民 歌来看 ,它们体 裁丰富、曲调优美、 调 式 涉及 面 广 ,就 连 人们 认 为最 难 致 的,本段 描 写 的是 “ 梁 山伯 与 多元 的 人 文背 景 和 多 彩 的 听 的孝歌 的 “ 哭丧 调 ”其体 裁 及 调 祝英台”的经典 爱情故 事。 艺术特 征 式 变化也 是 非 常大 的 ,它的旋 律 优 2 .语言 的即兴性特征 陕南 民歌 有着 悠 久 的历 史 ,但 美、婉 转动 听 ,给 人 以如 泣如 诉 的 由于歌 曲的演唱 者大 多是农 民, 作 为艺 术种 类被 保 护和 挖 掘也 是 近 听觉 感 受。 陕南 民歌 在其 千 百年 的 他们 都 是 以 “ 捡 口歌 子 ” 的形 式进 几 年 的事 , 自从央 视 “ 阿宝 唱 法 ” 传 承 过程 中,逐渐 形 成 了独 具特 色 行传 承 , 因此他们 演 唱 的歌 词语 言 和 全 国青歌 赛 加入 了原生 态演 唱 之 的 民间音乐特性 。 朴 实、 直 白、 朗 朗上 口。 如 “ 连 八 后 ,才逐 渐 自成 体 系。 经过 汉 中镇 1 .演唱 的区域性特征 句 ( 连 八梢 )” 中: “ 郎 在 四川 学 巴的刘 光 朗、安 康 紫 阳 的张 强宣 和 陕南 民歌按 体 裁 大致 可 以 分 为 木 匠 ,姐 在 房 中烧 宝香 。一 望 二望 何 氏三 兄 弟等 陕南 民歌掌 旗人 的传 劳 动 号子 、 山歌 、花 鼓 戏、水 戏 、 二 十 四望 ,观 音老 母送 子 娘 娘 ,南
岭, 南 靠 巴山 , 汉 水 自西 向 东 穿 流 而
过 。 陕南 民歌 是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中 的重 要 内容 之 一 ,它是 发端 起 源于 民间 , 体现 民众心声而即兴创作 的 口
浅谈陕南民歌特性及当前保护与传承

- 92 -2023年 第11期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的总称,是广大劳动人民为表现自己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劳动具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
一首优秀的民歌往往要经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集体创作、不断再创作,甚至几代人的口耳相传、加工才趋于成熟。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地大物博,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与劳动中,由于地域、语言、民族的不同,出现了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民歌。
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们的传唱加工、再创作,变得更加完善,如此不断发展,因此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民歌的表现形式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民歌与一般创作歌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束缚,来源于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据统计,我国已有民歌30余万首。
一、陕南民歌的特性陕南民歌属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秦巴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陕南地域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以及关中辖区秦岭里的几个县区,歌曲也主要体现了陕南地域的传统民俗风情,其中以镇巴民歌和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
紫阳民歌、镇巴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陕南地区受到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
陕南人民憨厚、勤劳、朴实,语调平缓柔和,因此民歌旋律优浅谈陕南民歌特性及当前保护与传承□ 周 静摘 要: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它是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成的,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南民歌流传于陕南秦巴山区,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陕南民歌出现传唱度不高、歌曲濒临失传等问题,如何保护、传承好陕南民歌是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探索的目标。
关键词:陕南民歌;保护;传承2023年 第11期- 93 -非遗大视野Wide Field of Vision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给人以山清水秀小江南的感觉。
陕南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形式。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陕南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广泛,音乐流畅,旋律柔美;语音朗朗上口,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其地方色彩浓郁,歌词寓意深刻,启发教育性强;题材内容丰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传承和创新发展陕南民歌有利于文学与艺术的繁荣,对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拓展陕南旅游文化环境意义深远。
[关键词]陕南民歌 生态文化特征 创新发展 研究陕南是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总称。
陕南三市北倚秦岭,南靠巴山,汉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陕南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发端起源于民间,体现民众心声而即兴创作的口头文学形式的歌谣;它有别于北方民歌的悲壮淳朴,字句音韵间无不体现出陕南独特的靡丽细腻、婉约饱满、妙趣横生的地域特色。
陕南民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文化载体,是来自民间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上文物宝藏。
