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综合医院评审第三章患者安全制度规范流程汇编

合集下载

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解析

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解析

2000年全球实施医疗机构评审计划的国家和地区
开始时间 1951 1958 1974 1979 1986 1987 1989 1990 1991 1994 1995 美国(JCAHO) 加拿大 澳大利亚(ACHS) 美国(AAAHC) 台湾 澳大利亚(QIC) 新西兰,中国 英国(HAP) 英国(HQS),US(NCQA) 南非 芬兰,韩国,印度尼西亚 国家和地区 个数 1 1 1 1 1 1 1 1 2 1 3
评审方式巨大变化
追踪法--- 查看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新一轮医院评审特 点
通过评审工作促进医院实现“三个转变”
发展方式上 :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管理模式上 :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
理。 投资方向上 :医院支出要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 分配,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
访谈人员: 患者和家属 护士,医师
评价者
评价要点: 急救流程,多发群体外伤处置应急 流程,患者评估,人员急救资质等 手术室
访谈人员: 护士,医师,手 术医师,麻醉师, 患者家属
评价要点: 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术前 准备,麻醉护理,抗生素使用, 感控,术中管理,术后监护
供应室
访谈人员: 护士,清洁工 评价要点: 废弃物分类与处 理,针扎处理, 清洁工具管理 访谈人员: 护士长,护士,相 关科室护理人员 ICU 访谈人员: 护理人员,医 师,患者家属 评价要点: 患者评估,门禁,监护仪 等设备管理,应急处置 评价要点: 感染控制,内部工作流程,发送与 接收区域,通道,召回,应急管理
8
新一轮医院评审要点
评审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公平公正 评审方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主编:中国医院协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3月规格:一册16开定价:56元优惠价:45元目录概述 5一、本标准细则适用范围 5二、标准的项目分类6三、评审结果表达的方式7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9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9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12三、承担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15四、应急管理17五、临床医学教育及科研20六、具有承担公立医疗卫生中心功能任务的能力和资源(重点)22第二章医院服务25一、预约诊疗服务(可选,甲等为必选)25二、门诊流程管理27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30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37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40六、患者的合法权益42七、投诉管理45八、就诊环境管理47第三章患者安全50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50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53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55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57五、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58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60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61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62九、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63十、患者参与医疗安全65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66一、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66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69三、医疗技术管理74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甲等为必选)78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81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89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95八、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甲等为必选)101九、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105十、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109十一、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112十二、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115十三、精神科疾病的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118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121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133十六、病理管理与持续改进142十七、医学影像管理与持续改进151十八、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155十九、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163二十、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县医院为必选)170 二十一、医用氧舱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178二十二、其他特殊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182二十三、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187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194一、确立护理管理组织体系194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197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201四、护理安全管理206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208第六章医院管理215一、依法执业215二、明确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实行管理问责制218三、依据医院的功能任务,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21五、信息与图书管理227六、财务与价格管理231七、医德医风管理236八、后勤保障管理239九、医学装备管理246十、院务公开管理251十一、医院社会评价253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254第一节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255第二节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256第三节单病种质量指标269第四节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275第五节合理用药监测指标279第六节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279二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287二级综合医院医技科室基本技术项目295接受特定(单)病种质控服务“住院患者”的体验与感受调查表297联系我时,请说是在58同城上看到的,谢谢!求鉴定收藏免费发送到手机报告该信息已成交。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一、医疗服务规章制度1、门诊管理制度挂号与预约:患者需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挂号或预约,以保证有序就诊。

就诊时间:明确门诊的开放时间和患者就诊的具体时段,保障医疗服务的高效进行。

病历管理:医生需如实、详细地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症状、诊断、治疗方案等。

2、住院管理制度入院流程: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需提供相关的证件和资料,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病房管理:保持病房的整洁、安静,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医嘱与护理: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下达医嘱,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操作。

3、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病历质量评估:定期对病历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病历的书写规范、内容准确完整。

医疗差错防范: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操作的准确性,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以便不断改进。

二、医务人员管理制度1、岗位职责制度医生职责:明确医生的诊断、治疗、病历书写等具体职责。

护士职责:涵盖护理操作、患者观察、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医技人员职责:如检验师、影像师等,明确其在检查、检验工作中的责任。

2、培训与考核制度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考核评估: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等方式,评估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水平。

3、医德医风规范尊重患者:对待患者应亲切、耐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廉洁行医: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三、医疗设备与药品管理制度1、医疗设备管理采购与验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采购医疗设备,并进行验收,确保设备质量合格。

