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技能等。
以下是一份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反思等环节:一、课前导入(15分钟)1. 利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提出一个有趣或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3.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分享他们已经了解的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通过PPT、板书等方式讲解本课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评估和整理已有的知识,建立新的概念和理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实验和文献调研等方式找到答案。
三、实验操作(6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并提醒他们注意实验安全。
2.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操作步骤,确保他们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原理。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4.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或修正之前的假设和理论。
四、课后反思(15分钟)1. 学生就实验结果和自己的观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主要观点,并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联系。
3. 提出一个小结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并在班级内分享。
4. 结合学生反馈,给出下一个学习环节的提示和建议。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整体化策略的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整体化策略的设计一、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和任务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整体化策略进行设计和探讨。
二、核心素养的要求1. 文化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知识体系的掌握,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2. 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分辨和应用化学信息的能力,包括查找、解读和利用相关化学信息的能力。
3. 智力素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4. 学习素养: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5. 社会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三、策略设计1. 建立情境化学学习环境创建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情境化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实地考察和访问专家,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究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化学实验视频、资料检索工具和模拟实验软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互动和学习评价,通过在线讨论和在线测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学习积极性。
3. 鼓励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
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分解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具体目标包括:1. 获得知识和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性质等。
2. 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沟通能力: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化学专业术语表达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能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4. 合作精神: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课堂讨论,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5. 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化学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增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案例分析。
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实验教学: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化学现象,从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3. 讨论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案例分析:通过化学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化学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化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核心素养进行反思和梳理,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2. 教学方法评价:通过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等方式,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一、前言高中化学教育是指学校在高中以化学为主要学科进行的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及其变化,是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将基本化学原理和概念传递给学生,更要在学生中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特点,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化学学科中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化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根据教育部《高中学校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高中化学学生应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并能熟练使用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2.质疑精神与实验精神。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也应具备实验精神,勇于探索和实验,遇到困难能够挑战自我,不断探索新思路。
3.生活应用与创新思维。
高中化学学生应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具备发掘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基础。
4.国际视野与团体合作。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化学科学的最新发展与成果,并能通过团体合作、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5.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了解化学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三、高中化学课程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关于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主要特点包括:1.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内容更加深入。
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规律和化学原理。
其中有些概念是较难掌握的,如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化学键等。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定义与重要性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建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决定学生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因素。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学核心素养内容解析化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
其中,科学观念是指学生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基本认识: 科学思维则是指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所运用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则强调学生对待化学学习的态度以及为社会、环境等所承担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接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
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应围绕培差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展开。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为了实现与核心素养的对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此外,还应关注化学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将最新的科学观念和研究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平台。
六、学生参与与实践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让他们在亲手操作中感知化学现象,掌握化学规律。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化学竟赛、科技创新等,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电离平衡”一课为例

教育·现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电离平衡”一课为例文|张旭波针对“电离平衡”,教师将带领学生穿越微观的化学领域,深入探讨溶液中的离子行为,并揭开化学反应平衡的神秘面纱。
电离平衡是一门扣人心弦的科学,与日常生活中无数的现象密切相关,也是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前提和基础。
大家是否好奇在溶液中发生的那些微小的离子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还将通过实验感受电离平衡的神奇之处。
本文通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3章第1节“电离平衡”课的教学设计,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一、教材分析“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一课,深入研究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行为和相应的平衡状态。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逐渐理解电离平衡对化学反应造成的影响,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首先,教材从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中离子的生成和消失过程。
通过学习电离方程式,学生将逐渐领悟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离子产生规律。
其次,教材详细介绍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等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学生根据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可以深刻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电离平衡的,从而掌握实际应用中的相关技能。
再次,教材还通过案例分析,将电离平衡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工业生产联系起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以此加深对电离平衡的认知。
最后,教材还强调了数学在电离平衡中的重要性,通过计算离子浓度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见表1)表1内容具体描述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溶液中离子的生成和消失过程,通过学习电离方程式理解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产生规律。
影响因素详细介绍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等,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深刻理解这些因素如何调控电离平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一、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是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情感意识、情感价值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1. 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好奇心: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化学相关的有趣实例或者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通过示范和启发,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1.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和活动: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模型和思维导图:通过概念模型和思维导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思维整合能力。
3. 利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和思考,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1. 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和理解教材,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利用科技手段和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科技手段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利用科技手段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以“镁的提取及应用”为例单来君1于淑儿1贾冠琳2(1.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浙江宁波315010 2.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摘要:以“镁的提取及应用”为例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化学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镁的提取本文是宁波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的一节展示课,课例依据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二第二单元“镁的提取及应用”,现整理成文并请大家指正。
1 教学设计思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若干年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具体知识可能已经被遗忘,但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习惯、思想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会烙印在学生的脑际,使其受益一生。
基于以上认识,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如下问题:如何通过具体的知识载体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带着以上问题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镁的提取及应用” 以“社会应用—工业生产—性质探究”为线索,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 通过实验探究法, 引出镁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
使学生在习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的同时,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化学科学是密不可分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专题的主题思想。
而本节课包括镁的应用、性质、和提取三部分内容,镁的性质通过初中金属的学习和前面金属钠的学习,学生对镁与酸、水的反应、以及与非金属单质氧气、氯气等反应比较熟悉,但对镁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相对陌生。
故本课例教学重点是在对工业上镁的提取的工艺流程的归纳提炼中渗透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
通过自身参加的铁人三项比赛所用的自行车材料以及生活中镁广泛应用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视角,综合考虑原料廉价易得、条件控制、物质循环利用、生产过程绿色化、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问题以及效益最大化等STSE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
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
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
比如本案例中的5
种硫酸铜晶体的设计方案中分别用了浓硫酸、氧气和稀硫酸、H2O2和HNO3来氧化Cu制备CuSO4,从理论上考虑,原理都正确,但具体分析个案,都有优劣,即体现了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的维度;又如方案4,通过H2O2催化分解的学生实验,打破了传统认为H2O2是绿色氧化剂,没有不足之处的观念,通过实验事实,使学生建立了更科学的认知意识,体现了变化观念、证据推理及实验探究的维度;再如方案5中,提到用硝酸作氧化剂,通常都认为不可行,首先是硝酸?原产物有污染,其次是会引入杂质硝酸铜,但在老师提供的信息和引导下学生科学的分析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且设计出可吸收NOx,使其转化为HNO3循环利用的工艺流程图,体现了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和今后教学设计的热门主题,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新的着陆点、着力点和生长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
二、教学设计要全面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的要求有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分清层次,对于《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这一课题,笔者认为是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的综合应用。
具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Cu、H2SO4、H2O2以及HNO3的化学性质;反应原理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等;实验基础涉及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
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考查的化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现场信息来分析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尽量覆盖更多的重点知识。
三、教学策略要全面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对学习化学的关键能力:接受与整合化学信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化学工
艺流程题是无机综合应用题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要求学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捕捉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从而解决问题。
因为在本节课中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关键能力的情境最为恰当,也尤为必要。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是全面解决知识缺陷的舞台,是思维交流和碰撞的舞台。
为此,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学生评价三种合成方案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另外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合成方案,自己绘制工艺流程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更懂,才会悟,才有信心。
最后的高考赏析环节,通过我真实的课堂操作,感受到学生面对陌生的高考题型,他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去突破。
以上是笔者为落实新课程标准,为促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作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教育教学论坛,.
[2]张凯、张贤金、吴新建.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效度评析.化学教育,2017,5.
[3]占慧军.高中化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思路.人民教育,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