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传唱和记载。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战乱和人口的迁徙等,流传在辖区内的传统民歌,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它融巴蜀文化、陇南文化、荆楚文化、秦汉文化等多元性民族因素于一体,因而受到了历代文人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一、多元的人文背景和多彩的艺术特征陕南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艺术种类被保护和挖掘也是近几年的事,自从央视“阿宝唱法”和全国青歌赛加入了原生态演唱之后,才逐渐自成体系。
经过汉中镇巴的刘光朗、安康紫阳的张强宣和何氏三兄弟等陕南民歌掌旗人的传承及陕南著名作曲家胡远清老师等人多年不断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已初具雏形。
如今汉中以镇巴为代表,安康以紫阳为代表的陕南民歌流派已逐步成形,并得到了各级音乐专家们的认同。
由于镇巴和紫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特征,因而造就了陕南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但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主要是靠农民歌手们口传心授的模式进行传承,歌手们大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演唱,故他们演唱的随意性大,在同一首歌曲上曲调多变、调式也有变化。
新民歌与原生态民歌比较研究

新民歌与原生态民歌比较研究
新民歌和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两种音乐形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和特点。
本文将对这两种音乐进行比较研究。
一、新民歌
新民歌,指的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流传的一种民间歌曲。
这种音乐风格整体上比较现代、新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产物。
首先,新民歌的歌词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新民歌的主题词基本上是通过反映社会现实而产生的,如《黄河大合唱》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走在长征路上》则将对红军的赞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其次,新民歌的旋律员旋律结构相对较为简单,重视旋律的铺陈和情感的表达。
新民歌的旋律常常采用简单、易唱的方式,以方便大众进行传唱,同时也强调了情感和民情的表达。
再次,新民歌的演唱方式较为认真、严肃。
新民歌的演唱多采用独唱、合唱等方式进行,歌唱者的诠释注重歌曲的内涵和情感,会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歌曲当中。
二、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指的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俗、习惯和情感。
1。
陕南民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运用

陕南民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运用作者:杜昱乐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7期摘要:当代文化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大众的物质水平相应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审美有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大众对旅游文创产品的需求增加。
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在具备基本服务功能的同时,还应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审美特征与实用功能,这样既可以完整地体现该区域的民风、民俗,又能促进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陕南地区民俗文化,提出陕南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性,进而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今后陕南地域民俗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陕南民俗文化;民间藝术;文创产品(一)概念文创产品是艺术的一种延伸,它将原生态的美学元素、地域文化特色、人文精神进行解读与重构,进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形式。
在一定地域内这是最基础且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竞争优势。
在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时,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能够带动地方经济与历史文明的发展,激发地方经济的生命力,是打通一个地区城市发展最有效和最快速的方法。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可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帮助。
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和根本的目的其实是对民俗文化元素的不断创新与产品审美的创新设计,这也是对当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推动及传承,它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则是某一地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能真实地反映大众的生活方式,更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文创产品时,更要注重两者的结合,以及人文情感在民俗文化作品中的重构作用。
(二)背景分析陕西省拥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且包容的地域特色。
提起陕西,人们了解更多的可能是坐落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和大小雁塔,还有拥有红色革命文化背景的延安。
