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选药及用药原则
脚痛风的治疗方案

1.患者需严格遵守医嘱,不得擅自3.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4.加强与医生、家属的沟通,共同参与疾病管理。
本治疗方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遵循专业医生指导。我们期望通过此方案,为脚痛风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指导,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四、治疗效果评估
1.疼痛程度:评估患者关节疼痛的缓解情况。
2.关节功能:评估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
3.尿酸水平:监测患者血尿酸水平,评估降尿酸治疗效果。
4.并发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五、方案调整
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剂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等。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问题,应及时就诊,寻求专业医生指导。
脚痛风的治疗方案
第1篇
脚痛风的治疗方案
一、方案背景
脚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异常,导致尿酸在关节和软组织中沉积,引发关节炎症。本方案旨在为脚痛风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治疗方案,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干预等多种方法,全面治疗脚痛风。
3.长期治疗:脚痛风为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4.合法合规:治疗方案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三、具体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急性期治疗:以抗炎、止痛为主,可选用以下药物:
2.定期复查,监测血尿酸水平及肝、肾功能。
3.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痛风用药指南(精选.)

新药介绍
苯溴马隆片(尔同舒)
规格:50mg×10片/盒
用药说明:促进尿酸排泄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
用法用量:成人口服50mg(一片),一日一次,早餐时服用。
服药一周后检查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或可在治疗初期每日口服100mg(二片),早餐时服用。
待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内改为每日一片。
不良反应:一般为轻度。
偶有腹泻、胃部不适、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风团、斑疹、潮红、瘙痒等皮肤过敏症。
禁忌症:1、已知对过敏者;2、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节;3、中至重度肾功能损害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20ml/min)及患有肾结石的患者。
注意事项:1、出现持续性腹泻应停药;2、急性痛风不要用药,以防转移性痛风。
3、长期用药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痛风用药指南
痛风共分为四期
即急性期发作、间歇期发作、慢性期发作、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在不同时期的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镇痛为主首选秋水仙碱初始剂量1mg,以后每2小时服0.5mg直至症状缓解为止,日剂量最大为6mg.如症状无明显缓解可改用糖皮质激素.
慢性期
1.肾功能良好,排尿好宜选用促进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qd/50mg/次,服药期间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并使用碳酸氢钠片,使PH值控制在6.2-6.8之间。
2.肾功能减退,宜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tid/0.1g/次,一般服用7-10天.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急性痛风怎么选择药?

急性痛风怎么选择药?痛风属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为尿酸,机体正常状态下,尿酸的生成与排除是均衡的。
痛风在我国比较常见,且集中高发于男性。
具有痛风特征的病理变化之一为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过多以及排泄障碍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急性关节炎联合作用下,导致痛风石沉积,引发特征性慢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
同时,累及肾脏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促进肾尿酸结石的形成,致使系列性的临床疾病表现。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增加了人们日常饮食中对动物蛋白以及嘌呤类食物的摄入量,从而升高了痛风在我国的发病率。
现阶段,临床针对痛风尚无可彻底治愈的办法,但是,尽早确诊、及时予以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可在较小的用药剂量下收获理想的治疗效果,促进疾病转归。
痛风正在逐渐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急性痛风发作时,用药的选择非常重要。
那么,急性痛风具体应该如何选药?一、秋水仙碱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而言,秋水仙碱的功效在于选择性消炎,通常用药几个小时后,患者关节炎处红肿、疼痛的症状便会消失。
秋水仙碱可以与粒细胞微管蛋白相结合,抑制粒细胞的活动,阻碍粒细胞浸润是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机制。
同时,针对不能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秋水仙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适用于肝肾功能或骨髓功能正常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用药12小时之后症状便会减轻,48小时之后便会解除。
20世纪60年代就有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实际病例。
最开始的用药剂量为1mg,随后每2-3小时增加0.5mg,用药期间如果患者存在腹泻、呕吐的不良反应,则停止增加用药剂量。
或者如果患者疼痛症状有所减轻,同时用药剂两达到了6mg也无需再增加。
关于秋水仙碱具体的用药剂量,临床尚无明确的规定。
但是,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即可收获最佳的疗效,同时安全性较高。
具体的临床用药需要结合急性痛风患者的个人特征,保证最合适的用药剂量,如果针对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损伤患者需要减少用药剂量。
痛风,如何吃药控制尿酸 (2)

