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大实验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大实验实验报告分子生物学综合大实验实验报告外源基因SOC1的扩增和重组载体的构建与筛选班级姓名学号实验目的通过PCR技术克隆外援基因SOC1的目的片段。
通过质粒提取,酶切和连接技术,把SOC1基因重组进TA克隆载体并完成筛选。
实验用品材料:植物叶片,TA克隆载体试剂:DNA提取液(1L)TE缓冲液;琼脂糖;核酸染料;;DNAmarker;6×上样缓冲液(0.25%溴酚蓝、0.25%二甲苯青FF、30%甘油)、DNA聚合酶、dNTP、上下游引物器材:研钵,恒温水浴,离心机,离心管,PCR仪、生化培养箱、电泳仪、电泳槽、凝胶成像系统,去离子水、超净工作台,低温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水浴锅,高压灭菌锅,酒精灯等。
实验原理通过配制DNA提取液,利用研磨法获得DNA模板,然后采用PCR技术扩增基SOC1基因获得目的片段,然后通过酶切和连接方法把SOC1基因连接到TA载体上。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加入质粒,则质粒DNA与Ca2+形成的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过42℃短暂的热激处理后,DNA与Ca2+形成的复合物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在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短暂培养,使转入大肠杆菌质粒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表达,在含相应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可将转化菌(含质粒)与未转化细菌分开,转化细菌经过不断分裂增殖形成菌落,而未转化的细菌则不能。
并通过氨苄抗性筛选获得重组子实验方法步骤1、植物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1)剪取新鲜幼嫩的植物叶片1~2片于1.5 mL离心管中.(2)先加入少量的DNA提取液100 μL,用研磨棒充分研磨尽量避免提取液溅出。
(3)再加入600 μL的DNA提取液,使DNA提取液的总体积为700μL,上下颠倒混合均匀。
(4)放入高速离心机4℃条件下12 000 rpm离心15 min。
(5)取上层水相,移入标有相应序号的新的离心管中,加入600 μL的异丙醇(与加入DNA 提取液的总体积相同),上下颠倒混匀。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DNA复制、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分子水平生物学过程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E. coli)细菌菌斑、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琼脂糖、琼脂糖电泳试剂、PCR扩增仪、电泳仪等。
2. 实验步骤:
a. DNA提取:取一支含E. coli细菌菌斑的移液管,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
b. PCR扩增:将提取的DNA加入PCR试剂盒中进行PCR扩增反应。
c. 原核表达:将扩增后的DNA片段转入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
d. SDS-PAGE电泳:将蛋白质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通过电泳进行蛋白质分子量的分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DNA提取:成功提取到E. coli细菌的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DNA的带型。
2. PCR扩增:成功扩增出目标DNA片段,并经过验证测序结果正确。
3. 原核表达: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目标蛋白质,通过SDS-PAGE电泳观察到目标蛋白质的条带。
4. SDS-PAGE电泳:观察到蛋白质的分子量差异,验证了蛋白质的分离效果。
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DNA提取、PCR扩增、原核表达和蛋白质分离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从而全面了解了分子生物学过程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可靠,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发现了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实验手段揭示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
本实验旨在探究DNA复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及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的基本原理。
实验一:DNA复制DNA复制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它保证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维持。
本实验通过模拟DNA复制过程,研究DNA复制酶的作用和复制的准确性。
材料:- DNA模板- DNA聚合酶- 引物- dNTPs- 缓冲液方法:1. 准备反应体系,包括D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dNTPs和缓冲液。
2. 在适当的温度下,将反应体系放入PCR仪中进行反应。
3. 取样并进行凝胶电泳分析,观察DNA复制产物。
结果:通过凝胶电泳分析,我们观察到DNA复制产物的出现。
这表明DNA聚合酶能够在模板DNA上合成新的DNA链,并且复制的过程较为准确。
讨论:DNA复制的准确性是生命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
DNA聚合酶具有校正功能,能够识别和修复错误的碱基配对。
这种精确性保证了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二:RNA转录RNA转录是将DNA信息转录成RNA的过程,它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
本实验旨在研究RNA转录的机制和调控。
材料:- DNA模板- RNA聚合酶- 引物- NTPs- 缓冲液方法:1. 准备反应体系,包括DNA模板、RNA聚合酶、引物、NTPs和缓冲液。
2. 在适当的温度下,将反应体系放入PCR仪中进行反应。
