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中的转化者——读《深度学习》有感
《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深度学习》心得体会任庄小学刘苏红《深度学习》这本书让我从不同层面认识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深度学习?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理解和掌握教材。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首先要把课文内容吃透,文章结构要清晰地印在脑子里。
其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要做到心中有数。
切忌目标不清楚,毫无教学思路地拿着教参满堂灌。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一个有追求,爱钻研,会思考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会思考的习惯。
在这个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的答案很多都能从网上找到,久而久之,我们依赖网络,变得懒惰,思考的能力也在退化。
比如,我作为一名教师,讲公开课需要的课件都是网上下载,从而教学思路完全跟着别人的课件走,没有自己的特色。
如果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参考别人的课件,从而制作出符合我自己教学特色的课件的话,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
而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太容易又没意义,这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探究活动应该多元化,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
活动中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继续好好研究教材,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学习笔记 读《深度学习》有感

教师学习笔记读《深度学习》有感阅读了一些关于深度学习的文章,让我对深度学习有所了解,所谓深度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它不仅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整合和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还强调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深度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鉴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那么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呢?深度的教学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兴趣与智力潜质,立足学生发展,创设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打造文化氛围。
要让学生爱上英语,就要”让学生知道英语这门语言是美的,英语是可以欣赏的”,“知道英语的起源,了解世界的知识”。
通过文化课堂,感受文化魅力,驱动学生学习英语。
其次,开放课堂,营造开阔的教学时空。
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因时、因地制宜,创设语言环境,营造校园英语氛围,这既弥补了课时,也延展了课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最大的作用在于生活运用;作为一种文化,其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文化学习寻求到个人意义或现实意义。
深度的教学内容应致力于生活的回归,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
英语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又不能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玩”中。
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其组织逻辑及教学意义,否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只是浅层次的教学。
首先,英语教学要超越教学形式的简单组合,教师应给学生建立起英语知识的结构框架,“把学生带进一定的教学逻辑中”。
通过了解教学逻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读后感

有意义的学习------《深度学习》读后感遇见《深度学习》这本书是一种缘分,是我们暑期校本研修中推荐的必读书目的研修资料。
说到《深度学习》,在我最初的认知中无非就是让孩子们深度探究,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然而通过阅读,让我认识到“深度学习”是一场教学性改革,旨在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人才模式培养的重大变革,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
下面我将从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如何走向深度学习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心得与感受。
01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能最终实现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学习。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才能达到深度学习?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其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差异、尊重差异。
保证这两点,就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具体表现为赞可夫所表述的“高难度进行的教学”“高速度进行的教学”。
学生学什么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脱不了关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然而在目标的制定上,存在很多误区,导致误区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教学评价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
更为重要的一点,如何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育人功能。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深度学习”,必须有系统的思维和眼光。
02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时代的步伐和世界的潮流从不止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说过: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儿童,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
“深度学习”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既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又符合时代的推进,顺应了世界的潮流。
大量研究表明,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取得职业和社会生活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拥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学科思维、学习策略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韩惠莹前段时间,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籍,到手后就立刻阅读起来并收获颇丰。
本次读书会主要想分享我对“如何将深度学习引入课堂”谈谈我的看法。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辨析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深度学习是指“寻求意义的学习”,浅层学习是指“着眼于个别用语与事实的学习”。
根本区别在于深度学习是知识链接的形成,也就是知识整体概念的形成,运用知识链接解决真实性问题;浅层学习是碎片化知识的再现,通过非反思性机械记忆方式进行无意义无目的的学习。
如何将深度学习引入课堂?本书提出三个视点,分别是实现“主体性学习”“对话性学习”“协同性学习”。
“主体性学习”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实现“主体性学习”,通过教学初始的教学目标预设,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直到教学终结阶段的“反思”。
整个过程中,学生实现真实性境脉的学习;“对话性学习”将分享体验作为连接客观世界的方式,同客观世界、他者与自我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收获不同的观点与想法从而进行反思体验;“协同性学习”以相互倾听为条件,提炼信息,基于问题的与他者进行新观念创造。
三个视点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聚焦在学生学习所产生的“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知识链接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性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
郎琴本书围绕深度学习展开探讨,共分为十章,从核心素养到深度学习概念本体,再至实践案例,较为系统全面。
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焦点在于如何使得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与创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旨在培育学生成为“探究者”与“思考者”,而非“记忆者”,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起了传统教育的质变,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2024年《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钟启泉教授所编的《深度学习》一书里提出教学框架的五个穴位,其中“教材”是第二个穴位。
钟启泉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教材与教师的关系,分别是:教师的教材研究、教材与课题和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即便是授课教师,也不能“死读”教材,而要“活用”教材。
那么一线教师应如何“活用”教材?笔者通过教材的研究,教材的比较和教材的外延三方面阐述。
一、教材的研究《深度学习》一书指出,所谓教材研究,就是思考教师想教授的知识内容,让其成为儿童学习的素材与活动。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在从事教材研究之际,重要的是区分“学科内容”“教材,,“教具,,三种不同的概念。
所谓“学科内容”是儿童最终要掌握的学科内的知识与技能,如音乐学科中掌握音准、节奏和识谱等音乐要素,而学会编创与演唱或演奏是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构成教材的最根本内容;“教材”是儿童直接学习的对象一具体的特殊的事实、事物、事件、现象。
教具是该教材的物化手段或者物化部分,如使用奥尔夫乐器、柯达伊教具等。
作为一线教师,教材的研究可以围绕教材与课标,教材与教材、教材与单元、教材与学科等等的研究。
通过不同角度,“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厘清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教材与师生的关系。
二、教材的比较“教材解读”是写作组9月的写作主题。
在下笔前,笔者查找了一些关于教材解读类论文,其中民众镇育才小学钟展艳老师的一篇名为《在对比中用好统编教材一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教学教材分析》的论文印象深刻。
她的文章主要是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比较。
教材比较是一种能快速打开教师视野和站在不同位置看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生尧教授长期进行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通过冯教授的论文,获悉教材的比较可以是粤港澳地区与本土、本土与国外、本土与外地等。
如笔者在2022年9月写了一篇《人音版与花城版音乐教材之编创与活动教学分析一以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为例》论文,这是一篇教材类的编创与活动比较论文。
完整版)深度学习读后感

