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 观云南印象有感

合集下载

云南印象观感

云南印象观感

云南印象观感云南印象对于学舞蹈的应该不是陌生的,它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中,以高达百分之九十七点五的观众满意率,一举荣获剧目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并被专家评价为"民族舞蹈的再启蒙"。

该作品把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面貌表现地淋漓尽致。

从小我对少数民族就非常的感兴趣,它是那么的神秘,或许就因为这样我对该作品非常的喜欢。

序幕――混沌初开,连续地巨响让人无比震撼。

当你还没从中缓过来,舞台一下就黑了。

第一场是太阳,太阳缓缓地生起,感觉万物复苏。

随着那神秘的声音响起,一个人在太阳的光辉下慢慢地站起。

他的动作很慢却很有力的感觉,象那声音一样充满了原始的味道。

后是鼓声,一声比一声急、快。

黄色的灯光突然照亮了整个舞台接着是红色的然后变白。

这么大的舞台效应怎能不让人震惊。

还有那种原始的鼓声,声声都敲尽了人们的心中。

随着太阳慢慢地落下,月亮升起。

冷冷的月光下,舞者以手的舞动为开始,象一只飞翔在夜间的大雁。

光这样的开头就让人感觉很唯美。

最后,舞者还是以舞动的手消失在落下的月亮中。

这两场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第二场。

或许是因为自己是个女生吧!比较喜欢柔美的。

这就决定了我会更喜欢《雀之灵》。

它不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于观众视野中,而且还创造出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象。

在动作的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本身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手指、脘、胸、腰等关节的有节奏的运动,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形象。

特别是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化,把孔雀的引颈昂首的静态和细微的动态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同时在那引颈昂的动态中表现了生命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

同外国的舞蹈相比,特别是踢踏舞,云南印象是如此的柔美、神秘。

这或许是中国民间舞蹈的特色吧!但杨丽萍并没有简单的搬用傣族舞蹈风格化和模式化的动作,而是抓住傣族舞蹈内在的动律和审美,大胆的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肢体的能动性的优点,动作灵活多变,每处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云南映像观后感

云南映像观后感

云南映像观后感《云南印象》观后感《云南印象》这是舞蹈家杨丽萍执导并领衔主演的一部大型原生态舞蹈。

演员全来自云南各地本土少数民族。

上网查了才知道这部舞蹈分为很多部分,老师上课放的有序、第一场、第二场和第三场。

其中又包括了很多个部分,是原生态与现代艺术结合的瑰宝。

嘘,天黑黑的,好局开场了…序:混沌初开。

“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敲一下,东边亮了,敲一下,西边亮了”黑暗中,一串字幕拉开了序幕。

第一场:(第一部分)太阳。

鼓声隆隆,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一位身绘彩釉的男舞者踏着鼓声,在太阳前舞动着。

随着鼓声起伏,一群男舞者们亮相了,他们欢呼雀跃得敲着鼓,庄严而气势雄伟。

在这段鼓舞当中充满着浓厚的各种民族气息。

其中有哈尼族的芒鼓、傣族的象脚鼓、佤族的铜鼓、彝族的神鼓等多种鼓种。

太阳充满了力量、鼓声充满了力量、舞者也充满了力量。

暮色降临,舞者们变渐渐散去…(第二部分):月亮。

月亮出来了。

杨丽萍踩着柔柔的音乐沐浴在月光中,她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充满女性的魄力。

蛇一般的身躯在月色里扭动着,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身体的释放,充满了现代主义思想。