聊起陕西的文创产品,人们更关注陕西历史博物馆及其推出的“唐妞”系列旅游纪念品,通过对古代仕女形象的研究,进行卡通化形象设计,吸引了一大批游客的喜爱。
陕南民歌

陕南紫阳民歌文革”期间,紫阳民歌曾被扣上“黄色歌曲”的帽子,一度遭封禁。
后来,当地挖掘紫阳民歌时,发现老民歌手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会唱,形成了断代。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7000年前紫阳就有人类活动,这里人类文明的历史最早就是以古代传说和歌谣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据说,<诗经>中的“周南”、“名南”等25首歌谣就流传于紫阳在内的汉江上游。
在某种意义上,民歌成为传承“历史”的载体,但其产生最直接的动因或许是老百姓寻找快乐的需要。
紫阳地处汉水上游,秦岭和大巴山之间。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偏僻,闭塞,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种地累了,男女就相互唱着骂俏;妇女在家里做活,一个人孤独寂寞,便唱个民歌解闷;放牛的单身汉,常扯起山歌宣泄心中的压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议事歌、花鼓子、儿歌等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紫阳民歌,并成为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曲种。
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的根源基础。
其种类很多,如《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号子》、《装卸号子》、《搬运号子》、《抢锤号子》、《打油号子》、《抬丧号子》等。
其中以《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抬丧号子》最有特色。
《汉江船工号子》由“上水号子”、“下水号子”和“其它水上号子”组成。
其调式基本是综合六声宫商调式,也有少数徵羽调式,音调起伏跌宕,音程大跳较高,节奏变化大,是船工水上生活的写照。
后因交通条件和交通公具的改变,木船渐少,汉江号子亦渐趋衰落,而抬石、打夯等劳动号子还在流行。
山歌,在民歌中占大多数。
山歌是劳动人民真实情感的表露,歌词有很多是劳动中即兴而作的,如《采茶歌》、《锣鼓草》、《栽秧歌》、《磨儿调》等。
唱山歌的旺季也常是春、夏采茶、薅草和秋收之时。
若是打对台唱盘歌,一场歌可持续很长时间。
山歌又分“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锣鼓草”4种。
山歌号子无词或词少,而衬调较多,所以有“词短号子长”之说。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陕西民间音乐是指在陕西地区流传的民间音乐形式,包括陕北、陕南、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发展背景。
以下是对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和发展背景进行解析。
一、地域特性:1.地理环境影响:陕西位于中国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地,中原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这种交融影响了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使其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2.历史文化影响:陕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对陕西民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民族融合:陕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合,在陕西民间音乐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4.地方特色:陕西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有各自的特色和区别,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以激烈、高亢、豪放为特征;陕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以柔和、细腻、婉转为特色;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以热烈、开朗、欢快为特点,地域特色丰富多样。
二、发展背景:1.宗教因素:陕西是古代宗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影响使民间音乐具有宗教色彩和仪式性,如道士吹套马笛、广庙山歌等。
2.农耕文化:陕西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对陕西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农村劳动歌曲、田园牧歌等,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乐趣。
3.历史题材: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题材成为陕西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创作主题,如《关公挂帅》、《杨家将》等,这些音乐作品传承和传播了陕西历史文化的精髓。
4.社会变迁:陕西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社会变迁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的动荡、情感的宣泄和民众的诉求。
5.地方特色:陕西地区的民间音乐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
陕西民间音乐作为陕西地区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发展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陕南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广泛,音乐流畅,旋律柔美;语音朗朗上口,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其地方色彩浓郁,歌词寓意深刻,启发教育性强;题材内容丰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传承和创新发展陕南民歌有利于文学与艺术的繁荣,对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拓展陕南旅游文化环境意义深远。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创新发展研究陕南是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总称。
