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

如何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
如何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

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体育科学进展, 2020, 8(1), 22-2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d8397988.html,/journal/ap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d8397988.html,/10.12677/aps.2020.81005

How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Den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Hongpeng Su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Feb. 4th, 2020; accepted: Feb. 24th, 2020; published: Mar. 2nd, 2020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 is a curriculum that takes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main means and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discipline core quality. And exercise density of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ercise den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teams, the type of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design of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llowing four effective methods: downsizing classroom organization to mobilize, earnestly, rea-sonable collocation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ing teaching design to improve the den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ise Density, Teaching Methods

如何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

孙洪鹏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2月4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24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2日

摘要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练习密度是决定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影响体育课练习密度的以下

孙洪鹏

四个因素:组织调队、课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分析,本文探索出如下四种有效方法:精简课堂组织调动、精讲精练、合理搭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来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学,练习密度,教学方法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360docs.net/doc/0d8397988.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就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并且必修选学部分的内容多为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1]。不论是武术、田径、篮球、健美操,任何一项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教师与他人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动作技术的必须通过学生反复的身体练习方能熟练掌握。此外,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得以改善。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各项身体素质发育的敏感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把握住这些重要的时期,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生理发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业负担的增加使得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极度压缩,体育课增进学生体质的任务更加艰巨。而每节体育课的上课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所处的生理发育阶段也决定了他们无法长时间承受过高的运动强度,因此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成为了提高运动负荷的有效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17岁的儿童、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要有60 min的MVPA。MVPA在预防肥胖与近视,增进青少年心肺耐力、骨骼密度、肌肉力量,减少慢性传染性疾病风险上有着较好的效果[2]。如何提高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不仅是一线体育教师亟待解决得问题,也是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没有练习密度的体育课,显然无法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也无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课堂组织调动

教师应该制定出一套每节课都需要进行的“常规”活动,包括一般性的热身、放松与体能练习计划等,每节课由组长或体育委员带头练习,教师从中只需进行节奏的把控、个别的技术指导、部分练习内容的变化等。每个体育教师都应形成自己的执教风格,并且培养体育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从而促进与全体学生之间的默契。教师一旦下达指令,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的进行组织调动和练习。此外还可以利用障碍物等器材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出练习时移动的方向或距离,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有序的进行分组练习或循环练习,减少不合理的组织调动或练习间休息的时间。

课中过多的等待时间是由场地器材等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导致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场地器材等资源进行评估[3]。遵循人可以休息,场地与器材不可以“休息”的原则,协调搭配练习任务与场地器材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教师除了测算学生的练习密度,还可以测算场地器材的“被练习密度”。当场地器材等资源被最大化的利用起来的时候,学生的运动量必然增加,练习密度的增加自然水到渠成。具体方法例如测算跳马,单杠,实心球本节课一共被使用了多少次;安排一部分学生进行传球投篮练习,一部分学生进行运球过人练习等。当场地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时,就说明有较多的学生可能并不处于练

孙洪鹏

习的状态,教师此时可根据场地器材的使用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分组练习情况,对学生重新分组,提高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练习密度。

3. 精讲精练,提高不同类型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其自身规律,这一过程需要经历泛化、分化、巩固与自动化三个阶段[4]。

并且动作技术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都影响着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尽快的掌握动作技术,提高练习密度,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练习密度。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探寻动作技术的真谛,掌握动作技术的学习、应用与评价方法等。

新授课时学生动作技术的发展处于泛化阶段,学生完成动作过程中错误较多,比较费力,且动作僵硬、不协调。由于学生过往对于运动的认知和体验等个体差异性,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动作技术的理解及教师的讲解示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多种多样。教师不可能在新授课上将所有易错点及重难点全部讲清楚。在此阶段对于动作技术的讲解,只需要抓住完成动作技术的基本点进行讲解示范即可,并且提供学生学习与评价的方法。即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对学生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有运动较好与运动较差的学生。这样一方面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教授的方法,组内同学互相给予反馈,尽快提高与掌握动作技术。小组内掌握较快的学生还可以帮助掌握较慢的学生进行练习,使班级整体学习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便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归纳总结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易错点,有针对的进行讲解示范,减少新授课讲解示范的时间。这样即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复习课学生动作技术发展处于向分化阶段过渡,或有的可能已经达到了分化阶段。经过新授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动作技术,对动作技术的规律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顺利、连贯地完成技术动作。教师只需要针对完成动作技术的重难点进行讲解示范,练习时更注重动作技术的实际应用。在练习时增加一定的难度,采用循环练习法进行技战术练习。例如同场对抗的球类项目可以采用标志物作为防守人,或让学生进行消极防守等,让学生在实战情景中进行练习。在排队的间歇可以让学生进行传球、运球、球性练习等。

综合课包括了新授教材与复习教材在内。一般此时复习教材的内容教师应把时间多留给学生进行练习,对个别典型突出的错误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在新授教材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动作技术的特点,进行减负荷降难度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本体感受,为下节课的动作技术的教学做前期铺垫。例如在羽毛球的正手击高远球教学时,可以采用扔球的动作技术练习,掌握挥拍时手臂的移动轨迹。

