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1.7854
0.7059
-0.1513
14
35.5606
32137.33
4.5070
121.7381
72.4171
1.8598
0.7059
-0.1512
15
41.8077
37579.85
4.5750
176.1398
104.5268
2.0192
0.7060
-0.1512
lgRe
lgNu
3.9152
5、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电压调节电位器,使电压表的示值为180V,待水沸腾,水蒸气进入玻璃套管。
6、加热约10分钟后,启动鼓风机,待空气入口温度稳定后开始测试。
7、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注意旁路阀全开时,空气流量为最小值,全关时为最大值)。
8、待玻璃套管中充满蒸汽并有适量冷凝液时算起,约5分钟后可读取数值。
30.8006
1.4886
0.7057
-0.1514
3
14.7282
13622.79
4.1343
59.0845
35.5059
1.5503
0.7057
-0.1514
4
16.7864
15487.25
4.1900
66.4355
39.8797
1.6008
0.7058
-0.1513
5
18.4296
16951.27
2、启动风机时,空气流量旁路阀不能关上,否则会把U型压差计中的液体冲出。
附:实验装置流量与温度校正数据
空气流量公式: ,R单位为mm .
蒸汽侧壁温与测温热电偶电势关系:T=(22.2E-0.6),E单位为mv
对流传热系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2. 掌握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通过实验验证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3. 分析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如流体速度、温度差、流体性质等。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流体温度差为1℃时,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
牛顿冷却定律描述了对流传热过程,即:Q = h A (T1 - T2)式中:Q ——传热量(W)h ——对流传热系数(W/(m²·K))A ——传热面积(m²)T1 ——高温流体温度(℃)T2 ——低温流体温度(℃)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传热量、传热面积、流体温度差,从而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套管换热器2. 温度计3. 流量计4. 计时器5. 计算器6. 水和空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连接套管换热器、温度计、流量计等。
2. 在套管换热器内注入水,打开冷却水阀门,调节流量至预定值。
3. 在套管换热器外通入空气,调节风速至预定值。
4. 同时打开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使水加热至预定温度,空气冷却至预定温度。
5. 记录开始加热和冷却的时间,观察温度变化。
6. 当温度变化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计算温度差。
7. 关闭加热器和冷却水阀门,停止实验。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水温度、空气温度、流量、时间等。
2.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传热量Q:Q = m c ΔT其中,m为水的质量流量(kg/s),c为水的比热容(J/(kg·K)),ΔT为温度差(K)。
3. 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h = Q / (A ΔT)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对流传热系数h,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3. 分析实验误差,总结实验经验。
七、结论通过对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掌握了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牛顿冷却定律的应用。
实验五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5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5.1 实验目的(1) 测定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冷凝给热系数α0及冷流体(空气或水)在圆直水平管内的强制对流给热系数αi 。
(2) 观察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状况(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
5.2实验原理5.2.1.串联传热过程冷流体(空气和水)与热流体水蒸汽通过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壁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可分为三步:○1套管环隙内的水蒸汽通过冷凝给热将热量传给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A 0); ○2热量从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以热传导的方式传至内壁面(A i ); ○3内壁面通过对流给热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冷流体(V c )。
在实验中, 水蒸汽走套管换热器的环隙通道, 冷流体走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内, 当冷、热流体间的传热达到稳定状态后, 根据传热的三个过程、牛顿冷却定律及冷流体得到的热量, 可以计算出冷热流体的给热系数(以上是实验原理)。