太阳、月亮说完了。

第二场:土地。

“祖先告诉我们,创造土地的是土地”。

这是人们生长的土地啊,该是充满了多少爱呀。

原生态的歌声唱出了来自生命的热情。

一群姐妹深情对唱着,节奏慢慢欢快起来,她们的脚步轻盈,跳出了各种嬉戏的热闹场面,把舞蹈抛向了高潮。

这场舞蹈中,彝族的石屏花腰表现出了当地少数民族对土地的热爱。

夜深了,狗吠声依稀可闻。

这是第三场,我们的《家园》。

第一部分:女儿国。

暗淡的光束下女舞者头戴斗笠,遮住了脸庞。

一阵幽怨的本土声音响起:“太阳歇歇嘛,歇得呢。

月亮歇歇嘛,歇得呢。

女人歇歇嘛,歇不得…”悲苦暗哑的声线表现了女人们忙碌的生活状态和在家中的地位。

柔美的曲线和力量的动作充分展示了女性美丽并刚柔的一面,表现了女人们的无奈。

一声叹息过后,女舞者们退场了。

第二部分开幕,烟盒舞。

流淌的音乐从开始就让人感到十分的温馨。

云南印象舞剧的认识

云南印象舞剧的认识

云南印象舞剧的认识学院:商学院班级:物管091班姓名:时丰学号:0904082022舞蹈鉴赏课上观看的《云南映象》少数名族歌舞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许是我自身对舞蹈的认识还不够,不能做出细致的评论,可是我想说,在这台《云南印象》歌舞剧中,那绚丽而又灿烂的服饰、粗旷而又奔放的舞蹈、明快而又强烈的节奏、独具特色的音乐、如泣如诉的旁白,我仿佛看到了云南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多彩的民族生活习俗以及丰富的感情世界。

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准确的说,是云南各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恩。

课上的舞蹈看的不是很完整,有些地方第一次并没有看懂,但这不影响我对《云南映象》少数名族歌舞剧的欣赏。

通过课后在网上搜视频与看他人的点评,我对整台歌舞剧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整场舞蹈共分7个部分:“序·混沌初开”,“第一场·太阳”,“第二场·土地·月光”,“第三场·家园”,“第四场·火祭”,“第五场·朝圣”,“尾声·雀之灵”。

节目在淡淡的音乐中拉开序目,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传说中的盘古出现在眼前,充满了激情,顿时开天辟地,崭新的世界映入眼帘,升起了红日,人们欢歌载舞,一副热闹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配上混厚的话外音,东边亮了,西边亮了,彝族人民敲起澎湃的锣鼓,唱起幸福的歌谣,非常雄伟、壮观。

第二场先是表现了土地,人们用歌舞,反映了人民热爱土地的心情。

在“月光”中,各族少女穿上不同的服装载歌载舞,轻舞霓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表现人们对土地的眷恋……第三场讲的是家园,舞台上的舞蹈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使得自然生态得以保护。

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世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生态的严重破坏们已向我们敲起了警钟……第四场的火祭,舞台上的女演员们大部份披长发,查过资料才知道,那些演员要表现的是佤族妇女,而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民间技巧动作。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赏析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赏析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赏析
《云南映象》是一部原生态舞蹈作品。

它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这部作品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舞蹈团联合创作完成。

舞蹈创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从而创作出了这部充满地域特色的原生态舞蹈作品。

整个舞蹈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者身姿优美,充满力量和感染力。

音乐与舞蹈相融合,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使整个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艺术感。

《云南映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它曾在多个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并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文艺奖项。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也为我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赏舞蹈作品的观后感

鉴赏舞蹈作品的观后感

鉴赏舞蹈作品的观后感鉴赏舞蹈作品的观后感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

们在欣赏完舞蹈作品之后,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不妨通过文字方式记录下来。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舞蹈作品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舞蹈作品观后感篇(一)在这一学期的课中,给予我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大型舞剧《云南映象》。

简单的概括它的魅力,我想,应该这么说,它让从没去过云南的人们,也对云南的风土民情,有了大致的印象。

无可厚非,这是一部极其成功的作品。

舞蹈鉴赏课中,有幸欣赏了由杨丽萍领衔主演的《云南映象》,当她在以为背景的舞台上出现的时候,原本有些吵杂细细碎语的教室,完全安静下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满月照耀出的杨丽萍的身影吸引住了,杨丽萍演绎月光的时候,更多的似乎在诉说女人情态与心神,讲述她自己,杨丽萍认为,女人就如同月亮一样有形和无形,欲求与圣洁的涨落就像月亮的潮汐。

月光照耀下,她只运用自己肢体的轮廓,便让人感受到了令人窒息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了通过肢体的力量表现出的艺术的魅力。

仍然觉得,《雀之灵》是整个舞蹈的压轴和高-潮。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成名作和最负盛名的作品,是演了千百遍也不会让欣赏它的人们感动领略尽了它的美丽的经典之作。

它永远都是最惊艳的那个节目,它同人们从前看惯的传统傣族孔雀舞有着明显的不同。

犹如舞蹈的名字,杨丽萍舞出了灵气,她的舞蹈不仅仅只是拟人化的孔雀,而是带给人们一种大自然原始生态的美丽,以及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魅力,她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泄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