排球垫球时,采用击固定球的方式,感受发力与击打球的感觉。

4. 合理搭配教学内容,提高练习密度

运动的本质是动作和能量代谢,技术与体能都是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要素之一,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理解[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完整的人体运动观念,根据主要侧重于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改善,或能量代谢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分别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动作技术的训练必然会过多的使用身体某一部分的肌群,一旦过度使用某一类肌群,不仅会影响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影响练习密度的提高,还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在进行非对称性身体练习时更应注意。这一类练习多为需要单侧肢体主导发力的动作。例如羽毛球发球、排球扣球、助跑跳远等。进行这部分的动作技术练习时,在不影响正确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下,可安排对侧肌群动作技术练习交替进行。对侧肢体的练习既可以很好的促进技

孙洪鹏

能掌握、提高身体平衡能力、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等,同时也可以加快练习侧肢体的肌肉恢复,减少休息的时间,提高练习密度。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循环的方式进行练习,并非所有的练习内容都必须进行成套完整练习。“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方式对于动作技术的掌握也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成套完整的动作练习学生完成的时间较长,相应的排队等候时间也较长。而对于完整技术动作掌握有着促进作用的分解练习作为一种辅助练习手段,不仅有助于学生加速掌握成套完整动作,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完成分练习的时间也并不太长,对于场地要求相对也较低,使更多的学生都可以处于练习的状态。

5. 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衔接教学内容,提高练习密度

学校体育教学时间有限,且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由于练习本身就具有开始与结束,只不过完成练习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完成练习时间较短的练习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排队等待,例如跳远,投篮,排球扣球等,练习时间被休息时间所占据。另一方面运动的内在本质是能量代谢,能源物质被消耗过后,学生必须进行适当的恢复才能更好的进行余下的练习,否则恢复的时间被延长,练习密度就会降低。间歇时间安排的练习内容不仅不可以影响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及增加学生的身心疲劳,还应该有利于促进教学重难点的学习与掌握,并且加速学生的身心恢复,使学生可以尽快地投入到下一次的练习中去。间歇时间具有加速恢复、促进分化、巩固熟练技能、提高认知等功能,而不是补偿运动负荷、消极休息等。间歇时间练习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如下原则:技能上促进动作技术从泛化向分化、巩固与自动化方向演进;生理上加快学生在练习后的恢复,在下一次练习开始时能够使机体达到当前最佳的练习状态;认知上明白负荷与恢复、动作与发力等之间的关系。学生体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减少了休息的时间,学生练习密度必然得到提高。例如在跳跃类练习结束后,下肢肌肉正处于疲劳状态,如果再要求学生做过多的下肢力量练习不仅无法促进恢复,而且还会影响到下一次练习时的练习质量。此时应安排一定的拉伸练习,即加速了下肢肌肉疲劳的消除,同时又有助于增加关节灵活度[6]。

6. 结语

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组织调队、课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影响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因素,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练习密度。今后还可以通过时间分配策略、课前备课等不同视角,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7]。

参考文献

[1]季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 2018, 38(2): 3-20.

[2]Hollis, J.L., Sutherland, R., Williams, A.J., et al. (2017)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od-

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in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4, Article Number: 5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d8397988.html,/10.1186/s12966-017-0504-0

[3]周丛改. 体育课场地器材利用效果的多维评价[J]. 体育学刊, 2014, 21(5): 103-105.

[4]王瑞元. 运动生理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5]黎涌明, 纪晓楠, 资薇. 人体运动的本质[J]. 体育科学, 2014, 34(2): 11-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7]邵伟德, 李启迪, 王健. 论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的划分与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11): 100-105.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课堂上,各种练习活动合理的运用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是衡量一节课是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目的,效果依据之一。体育课如果没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就不能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教师要善于根据课的任务、学生年令、健康状况及作业条件等,尽可能地从学生多做练习出发,注重安排好课的练习密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术、技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之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到,一节课的练习密度一般在30%以上较为适当.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任务、可适当调整练习密度。那么怎么安排课的练习密度才算合理呢?我认为应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1、练习密度于课的教学任务有关根据教材的不同课次,不同的教学任务、目的,练习密度也不一样。如:以掌握动作要领和技术为主的新授课,教师以讲解示范指导为主,这样学生练习次数相对减少,练习密度就小,而复习课,是以巩固已学会的动作为主,练习次数增多了,练习密度自然就增大。

体育课的密度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两种。综合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一节课中的各项活动有:教师指导(如讲解、示范、演示教具、纠正错误等),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必要的休息,组织措施(如整队、交换练习地点的调动队伍)等项。这些活动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等。运动密度(又称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影响运动密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很难确定统一的标准数据。各地区或不同情况的学校,可研究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为评价运动密度,提供参考。研究体育课的密度,目的在于最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通过体育课密度的研究,可检查每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体育课来讲,上述项活动都是必要的。但从体育教学的特点看,学生做练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对象特点和作业条件等。从加强学生做练习这一环节出发,着重安排好课的运动密度,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条件不同,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不合理的讲解、提问、示范、演示教具,以及组织措施和不必要的休息等方面的缺点,从而产生不合理运用的时间地掌握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队形调动和变换,课中对学

