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实施细则

合集下载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可以改善混凝土的物理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也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稳定性,对混凝土外加剂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混凝土外加剂检测技术规程,以供参考使用。

二、检测项目混凝土外加剂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检查:检查外加剂的颜色、形状、纯度等物理性质。

2. 化学成分检测:包括检测外加剂的主要成分、杂质含量等。

3. 粒度检测:检测外加剂的粒度分布情况。

4. 水分含量检测:检测外加剂中的水分含量。

5. 稳定性检测:检测外加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三、检测设备进行混凝土外加剂检测需要的设备包括:1. 外观检查设备:包括显微镜、放大镜、手持式LED灯等。

2. 化学成分检测设备:包括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3. 粒度检测设备:包括激光粒度分析仪、筛分器等。

4. 水分含量检测设备:包括电子天平、烘干箱等。

5. 稳定性检测设备:包括压力试验机、冻融试验机、耐久性试验机等。

四、检测方法1. 外观检查方法:(1) 外加剂颜色检查:用手持式LED灯照射外加剂样品,观察外加剂的颜色。

(2) 外加剂形状检查: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外加剂的形状。

(3) 外加剂纯度检查:用手持式LED灯照射外加剂样品,观察是否有杂质或异物。

2. 化学成分检测方法:(1) 红外光谱法:将外加剂样品放入红外光谱仪中,通过分析样品吸收的红外辐射光谱图,来确定外加剂的化学成分。

(2) X射线荧光光谱法:将外加剂样品放入X射线荧光光谱仪中,通过分析样品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来确定外加剂的化学成分。

(3) 气相色谱法:将外加剂样品放入气相色谱仪中,通过分析样品在气相流动下的迁移速率和时间,来确定外加剂的化学成分。

3. 粒度检测方法:(1) 激光粒度分析法:将外加剂样品放入激光粒度分析仪中,通过分析样品散射的激光光谱图,来确定外加剂的粒度分布情况。

混凝土外加剂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质量检测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配合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为了保证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需要进行质量检测。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二、检测设备和仪器1. 检测设备:电子天平、恒温水浴、振荡器、试验机等。

2. 检测仪器:PH计、比表面积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

三、检测项目和方法1. 外观检查:检查外加剂的颜色、杂质、块状物等,应符合规定要求。

2. 粒度分析: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将外加剂样品进行分析,记录粒径分布曲线和平均粒径。

粒径分布应符合规定要求。

3. 流动性:使用恒温水浴和振荡器,将外加剂样品与水混合,记录混合后的流动度。

流动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4. PH值:使用PH计,测量外加剂样品的PH值。

PH值应符合规定要求。

5. 含气量:将外加剂样品与水混合,使用试验机测量其含气量。

含气量应符合规定要求。

6. 比表面积:使用比表面积仪,测量外加剂样品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应符合规定要求。

四、样品采集和制备1. 样品采集:样品应随机采集,代表性好,避免混杂有害物质。

采集样品时应注意防潮、防晒、防污染。

2. 样品制备:样品应按照规定比例进行配比,加水搅拌,制成混合物。

制备时应注意保持恒温和搅拌时间。

五、质量检测流程1. 样品采集:随机采集外加剂样品,记录样品来源、批号等信息。

2. 样品制备:按照规定比例进行配比,加水搅拌,制成混合物。

3. 外观检查:检查外加剂的颜色、杂质、块状物等,应符合规定要求。

4. 粒度分析: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将外加剂样品进行分析,记录粒径分布曲线和平均粒径。

5. 流动性:使用恒温水浴和振荡器,将外加剂样品与水混合,记录混合后的流动度。

6. PH值:使用PH计,测量外加剂样品的PH值。

7. 含气量:将外加剂样品与水混合,使用试验机测量其含气量。

8. 比表面积:使用比表面积仪,测量外加剂样品的比表面积。

9. 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样品是否合格。

检测实施细则-外加剂(化学性能)2页

检测实施细则-外加剂(化学性能)2页

XHJHNTGS-05-03-01-2005外加剂匀质性指标检测实施细则(化学性能)1.适用范围、检测项目(参数)及技术标准1.1适用范围对本公司混凝土所使用LDY_3中效减水剂。

