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7 风讲义温创新
风温优秀PPT资料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
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1)邪热壅肺
症状: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症状: (四)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
身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
症状: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凉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4、选择处方。 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透解卫分风热之邪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
痰热结胸证与肺热腑实证的鉴别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
大青叶,倍玄参方 薄荷――辛凉轻透,疏散风热
阳气外脱
4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发病季节、典型症状 鉴别诊断:风
(一)辨证要点 1、辨析肺经证候: 2、重视肺经与相关脏腑的病变: 3、注意证候的传变:
6
(二)治则治法
1、治则:清泄肺热 2、治法:
邪在肺卫-辛凉解表 邪热在肺-清热宣肺 阳明热盛-辛寒清气 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逆传心包-清心开窍 肺胃阴伤-甘寒清养肺
9
桑菊饮
桑叶――疏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止咳 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连翘――清热解毒 薄荷――辛凉轻透,疏散风热 桔梗、甘草、杏仁――宣开肺气以止咳嗽 芦根――生津止渴。
10
(二)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
症状: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
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治法:软坚攻下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
温病学-7 风温

1、热炽阳明
症状: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凉饮,
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辨证要点:“四大见证”。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白虎四禁:吴鞠通:“脉浮弦而细者,不 可予也;不渴者,不可予也;汗不出者,不 可予也 ;脉沉者,不可予也 。”
2、热结肠腑(阳明热结、阳明腑实)
症状:日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风温
概
述
1、定 义
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卫 症状为其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多 发于冬春两季。
2、沿 革:
❖ 《伤寒论》:首载风温之名(变证) ❖ 《类证活人书》:两感于邪 ❖ 《三时伏气外感篇》:明确风温病因 ❖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的专著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病名:风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风热病邪; 病机为风热 袭于肺卫,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辛凉解表,佐 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桑叶、 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全瓜 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加用栀子、 黄芩、前胡等
辨证要点:身热咳喘。应区别肺热亢盛
与肺气壅闭之侧重。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治疗中注意“热、痰、闭”三者之侧 重)
2、肺热腑实
症状: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辨证要点:肺热+腑实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栝楼皮)。腑 实不去,肺热难泄;腑实得下,肺热易清。
《温病学》讲义-风温

3)风温犯肺,逆传心包,因传变迅速, 而使卫气营血的层次模糊,很快出现昏 谵等热入心包之证。 3.出现上述三种传变规律的原因: 1)邪之轻重。 2)正气强 弱。 3)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四季可见,冬春为多。 2.发病急骤,初起即见肺卫证候。 3.病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病邪在肺的证候表 现,多卫气营血顺传,体质较差的或病邪较 盛者易内陷心营。 4.实验室辅助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治疗: 风寒:辛温解表 风温:辛凉解表
2)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与风温病的病因均为风热病 邪,初起病变部位都在上焦肺卫,其临床 表现均见表热证。
但风热感冒病情多较轻浅,其初起证 候多以肺卫失宣,清窍不利为主,全身症 状不重,一般多见头痛,鼻塞,咳嗽,咽 痛,发热不甚,微恶风等。病程较短,数 日即愈,很少发生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病位:初起邪在肺卫,全程以肺为病变
中心; 2、病势:风为阳邪,善行数变;
热为阳邪,变证最速;
四.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清泄肺热(总则) 1.初起邪在肺卫——辛凉解表。 2.邪传气分——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3.内陷心包——清心开窍。 4.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阴液未复——甘寒清 养肺胃之阴。
(三)病机传变图:
风热病邪
肺卫 邪热壅肺
气分 肺热腑实
顺
肺热移肠
逆
传
肺热发疹
传
热炽阳明
热结肠腑
胃热阴伤
营血分 热入心包
热入营血
(四)感邪与传变:
1.风温病邪自口、鼻而入。
2.三种传变规律:
1)温邪上受,客于肺系,见鼻、咽等肺 系部位症状明显,相当于上感症状。这是 风温轻症,多在表卫即愈。
《温病学》讲义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6 (八)息风止痉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九)滋阴生津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十)固脱救逆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十一)外治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总结

2020/11/3
23
四、辨证论治 (一)治疗通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通则: 1、初起:邪袭肺卫 辛散凉泄,透邪外达; 2、邪气顺传气分:
阳明热盛 辛寒清气,达热外出 邪热壅肺 清热宣肺平喘 肠腑热结 泻热通腑
风温
2020/11/3
1
【学习目的与要求】
➢ 风温是冬春季常见的急性外感热病,是新感温病的代 表和重点病种之一,极具代表性。
➢ 熟悉风温的含义及初起证候特点。 ➢ 熟悉风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
➢ 掌握风温各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重点掌握邪在肺卫、 邪热壅肺、邪陷心包、肺胃阴伤等代表性证型的辨证论 治。
2020/11/3
4
(三)风温的源流
1、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
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 出。”
2020/11/3
5
2、唐代至清初:多把伏气温病认作风温。
庞安时:“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 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 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法在少阴厥阴, 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
2020/11/3
2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卫受邪郁:发热,微 恶寒,口微渴
2020/11/3
肺气失宣:咳嗽
3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温病学》讲义

第十一章 伏暑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 候。发于气分者,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舌绛少苔,甚 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 表证。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 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 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诊断依据】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 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 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克氏征阳性等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 证候。
第八章 春温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1、发于气分、营分:P125 (1)气分郁热 :分 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 胸膈 P125 (2)热灼营阴 :P126 (3)卫营同病 :P127 2、阳明热炽: (1)热灼津伤 :P127 (2)热结肠腑 :P127
第九章 暑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在气分: (1)暑入阳明:P147 (2)热结肠腑:P148 (3)暑湿困阻中焦:P148 (4)暑湿弥漫三焦:P149 (5)暑湿伤气:P149 (6)暑伤津气:P150 (7)津气欲脱:P150
第九章 暑温
2、暑入心营: P151 3、暑热动风:P151 4、邪在血分:P152 (1)热毒入血: P152 (2)暑伤肺络: P153 5、暑伤心肾: P153 6、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P154
(二)白
1、形态和分布:P64 2、成因:为湿热郁阻气分,蕴蒸于卫表。 3、诊断意义: (1)辨病证性质:为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 的重要依据。 (2)辨津气盛衰:“水晶” “枯”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著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图文稿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