维护与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报废处理:对达到使用年限或无法修复的设备,按照规定进行报废处理。

2、药品管理制度采购与储存:根据临床需求采购药品,严格按照药品的储存要求进行存放。

处方管理:医生需按照规范开具处方,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药品盘点: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防止药品过期、短缺等情况的发生。

2020等级医院评审细则学习(3)-患者安全

2020等级医院评审细则学习(3)-患者安全

第三章患者安全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3.1.1 对就诊患者身份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3.1.1.1 对就诊患者身份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C3.1.1.1.C.1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且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实施。

3.1.1.1.C.2对就诊患者住院病历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或身份证号码等。

B3.1.1.1.B.1重点部门(急诊、新生儿室、ICU、产房、手术室)使用“腕带”条码等技术识别患者(儿)身份。

3.1.1.1.B.2主管部门对患者身份标识制度落实情况有检查与监管。

A 3.1.1.1.A.1持续改进有成效,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落实到位。

3.1.2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1.2.1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C3.1.2.1.C.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3.1.2.1.C.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1.2.1.C.3 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执行。

B 3.1.2.1.B.1主管部门对查对工作落实情况有检查、分析、反馈。

A 3.1.2.1.A.1持续改进有成效,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事件发生。

3.1.3 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3.1.3.1 落实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制度,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正文】章一:医院组织机构1.1 院长办公室1.1.1 职责:负责医院日常行政管理,制定规章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1.1.2 人员设置:院长、副院长、秘书、办公室人员等。

1.2 临床医学部1.2.1 职责:负责医疗、护理、医技等临床科室的管理和运行。

1.2.2 人员设置:临床医学部主任、副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医生、护士等。

1.3 医技部1.3.1 职责:负责医院各项医技服务的组织和管理。

1.3.2 人员设置:医技部主任、副主任、各医技科室主任、技术人员等。

1.4 护理部1.4.1 职责:负责医院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1.4.2 人员设置:护理部主任、副主任、各护理科室主任、护士等。

1.5 行政后勤部1.5.1 职责:负责医院后勤管理,包括环境卫生、食堂管理、设备维修等。

1.5.2 人员设置:行政后勤部主任、副主任、相关人员等。

章二:医院管理制度2.1 医院行政管理制度2.1.1 奖惩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奖励和处罚措施。

2.1.2 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医院的人事管理程序和事项。

2.1.3 考核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考核标准和程序。

2.2 临床医学科室管理制度2.2.1 门诊管理制度:规定门诊医生的工作流程、医患沟通等事项。

2.2.2 住院管理制度:明确住院医生的工作规范和流程。

2.2.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2.3 医技科室管理制度2.3.1 设备管理制度:规定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2.3.2 检验科室管理制度:明确检验科室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2.3.3 影像科室管理制度:规范影像检查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措施。

2.4 护理科室管理制度2.4.1 护士岗位职责制度:明确护士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2.4.2 感染控制制度:规范护理过程中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2.4.3 护理文化建设制度:培养护士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5 行政后勤管理制度2.5.1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规定设备维修的流程和标准。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二级医院规章制度汇编一、医疗服务规章制度1、门诊管理制度医院门诊应保持整洁、安静、有序,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

门诊医生应按时出诊,不得擅自离岗。

对待患者应热情、耐心,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负责到底。

对于疑难病症,应及时组织会诊或转诊。

2、住院管理制度患者住院需办理完善的住院手续,包括填写住院表格、缴纳押金等。

病房护士应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住院规则等。

医生应及时制定诊疗计划,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认真书写病历。

3、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和评估。

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

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4、医患沟通制度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诊疗过程中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

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患者的投诉应及时处理和反馈。

二、护理工作规章制度1、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如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等。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岗位职责,认真履行护理职责。

2、护理操作规范制定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流程,如注射、采血、导尿等。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3、护理质量控制制度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对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整改,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4、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对高危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医院感染防控规章制度1、医院感染防控组织与职责成立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小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的职责。

2、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加强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管理。

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核心条款带目录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核心条款带目录

(1) (4).. 4 (5) (6) (6) (6) (7) (8) (8) (9) (10) (10) (11) (12) (12)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0).................................................... 2 1........................................................... 2 1.......................... 2 1 (22) (23) (24)1.1.2.1务1.4.3.21.6.4.1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份疑难的编制各类应急预案政府指令的受援的二级医院,应将“达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2.3.4.2 对急性损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2.6.1.1 患者及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情选择的权利。