1.2外加剂匀质性物理性能检测项目固含量或含水量密度或细度。

1.3技术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T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 50119-2003。

2.检测检测设备2.1酸度计3.环境条件3.1进行测定时,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

3.2特殊设备应满足特殊的环境要求。

4.外加剂匀质性指标检测实施细则(化学性能)检测方法4.1试样(试件)制备4.1.1液体样品直接测试;4.1.2固体样品溶液的浓度为10g/L;4.1.3被测溶液的温度为20±2℃。

4.2外加剂匀质性指标检测实施细则(化学性能)检测方法4.2.1校正:按仪器的出场说明书校正仪器。

4.2.2当仪器校正好后,先用水,再用测试溶液冲洗电极,然后再将电极浸入被测溶液中轻轻的摇动称量杯。

4.2.3待到酸度计的读数稳定1min,记录读数。

4.2.4测量结束后,用水冲洗电极。

5. 检测后试样的留存期按XHJHNTGS/CXWJ/11/05《样品管理程序》执行。

6. 检验结束后再次检查设备,试样,环境温度,记录并登记设备使用卡,做好设备清洁保养工作。

7. 检测过程中意外事故按程序文件XHJHNTGS/CXWJ/13/05《异常情况处理程序》执行。

———————批准:审核编写:。

建筑工程混凝土外加剂检测规范

建筑工程混凝土外加剂检测规范

建筑工程混凝土外加剂检测规范一、前言建筑工程混凝土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原材料中添加的化学物质,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外加剂的检测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稳定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建筑工程混凝土外加剂检测规范,以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和工程要求。

二、外加剂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检测前准备工作①准备检测设备:包括天平、温度计、试验器等。

②准备样品:样品应当随机取自施工现场,一般要求每次检测至少取3个样品。

③准备试验室:试验室应当保持洁净,无杂质,且温度应当控制在20℃±2℃。

2、外加剂检测前注意事项①外加剂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且保质期内。

②外加剂应当与混凝土原材料充分混合均匀。

③外加剂应当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投入,不得随意添加或减少。

三、外加剂检测项目及方法1、外加剂的外观检测外观检测是检测外加剂是否存在结块、沉淀、变色等异常情况。

外观检测应当在每次使用外加剂前进行。

检测方法:将外加剂倒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观察外加剂是否存在结块、沉淀、变色等异常情况。

2、外加剂的比重检测比重检测是检测外加剂的密度,常用于检测密度大于水的外加剂。

检测方法:将外加剂取1kg左右,放入天平上,并记录重量。

然后将外加剂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记录重量。

计算比重,比重=外加剂重量/(外加剂重量-水的重量)。

3、外加剂的pH值检测pH值是指外加剂的酸碱度,常用于检测酸性或碱性外加剂。

检测方法:将外加剂取1g左右,放入50ml蒸馏水中,摇匀。

用PH计测定外加剂溶液的PH值。

4、外加剂的凝结时间检测凝结时间是指混凝土从加入外加剂到开始凝结所需时间。

检测方法:取一定量的水泥和砂、骨料,充分搅拌后分别加入外加剂,然后进行凝结时间的测定。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细观法、压实法、旋转圆盘法等。

5、外加剂的抗压强度检测抗压强度是指混凝土在规定条件下的抗压能力,常用于检测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后的强度变化情况。

检测方法:将混凝土样品分别加入不同比例的外加剂,然后进行抗压强度的测定。

混凝土实验室检验细则

混凝土实验室检验细则

水泥细度检验细则(负压筛法)一.依据标准:《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1345-2006)二.仪器设备:1.试验筛——45μm方孔筛或80μm方孔筛。

筛网符合GB/T6005R20/3 80μm,GB/T6005R20/3 45μm的要求。

负压筛应附有透明筛盖,筛盖与筛上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2.负压筛析仪——负压可调范围为4000~6000Pa。

3.天平——最大称量值为100g,分度值不大于0.01g。

三.准备工作:将水泥样品充分拌匀,通过0.09mm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要防止过筛时间混进其他水泥。