(以下是计算方法)传热计算公式如下:Q=α0A 0( T –T w )m = αi A i ( t w –t)m =V c ρc C pc (t 2-t 1) (1)由(1)式可得:m w pc c c T T A t t C V )()(0120--=ρα (2)m w i pc c c i t t A t t C V )()(12--=ρα (3)式(2)中, ( T –Tw)为水蒸汽温度与内管外壁面温度之差, 式(3)中, ( tw –t)为内管内壁面温度与冷流体温度之差。
由于热流体温度T 、内管外壁温Tw 、冷流体温度t 及内管内壁温tw 均沿内管管长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温差( T –Tw) 和( tw –t)也随管长发生变化, 在用牛顿冷却定律算传热速率Q 时, 温差应分别取进口(1)与出口(2)处两端温差的对数平均值( T –Tw)m 和( tw –t)m, 方法如下:22112211ln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 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5)当套管换热器的内管壁较薄且管壁导热性能优良(即λ值较大)时, 管壁热阻可以忽略不计, 可近似认为管壁内、外表面温度相等, 即Tw1=tw1, Tw2=tw2。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指导书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指导书1 训练目的:1.1熟悉换热装置中的各种设备及名称、各类测量仪表及名称、控制阀门的作用、冷热流体进出口位置等。
1.2了解换热器的结构,掌握对装置的试压、试漏等操作技能。
1.3掌握传热系统的流程和开、停车步骤及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1.4学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1.5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或螺旋槽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并把数据整理成准数关系式。
1.6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空气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中的进出口温度,求得空气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3 基本原理3.1准数关系式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过程及换热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间壁式换热装置来达到物料的冷却和加热目的,这种传热过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的热量交换,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流传热所组成。
由单位传热速率议程式知,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为q=K(T-t)而对流传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可由牛顿定律表示q=a h·(T-T wl)或q=a·(t w2-t)式中q—传热量,W/℃;a—给热系数,W/㎡;T—热流体温度,℃;t—冷液体温度,℃;T w1、t w2—热冷液体的壁温,℃;下标:c—冷侧面h—热侧由于对流传热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极多,目前尚不能通过解析法得到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式,它必须由实验加以测定获得各种因素下对流传热系数的定量关系。
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采用因次分析法将有关的影响因素无因次化处理后组成若干个无因次数群,从而获得描述对流传热过程的无因次方块字程。
在此基础上组织实验,并经过数据处理得到相应的关系式,如流体在圆形(光滑)直管中做强制对流传热时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可用如下准数关联式表示N u=CR e m P r n=ad/λR e=duρ/µ=dw/AμNμ—努塞尔特准数;Re—雷诺准数;P r—普兰特准数;w—空气的质量流量,㎏/s;d—热管内径,m;A—换热管截面积,㎡;μ—定性温度下空气的粘度,P a·S;λ—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W/(m·℃);a—对流传热系数,W/(㎡·℃);当流体被加热时,n=0.4;被冷却时,n=0.3。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2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3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 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m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nu=cRemprngrl式中c、m、n、l为待定参数。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doc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doc实验目的:1.测定水在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2.熟悉实验过程和方法,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对流传热是指在流体内部,由于温度差而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负责传热的机构是流体内的对流,它能有效地加快热量的传递。
圆管内加热相当于给液体部分加热,液体受热变得稀薄,流动影响整个管道,使得流体相对速度增加,对流热传导增强,同时散热增大。
对流传热系数,以水作为样品,可得公式如下:V=λ(ρ 2-ρ1)gL^3/μQ其中:V 水流速λ 对流传热系数ρ1 密度ρ2 受热稀薄液体的密度g 重力加速度L 热交换区段的长度μ 动力粘度系数Q 加热量测量方法:以恒流供热方式加热,用热电偶及温度计测量流体进入和流出处的温度,并通过流量表测量流体流量。