陕南三市北倚秦岭,南靠巴山,汉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陕南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发端起源于民间,体现民众心声而即兴创作的口头文学形式的歌谣;它有别于北方民歌的悲壮淳朴,字句音韵间无不体现出陕南独特的靡丽细腻、婉约饱满、妙趣横生的地域特色。
陕南民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文化载体,是来自民间文学大花园里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地上文物宝藏。
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传唱和记载。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战乱和人口的迁徙等,流传在辖区内的传统民歌,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它融巴蜀文化、陇南文化、荆楚文化、秦汉文化等多元性民族因素于一体,因而受到了历代文人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一、多元的人文背景和多彩的艺术特征陕南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艺术种类被保护和挖掘也是近几年的事,自从央视“阿宝唱法”和全国青歌赛加入了原生态演唱之后,才逐渐自成体系。
经过汉中镇巴的刘光朗、安康紫阳的张强宣和何氏三兄弟等陕南民歌掌旗人的传承及陕南著名作曲家胡远清老师等人多年不断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已初具雏形。
如今汉中以镇巴为代表,安康以紫阳为代表的陕南民歌流派已逐步成形,并得到了各级音乐专家们的认同。
由于镇巴和紫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特征,因而造就了陕南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但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主要是靠农民歌手们口传心授的模式进行传承,歌手们大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演唱,故他们演唱的随意性大,在同一首歌曲上曲调多变、调式也有变化。
也正是这一原因给广大听众造成了“陕南民歌曲调单一,唱腔简单,总是用一种‘哭丧’调进行演唱”的片面认识。
然而,从民间音乐人搜录整理的六大类三百多首陕南原生态民歌来看,它们体裁丰富、曲调优美、调式涉及面广,就连人们认为最难听的孝歌的“哭丧调”其体裁及调式变化也是非常大的,它的旋律优美、婉转动听,给人以如泣如诉的听觉感受。
陕南民歌在其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特性。
1.演唱的区域性特征陕南民歌按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花鼓戏、水戏、地方民俗音乐和地方宗教音乐六大类,每一类歌曲都有各自的演唱方法,大调曲目都用高腔来演唱,小调民歌多用平调演唱,通山歌却又两者兼容。
有些农民歌手在演唱时高腔平腔相互交替运用,常把小调曲目用高腔来演唱,如《放羊调》:“正那月的放羊正月正,堂前辞别二双亲,羊儿吆起前面走,奴家脚小随后跟……”这是一首典型的小调曲目,曲调凄凉委婉动听,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而歌手将它用高腔演唱出来,就又为此曲增添了几分凄凉幽怨的色彩。
在陕南民歌中,通常有一首曲子三个版本的唱法这种情况,如小调歌曲《十二月花》:“正月里什么花辕门高挂,什么人来手挽手同下山来……”就属于这种,他们演唱这首歌时三个地方的歌词都不尽一样,旋律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一致的,本段描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爱情故事。
2.语言的即兴性特征由于歌曲的演唱者大多是农民,他们都是以“捡口歌子”的形式进行传承,因此他们演唱的歌词语言朴实、直白、朗朗上口。
如“连八句(连八梢)”中:“郎在四川学木匠,姐在房中烧宝香。
一望二望二十四望,观音老母送子娘娘,南京土地北京城隍,你保佑我郎早还乡,免得我一心挂两肠。
”它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描述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再如流传在镇巴东区的一首“花鼓子”《新媳妇歌》:“姐儿那个今年一十八,她脚蹬门槛在绣花,那山来了一冤家,他也认不得我,我也认不得他……”叙事性强、语言朴实而直白。
陕南民歌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这些农民歌手大多是凭借自己的听觉感受和记忆,基本不用书面记录方式,故而使陕南民歌时至今日也没有完美的记谱方法,这样就造成了音乐旋律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正由于旋律的易变性,所以歌手们大都能即兴创编歌词,见什么唱什么,语言丰富诙谐且无重复,因此深得观众喜爱。
3.歌词的教育性、趣味性特征陕南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演唱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和事迹,他们借用这种古典故事来教化后人要孝敬老人、积德行善等,教育意义深远。
如《十绣洛阳桥》采用民间“耍彩船”的来历与传说来教育后人要多做善事,慈悲为怀的良好思想品质。
陕南民歌与其它各地民歌一样,“情歌”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在陕南民歌中,情歌的趣味性又是最强的一种,唱词诙谐、幽默而调侃,如“通山歌”:“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屋里织绫罗,你个挨刀死的发瘟死的摔崖死的砍脑壳死的,你唱得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织不了绫罗丢不了梭,绫罗不织了听山歌”。
再如劳动号子中的“拉风箱号子”:“人家的丈夫像书生,我的丈夫像猴精,猴精猴精古怪妖精,戴个帽儿没得顶顶,穿个鞋子嘛没得后跟,叫他到这头他在那头哼……”。
这类民歌的趣味性和调侃性都特强,能很好的调节现场氛围,使人过耳难忘,记忆忧新。