四.方法步骤:1.筛析前,应把负压筛放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内。

2.80μm筛析试验称取试样25g、45μm筛析试验取试样10g(W),精确至0.01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用毛刷柄轻轻敲击,使试样落下。

筛毕,用天平称量全部筛余物(Ks)。

3.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正常。

五、计算:水泥试样的细度按下式计算:F (%)=100Wg Ks g )水泥试样质量()水泥筛余物质量(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水泥安定性检验细则(标准法)一. 依据标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二. 仪器设备:1. 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729的要求。

2. 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当一根指针的根部先悬挂在一根金属丝或尼龙丝上,另一根指针的根部再挂上300g 质量的砝码时,两根指针尖的距离增加应在17.5mm ±2.5mm 范围内,即2x=17.5mm ±2.5mm ,当去掉砝码后的针尖的距离能恢复至挂砝码前的状态。

3. 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410mm ×240 mm ×310 mm ,篦板的结构应不影响试验结果,篦板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 。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指导书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指导书

外加剂1 适用范围、检测项目、技术标准1.1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缓凝剂、泵送剂等混凝土外加剂。

1.2检测项目(1)固体含量(2)密度(3)p H值(4)水泥砂浆工作性(5)水泥净浆流动度1.3技术标准(1)G B 8075-87《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命名与定义》(2)G B 8076-1997《混凝土外加剂》(3)G 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4)G B/T176-199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5)G B/T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6)G B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2 检测仪器及环境条件2.1 仪器设备(1)分析天平:型号TG328A型,量程(0-200)g,分辨率0.0001g。

(2)I SO水泥胶砂搅拌机:型号JJ-5型。

(3)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型号101B-2,量程(0-300)℃,分辨率±1℃。

(4)P H酸度计:型号PHS-2S型,量程(0-14.00)pH,分辨率0.01 pH。

(5)水泥净浆搅拌机:型号NJ-160A型。

(6)卡尺:量程0-300mm,分辨率0.02mm。

(7)超级恒温器:型号501,量程(5-95)℃,分辨率≤±0.05℃。

(8)精密密度计:量程(0.900-1.300) g/ml,分辨率0.001g/ml。

(9)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型号NLD-3,截锥圆模:上口内径Φ70mm±0.5mm,下口内径Φ100mm±0.5mm,高度60mm±0.5mm.(10)试验筛:型号0.315mm(11)电子天平:型号JY10001,量程(0-1000)g,分度值0.1g;型号JY2002,量程(0-200)g,分度值10mg。

(12)截锥圆模:上口直径36mm,下口直径60mm,高度60mm2.2 试剂(1)变色硅胶。

混凝土外加剂的环保标准与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的环保标准与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外加剂的环保标准与检测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外加剂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混凝土的性能及工作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混凝土外加剂的环保标准也越来越高。

因此,本文将从混凝土外加剂的环保标准、检测方法以及检测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混凝土外加剂的环保标准1.有机污染物含量混凝土外加剂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是判断其环保性的重要指标。

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外加剂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2.无机盐含量无机盐含量也是判断混凝土外加剂环保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为无机盐含量过高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降低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

3.重金属、有害元素含量混凝土外加剂中重金属、有害元素含量也是评判其环保性的重要指标。

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量过高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重金属、有害元素的含量。

4.可生物降解性混凝土外加剂的可生物降解性是评价其环保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生物降解性好的混凝土外加剂能够有效降解,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混凝土外加剂的检测方法1.有机污染物检测有机污染物检测是判断混凝土外加剂环保性的重要检测方法之一。

有机污染物检测主要通过GC-MS等仪器进行分析,检测出混凝土外加剂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

2.无机盐检测无机盐检测也是判断混凝土外加剂环保性的重要检测方法之一。

无机盐检测主要通过离子色谱仪等仪器进行分析,检测出混凝土外加剂中的无机盐含量。

3.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测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测也是评价混凝土外加剂环保性的重要检测方法之一。

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测主要通过ICP-MS等仪器进行分析,检测出混凝土外加剂中重金属、有害元素的含量。