完整版)深度学习读后感
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自己的教学策略与目标相一致。
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积极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这需要教师营造积极的研究文化,让学生享受研究的过程,提高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1、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通过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2、授予学生选择权
教师应该给学生授予选择权,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例如,让学生选择研究方式、研究内容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三、深度加工知识
深度加工是指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生的深度加工能力。
2、多元化评价
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深度加工能力。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DELC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持久记忆知识。
《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心得体会任庄小学刘苏红这个暑假,我读了《深度学习》这本书后,感受颇深。
首先,我意识到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学习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学习都必须要系统化。
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
做为一个老师我深有感触,当给学生讲解题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并不是他们真正的不会,而是他们大脑遗忘了,觉得并没有学过这个知识点。
之所以遗忘就是因为学习的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
碎片化的知识当然容易遗忘。
因此在教学中想让自己的教学有深度就需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
其次,在小学教育阶段中我们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同时我们的课程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及三会”的能力。
其中三会指的是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当然学生怎么样学会深度思考取决于教师深度教的基础上。
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深度教学关键在于问题的统领。
问题该如何设置达到深度教学就需要老师做到深刻把握教学本质、深度剖析教学过程、深入挖掘数学思想、深层揭示数学联系。
教的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所教的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情况。
因此教师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尤为重要。
以“问题”来回应问题,以“追问”来理清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达到我们的深度教学最终体现出教育的核心素养。
总之,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一种较高要求,亦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即深度教学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深度学习》读书感

深度学习》读书感一次深度研究的洗礼,让我认识到深度研究是一场教学上的革命,它能够革掉模式化、程序化、形式化、导学案、满堂灌、满堂问、以考代练、以考代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形成好课框架,为教师队伍树立好榜样。
在2015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让每个学生成功法案》,其中明确要求学生高中毕业后能够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与同伴合作、有效交流和自我指导这几方面的核心素养。
其实,早在2013年,我国深度研究教学改进项目就已经启动,2014年我国总结21世纪以来改革优秀成果,发出时代先声:“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现机制,2016年提出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中国要培养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这是我们的回答。
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取得职业和社会生活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拥有远大的指向和坚强的意志、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学科思维、研究策略和积极的研究心向。
书中提到,要实施这一改革,首先需要动员教育行政部门定政策、发文件、给经费、组织协调;改进教研组的会议模式,注重教学实施前单元及课程设计的研讨;重点推动关键人物的发展,使其在问题研究上能引领,能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学校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
深度研究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它能够让学生做出自我解释及建构意义创造研究环境与条件,这些具有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具有元认知能力的人,其表现就是有计划、有监控、能够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审慎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这类人被俗称为“学会研究”的人。
要想培养这样的人,教师需要思考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应该会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学会?学的好不好怎么评价?教师在培养学生深度研究方面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首先,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
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差异。
为了确保学生的深度研究,教师需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让学生参与到高难度和感兴趣的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平方差公式” 教学
1、师:计算以下几组计算题,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8 x 8 = 64
5 x 5 = 25
做教学中的转化者
——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有感
龙岩一中锦山学校 语文组 陈昱雯 2020.08.26
书籍简介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
编者:刘月霞 郭华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深度学习”
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 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 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 态度、正确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 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转换者”的作用
1、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1
2、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材料”。
2
3、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和建构的过程。
不同知识的倒转有所不同
1、汉字教学:帮助学生返回汉字的“创造现场” 理解汉字的创造理念、深层逻辑。
“写山曰峻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 鳟鲂鳗鲤,如见多鱼。”
12 x 12= 144
7 x 9 = 63
4 x 6 = 24
11 x 13= 143
2、师:如果25 x 25 =625,那么24 x 26等于多少? 3、师:请根据你的发现列举更多例证,并计算验证。 4、师:能否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你们的发现?
n2 =(n+1)(n-1)+1,即 n2 - 1 =(n+1)(n-1)
2、诗文教学:帮助学生带入作者的创作情境。 对作者的经历进行再经历、再体验。 在第二次倒转的过程中,可能生发出新体验。
……
结语
教师不是知识的生产者,但也不 能仅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
只有当教师成为一个合格的知识 “转换者”,学生的学习也才有可能 从“浅层学习”真正转变为“深度学 习”。
谢谢观看!
旨在发展素养的学习。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扮 演怎样的角色?
教学中的转化者
“两次倒转”
相对于人类总体最初发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首先是一 个“倒过来”的过程——即,它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不是从 实践开始,而是直接从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 果的学习。学生认识的起点是人类认识的终点。这是“第一次倒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