痛风,如何吃药控制尿酸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饮食方面的调整、药物治疗、锻炼等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预防痛风急性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痛风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正确地吃药控制尿酸。
一、痛风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痛风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降尿酸药、止痛药等。
其中,降尿酸药是治疗痛风的关键,既可以预防急性发作,也可以减轻症状。
常用的降尿酸药包括:(1)小苏打:适用于轻度高尿酸血症患者,能够通过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出。
(2)丙磺舒:适用于肾脏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减少血液中的尿酸,预防急性发作。
(3)别嘌醇:用于急性发作期治疗,能够减轻疼痛、红肿等症状。
(4)阿罗洛辛:适用于长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尿酸水平。
2. 饮食控制饮食方面的调整对于控制痛风至关重要。
患者应该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量,饮食上应选择高纤维、低脂肪、低糖等健康饮食。
常见的高嘌呤食物包括肉类、内脏、海鲜、豆制品等。
3. 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同时能够有效减轻痛风的症状。
适宜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散步、游泳、慢跑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和瑜伽等,患者应根据身体情况和医生建议制定健康的运动计划。
二、如何正确地用药控制尿酸1. 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药物治疗必须坚持使用,一旦停药,症状容易复发。
因此,在用药方面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服用药物。
2. 规律的药物管理在药物管理上,患者应该每天定时服用药物,避免漏服或者过量。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漏服了药物,尽快补药,不要随意改变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对于患者来说要特别关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低血压等症状,如果出现头痛、视力模糊、肌肉疲劳等严重的副作用,应该立即就医。
痛风的用药及急性期治疗

一、降尿酸西药分类/作用机制/使用原则: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
可通过24小时尿尿酸检测,来明确尿酸生成过多还是排泄过少。
如果测出来尿中24小时尿酸明显增高,说明是尿酸合成过多,就应该选用抑制生成的药物;如果尿中24小时尿尿酸水平低于600mg/d,那就是排泄减少,可以选择使用促排药。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别嘌醇用法用量:需从小剂量起始。
成人初始剂量50~100 mg/d,每2~5周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患者每次可递增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
肾功能不全患者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 1.5 mg /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肾脏病3-4期患者推荐剂量为50~100 mg/d;肾脏病5期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肝损害、骨髓抑制。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超敏反应与HLA-B*5801 阳性密切相关。
非布司他用法用量:初始剂量20~40 mg/d,2~5周后血尿酸不达标者,逐渐加量,最大剂量80 mg/d。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G1~3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CKD4—5期)患者慎用。
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URATl),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
用法用量:起始剂量 25~50 mg/d,2-5 周后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至75 mg/d 或 100 mg/d,早餐后服用;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 20~60 ml/(min·1.73 m^2)患者推荐 50 mg /d。
eGFR<20ml/(min·1.73m^2)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严重细胞溶解性肝损”的风险。
在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一定要大量饮水,心肾功能正常者维持尿量2000 ml以上,同时口服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1-2g,3次/日)碱化尿液,将尿液pH值调整至 6.2~6.9,以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从而避免尿酸盐在肾间质及尿道中形成结晶。
药物治疗:痛风及其用药

药物治疗:痛风及其用药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组疾病,其特征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或其他结缔组织中沉积,临床表现包括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痛风石等和高尿酸血症。
用药目的和原则(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控制关节炎的症状(红、肿、痛)为目的。
常用药有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及水杨酸钠禁用)和秋水仙碱。
如上述两类药效果差或不宜用时可考虑用糖皮质激素。
(2)高血尿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基本控制后2~3周开始采取降血尿酸措施。
目的是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导致关节骨破坏,肾结石形成。
降血尿酸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和促使尿酸通过肾脏排出的苯溴马隆及丙磺舒。
(3)非药物治疗如禁酒、饮食控制、生活调节极为重要。
如能遵照可避免或减少口服降尿酸药的许多不良反应和应用剂量。
(4)抗痛风治疗是终生的。
(5)无症状的高尿血症不一定需要治疗1、秋水仙碱【适应证】用于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短期预防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注意事项】(1)由于本品治疗痛风时的疗效和风险认识尚不一致,故选用本品时应慎重。
(2)老年人、胃肠道疾病、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有潜在损害者应减少剂量或慎用。
(3)用本品治疗急性痛风,每一疗程间应停药3日,以免发生蓄积中毒,尽量避免静脉注射或口服长期给药,即使痛风发作期也不要静脉注射与口服并用。
(4)痛风关节炎症状控制后可继续减量,短程与降血尿酸联用以防痛风复发。
(5)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象及肝肾功能。
【禁忌证】(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对本品过敏者;(3)对骨髓增生低下及肝肾功能中重度不全者。
【不良反应】(1)常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药物过量也可以引起严重腹泻、胃肠道出血、皮疹和肝肾损害。
(2)少见周围神经炎、肌病、脱发、精子生成受抑制、休克、血尿、抽搐及意识障碍,死亡率高,多见于静脉用药及老年人。
(3)长期应用有导致骨髓抑制的可能。
【用法与用量】口服:(1)急性期,初始剂量1mg,之后一次0.5mg,一日3次,最多每4小时一次,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呕吐或腹泻,24小时内最大剂量6mg;3日内不得重复此疗程。
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
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关节炎。
痛风的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晚期可出现慢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
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慢性期的药物治疗。
痛风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痛风的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延缓病情发展。
根据《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痛风的治疗应遵循以下
原则: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选用布洛芬、消炎痛等,用药剂量需
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一般应在发作24h内使用。
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对于无法使用NSAIDs的患者,可选
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需谨慎把控,频繁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二、慢性期的药物治疗:
1.降尿酸药物:如丙戊酸、非布司他等,降尿酸是痛风治疗的核心,可有效减少尿酸水平,预防和控制痛风发作。
2.碱性药物:如小苏打、碳酸氢钠等,可改善尿液酸碱度,增加尿
酸排泄,有助于预防尿酸结晶形成。
3.利尿剂:对伴有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症的患者,可以辅助应用利尿剂,促进尿酸排泄。
综上所述,《痛风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通过明确的用药原则和方法,规范了痛风的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生和患者应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进行用药,避免盲目使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全面管理痛风,提高康复效果。
痛风患者的常见治疗药物解析