4.可生物降解性检测可生物降解性检测是评价混凝土外加剂环保性的重要检测方法之一。

可生物降解性检测主要通过生物降解性试验进行检测,检测出混凝土外加剂的可生物降解性。

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检测标准

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检测标准

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检测标准一、引言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配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它能够通过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从而使混凝土更加适合各种不同的工程应用。

然而,由于市场上的混凝土外加剂品种繁多,性能差异很大,因此对混凝土外加剂进行性能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外加剂的类型、性能检测方法、检测标准以及实验室操作等方面详细介绍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检测标准。

二、外加剂的类型1. 水泥类外加剂:包括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防冻剂等;2. 矿物类外加剂:包括矿物粉、矿渣粉、粉煤灰等;3. 钢渣类外加剂:包括钢渣粉、炉渣粉等;4. 聚合物类外加剂:包括聚丙烯纤维、聚合物乳液等;5. 其他类外加剂:包括氧化钙、硅烷等。

三、性能检测方法1. 减水率:减水剂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它能够显著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减水率是评价减水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采用试验室内减水率试验进行测定。

2. 保水率:保水剂是一种能够提高混凝土保水性能的外加剂,它能够减少混凝土的水分蒸发,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保水率是评价保水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采用试验室内保水率试验进行测定。

3. 抗渗性:抗渗性是评价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采用静水压试验和水压试验等方法进行测定。

4. 抗冻性:抗冻性是评价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采用低温冻融试验进行测定。

5. 耐久性:耐久性是评价混凝土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采用碳化试验、硫酸盐侵蚀试验、氯离子侵蚀试验等方法进行测定。

6. 其他性能测定:如早强性、流动性、收缩性、弹性模量等。

四、检测标准目前,国内外对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检测标准已经比较完善,常用的检测标准有以下几种:1. GB/T 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通用技术条件》;2. JG/T 223-2007《混凝土外加剂》;3. ASTM C494/C494M-17《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hemical Admixtures for Concrete》;4. EN 934-2:2009《Admixtures for concrete, mortar and grout -Part 2: Concrete admixtures - Definitions, requirements, conformity, marking and labell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实施细则
1采用标准
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
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和引气剂共9种混凝土外加剂。

3技术要求
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指标应符合GB8076-1977《混凝土外加剂》表1的要求。

4、试验方法
4.1 材料
4.1.1水泥
采用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附录A规定的水泥。

在因故得不到基准水泥时,允许采用C3A含量6%~8%,总碱量(Na2O+0.658K2O)不大于1%的熟料和二水石膏、矿渣共同磨制的标号大于(含)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但总裁仍需用基准水泥。

4.1.2 砂
符合GB/T14685要求的细度模数为2.6~2.9的中砂。

4.1.3 石子
符合GB/T14685粒径为5mm~20mm(圆孔筛),采用二级配,其中5mm~10mm占40%,10mm~20mm占60%。

如有争议,以卵石试
验结果为准。

4.1.4 水
符合JGJ63要求。

4.1.5 外加剂
需要检测的外加剂。

4.2 配合比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按JGJ55进行设计,掺非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和基准混凝土的水泥、砂、石的比例不变。

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水泥用量:采用卵石时,(310土5)kg/m3;采用碎石时,(330土5)kg/m3。

(2)砂率:基准混凝土和掺外加剂混凝土的砂率均为36%~40%,但掺引气减水剂和引气剂的混凝土砂率应比基准混凝土低1%~3%。

(3)外加剂掺量:按科研单位或生产厂推荐的掺量。

(4)用水量:应使混凝土坍落度达(80土10)mm。

4.3 混凝土搅拌
采用60L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全部材料及外加剂一次投入,拌合量应不少于15L,不大于45L,搅拌3min,出料后在铁板上用人工翻拌2~3次再进行试验。

4.4 试件制作及试验所需试件数量
4.4.1 试件制作,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按GBJ80进行,但混凝土预养温度为(20土3)°C。

4.4.2 试验项目及所需数量见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表3。

5 检验项目
5.1 减水率测定:
减水率为坍落度基本相同时基准混凝土合掺外加剂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差与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比。

坍落度按GBJ80测定。

减水率按(1)计算
WR=(W0-W1)/W0×100% (1)
式中:WR——减水率,%;
W0——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
W1——掺外加剂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