可以说,欣赏《雀之灵》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洗礼,它是阴和柔的组合。

在民族乐器葫芦丝的伴奏下,朦胧的灯光下,仿佛带领人们来到了云南,来到了香格里拉,在一汪清泉旁,一只白孔雀慢慢醒来,伸颈顾盼,仪态万方,杨丽萍身穿代表孔雀的白色长裙,高贵的发髻,华丽的服装,双手柔若无骨,在不可思议的角度律动,十指如跳跃的精灵,展开了让人目眩神迷的巨大的孔雀瓴,身形化作孔雀,在旋转中伸展双翼,愈飞愈高。

从《云南映象》来探讨原生态民俗舞蹈的文化现象

从《云南映象》来探讨原生态民俗舞蹈的文化现象

从《云南映象》来探讨原生态民俗舞蹈的文化现象背景原生态民俗舞蹈是指来自各民族传承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表演。

这种无需舞台布景和音响特效的舞蹈,通常以民族特色服饰、器乐和歌唱为基础,融入了当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和人文情感等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和一大部分汉族人口。

其中,彝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原生态民俗舞蹈表演。

本文将以《云南映象》为案例,来探讨原生态民俗舞蹈在云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映象和原生态民俗舞蹈《云南映象》简介《云南映象》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于2008年上映。

它记录了云南境内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生活状况。

片中有很多场景展示了当地各民族的原生态民俗舞蹈,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

这些舞蹈包括了彝族的“阿诗玛”、“瑶山花鼓”、傣族的“梭沙”、哈尼族的“火把节”等。

原生态民俗舞蹈在《云南映象》中的作用在《云南映象》中,原生态民俗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它们不仅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而且真实地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以彝族的“阿诗玛”为例,这是一种由女性演出的原生态舞蹈,是彝族苗年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女舞者穿着彝族传统服饰,在音乐和歌唱的引领下,跳跃起舞,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之情。

这种舞蹈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彝族人民的信仰观念、道德理念、劳动习惯、生活方式等。

同样,傣族的“梭沙”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舞蹈形式。

这是一种类似于篝火晚会的庆典活动,男女青年围坐在火堆旁,载歌载舞,唱着民歌,表达爱情和希望。

傣族人民在这样的舞蹈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同时,“梭沙”也是傣族人民重要的社交方式。

原生态民俗舞蹈和云南文化原生态民俗舞蹈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各种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原生态民俗舞蹈正是这些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解读舞蹈诗《云南映象》

解读舞蹈诗《云南映象》

解读舞蹈诗《云南映象》题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直盛行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觉得这句话置于舞蹈艺术再适合不过了。

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于2003年在云南及浙江上演时便引起了极大轰动。

2004年3月在上海角逐中国舞蹈“荷花奖”时又获得“舞蹈诗”的金奖,同年4月又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赞誉如潮。

为何它能在现在这个观众已经能够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化高水平演出的时代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如此大的反响呢?我想能够解释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是一台原汁原味的民族乡土歌舞和原生态民族元素的整合展现,它让现代人重新开启了尘封已久的与大自然沟通的心门,同时也开启了通往纯净、古朴的心境之门。

一.舞蹈—与自然万物沟通的灵性整部《云南映象》在浸透着原始气息与神秘色彩的“混沌初开”中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一上来的第一场就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一个健壮有力的男子在挂有红色太阳的幕布前扭动自己的身躯,缓慢站起,伴随着低沉的吼声,似晨曦起身去迎接新的一天。

随着双臂的张开震动,一阵阵强劲的鼓声传来,镜头拉后,出现的是一群汉子们奋力敲击大阳鼓的画面,身体在敲击过程中的舞动更显节奏感,舞动越来越激烈,节奏也越来越快,阵阵鼓声与风韵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

可就在这时,这种狂飙的场面又戛然而止,忽而转入到静如若水的第二场“月光”,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听觉反差感,刚才的满场通红变为了现在郁郁的幽蓝。

而有着“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则在其中充分地运用肢体语言叙述了一段美轮美奂的景象。

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缓缓地从黑暗中浮现,她的长裙洁白胜雪,服顺地贴着地面。

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

配合着音乐的起落,杨丽萍以各种姿态诠释着孔雀,这一大自然的精灵,举手投足之间,看似孔雀的迎风挺立、欣喜跳跃,但又远远超过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与孔雀的灵魂和肉体的交融。

云南印象杨丽萍观后感

云南印象杨丽萍观后感

云南印象杨丽萍观后感云南印象是一台充满瑰丽与神秘的舞蹈表演,由著名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演出。