密度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固体密度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密度的方法; 2. 掌握游表卡尺、螺旋测微器、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学习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4. 学习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二、 实验仪器: 1. 游表卡尺:(0-150mm,0.02mm ) 2. 螺旋测微器:(0-25mm,0.01mm ) 3. 物理天平:(TW-02B 型,200g,0.02g ) 三.实验原理:内容一:测量细铜棒的密度 根据 V m = ρ (1-1) 可得 h d m 24πρ= (1-2) 只要测出圆柱体的质量m 、外径d 和高度h ,就可算出其密度。 内容二: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1、待测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0F Vg ρ=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g m m W W F )(11-=-=

可得 01 ρρm m m -= (1-3) m 是待测物体质量, m 1是待测物体在液体中的质量,本实验中液体用水,0ρ即水的密 度,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见教材附录附表5(P305)。 2、待测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 将物体拴上一个重物,加上这个重物后,物体连同重物可以全部浸没在液体中,这时进行称衡。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关系可得被测物体的密度: 02 3ρρm m m -= (1-4) 如图1-1(a ),相应的砝码质量为m2,再将物体提升到液面之上,而重物仍浸没在液体中,这时进行称衡,如图1-1(b ),相应的砝码质量为m3,m 是待测物体质量, 0ρ即水的密度同上。 只有当浸入液体后物体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时,才能用此法来测定它的密度。 注:以上实验原理可以简要写。

六年级体育期末质量分析报告

六年级体育期末质量分析报告 长期以来,学生中一直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大概与沉闷、单调的体育课教学有关。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给了我新的启迪: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痛快地玩,而且玩中有学,这将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本学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使学生体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增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下了很大的工夫,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学生的基本状况 本学期我校我任教的六年级共3个班174名学生,其中男生96人,女生78人。测试的数据显示所有被测试者中,总体上看学生大多处在良好和及格档上,从样本数的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来看,我校174名被测学生中,优秀率为21%,良好率为64%,及格率为15%,不及格率为0。并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从体育保健课、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程的延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的成绩方面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因此,我在课中加强了队列、身体姿态的训练,在体育课上我还采用对行为习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多表扬,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采用多提醒加表扬的方法,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半个多月的强化,学生很快适应了体育课,上课的常规、站队、精神面貌显著提高,学生们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 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能学生激发了练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因此我增大游戏性质,比赛性质的练习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主动地仔细观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学生两人(多人)一组进行游戏,互相竞争,对比动作,增强了他们

最新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讲课教案

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两个指标。 一、体育课密度的评价 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中各种活动合理应用的时间与课的总 时间的比例,也称为教学密度。一般来说,体育课的活动可分为五种: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等)、学生做练习、相互帮助与观察、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整队、调动队伍等),这些活动中某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 评价体育课的密度和课中各种活动所占时间比例安排得是 否得当,应建立如下指标: 1、课的密度和各项活动时间的分配,是否依据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负荷能力,以及场地器材、上课时间与气候条件,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组织是否严密。 3、观察教学方法、技巧的应用是否灵活、合理、有效。

4、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到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是否发动学生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提高时间利用率。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评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所承担的生理负荷,它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方面。反映着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机能变化。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这是评价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可建立如下考查指标: 1、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遵守了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依据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渐加大的原则。 2、运动负荷是否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来安排。 3、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的实际。 4、运动负荷安排是否考虑到教材的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的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 5、安排运动负荷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其他体力负担量、气候变化以及学生的生活制度等因素。

应变能密度地分析报告

3.2 弹性应变能密度函数 3.2.1 弹性应变能密度函数的定义 弹性体受外力作用后,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变形,同时外力的势能也要产生变化。根据热力学的观点,外力所做的功,一部分将转化为弹性体的动能,一部分将转化为内能;同时,在物体变形过程中,它的温度也将发生变化,或者从外界吸收热量,或者向外界发散热量。现分析弹性体内任一有限部分∑的外力功和内能的变化关系,设弹性体内取出部分Σ的闭合表面为S,它所包围的体积为V。以δW表示外力由于微小位移增量在取出部分Σ上所作的功①,δU表示在该微小变形过程中取出部分Σ的内能增量,δK表示动能增量,δQ表示热量的变化(表示为功的单位),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则有 δW=δK +δU -δQ 我们首先假设弹性体的变形过程是绝热的,也就是假设在变形过程中系统没有热量的得失。再假设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荷载施加得足够慢,弹性体随时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动能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加载过程称为准静态加载过程),则根据上式表示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外力在变形过程中所做的功将全部转化为内能储存在弹性体内部。这种贮存在弹性体内部的能量是因变形而获得的,故称之为弹性变形能或弹性应变能。由于弹性变形是一个没有能量耗散的可逆过程,所以,卸载后,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下面,推导单位体积弹性应变能的表达式。 仍以X、Y、Z表示单位体积的外力,表示作用在弹性体内取出部分Σ表面上单位面积的内力。对上述的准静态加载过程,可以认为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外力所作的功W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体力X、Y、Z所作