最后,利用以上数据及传热计算公式计算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过程:1.组装好实验装置。
2.调节水流量,打开恒温水浴,调节温度至稳定后,进一步调节流量,直到流量稳定。
3.测量流体进入和流出处的温度,测量流体流量,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表一流体进出口温度及温度差(数据保留两位小数)进口温度45.20°C 流量计温度差 6.95°C表二流量及所用时间流量(L/min)时间(s)0.50 55.110.60 48.781.10 23.61采用已有数据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的值如下:ρ1 998kg/m³μ 1.004×10^{-3}N/s·m²Q 0.293WL 0.15mλ 195.44W/(m²·K)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得到了水在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λ=195.44W/(m²·K)。
实验五对流传热系数

• 2.待蒸汽发生器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时,打开蒸汽阀 门至最大,阀门14;使蒸汽进入套管环隙。(空气走 管内,空气不易产生污垢,以清洁;水蒸气走管间, 易排除不凝气体和清洁)
• 3.打开放气阀排除不凝性气体,打开放气阀7; • 4.微开排液阀,以便冷凝水及时排除。一直保持打开
2020/4/9
4
二、基本原理
从上式推倒出管内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式
i
WC p (t出 t进 ) Stm
Vs C p (t出 t进 )
Stm
所以当传热达到稳定后,用蒸汽温度可计算出
tm,利用仪器测出各数据,就能计算出实测 值i。
2020/4/9
5
二、基本原理
2.准数关联式 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热过程及换热器 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这种传热过 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 进行的热量交换,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 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 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2020/4/9
6
二、基本原理
• 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 所传递的热量为
•
Q=K(T-t)
• 而对流传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可由 牛顿定律表示
• Q=h·(T-Tw 不能通过解析法得到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式,
它必须由实验加以测定获得。
2020/4/9
实验五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 一、实验目的 • 1.学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换热器的
性能参数,决定换热器的尺寸) • 2.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或螺旋槽管内)的强
制对流传热系数,并把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 以检验通用的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 • 3.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 途径。
4.5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广州大学实验报告项目名称: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年级:广州大学教务处制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传热系数a准数关联系的测定,掌握实验方法,加深对流传热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 中常数A、m的值。
3、加深对由实验确定经验公式的量纲分析法的理解4、得出得出单一流体下的总传热系数K。
二、实验的基本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a i 的测定以蒸汽为加热介质走外管,空气为冷却介质走内管。
对流传热系数a I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通过用实验来测定。
由牛顿冷却定律:)(M W i T T S Qa -=式中:ai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 Q —传热速率,W;S —内管传热面积,㎡; Tw ——壁面平均温度,℃; Tm ——定性温度,℃。
传热面积计算公式:S=πdL 定性温度:221T T T M +=上式中:d —管内径,m;L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T1,T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传热速率)(21,T T C V Q P M M S -=ρ式中:M S 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s; M ρ—冷流体的密度,kg/m3;P C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
2、对流传热系数ai 准数关联式的确定流体在管内做强制湍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u=ARemPrn在本实验条件下在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数Pr 变化不大,可近似为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可简化为:Nu=A ’Rem 所以仅有A ’,m 两个参数。