3. 取样并进行凝胶电泳分析,观察转录产物。
结果:凝胶电泳分析显示出RNA转录产物的出现。
这表明RNA聚合酶能够在DNA模板上合成RNA链。
讨论:RNA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它决定了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RNA聚合酶通过与DNA模板的互作用,选择性地合成特定的RNA链。
这种选择性转录是基因调控的关键。
实验三:蛋白质翻译蛋白质翻译是将RNA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它是生物体内蛋白质合成的关键步骤。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分子生物学实验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基地)班级: 201101班学号:姓名: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院系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主要开设常用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它的内容包括质粒DNA的制备;DNA的重组;PCR基因扩增等等。
实验一质粒DNA的小量制备一、实验原理要把一个有用的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进细胞中去进行繁殖和表达,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这种工具就叫载体(vector)。
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是DNA体外重组的重要条件。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是一个复制子,载体有复制点才能使与它结合的外源基因复制繁殖;(2)载体在受体细胞中能大量增殖,只有高复制率才能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大量扩增;(3)载体DNA链上有1到几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与切割位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4)载体具有选择性的遗传标记,如有抗四环素基因(Tc r),抗新霉素基因(Ne r)等,以此知道它是否已进入受体细胞,也可根据这个标记将受体细胞从其他细胞中分离筛选出来。
细菌质粒具备上述条件,它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之一。
质粒(plasmid)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大小在1~120kb之间,具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
质粒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
它可独立游离在细胞质内,也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的细胞就不能存活,而它控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也是对宿主细胞的补偿。
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严密控制型(stringent control)和松弛控制型(relaxed control)。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基因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表达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1. DNA模板:提取自大肠杆菌细胞中的质粒DNA。
2. DNA聚合酶:用于合成新的DNA链。
3. 引物:用于DNA聚合酶的引导和定向合成DNA。
4. dNTPs:脱氧核苷酸三磷酸盐,提供新的核苷酸单位供DNA聚合酶使用。
方法:1. DNA复制反应:将DNA模板、DNA聚合酶、引物和dNTPs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缓冲液和镁离子,并在适温条件下进行DNA复制反应。
2. DNA扩增:通过PCR技术,利用引物的特异性,从DNA模板中扩增目标序列。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于分离和检测PCR产物,通过电泳迁移率差异判断扩增产物的大小。
实验结果:1. DNA复制反应成功进行,获得了新的DNA链。
2. PCR反应成功扩增目标序列,观察到明显的放大带。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PCR产物的大小符合预期。
实验分析与讨论:本实验通过模拟DNA的复制过程,成功合成了新的DNA链,并通过PCR技术扩增了目标序列。
这一结果验证了基因在D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是关键的酶类。
DNA聚合酶能够识别DNA的模板链,并根据模板链的信息合成新的互补链。
在实验中,添加了引物和dNTPs,引物可以定向和引导DNA聚合酶的合成,dNTPs则提供了能量和碱基单位,支持DNA聚合酶的复制活动。
PCR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技术,其通过引物的特异性识别和引导,扩增目标序列。
实验中,选择了适当的引物序列,使其能够与目标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并保证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PCR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大量的目标DNA序列,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样品。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电场驱动DNA分子在凝胶中迁移,根据分子大小的差异来判断扩增产物的大小。
在实验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出明显的PCR产物带,与预期的目标序列大小相符,说明PCR扩增反应成功,目标序列得到了扩增。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物学实验报告PCR基因扩增实验⽬的:通过本实验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
实验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法,故⼜称为基因的体外扩增法。