的功W1,另一部分是面力所作的功W2,它们分别为 (3.30) 以及 (3.31) 于是,有 (3.32) 因此,外力由于微小位移增量在取出部分Σ上所作的功δW 可以表示为 (3.33) 将平衡微分方程(1.66)和静力边界条件(1.68)代入上式,并利用散度定理,上式可化为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经过多渠道的调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大概与沉闷、单调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有关。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给了我新的启迪: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痛快地玩,而且玩中有学,这将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小学三、四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运动技能都能得到有效锻炼,使两个年级的学生体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下了很大的工夫,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学生的基本状况 本学期在我校我任教的年级是四、五年级共6个班200多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四年级的学生整体比较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五年级一共有三个班,每个班级的学情,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都有区别。在身体素质方面四年级学生在所教年级中比五年级成绩好。四年级比较了解是学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且自主学习积极性较高,其最大特点就是班级整体的精神面貌比较好,团体的运动项目上表现比较突出。五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体育成绩差,身体素质差,需要教师慢慢培养训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的成绩方面 在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因此,我在课中加强了队列、身体姿态的训练,在体育课上我还采用对行为习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多表扬,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采用多提醒加表扬的方法,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半个多月的强化,学生很快适应了体育课,上课的常规、站队、精神面貌显著提高,学生们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使学生激发了练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因此我增大游戏性质,比赛性质的练习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主动地仔细观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学生两人(多人)一组进行游戏,互相竞争,对比动作,增强了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交往合作的意识。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体验到要想取胜,必须增强体质,从而增强了主动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培养"三小",即:小干部、小老师、小裁判,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随意状态下,学生进行活动的项目增多,教师顾不到,"三小"就能发挥作用。在学校田径队的训练过程中,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训练,场地受限制就动手画场地,因地制宜的搞好训练,安排好合理的运动量,保证学生水平循序渐进的提高。 三、教学不足: 1、有个别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整体一般,需要加强训练,增强他们的体质和意志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2、个别学生提高不明显,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制订特殊的教学计划,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身体素质特别出色的学生进步不是很明显,需进行专项方面的训练,并在身体素质上加强训练。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三)注重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方法;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 总之,半学期的教学已经过去,在教学中有许多收获,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也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旨在通过教学的分析和反思,能在下半学期的体育与健身的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和改进,更好的让体育课堂为学生综合的身体素质发展服务。

GIS综合实验报告材料(西藏行政区人口分布密度分析报告)

一、实验准备

2、实验相关设备: 电脑、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书、软件ArcGIS、西藏行政区图、西藏人口分布数据。

二、实验内容、步骤和结果

(二)实验步骤与方法: 1、空间数据查询: (1 )鼠标点击选择要素查询:启动 ArcGIS ,打开西藏行政区图,在基本工具条中点击 图标堺(select features 选择要素),再用鼠标点击地图上某个多边形 --------- 葛尔地区, 被点中的多边形改变颜色,表示要素被选中。在目录表中,右键单击图层“地区”在快 利用键盘上的shift 键,在地图上点击多个要素,如点击葛尔和林芝,对应的记录也改 变颜色。在Ctrl 键的帮助下,点击属性表右侧多个小方格,可以看到地图上对应的多 边形也改变颜色。 捷菜单 中选择 Open Attribute Table,可以看到有葛尔地区记录改变颜色 Tlf | "*■ 1 | M ■住 31 ■盘 * | Talnra Z T P I TW 1 1 =4 Ha M l? 砂 1-2 J* ■k 1 K F W 1 Hi 31 F 14 * T^ircii 1 >.上 r n i Ji 7? 1 ■ ■壯 ii ■H 11 44 | 4£U i El. n t W PaiErt: 1* ? | | 勺 ii 1WH : Hraic j| v r n 阿 S C I H ST ET I ■ 口 ■ d ? J u -上 Fat-ar E M -1 ar M . ■ ■ J I ■ □■■ME ■V4E ■VexifcE r 口 3R >ad □ ■必? ? D ■ 4 G 更总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报告

2015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分析报告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本次我校测试学生共有210人,其中男生110人,女生100人。依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的方法进行测试一二年级:身高、体重、视力、50米、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三四年级:身高、体重、视力、50米、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五六年级:身高、体重、视力、50米、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肺活量。本次测试总体上看学生大多处在良好和及格档上,从样本数的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来看,我校被测学生中,优秀人数3人,优秀率为1.43%,良好人数68人,良好率为32.38%,及格人数136人,及格率为64.76%,不及格人数3人,不及格率为1.43%。详细的数据评定(祥见后表),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从体育保健课、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程的延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今年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呈现下降的趋势。学生的许多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素质小学(50米*8往反跑),这一情况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为此,针对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进我们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探索 所谓体质就是人们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三方面,而当前我校学生的体质测试的结果看,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营养过剩,胖墩增加