则两边取对数得:'lg Re lg lg A m Nu +=显然,上式中是一个线性方程,通过实验测定并计算得出一系列的Nu 和Re,即可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描绘出Nu —Re 直线,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即可得出m,lgA ’,继而确定准数关联式雷诺数:μπρμρπμρd V Vd du 4d 4Re 2===则努塞尔数:λadNu =上式中λμ,分别为空气的粘度、流体的热导率(在定性温度Tm 下查出)三、实验装置图附图: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风机出口温度(冷流体入口温度)测试点;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4、蒸汽上升主管路;15、加水口;16、放水口;17、液位计;18、冷凝液回流口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检查工作(1)向电加热釜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显示安全水位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空气在普通和强化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B Re nNu=∙形式的准数方程式,并与教材中相应公式进行比较。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在实际生产中,大量情况采用的是间壁式换热方式进行换热,就是冷、热流体之间有一固体壁面,两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动,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进行热量交换。
本实验主要研究汽—气综合换热,包括普通管和强化管。
其中,水蒸气和空气通过紫铜管间接换热,空气走紫铜管内,水蒸气走紫铜管外,采用逆流换热。
所谓加强管,是在紫铜管内加了弹簧,增大了绝对粗糙度,进而增大了空气流动的湍流程度,使换热效果更明显。
1. 空气在普通和强化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TtFigure 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间壁式传热元件,在传热过程达到稳态后,有()()()()111222211122--α-α-Δp p W W m M m Q m c T T m c t t A T T A t t KA t =====(1)式中:Q ——传热量,s J /;1m 、2m ——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的质量流量,s kg /;1p c 、2p c ——分别为定性温度下热流体、冷流体的比热,()C kg J °•/;1T 、2T ——分别为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C °;1t 、2t ——分别为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C °;1α、2α——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2/W m C ∙︒;1A 、2A ——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测的传热面积,2m ;()W M T T -、()w m t t -——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C °; K ——以传热面积A 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C m W °•2/; A ——传热面积,2m ;m t Δ——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C °。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2)计算:()()()11221122----ln -W W W m W W T T T T T T T T T T -=(2)式中:1W T 、2W T ——分别为热流体进、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C ︒。
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3)计算:()()()11221122----ln -W w w mW W t t t t t t t t t t -=(3) 式中:1W t 、2W t ——分别为冷流体进、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C ︒。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计算:()()12211221---Δ-ln -m T t T t t T t T t =(4)冷流体(空气)质量流量2m 可由式(5)计算:20'ρm V =(5)式中:'V ——空气实际体积流量,s m /3;0ρ——空气在孔板处的密度,3/m kg 。
本实验中0ρ即为空气在进口温度下对应的密度。
无纸记录仪上显示的体积流量是将孔板处的空气密度0ρ当作13/m kg 时的读数,因此,如空气实际密度不等于该值,则空气的实际体积流量应按下式(6)进行校正:'V =(6) 式中:V ——无纸记录仪上显示的空气的体积流量,s m /3。
在本装置的套管加热器中,环隙内通水蒸气,紫铜管内通空气,水蒸气在紫铜管表面冷凝放热而加热空气。
当内管材料导热性能很好,即λ值很大,且管壁厚度较薄时,可认为11≈W W t T ,22≈W W t T ,在传热过程达到稳定后,由式(1)可得:()()222122-α-p W m m c t t A t t =(7)即()()222122-α-p W mm c t t A t t =(8)实验中测出紫铜管的壁温1W t 、2W t ;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1t 、2t ,并查取()1212t t t =+平均下冷流体对应的2p c 、实验用紫铜管的长度l 、内径2d ,l d A 22π=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2m ,即可计算出2α。
一般情况下,直接测量固体壁面温度,尤其是管内壁温度,实验技术难度较大,因此,工程上通常采用通过测量相对较易测定的冷热流体温度来间接推算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下面介绍其他测定对流传热系数2α的实验方法。