二、丰富的体裁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1.体裁与内容的多样性在陕南民歌中有一首《哭嫁歌》很有代表性,歌词唱道:“红日落西方哟,耳听外面闹嚷嚷,一吆?儿嗨吆哎,小女子哎哭嫁妆,哭声奴的公哎,奴的公呀公呀哎,胡子白得如棕哎,你养孙子一场空,哭声奴的婆哎,奴的婆呀婆呀哎……姐姐如今要出嫁,堂上爹娘你孝敬,哭声奴的弟哎,你比姐呀小两岁,好弟念书莫贫玩,为爹为娘争口气”。
《哭嫁歌》的唱腔不是很复杂,曲调也比较简章,旋律易记,但是曲调和歌词悲凉沉重,让人难过。
据有关资料记载,“哭嫁”本是土家族的一种婚嫁习俗,可是在陕南的许多地方,姑娘出嫁时也沿用这种仪式和传统,基本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
商洛的镇安、柞水两县的地方音乐也极为丰富多彩,如劳动时唱的《山歌》,赶船时唱的《船歌》,谈恋爱时唱的《姐儿歌》,老人去世后唱的《孝歌》等等。
这些地方音乐均属五句结构式,多为2/4+3/4拍,且多为五声微调式。
《山歌》的特点是豪放、高昂,都有一种回音的感觉。
再如《船歌》多用于重大假日在赶船时所演唱,句式结构完整,语言多为颂扬古今名人,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有关劳动情景和场面。
如山歌式小调《十二把扇子》。
此类音乐在当地影响了很多人,人们在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哼上几句,既能解除疲劳,又有了一些精神上的慰籍。
而《孝歌》却是流传最广、唱得最多,十分受人喜爱的地方音乐,曲子幅度不大,如泣如诉,让人听后十分感动,自然伤心落泪。
2.艺术风格与形式的多样性陕南民歌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反映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的,如以情歌对唱形式的有《对歌》:女:“山高路长难通天,井里水深不行船,金井河畔岸儿高,哥没开口妹难恋。
”男:“妹儿行路哥走坡,心想问妹人太多,妹若有意来相好,唱支歌儿来还哥”。
女:“唱歌之人识歌者,撑船之人识水深,采花之人识花路,妹今已识哥哥心。
”还有反映婚姻悲剧的民歌《不怨爹妈怨媒婆》:“小奴今年一十八,两个红媒到我家,红漆椅子绿椅褡,两个媒婆来坐下,先装一袋蓝花烟,后倒一杯桂花茶……不怨爹妈怨媒婆,骗吃骗喝害奴家”。
还有一首小调民歌,曲中通过对婆家人的诅咒,体现了对封建婚姻的强烈反抗和对真正爱情的向往:“郎在对门薅黄秧,姐在房里办嫁妆,你办嫁妆我添箱,下河的鞋儿买两双,我办我的嫁妆你添你的什么箱,我在婆家不久长,前脚到屋公公死,后脚到屋公婆亡,大伯子哥哥摔崖死,嫂嫂坐月产后亡,兄弟放牛牛打死,弟媳妇跳水游长江,只有丈夫命最长,神皇庙内烧高香,惟愿丈夫早些亡,重新回去配小郎,一莫嫌是个过婚嫂,二莫嫌是个贱婆娘,好比后院酸李子,未曾结果你先尝”。
歌词的诅咒可谓毛骨悚然,语言的运用堪称尖刻老辣,令人叫绝。
还有描写小女子偷偷在闺房幽会时与老娘的对话,风趣幽默,其歌词是:“一更里来一柱香,情哥来到大门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风吹门栓响叮当。
二更里来二柱香,情哥走到了姐门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那是猫儿跳到了案板上。
三更里来三柱香,情哥进了姐闺房,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该死的老鼠咬皮箱。
四更里来四柱香,情哥到了姐床上,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那是哈耙子狗儿添米汤,五更里来五柱香,情哥出了姐闺房,娘问女儿啥在响,哎呀奴的妈哎呀奴的娘,隔壁子王大娘起来磨豆桨”。
可谓诙谐搞笑,令人难忘。
三、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创新陕南民歌发展思路陕南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长期以来是激励陕南人民劳动生活、表达喜怒悲哀、抗击自然灾害、寻求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催化剂,渗透出特殊的历史传承价值和人文思想价值。
研究陕南民歌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拓展,有利于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繁荣,对于旅游生态环境的发展,提高陕南的音乐文化品位,拉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拓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研究陕南民歌的生态文化特点,对于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丰富音乐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意义深远。
首先,陕南民歌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反映着一个地方的人文素质和风貌,只有独特的音乐文化和人文历史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欣赏、研究、挖掘、整理和传承,才能打动和感染、教育和启迪更多的人,正是这种浓郁醇厚的民歌和音乐文化才会吸引人们去欣赏歌唱,代代相传,永不流失,它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和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标志,研究和发掘地方民族音乐,对研究音乐人类学、美学、文化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地方民歌和音乐不论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还是构建社会文明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作用。
同时,在促进邻里团结,相互往来,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地方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多彩,不管是重大节日,还是红白喜事,乡亲们都会相聚一堂,连续几天几夜长歌不息,乐声不断,以示庆祝或怀念。
不难看出,在现代音乐极为发达的今天,远不能取代当地的民歌和民俗音乐,而是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传唱和接受,也愈加彰显出陕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民歌音乐具有很强的地方性。
陕北民歌和信天游的粗犷豪放,表现了陕北汉子的特点,而陕南民歌、汉歌、陕南花鼓则情调抒缓,情趣委婉,在传播地方风土人情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
如商洛本地的祭祀音乐和风俗音乐、哭腔音乐与孝歌,有些地方还有鼓乐曲、婚恋对唱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