小学体育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一、课的组织结构要严密 充分利用一堂课40分钟,必须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来合理安排时间,使小学生有较多的时候进行练习。因此,教师除对教材做到深刻的理解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个部分内容的选择都要根据基本部分的内容、任务和小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的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部分有次序地顺利进行。例如:队列、队形变换,就要适合场地、器材与分组安排练习,以合理调动队伍。在准备部分,除根据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基本部分(如新授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技术)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引导性练习作为它的内容的一个方面,如集体徒手原地模仿练习垫球等动作。使准备部分的内容紧密地衔接了基本部分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队形变动,又提高了密度。 二、突出精讲多练 精讲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小学生多练。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还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注意语言形象直观主动。如对低年级教材,“技巧前滚翻”可比喻象小皮球能滚动,从而提示小学生因身象球形,又如高年级教材“双手正面垫排球”突出重点,言语要精练,提出“一插、二夹、三提”术语。 三、充分运用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之一,启发用得好,能使小学生在最短时间明确动作要领,有语言启发,用语言讲解比喻,使小学生了解动作要领;有示范性启发,可用各种教具、

挂图、模型、录相等,以及教师本身动作的重点示范。例如教“投掷垒球”其要点;“蹬、转、挥臂,最后用力,教师可以慢动作重点示范。例如:教弯道跑技术,可以比喻乘坐公共汽车转弯对人体姿势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情况、以使小学生了解跑弯道的身体向内倾斜,摆臂时右臂大于左臂摆动,从而克服离心力的要领。 总之,体育课上的启发有多种形式,合理运用启发教学,要抓住动作的难点和关键,使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指导一点即通,心领神会,从而增加体育中有效的训练时间。 四、多采用连续教法 专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揭示小学生边纠正。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小学生注意力,又能训练反应。特别在准备活动进行徒手操练时(或持器械操),因动作一般比较简易行,更显得实用。教师进行领做,学生跟练。尽可不必进行示范讲解而后再做,(个别复杂动作例外),在新授教材时有很多内容也可采用此法。如学生单手运小篮球,可进行原地模仿徒手练习,采用连续教学法,效果比较好,能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的练习密度。 五、合理运用循环练习 早在五十年代初,我国体育课中曾采用过“流水作业”式的练习方法。这种“流水作业”类似于循环训练法,但从当时所发表的资料看,两者存在不同之处。 循环练习优点: 1、解决器材不足,人数多的矛盾;加大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2、动作易行,能收到实效。 3、动作多样激发小学生兴趣,调动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能调济小学生生理负担,促使身体全面发展。

体育课观评报告

体育课观评报告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不仅是跑步、做操这些运动就能概括的,在强身健体的同是更是修身养性,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悟性都是一个锻炼,在客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同时得到更多的是快乐。下面我就观课谈几点自己感受和看法: 一、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篮球的历史,让他们了解篮球,逐渐产生兴趣。学生的兴趣很重要,这样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 二、利用好示范、讲解以及适时的指导与纠正,练好基本功。 开始给他们教一些篮球最基本的运球和传球,虽然是最基本的,但是要精是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可以。自己做示范加上细致的讲解,讲了很多关于篮球的规则,并给学生讲了一些很感兴趣的球星的事迹,他们便开始三五成群的开始练习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好引导工作。 学生中有些运球方式不对,老师能及时地给以指点纠正,并告诉他们尽量用手指去运球,来回折返运球,增强球感。传球方面告诉他们胸前传球,手掌朝上,然后反手用手指用力传出并要使球旋转。学生们都很认真的练习,有些学生悟性挺好,练好双手传球开始练习单手,而且练的很好。传球学习结束下来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投篮,老师教给他们投篮时候的一些要点,身体要直,两脚一前一后站立,持球的手法,球所放的位置,眼睛所要看的目标,出手是球的弧度一定要高,尽量使球旋转,所有的这些都要结合起来,讲完学生开始练习。学生们投篮由近及远,努力的将球送入篮筐。其中有些学生已经懂得在篮下擦板进球了。 接下来学习了三步上篮,不断纠正他们的步伐,出手的时间点和出手点。学生们都为自己学有所获感到开心。 四、对学生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主体,评价要因人而异。对那些积极思考、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特点的学习要多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快乐感,使他们坚持下去更有动力。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 五、学生的组织与调动,场地器材的使用情况 队形的组织与调动,要通过多形式的队形变化,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队形的调整与变化合理、有序,过度自然,丰富多样;场地和器材的使用科学高效,也为更好地完成课的内容和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

_____种群密度调查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野外调查时对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地质罗盘(指南针),GPS(经纬仪),海拔表(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测高仪,望远镜,照相机,大比例地图。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取样方法的设计 在植被研究中取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代表性样地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本实验采用代表性样地法。 1、代表性样地法 这是一种根据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选出某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因此是主观选择取样。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但是却适用于像排序等某些多变量分析技术。 (二)取样技术 (1)标准样方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样方类型: 记名样方、面积样方、质量样方、永久样方。 1. 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总面积的5%~10%或1%。 2、样方形状 样方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3、样方面积