云南印象以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为背景,融合舞蹈、音乐、服饰等元素,展现了云南这片神奇土地的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观看云南印象的表演过程中,我被杨丽萍与她的团队为观众呈现出的独特舞蹈语言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所震撼。

整个表演中,舞者们的动作流畅而有力,犹如云南大地上的飞瀑流泉,给人一种迅猛奔涌的力量感。

他们的舞姿优美而独特,仿佛演绎着云南的山水风景,使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姿态都展示着云南这片土地上特有的韵律和民族风情,令人陶醉其中。

表演过程中,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云南的民族音乐多样丰富,它与舞蹈深度融合,使整个舞台充满了神秘的韵律和欢乐的气氛。

音乐中的乐器演奏者技艺高超,他们用琴弦和鼓点诉说着云南人民的心声,唤起对云南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思念。

每一段音乐都能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能听到云南大地上的风声和鸟鸣,感受到云南的大山和大海。

云南印象的服饰也是整个表演中的一大亮点,舞者们穿着各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云南的多元文化,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表演的灯光照射下,服饰上的刺绣和图案更加绚烂夺目,给整个表演增加了艺术的层次感。

除了舞蹈、音乐和服饰,云南印象还通过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等手段,营造出了一种令人心醉的景象。

舞台上的山水、云雾和阳光照射下的云南大地,与舞者们的动作相得益彰,营造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而灯光的变换和使用也给整个表演增加了戏剧化的效果,使观众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云南这片土地的魅力与内涵。

总的来说,云南印象是一场充满了瑰丽与神秘的舞蹈盛宴。

它通过杨丽萍及其团队的努力和创作,将云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展现给了世人。

舞蹈、音乐、服饰、舞台布景和灯光等元素的有机结合,使观众能够充分体验到云南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曾言:“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在古代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劳动时间中产生的,它是民间的舞蹈,具有“文化源头”的意义,较少受到“现代化”的入侵。

说到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便是这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

这部由享有“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编导并领衔打造的艺术精品曾获得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的盛誉。

全剧以叙述人类的历史为主线,除序-混沌初开和尾声-雀之灵外,大致可分为:“太阳,月亮”、“大地”、“家园”、“祭火”、“朝圣”五场歌舞,充分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

整场表演弥漫着农业文明的一种诗意和浪漫。

《云南印象》全长120分钟,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

这短短两个小时的演绎,倾注了杨丽萍的全部心血。

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

舞蹈中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元素,其中75﹪的舞蹈演员是那些山寨里土生土长的村民,其中包括一个只有五岁的小姑娘。

对此她解释道:“这些山民、族人们舞蹈是为了表达对万物的感情。

因为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性的,需要去沟通,因而跳舞是在和天地对话,这才是与生俱来的舞蹈的本质,也是她坚持起用这些质朴淳厚的舞者的原因。

”让身体随着音乐去表现来自内心的最原始的萌动,没有夸张的动作和技巧,不带丝毫矫揉造作和虚假,释放出内心最质朴的对自然的向往。

除了舞蹈演员的选择颇为用心外,音乐也不例外。

傣族的音乐,歌唱似水柔情;藏族的音乐,歌唱似冰山雪峰的狂风暴雪;佤族的音乐,歌唱似木咚咚;白族的音乐,歌唱似百灵轻盈跳跃;彝族的音乐,似山林长鸣,猿啼呼啸。

各民族的原生态音乐交织融合,经过人类的吟唱,被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感情。

如“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太阳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么,火塘会熄掉呢…”这其中的“人性味”,质朴的一塌糊涂,它让人仿佛听到了来自母系社会的一声又一声历史的回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感。

再来看看服饰和服装。

《云南印象》充分展现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具有本民族人文文化与审美趋向的服饰、服装。

例如:白族的风花雪月,纳西族的披星戴月,彝族的莲花图案,火图案等,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心灵感应。

这种心灵感应无不出自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形成了各民族的人文文化和审美意象。

最后再说说道具和舞美。

对于一台大型舞蹈来说,道具和舞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像《云南印象》将民族民间的原始道具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确属罕见。

如:佤族的木鼓、太阳鼓、牛头;哈尼族的芒鼓;彝族的铜鼓及藏族的转经筒等,都是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蕴含着各少数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化传承和精神。

《云南文化》的出演,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场民族风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我想其中旨在展现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文化特点,从此唤醒人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关注的精神,触动了国人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最动容的情愫。

诚如其序言所说,全局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体验和生命永恒的期盼。

这些原生态的歌舞,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舞台上的还原,让人们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