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2.7.1.1 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定专门部门允许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3.1.2.1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3.3.3.1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3.4.2.1 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3.6.2.1 严格执行“危(wei)险值”报告制度与流程3.9.1.1 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13.9.2.1 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报告活动4.3.5.1制度4.6.2.24.6.8.34.8.2.1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检测、原因分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住、出科符合指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4.8.4.1 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相关尿管所致泌尿系统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4.14.5.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4.14.5.7 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4.16.4.1 病理诊断应根据相应的规范,有复查制4.18.5.1 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制4.18.5.2 对血库领出血液进行检查核对4.18.5.5 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4.19.3.2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测4.23.5.1 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 ICD-10 与手案进行分类编码5.3.3.1 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6.1.3.1 由具备法定资质的经本院注册的卫生专6.2.1.2 公立医院应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项(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按管理6.4.2.1 卫生专业技术(医、护、技)人员资质6.8.2.1 水、电、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26.8.4.3 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符合规定6.8.7.1 消防安全管理6.9.6.2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3【C】1.有承担本辖区常见病、多发病、部份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手术室部分(表格)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手术室部分(表格)

_评审标准评价要点3.1.2.1 【C】在诊疗活动中,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者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严格执行“ 查对制诊疗活动及操作前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核对时应让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度”,至少同时使用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姓名、年龄两项等项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目核对患者身份,确床号等(禁止仅以房偶尔床号作为识别的惟一依据 )。

保对正确的患者实 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施正确的操作。

(★) 【B】符合“C”,并手术、有规章制度和或者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A】符合“B”,并1.各科室对本科执行查对制度有监管。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1.3.1 【C】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 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手术、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特别急诊、病房、手术室、 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 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B】符合“C”,并1.有规章制度和或者程序规范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2.各科室对本科制度的执行力有监管。

【A】符合“B”,并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3.1.4.1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室) ,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第三章患者安全制度规范流程汇编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制度流程规范汇编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保障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特制定《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年龄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四、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五、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六、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七、要求各科室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九、要求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进入手术室以及处于昏迷状态的所有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一、完善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交接程序与记录。

十二、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

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1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制度流程规范汇编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的确认。

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

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要求规范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并入病案保存。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输血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三)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

1.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采取三种方法识别:(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2)核对患者身份证明;(3)患者家属确认。

2.临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别:(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2)患者家属确认。

3.透析室医务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字。

(四)ICU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方法中的两种方法识别。

(五)急诊科、病房、ICU、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别1.患者由急诊科转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病人交接登记本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病人交接登记本中。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产房护士和病房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六)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I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转科交接登记记录。

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

(七)门诊病人使用患者姓名识别,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医院管理实现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

2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制度流程规范汇编输血查对制度一、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血型(含Rh 因子)、肝功,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二、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

三、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 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四、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 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 小时,以备必要时送检。

六、输血单应该保留在病历中。

手术查对制度一、术前准备及接患者时,应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

二、查手术名称、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

三、查对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剂以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四、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缝合前核对纱垫、纱布、缝针、器械的数目是否与术前相符。

五、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洗手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再填写病理检验单送检。

六、当家属面取下假牙和贵重物品(戒指、项链、耳环等),并交由家属保管。

医疗操作查对制度一、临床科室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二、手术室1、接病员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拟施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带的术中用药以和病历与资料、术前备皮等。

2、实施麻醉前,麻醉师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3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制度流程规范汇编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经。

同时要知道患者是否有已知的药物过敏。

3、手术切皮前,实行“暂定”,由手术者与麻醉师、护士再次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4、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5、除手术过程中神志清醒的患者外,应使用“腕带”作为核对患者信息依据。

6、对使用各种手术体内植入物之前,应对其标示内容与有效期的进行逐一核查。

三、药房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医师签名是否正确。

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四、输血科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逐步推广使用条形码进行核对。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瓶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五、检验科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

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

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六、病理科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

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3、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4、发报告时,查对单位。

七、医学影像科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3、使用造影剂时应查对病人对造影剂过敏4、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八、理疗科及针灸室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2、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3、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4、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九、供应室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4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制度流程规范汇编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

4、高压消毒灭菌后的物件要查验化学指示卡是否达标十、特殊检查室(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等)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

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护理操作查对制度一、处理医嘱、转抄服药卡、注射卡、护理单等时,必须认真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执行医嘱时应注明时间并签字。

医嘱要班班查对,每天总查对;每周大查查对一次,护士长参加并签名。

每次查对后进行登记,参与查对者签名。

二、执行医嘱及各项处置时要做到“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