①样方的范围(最小面积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④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结果与计算 2结果分析

体育课观课报告

体育课观课议课感受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不仅是跑步、做操这些运动就能概括的,在强身健体的同是更是修身养性,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悟性都是一个锻炼,在客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同时得到更多的是快乐。下面我就观课谈几点自己感受和看法: 一、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篮球的历史,让他们了解篮球,逐渐产生兴趣。学生的兴趣很重要,这样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 二、利用好示范、讲解以及适时的指导与纠正,练好基本功。 开始给他们教一些篮球最基本的运球和传球,虽然是最基本的,但是要精是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可以。自己做示范加上细致的讲解,讲了很多关于篮球的规则,并给学生讲了一些很感兴趣的球星的事迹,他们便开始三五成群的开始练习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好引导工作。 学生中有些运球方式不对,老师能及时地给以指点纠正,并告诉他们尽量用手指去运球,来回折返运球,增强球感。传球方面告诉他们胸前传球,手掌朝上,然后反手用手指用力传出并要使球旋转。学生们都很认真的练习,有些学生悟性挺好,练好双手传球开始练习单手,而且练的很好。传球学习结束下来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投篮,老师教给他们投篮时候的一些要点,身体要直,两脚一前一后站立,持球的手法,球所放的位置,眼睛所要看的目标,出手是球的弧度一定要高,尽量使球旋转,所有的这些都要结合起来,讲完学生开始练习。学生们投篮由近及远,努力的将球送入篮筐。其中有些学生已经懂得在篮下擦板进球了。接下来学习了三步上篮,不断纠正他们的步伐,出手的时间点和出手点。学生们都为自己学有所获感到开心。 四、对学生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主体,评价要因人而异。对那些积极思考、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特点的学习要多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快乐感,使他们坚持下去更有动力。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 五、学生的组织与调动,场地器材的使用情况 队形的组织与调动,要通过多形式的队形变化,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队形的调整与变化合理、有序,过度自然,丰富多样;场地和器材的使用科学高效,也为更好地完成课的内容和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内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同课的总时间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课间各项活动占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比例,但从体育教学过程特点和任务出发,学生的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活动应占主要成分,体育教师应力求用最少时间进行组织教学并减少其它不必要休息等时间。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合理的运动负荷,它必须遵守人体的活动规律,是随着身体练习而逐渐加大的。根据专家们的有关研究“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这等于给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定了个标准。这个120—140次/分之间是怎样得来的呢?当然,是通过测量后,计算出来的。目前对于运动负荷的测量,方法很多。用得最多的无疑是对平均心率和练习密度的测量。对于一节课的平均心率来说,它的最高峰应达到多少,要视其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气候而定。体育课密度和负荷的限定质,根据科学鉴定和学生体质情况一般为,13-16岁(初中)平均心率130-150次/分,平均练习密度25-30%。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每节体育课,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

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的基本任务,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 综合以上影响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可根据上课的时间负荷的大小,以及出现的高峰来合理进行安排。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比如,特别是上午第四节课要避免安排强度大、持续时间又长的练习和中长跑的测验等,以防出现低血糖而发生昏厥。可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其运动负荷应该是不同的,如新授课,一般练习密度和强度中等;复习课练习密度和强度为中等以上;展示课、总结课一般练习密度中等强度较大;测验课一般练习密度较小而练习强度较大。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在课堂中最常用到检测方法是询问法和观察法。通过询问,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

密度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固体密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密度的方法; 2. 掌握游表卡尺、螺旋测微器、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学习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4. 学习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仪器: 1. 游表卡尺:(0-150mm,) 2. 螺旋测微器:(0-25mm,) 3. 物理天平:(TW-02B 型,200g,) 三.实验原理:内容一:测量细铜棒的密度 根据 V m =ρ (1-1) 可得 h d m 24πρ= (1-2) 只要测出圆柱体的质量m 、外径d 和高度h ,就可算出其密度。 内容二: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1、待测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0F Vg ρ=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g m m W W F )(11-=-= 可得 01 ρρm m m -= (1-3) m 是待测物体质量, m 1是待测物体在液体中的质量,本实验中液体用水,0ρ即水的密度,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见教材附录附表5(P 305)。 2、待测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 将物体拴上一个重物,加上这个重物后,物体连同重物可以全部浸没在液体中,这时进 行称衡。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关系可得被测物体的密度: 02 3ρρm m m -= (1-4) 如图1-1(a ),相应的砝码质量为m2,再将物体提升到液面之上,而重物仍浸没在液体中,这时进行称衡,如图1-1(b ),相应的砝码质量为m3,m 是待测物体质量, 0ρ即水的密度同上。 只有当浸入液体后物体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时,才能用此法来测定它的密度。 注:以上实验原理可以简要写。 四. 实验步骤: 图1-1 用流体静力称衡法称密度小于水的物体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体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长期以来,学生中一直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大概与沉闷、单调的体育课教学有关。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给了我新的启迪: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痛快地玩,而且玩中有学,这将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初中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使两个年级的学生体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增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下了很大的工夫,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学生的基本状况 本学期我校我任教的年级共6个班210多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都比较好。6个班的学生中每个班级有1至2个学生已经正式申请体育免修的疾患学生。 二、教学的成绩方面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因此,我在课中加强了队列、身体姿态的训练,在体育课上我还采用对行为习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多表扬,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采用多提醒加表扬的方法,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半个多月的强化,学生