近似法求算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2α以管内壁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间的关系为:112121222αλα11d d d d R d bd R K S m S ++++=(9) 式中:1d 、2d ——分别为换热管的外径、内径,m ;m d ——换热管的对流平均直径,m ;b ——换热管的壁厚,m ;λ——换热管材料的导热系数,()C m W °•/; 1S R 、2S R ——分别为换热管外侧、内侧的污垢热阻,W K m /2∙。
总传热系数K 可由式(1)求得:()2221-ΔΔp m mm c t t QK A t A t ==(10)实验测定2m 、1t 、2t 、1T 、2T ,并查取()2121t t t +=平均下冷流体对应的2p c 、传热面积A ,即可由上式计算得到总传热系数K 。
用本装置进行实验时,考虑忽略换热管两端的污垢热阻、铜管热阻和水对流传热系数远大于空气对流传热系数,则由式(9)得,K ≈α2(11)由此可见,被忽略的传热热阻与冷流体侧对流传热热阻相比越小,此法测得的2α的准确性就越高。
2.准数方程式对于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对流传热时,传热准数经验式为:n Nu Pr Re 023.08.0=(12)式中:Nu ——努赛尔数,λα22d Nu =,无因次; Re ——雷诺数,μρRe 2u d =,无因次; Pr ——普兰特数,'2λμPr p c =,无因次。
上式适用范围为:54102.1~100.1Re ××=,,120~7.0Pr =管长与管内径之比60≥d L 。
当流体被加热时4.0=n ,流体被冷却时3.0=n 。
式中:'λ——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W m C ∙︒(); u ——空气在换热管内的平均流速,s m /;ρ——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密度,3/.m kg ; μ——定性温度下空气的黏度,s Pa •。
故由实验获取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相关准数后,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即可作出Nu ~Re 直线,确定n B Nu Re =的拟合方程,并与公认的经验公式进行对比,以验证实验结果。
三、主要仪器设备本实验的装置图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变送器、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及温度传感器、智能显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冷凝水经排出阀排入盛水装置。
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器内管,流量经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Figure 2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表格1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符号说明表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手动操作1.检查仪表、风机、蒸汽发生器及测温点是否正常,将蒸汽发生器灌水至液位2/3(现场实验实际上为4/5)处。
2.打开总电源开关、仪表电源开关,选择管路,并与仪表显示一致后,开启蒸汽发生器,加热。
同︒左右。
时,稍微开启两个不凝气体排出阀,控制温度在100C3.等有大量不凝气体冒出时,蒸汽缓缓进入换热器环隙以加热套管换热器,再打开换热器冷凝水排放阀,使环隙中的冷凝水不断地排出。
4.启动风机,调节风量至最大值进行试实验,然后依次减小空气流量(在普通管的时候,从20m3/h 到6m3/h),确定6个实验点(为了保证对数图像上的等间隔,此时应当选择等比数列)。
待流量和热交换稳定后,分别读取冷流体流量、冷流体进出口温度、热流体进出口壁温以及蒸汽温度(利用电脑软件记录)。
5.普通管测好后.切换阀门进行强化管数据测定,方法同步骤4(强化管确定4个实验点即可),记录4组数据。
︒以下后,再关闭风机电5.实验结束时,先关闭蒸汽发生器电源,待蒸汽发生器内温度下降至95C源,关闭总电源,做好清洁工作。
2.自动操作(1)前5步准备工作同上操作;(2)打开“综合传热系数测定实验.MCGS组态文件,进入“综合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软件”界面,点“综合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按钮,进入实验界面;(3)输入正确的“实验批号”、“姓名”、“学号”、“装置号”后,点击“确定”按钮,进入实验。
(4)点击“竖管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按钮,进入实验。
(5)将鼠标移至“竖管传热系数测定实验”上,指针转变为手型。
单击鼠标左键,出现竖管传热系数测定实验主窗口。
(6)点击“普通管实验”或“强化管实验”按钮,选择实验。
(7)将鼠标移至“加热器气相温度”的数值上,指针转变为手型。
单击鼠标左键,出现加热温度设定窗口。
(8)加热温度设定窗口默认初始为手动状态,如上图,按实验要求输入加热温度输出值,点击“改变输出值”按钮,调节加热功率,此时,下方的百分比填充构件中的输出值也会随之上升相应的高度。
注意:A.此处的加热温度输出值并不是真正的加热温度大小,而是希望输出加热功率占最大功率的百分比,数值在0-100之间,低于或高于此范围会按最小值0或最大值100处理。
B.输入要求的输出值后,若按回车键,下方的百分比填充构件中的输出值也会随之上升相应的高度,但是数据并没有真正传到实验装置的仪表中。
因此,必须用鼠标点击“改变输出值”按钮来实现加热温度的调节。
此时,可通过手动先调加热功率为100%,同时,稍微开启两个不凝气体排出阀,控制温度在100℃左右。
等有大量蒸气产生时,打开相应的换热器冷凝水排放阀,再调小功率,满足实验要求的蒸气量即可。
(9)点击设定窗口中的“手动”按钮,将加热温度调节切换为自动状态,同样可以达到调节加热温度的效果。
此时,“输出”比例填充构件失去作用。
与手动状态不同的是,此处输入的设定值为实际加热温度的大小,范围为实际的量程,不足或超过量程会按两个最值处理。
在确认修改时,仍与手动方式一样,需要点击“改变设定值”按钮。
步骤8与步骤9效果相同,但在此实验中,只能用手动;(10)将鼠标移至“冷流体流量”的数值上,指针转变为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