痛风患者的常见治疗药物解析痛风是一种由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炎症。
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改善症状,医生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析痛风患者常见的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等相关信息。
一、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非甾体抗炎药物是治疗痛风疼痛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介质合成酶,如环氧合酶,从而减少关节疼痛和红肿。
常见的NSAIDs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使用NSAIDs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和频次。
2.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溃疡、出血等。
3. 使用NSAIDs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对肾脏的损害。
二、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1. 阿昔蓝(Allopurinol)阿昔蓝是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产生。
它常作为长期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使用阿昔蓝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发热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2. 呋塞米(Febuxostat)呋塞米是另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作用机制类似于阿昔蓝。
与阿昔蓝相比,呋塞米更适合那些对阿昔蓝过敏的患者使用。
使用呋塞米时,同样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
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1. 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苯溴马隆是一种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降低血尿酸水平。
该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因此在使用前应先评估患者的肝功能。
2. 氟尿嘧啶(Probenecid)氟尿嘧啶也是一种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尿酸的重吸收。
除了注意肝功能影响外,患者在使用氟尿嘧啶时应多饮水以维持充足的尿量,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痛风患者,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指导,合理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病变常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急性发作时多关节如刀割一样的剧痛,数小时内症状迅速发展,甚至不能承受棉被覆盖之重,严重时可导致残疾、肾脏病变、肾功能衰竭、痛风石等并发症。
令无数医生望而却步,这种顽固的疾病甚至与癌症的发病率相当,治疗不当易反复发作,顽固难治,摧残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使无数患者陷入了生不如死的绝望境地。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
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酶的参与。
这些酶大致可分为两类:促进尿酸合成的酶,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转移酶。
痛风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
本病为外周关节的复发性急性或慢性关节炎,是因过饱和高尿酸血症体液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肌腱内及其周围沉积所致。
一是抗痛风发作药。
这类药有吲哚美辛(消炎痛)和秋水仙碱片。
吲哚美辛具有轻度的排尿酸作用,能消除痛风发作时引起的疼痛。
常用于痛风发作所引起的骨关节症。
患者在服用本品时要整片吞服,伴有胃溃疡、癫痫、精神病的患者禁止服用此药,此类药品不宜长期服用。
二是尿酸排泄剂。
丙磺舒就属于这类药,它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养活关节的操作,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溶解。
本品无抗炎镇痛作用,一般用于慢性痛风的治疗,或痛风恢复。
三是尿酸合成阻断剂。
别嘌醇属于这类药,它主要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体内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可用于原发性、继发性和慢性痛风病的治疗,本品不能控制痛风发作时的急性炎症,且必须在痛风的急性期消失后两周左右方可使用。
店员朋友在荐药时一定要告诫顾客,急性期痛风不宜使用别嘌醇。
中医药针对急性期的发热、必烦、关节剧烈疼痛,或呈游走性,局部红肿发热,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者,诊为湿热邪毒,阻痹关节治用白虎通痹汤;药用: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知母15克,石膏50克,黄芩12克,防风15克秦艽15克,桑枝30克,细辛10
克制草乌10克(先熬),黄柏12克,牛膝15克,露峰房15克,甘草6克,每日剂,水煎服。
热甚加泽汈泻、防己。
对慢性期,出现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失灵,或局部溃烂(有白盐状物从伤口排出),疲乏厌食,笑苔白腻,脉象沉细者,多为气血虚痹;治用调补气血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黄芪60克,赤芍15克,桂枝15克,熟地15克,当归15克,生姜15克,杜仲15克,补骨脂30克,制川乌15克(先熬),白术12克,乌梢蛇20克,全蝎8克,鹿角霜15克,甘草8克,每日1剂,水煎服。
痛甚则加乳香、没药。
可常规配合跨世纪物浴泡患处法,以及针灸、按摩,局部激光照射法等。
患者生活要有规律,禁酗洒,少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脑等),以及海鲜食品等。
1.处在急性关节炎期的该病患者一定要早用药,以免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而且不宜过早停药,以免病情复发。
此类患者要合理地安排休息和饮食,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目前用于治疗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的药物主要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
2.伴有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患者应首选排尿酸药进行治疗,一定要将体内的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27微摩尔/升以下,以预防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的形成和保护肾功能。
3.处于无症状期和慢性期的痛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用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体内的血尿酸水平。
另外,此类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同时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痛风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控制嘌呤的摄入量,尽量不吃富含嘌呤的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并要想办法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
人体内的尿酸最终是由肾脏排泄出去的,因此,促进尿酸排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量地饮水。
另外,喝小苏打水也是一个促进尿酸排泄的好方法。
这是因为小苏打水的pH值呈碱性,可以碱化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