很快适应了体育课,上课的常规、站队、精神面貌显着提高,学生们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 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能学生激发了练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因此我增大游戏性质,比赛性质的练习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主动地仔细观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学生两人(多人)一组进行游戏,互相竞争,对比动作,增强了他们之间相互交往合作的意识。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体验到要想取胜,必须增强体质,从而增强了主动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培养"三小",即:小干部、小老师、小裁判,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随意状态下,学生进行活动的项目增多,教师顾不到,"三小"就能发挥作用。 本学期,我还在课中进行武术教学,意外的发现学生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练习热情十分高涨,我趁此良机,在武术教学中加大练习次数,练习的难度,使练习强度增加,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素质,我还利用武术教学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感悟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了集体观念与团结协作精神。期望通过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在学校训练过程中,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训练,科学合理开展考试集训。 三、教学不足:

体育课的密度

体育课的密度与心率测量方法 一、体育课的密度 课的密度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综合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一节课中的各项活动有:教师指导(如讲解、示范、演示教具、纠正错误等);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的必要休息;组织措施(如整队、交换作业地点的调动队伍)等5项。这些活动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成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 运动密度(又称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二、测定与分析体育课密度步骤与方法 1.准备工作 (1)研究教案,了解每节课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方法 (2)明确测定者之间的分工,一般2—3人一组,1人计时,1人记录,1人分析。 (3)准备好测定密度的登记表、计时表及必要用具。 (4)选择好测定对象(一般选择班级中中等水平的学生) 2.测定和数据整理工作。测定密度是以一次课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计算。从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为止,以秒为单位,把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全部记录下来。 测定时要注意:上课开始先按动一只表,以后是两只表同时按动,一走一停;报时后及时回表;应认真地、准确地测出各项活动的时间,记录着将进行教学的内容,每次活动的实际时间,合理、不合理使用的时间,及时准确、认真地记录在“教学活动内容和时间使用情况记录表”相应栏内。课一结束即将测得数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按各项目分别登记在课的密度测定表内。

表一:教学活动内容和时间使用情况记录表 表二:综合密度登记表 3.统计与制图

(1)统计是先把各项活动时间相加,如教师的讲解、示范、个别指导等,运用时间共500秒。 (2)把一堂课的时间化成秒,即:40×60=2400秒 (3)计算某项所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教师指导时间÷全课时间×100﹪=500÷2400=20.8﹪ 4.练习密度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测定练习密度的方法与测定课的综合密度的方法基本相同。从上课开始到下课为止,记下学生实际练习时间。记录时,可按表三逐一填写,以便做出更详细的分析。 表三:体育课练习密度登记表 凡在课中有目的地用于学习、巩固、提高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练习时间,均应算作练习时间,其计算方法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大体如下:(1)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棍棒操、武术操、一般发展练习等。如先讲后做,做动作算练习时间;边讲边做,整个过程算练习时间。跳绳、攀登、爬越、负重搬运和角力,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不算中断等待练习的时间。 (2)技巧、支跳、单杠、双杠:从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算练习时间。如跑步、正步出入队列,也算练习时间。 (3)跑:从预备姿势(各种起跑姿势)开始,到终点缓冲过程算练习时间。由终点回队,如要求跑(或慢跑)会,或走跑交替,也算练习时间。 (4)跳跃:从开始姿势到落入沙坑或垫子算练习时间。归队算法同跑教材。如在平地上跳(无沙坑或垫子),酌情计算。 (5)投掷:从开始姿势到投出器材后,身体恢复正常姿势为练习时间,出入队同跑教材。拾回投掷器材时,如要求跑步也算练习时间。 (6)球类、游戏、比赛:单个动作教学,一般只算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为练

密度分析报告

任课教师:帅奇峰任课项目:田径时间:2011年10月20日地点:田径场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贯彻“课改”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观察参与中激发学生兴趣,在体验中启迪智慧,在学练活动中寻找乐趣,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动作。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短跑的蹲踞式起跑和游戏。蹲踞式起跑是短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腿部蹬摆以及在进行起跑时有正确的摆臂姿势。以发展快速起跑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起跑技术动作为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探究性教学。教学对象是水平五的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高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起跑的基础知识,但是在起跑时技术动作不够准确,后蹬力量不足,摆臂姿势不正确,导致起跑速度慢,灵活性,协调性差等。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练中自己探究,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课的预计效果 : 1、练习密度55%左右 2、运动负荷中上 3、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 4、最高心率180次/分。 从整堂课学生的实际反应来看,运动负荷中等偏上,主要表现在: 1、主观感觉学生主观感觉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运动。 2、排汗量学生中等程度的出汗,证明负荷适宜。如果负荷过大,机体过于疲劳,出汗量大,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厌学的情绪。此种现象表现在个别同学身上,大部分同学出现中等程度的出汗。 3、情绪情绪是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衡量人体承担负荷情况的一种主观指标。一般来说,人体具有运动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整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情绪较好,稍个别同学表现出烦躁不安。