在待扩增的DNA⽚断两侧和与其两侧互补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经变性、退⽕和延伸若⼲个循环后,DNA扩增2的n 次⽅倍。
实验仪器:基因扩增仪移液器实验试剂:10×PCR缓冲液(含Mg2+)4种dNTPTaq酶DNA模板两种引物(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实验步骤:`1、按顺序向微量离⼼管中依次加⼊:ddH2O 20µlDNA 样品5µl10×PCR 缓冲液5µldNTP 4µl引物I 5µl引物Ⅱ5µl混匀。
2、PCR反应参数(1) 94℃变性2min(2) 94℃变性30sec,(3) 66℃退⽕30sec,(4) 72 ℃延伸1min。
(5) 重复(2)-(4)40次(6)72 ℃延伸7min。
(7)4℃保存3、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的结果:取10µl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保持电流40mA。
电泳结束后,⽤EB染⾊15min,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照⽚结果图1 2 3 41.10ul样品2.样品3.DNA相对分⼦质量标准4.对照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的: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DNA分⼦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筛效应,DNA在碱性的溶液中带有负电荷,因此,在电场作⽤下朝正极移动。
在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时,由于琼脂糖凝胶具有⼀定孔径,长度不同的DNA分⼦由于所受凝胶的阻遏作⽤⼤⼩不⼀,迁移的速度不同,从⽽可以按照分⼦量⼤⼩得到有效分离。
在⼀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筛效应,即分⼦本⾝的⼤⼩和构型。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二从 cDNA 文库中靶片断扩增( 4h )一、实验目的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
2.掌握移液枪和PCR 仪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PCR 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经典的PCR 过程包括:变性(denaturing step )、退火(annealing step )和延伸(extension step )三个步骤。
变性过程,即在高温94℃ ~98 ℃下,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DNA 解离,使之形成两条单链ssDNA 。
随后,模板DNA 与引物的退火(复性)过程中,温度降至55℃左右,特异序列的引物与模板DNA 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之后,引物的延伸过程,DNA 模板-引物结合物在耐热的DNA 聚合酶(如:Taq 酶)的作用下,以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 分钟,2~3 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PCR 反应的成分和作用:总体积:一般为25μ l ~100 μl(一)无Mg2+buffer :由纯水、kcl 、Tris 组成。
Tris 用于调节反应体系pH 值,使Taq 酶在偏碱性环境中反挥活性。
kcl 可降低退火温度,但不能超过50 mmol/L ,否则会抑制DNA 聚合酶活性。
(二)Mg2+: 终浓度为 1.5 ~ 2.0mmol/L ,其对应dNTP 为200 μ mol/L ,注意Mg2+ 与dNTPs 之间的浓度关系,由于dNTP 与Taq 酶竟争Mg2+ ,当dNTP 浓度达到 1 mmol/L 时会抑制Taq 酶的活性。
Mg2+能影响反应的特异性和产率。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案设计(五篇模版)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案设计(五篇模版)第一篇: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案设计梅衣属ITS条形码物种的快速鉴定实验目的:一、学习并熟练地衣DNA提取技术二、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及操作三、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实验技术路线:1、地衣总DNA的提取2、PCR扩增3、基因测序4、基因序列对比地衣总DNA提取:1.取带有子囊盘或未有子囊盘的带藻地衣体30~300mg,用无菌水冲洗,除去表面杂质,再用DNA提取液浸泡2~3h(4℃)。
2.将地衣体取出,滤纸吸干表面液体,剪碎放于预冷的研钵中,加入液氮研磨至粉末状。
3.将粉末小心、全部转入1.5ml离心管中,加入400μL DNA提取液,混匀。
4.加入10% SDS 50μL、氯化苄150μL,振荡混合,于50℃保温1h,每隔10min振荡混合一次。
5.保温1h后,每管加入3mol/L NaAc 50μL,混匀冰浴15min.6.用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25:24:1)和等体积酚:氯仿(1:1)各抽提一次,直至无白色沉淀为止。
7.移上清液于另一离心管,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4℃放置2~3h,15000r/min,离心10min(4℃),弃上清液。
8.将沉淀用70%乙醇冲洗2次后,真空干燥,再加入50~80μL TE 缓冲液,保存于冰箱(4℃)PCR扩增:稀释50 倍用于后续 PCR 操作。
真菌 ITS rDNA 由通用引物 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
PCR 反应条件: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 2min,反应 32 个循环;72℃延伸 10min,4℃保存。
反应结束后,PCR 产物通过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ABI3730DNA 分析仪测序。
序列比对:所获测序结果序列包含小亚基部分结尾序列、ITS1-5.8S-ITS2、大亚基部分起始序列,去除大小亚基部分序列后所得片段大小约500bp,即为所需的序列利用 DNAMAN(Lynnon Biosoft)软件将测序结果同 GenBank 下载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如果序列长度不同,则只保留共有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