WR以三批试验的算术平均值计,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减水率。

若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时,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5.2 泌水率比测定:
泌水率比测定按(2)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BR=Bt/Bc×100 (2)
式中:BR——泌水率比,%;
Bt——掺外加剂混凝土泌水率,%;
Bc——基准混凝土泌水率,%
泌水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如下:
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筒(内径为185mm,高200mm),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入,在振动台上振动20s,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加盖以防止水分蒸发。

试样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0mm。

自抹面开始计时,在前60min,每隔10mi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20min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

每次吸水前5min,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20mm,使筒倾斜,以便于吸水。

吸水后,将筒轻轻盖好。

将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带塞的量筒,最后计算出总的吸水量,准确至1g,并按(3)、(4)计算泌水率。

B=VW/((W/G)GW)×100 (3)
GW=G1-G0 (4)
式中:——泌水率,%;
——泌水总质量,g;
——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g;
——混凝土拌合物的总质量,g;
——试样质量,g;
——筒及试样质量,g;
——筒质量,g。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泌水率取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

若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

若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时,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5.3含气量:
按GBJ80用气水混合式含气量测定仪测定,并按该试验说明进行操作。

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满并稍高于容器,用振动台振实15s~20s,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在模型中心垂直插捣10s。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含气量以三个试样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

若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0.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

若最大值与最小值均超过0.5%时,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5.4 凝结时间差测定:
凝结时间差按(5)计算
△T=Tt—Tc (5)
式中:△T——凝结时间之差,min;
Tt——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
Tc——基准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

凝结时间采用贯入阻力仪测定,仪器精度为5N,凝结时间测定方法如下:
将混凝土拌合物用5mm(圆孔筛)振动筛筛出砂浆,拌匀后装入上口内径为160mm,下口内径为150mm,净高150mm的刚性不渗水的金属圆筒,试样表面应低于筒口约10mm,用振动台振实(约3s~5s),置于(20土3)°C的环境中,容器加盖。

一般基准混凝土在成
型后3h~4h,掺早强剂的在成型后1h~2h,掺缓凝剂的在成型后4h~6h开始测定,以后每隔0.5h或1h测定一次,但在临近初凝、终凝时可以缩短测定间隔时间。

每次测点应避开前一次测孔,其净距为试针直径的2倍,但至少不少于15mm,试针与容器边缘之距离不小于25mm。

测定凝结时间用截面积为100mm2的试针,测定终凝时间用20mm2的试针。

贯入阻力按(6)计算:
R=P/A (6)
式中:R——贯入阻力值,Mpa;
P——贯入深度达25mm时所需的净压力,N;
A——贯入仪试针的截面积,mm2。

根据计算结果,以贯入阻力值为纵坐标,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贯入阻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求出贯入阻力值达3.5Mpa时对应的时间作为初凝时间及贯入阻力值达28Mpa时对应的时间作为终凝时间。

凝结时间从水泥与水接触时开始计算。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凝结时间取三个试样的平均值。

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30min,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凝结时间。

若两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30min,该组试验结果无效,则应重做。

5.5 固体含量
5.5.1 方法提要
将已恒量的称量瓶内放入被测试样于一定温度下烘干至恒重。

5.5.2 仪器
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
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范围0°C~200°C;
带盖称量瓶:25mm×65mm;
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5.5.3 试验步骤
(1)将洁净带盖称量瓶放入烘箱内,于100°C~105°C烘30min,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后称量。

(2)将被测试样装入已经恒量的称量瓶内,盖上盖称出试样及称量瓶的总质量为m1。

(3)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瓶放入烘箱内,开启瓶盖,升温至100°C~105°C(特殊品种除外)烘干,盖上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后称量,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恒重,其质量为m2。

5.5.4 结果表示
固体含量X固按(7)计算
X固=(m2-m0)/(m1-m0)×100% (7)
式中:X固——固体含量,%;
m0——称量瓶的质量,g;
m1——称量瓶加试样的质量,g;
m2——称量瓶加烘干后试样的质量,g。

5.5.4 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30%;室间允许差为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