体育课评析报告

体育课评析报告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花样跳绳以及游戏“共赴前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收心热身部分的队列练习用得好。我认为体育课堂应该坚持进行队列练习,这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队列动作、队列变换,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烘托课堂严肃的氛围,重要的是还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美。游戏钓鱼的采用,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而且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活动了身体。花样跳绳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参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运动的主人。合作跑<共赴前程>也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跑得快?身高搭配、口令指挥、互助合作等等。游戏活动中,既强调了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意识与价值。又能为学生提供个体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整理放松阶段运用理念放松法比较新颖,效果较好。 这节课学生学习:本节课课堂气氛相当浓厚,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去,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真思考,大胆创新,在教师引导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这节课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与学的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安排合理,练习方式比较丰富,课堂组织严密,要求明确而适度,结构完整,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变化方式激发着学生,练习方式安排较为适当,也非常自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展示了老师的教态,尤其是教师的丰富语言、教师的表情、课堂的把握上做的非常的好,时时给学生一个动力,把学生推向一个高潮,使学生沉浸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氛围中。 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本节课中,老师合理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学习,在课中我们看到,教师热爱学生,以自作则,发扬教学民主,倾听学生意见,学生尊重教师,在课堂上讨论中畅所欲言。这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结合教材特点组织教法,使学生得到愉快,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几点建议: 一是要注重课堂教学安全。我们上课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部分教材要运用保护与帮助,练习前就要告知学生如何练习才是最安全的,那些动作时绝对不能做的。总之,要考虑周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是要注重区别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体育活动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活动能力参差不齐,比如合作跑,有些同学根本就是跟不上大部队的节奏,所以也就出现了课堂上练习时摔跤的现象。所以,可以考虑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给予不同的奔跑距离,让他们先适应然后挑战,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浅见,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实施新课程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析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39 更新时间:4/10/2006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因此,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倍 受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评价观念的影响,传统的评课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其一是重教师轻学生。即过于重视评教师的行为,如教师的教

织物密度实验报告

机织物密度与紧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4668及有关试验方法,对机织物单位长度内的纱线根数进行测定,然后 计算紧度,依此评定织物的紧密程度。通过实验,掌握机织物密度的测量方法和紧度的计算 方法,并比较不同织物的紧密程度。 二、实验仪器及试样 y511b往复式织物密度分析计或y511c织物密度镜(如图1所示),机织物数种。 图1 y511c和y511b织物密度镜 三、实验方法、步骤 (l)直接测数法: ①试验时将织物密度镜平放在织物上,刻度线沿经纱或 纬纱方向。然后转动螺杆、将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零点对 准,用手缓缓转动螺杆,计数刻度线所通过的纱线根数, 直至刻度线与刻度尺的50mm处相对齐,即可得出织物在 50mm中的纱线根数。 (转载于:织物密度实验报告) ②检验密度时,把密度计放在布匹的中间部位(距布的图2 密度点数方法 头尾不少于5m)进行。纬密必须在每匹经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经密必须在每匹的全 幅上同一纬向不同的位置检验5处,每一处的最小测定距离按表1中的规定进行。 表1 密度测试时的最小测定距离 ③点数经纱或纬纱根数,精确至0.5根。点数的起点均以在2根纱线间空隙的中间为标 准。如起点到纱线中部为止,则最后一根纱线作0.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0.25~0.75 根作0.5根计,超过0.75作1根计,如图2所示。 ④计算指标,将所测数据折算至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并求出平均值。密度计算 至0.01根,修约至0.1根。用平均值计算出径向紧度、纬向紧度和总紧度。 (2)织物分解点数法 凡不能用密度计算出纱线的根数时,可按上述规定的测定次数,在织物的相应部位剪取 长、宽各符合最小测定距离要求的试样,在试样的边部拆去部分纱线,再用小钢尺测量试样 长、宽各达规定的最小测定距离,允差0.5根纱。然后对准备好的试样逐根拆点根数,将测 得的一定长度内的纱线根数折算成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指标计算同上。篇二:织物 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二织物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织物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2、学会织物分析的各项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 3、掌握织物分析中各种仪器的操作方 法。 二、仪器工具 织物密度分析器、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剪刀、钢尺、扭力天平、分析针等。 三、织物分析的基本内容 1、取样 2、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3、确定织物的经、纬向 4、测定织物的经、纬纱密度 5、测 定经、纬纱的捻度和捻向 6、测定织物的经、纬纱缩率 7、测算经、纬纱线线密度 8、鉴 定织物的经、纬纱原料 9、概算织物重量 10、分析织物的组织及色纱的配合 四、实验记录与分析 1、织物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